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文史馆老人

孙建荣

<p class="ql-block">音乐:古筝《画堂春》</p><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来源:1957年7月《人民画报》</p><p class="ql-block">繁体字译文、编辑:孙建荣</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我国各大城市都设置了延聘老年学者的文史馆。上海市文史馆是1953年成立的,有二百八十来位馆员。馆长是九十一岁的张元济先生,他是馆中四位前清翰林之一,又是戊戌政变的参与者。馆员中有文史、书画名家,也有棋艺、古琴高手;有科学家,也有佛经研究者。还有六、七十位馆员是革命前辈,其中有参加武昌起义的许崇灏先生和参加辛亥革命与讨袁之役的刘天囚先生。图:张元济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馆员的平均年龄是七十一岁。除了必要的会议,他们是不用到馆里来的。但老先生们平时总喜欢到馆里走走;一杯清茶,二、三老友,正可以谈笑风生。我来这里那天,只见满堂鹤发,一屋拐杖,很是热闹。有几位老先生还带来了国画、书法、诗赋等近作。叶伯奋先生的长赋结语是;“吾停寒士差欣慰,广厦今年又增设;莫因叨庇安老朽,寿补蹉跎勤补拙。”图:欣尝书法家沉尹默的近作。右起:法学家江庸,法家沉尹默,画家姚虞琴、商笙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画家们带来的新作品。</p> <p class="ql-block">  文史馆并没有任务交给这些老先生,但是仍然高兴做些工作。副馆长李青崖先生一年来翻译了莫泊桑的“温泉”、“俊友”等好几部小说;这位七十一岁的著名翻译家晚上往往工作到十多点钟。 图:翻译家李青崖每天要打弹子。</p> <p class="ql-block">  馆员郑家相先生曾到北京文化部鉴别古钱,向迪琮、吴公望、沉仲九等先生为国家出版社校勘了许多古籍;薛德炯先生正在编一部英华化学字典。</p> <p class="ql-block">  馆务委员丰子恺先生正在翻译日本石川琢木的小说集和俄国柯罗连科的小说“我的同时代的人”,同时又开始写他的“缘堂随笔”了。图:漫画家丰子恺正在翻译日本石川琢木的小说集。</p> <p class="ql-block">  老化学家徐善祥经常读各国化学杂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围棋名手顾水如(左)和王幼宸在对奕。观棋者为刘天囚老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史馆使耆宿得所,老先生们对此很为感动。吴眉孙先生应聘为馆员时,填了一阅“沁园春”,里面写道:“私忆白发苍颜,胜溺后儒冠不值钱;距武安推载,情殷荐士,平津筑馆,礼重延贤。杖履生春,齑盐送老,儿辈耆英结胜缘!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