以笔感触城市的脉动——读李建宁《云尘往事》一书

章评新观察

<p class="ql-block">以笔感触城市的脉动——读李建宁《云尘往事》一书</p><p class="ql-block">王雄文</p><p class="ql-block">近日,西安晚报资深记者李建宁先生送我一本《云尘往事》的书,这是他30多年辛勤耕耘的一个结晶。书中收录了他在西安晚报、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上海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上发表的120多篇文章,分为文化纵横、西安记亿、社会广角、人物追踪、随笔杂录5个章节,700个页码,反映了西安的文化底蕴、厚重历史、社会发展、城市变迁和欣欣向荣的古都新貌,向外界讲述了西安曾经发生的故事和城市拥有的气质。</p><p class="ql-block">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说过:“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城市报纸的记者,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激情洋溢、勤奋思考,用心用脑,去捕捉城市发展的瞬间,反映城市发生的感人的事,为读者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向人们传递欲知和未知的新闻。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以闻存真,立闻扬善,以闻传美”,从而让人们更好的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这本书作者取名《云尘往事》,意为所经历的一切将化为烟尘,随风而去。但书中所记载的却是抹不去的岁月印痕,留给人们的是西安的蓬逢勃气象,古城的灿烂文化。可以说他是在用笔感触城市的脉动,记录了一个时代西安前进的脚步。给人们呈现的是一座古老之城,青春之城,奋进之城,时尚之城。</p><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光芒四射的魅力,作者用了大量的文章和篇幅弘扬古城的文化,向世人介绍推荐这座城市。如《访古探秘说秦陵》《考古专家谈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盛装面世》等,向人们述说秦陵的前世今生,发掘过程和其中的许多奥秘。《西安易俗社的血色记忆》《秦腔期待浴火重生》,则在大力倡导陕西的戏曲文化,为秦腔的振兴发展而加油鼓劲,使这一古老的戏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戏曲中的活石重放光彩。还有《西安“皇城复兴”进行时》《保护历史名城路维艰》《西安会更具有东方神韵》等文章,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更向人们提出了保护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愿西安不仅要保存宋、元、明、清的城市记忆,而且再现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让西安成为既古老又现代之城。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这一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增强了西安的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看一座城市看建筑,它最能反映城市的面貌,也是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作者用不少篇幅写西安的建筑,如《修整大雁塔的新发现》向人们介绍所不了解的大雁塔,增添了历史文化和新知。《人民剧院:西安半世纪的文化缩影》,以建筑和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了西安人民剧院的过往和现在,这座国宝级的建筑建成于1954年,因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十大民族建筑之一,被列入英国皇家建筑史。通过几次提升改造,可适应现代各种剧目的演出,被评为新中国经典建筑、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书中还涉列了西安周边的周至法王塔、韩城党家村民居、关中老房子等建筑,以唤起人们对这些古老建筑的保护和重视。</p><p class="ql-block">昆明池是西安的一座大型水体园林建筑,始建于汉代,最初是汉武帝为训练水军而开凿的一处人工湖,唐玄宗时改为皇家公园,千年后因缺水而干涸,成为农田。对于这样一处遗址,当地斗门镇一位叫贾淑学的人,经过潜心研究,写出了《关于开发修复昆明池方案》的建议,向县市有关方面提交立项,并为此奔波了10多年,但50岁临终时愿望还没得以实现。李建宁得知这一信息后,专门采访了贾淑学的妻子和同事、镇政府领导和市上有关方面,写成一篇《再现大汉昆明池盛景》的长篇报道,引起广泛重视,促进了昆明池建设的进程。如今当年的愿望已变为实现,建成后的昆明池七夕公园,成为西安居民和游客的又一旅游热点。</p><p class="ql-block">纵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他以饱蘸激情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安全景图,读着这本沉甸甸的书,也让我们感到西安历史文化的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