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驳内战无胜败之悖论

wzj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在一篇转来的作者署名为hengd的群聊笔记,看到了一篇题目为《良知无国界,内战无胜败》的文章,大肆推销他的“内战无胜败”的悖论。为了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引用了1956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对教员说的这句原话,并列举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北方联军最高司令官格兰特及时阻止了这场战争胜利后准备的庆祝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内战是杀自己的同胞。另外,作者还另有图谋地列举中共方面,教员在诗词里如何描写国共战争的惨烈;宣传部门怎样渲染内战题材方面的影视剧云云,极力影射歪曲为正义而战的国共内战是好战。</p> <p class="ql-block">  且不驳笔者如何诋毁我方面否好战的谬论,单就驳文中“内战无胜败”的悖论,也就可以完全揭开这种说辞背后的邪恶用心了。这种说辞看起来似乎颇为公允人性,仿佛颇能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与点赞。然而,人们在咀嚼品味这句话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笔记作者盛赞这句话的真实企图,即: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国共内战是一场不该进行的战争,我方压根儿就不该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倘若你从高山之巅往下看大海,那下面必然都是干净整洁的海滩;然而,你若从山脚的一端再往下看,那山的下面一定是肮脏混乱的海岸。因此说,人们站的角度不同,对同一现象得出的感受也就有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政权的更替有一个非常客观普遍的观点,即:历朝历代的政权更替,无不经过暴力革命方能实现。国内战争尽管说自相残杀,但如果没有这种非常极端的暴力行动,那么,新的政权和新的制度就不会轻而易举地诞生确立,这如同不经打凿的石头是不会雕琢出一个精美绝伦的美女雕塑是一样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美国如果没有当年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方集团与代表奴隶制阶级的南方集团的南北战争,怎么会有后来的资产阶级执政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如果中国没有当年国共间的三年内战,怎么会有一个崭新巍峨的无产阶级执政的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战争固然是残酷的,但战争绝不是无产者的目的,它仅仅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手段。当年的国共内战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俩个对立集团在中国本民族内部的利益争夺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博弈。</p> <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没有当年“万马战尤酣”的壮烈,怎么会有“忽报人间曾伏虎”的胜利?如果没有当年“弹洞前村壁”的惨烈,怎么会有战后“高峡出平湖”的壮美?如果没有当年“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乐观,怎么能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如果没有当年“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壮举,怎能缚住“黑手高悬霸主鞭”的苍龙”?因此说,内战无胜败的悖论混淆了民族与阶级的界限,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延续。</p> <p class="ql-block">  由此推及,从政权得失成败的角度反证,倘若当年的国内战争胜利的一方不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共一方,而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方,那么,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司令官蒙哥马利见到蒋介石后,他还会用那句“国内战争无胜败”的话来揶揄他的老朋友吗?恐怕是为之庆幸还来不及吧!而且还要拍着蒋的肩膀拉着他沾满鲜血的双手来一段欢乐的探戈舞吧!那笔记作者还会在七十年后的今天煞有介事、别有用心地再提“国内战争无胜败”的悖论吗?</p> <p class="ql-block">  搁笔之时,忽然让人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种情境来:那战败的狐狸,一定是为没有吃上葡萄而嫌起葡萄酸了吧!于是乎,它夹着沉重的尾巴垂着沮丧的头伏地长啸,哀鸣般地感叹出抢占葡萄无胜败的悲哀!末了还要补上一句自我安慰的话来:抢上葡萄的人虽然被酸得透骨可心;但他们永远无法体验没有抢上葡萄者那种望梅止渴的境界吧。</p> <p class="ql-block"> ——2018.7.10</p>

内战

胜败

战争

悖论

当年

国共

葡萄

作者

没有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