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赶集

丘隅红文化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赶集,是我十二岁的那年,那搭载拖拉机的方式,让我万分紧张,差点要了我的命,所以至今记忆犹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赶集,我们又叫“跟会”、“着集”,南方人叫“赶场”、“赶山”,就是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按照约定时间和地点,面对面进行做买卖。赶集是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人们大大小小的心愿通过赶集得以实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赶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风俗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丘街道距我们村有二十里路远,那时候,这条公路还是石子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在上面那小石子垫得脚心都疼。人们赶集全凭“十一号汽车(步行,因为两条腿很像阿拉伯数字‘11’)”,就连向东翻越浊峪河沟和玉皇阁水库去县城交公粮也靠步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是一九八二年初冬的清晨,母亲用麻包给我装了几串干辣椒,让我和弟弟背上去赶小丘的集,卖了之后可以制做过冬的棉衣。当我俩刚走到西北岭时,我发现我家的那只小白狗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跟来了,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赶集竟是它的终结之旅。&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不一会,全村唯一的手扶拖拉机冒着黑烟开过来了,车辆里插满了赶集的人。由于拖拉机在行进时发出了突突声,车上的人们在说话时又拉长了嗓门,所以,不用看,光听声音就知道是拖拉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和弟弟还没挡车,司机刘叔就把车停住了,那个时候没有人碰瓷,人人都乐于助人。他扭过头边看着车厢上的人问道:“看还能加上人不?把这俩娃也捎上么?”经过大家合计,没办法,只能让弟弟勉强加上去,然后面朝外,把辣椒包抱在怀里。我呢?只能爬在车后边拖着的架子车上了,架子车上光秃秃的,没有插板(车子厢后边的挡板)、保险绳什么的。而且拖拉机车厢高,架子车低,架子车辕往上一挂,厢板底就成了几乎四十五度的斜面。如果拖拉机一加速,坐在架子车上的人,在惯性和颠簸的作用下,人是坐不住的,必须双手死死抓住厢板底的前沿或两边的挡板才能不至于滑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拖拉机开始发动了,我爬在架子车上开始紧张起来。当车辆快速行驶时,我已经被震的头开始发晕了,加上拖拉机底部向后冒出的沙尘,打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只能听见突突的发动机声,我整个人好像是在冲浪,又好像是在荡秋千。车上的人都向后看着我,生怕我手一松掉下去,如果掉下去,身子肯定会在惯性的作用下和地面摩擦着向前刷几十米,就是不死,半边身子也会血淋淋的。小白狗紧紧的在后边张着嘴、喘着粗气疯狂的追,我已经看到它的蹄子变成了血红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突然,拖拉机行至砖厂附近的转弯路段时,由于车速较快,架子车翻了个底朝天,把车上的人吓的惊呼起来,以为我掉下去了,大家赶紧叫停住了车。当大家把架子车翻过来时,看到我还死死的抱着车厢板,都说我脸色已经傻白傻白的了,而且从头到脚一身泥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下来咋办呢?“没事,车翻了人都没掉,好着呢,就这样走吧,我开慢点。”刘叔自信的边说边又发动车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就这样,终于到街上了,弟弟下了车先帮我拍了拍我车上的灰尘,我才发现我的手在发抖,冰凉西渗的,也好像没了知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街上的人很多,供销社、贸易货站、牛市上挤满了人。让我们感兴趣的当然是卖冰棍的,二分钱一根,摆摊租看小人书,也是看一本二分钱,还有卖爆米花的、炸油糕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在街西头医院对面的摊位上开始卖辣椒,弟弟和小白狗蹲在后边,静静的等我们开称,卖了钱才能买东西,包括吃的。谁知道,集都快散了,才卖了两毛钱。我的神啊,两毛钱够干啥?最后,我兄弟俩一人买了一根冰棍,津津有味的吃着,给小白狗喂了我们来时带那个黑面蒸馍。现在就得架势往回赶,拖拉机我是不敢坐了,步行二十里路,如果走的慢,等回来天就黑了。路过小人书摊时,《霍元甲》《上甘岭》《空城计》《小英雄雨来》等小人书那诱人的封面映入眼帘,我们只有拿起来干瞪了几眼又放回去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我们走出街道时,才发现我们的小白狗不见了,我们在街穿了两个来回都没找到。它可能是在和我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时,走丢了。它现在可能也在急切的、眼巴巴的在人群中寻找我们的身影,最终是希望变成了失望。我后来在想,小白狗找不到我后,开始先是饿肚子,或在垃圾堆里找食物,后来如果被人收养了就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因为咬人或偷吃被人打死,或被人杀死做成狗肉吃了,那就惨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我的第一次赶集,受了惊吓、折腾的够呛不说,辣椒几乎没卖,还丢了小白狗。特别是在后来的十几年里,我们经常会怀念我那可怜的小白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匮乏已成为历史,现在,你想买什么,就有卖什么的,小至针线纽扣,大到摩托汽车。那条浸满希望和乡愁、赶集时走的道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红色旅游专线,春天里路边鲜花盛开,秋天里金叶灿灿,成了展示小丘田园风光、千年古镇的文旅长廊。特别是赶集的交通工具先是自行车到摩托车直至小轿车,现在上个街,像玩一样,去了基本是吃饭、娱乐、散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赶集,所购商品通过快递送至快递站,目前,快递进村、电子商务的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所以,现在的赶集已经悄悄的变成了“一日游”,吃喝玩乐倍儿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赶集这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最终会消失。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