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玉雕刻艺术

馮平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玉文化的发祥地。古玉雕刻工艺从远古开始直到清乾隆年间,经过了几千年的创新和发展,最后到现在的精致工艺品,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技巧。收藏古玉,需要深入研究工艺。如何进行加工,需要熟练掌握。不同时期的雕刻方式不同,红山文化打洼工艺,良渚文化细阴线,商代双阴挤阳,西周一面坡,汉代八刀工艺,游丝毛雕等,需要我们牢记于心,记住每个工艺的特征与痕迹,对比分析。然后,在收藏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识别真伪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便出现了砣机,这时候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拉动皮带,使得砣具转动,另一人手持玉器,进行雕琢。这种“二人转”砣机,直到隋唐,才被水凳所取代。虽然效率不高,但砣机的出现,使得玉器加工,从史前的徒手磋磨,变成了机械加工,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制玉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到今天,玉雕仍旧使用电动砣具。</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还没有铁器出现,当时的主要金属工具,仍旧是青铜。青铜砣成为当时玉器加工的工具之一,由于青铜硬度不够高,因此在琢磨玉器时,必须加潮湿的解玉砂,青铜砣只起到带动解玉砂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由于青铜不够硬,春秋时期的砣痕,线槽呈两头窄浅、中间宽深的枣核状,线槽截面呈现不规则U形,边沿光滑。槽内接近磨砂状,放大50倍可见满布凸起晶粒、晶团以及短凸脊,线槽沟底略呈弧形,这是典型的砣工痕迹。</p><p class="ql-block"> 从春秋出现青铜砣,到战汉铁砣,到隋唐以后的水凳,直到现代电动砣具,砣在进步,工艺在提高。通过了解工具,学习工艺,对比工痕,不断提升鉴定眼力。</p> <p class="ql-block">  古代是利用砣具带动松散的解玉砂来回摩擦制作玉器的,所以阴刻线内留下的是长短深浅粗细不一的无序线条,砣工底部常呈磨砂状。现代雕刻玉器是采用高速电动工具带动粘上金刚砂的钻头一遍成型,所以线条内常留下长长的两条平行线,线条边缘锋利,沟底生硬干涩。比较这些不同的雕刻工艺,分析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在古玩收藏市场中,会增加对玉石雕刻工艺技术的正确判断,然后分析出玉石雕刻噐件大概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古代由于砣具的局限性往往阴刻线都较浅,现代电动工具加工出的阴刻线都较深。由于砣具的特点,砣线必须是走直的,每一个行程之内都必须是直线。阴刻线转弯处的重刀歧出和解玉砂的飞出痕迹,阴刻线相交处收砣端都或多或少带有出线现象。</p> <p class="ql-block">  在分析玉石的雕刻工艺时,必须对玉材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是鉴定古玉的第一步。准确把握各个时期古玉的材质,尤其重要。红山文化使用河磨玉,良渚文化使用太湖流域地方玉,商周到战汉,甘肃闪石玉、老坑青海玉得以广泛运用。隋唐以后,新疆和田玉大量被用于制玉,直到现在。古玩艺术品收藏,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门类,必须懂得玉的产生和矿区的分布范围,又必须了解玉石的历朝历代几千年的雕刻加工工艺和传统文化,还要知道玉的染色和沁色。</p> <p class="ql-block">  玉石的染色与沁色。沁色是古玉器鉴赏中意趣独具的内容之一;染色是指在玉器的表面或晶粒及裂隙处加染颜色,已达到改色作旧的目的。玉器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种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宋代开始变成了玉器作旧仿古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从宋代开始历经近千年不断改进和完善,技艺更加成熟,再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结合,使后人对沁色和染色的辨别更加困难。由于沁色玉的颜色自然美观,又是玉器历史悠久的标志,因此具有较高的身价;而染色玉是刻意模仿沁色玉 ,借以抬高身价,其价值远远低于同类沁色玉器。</p><p class="ql-block"> 沁色玉主要出现在考古出土的玉器中,由于沁色是玉器入土后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以及铁、锰、铜等氧化物缓慢地浸渗,因而浸入的颜色与玉的原色的衔接自然,这种沁色不仅渗入玉器的表面,还能渗入皮层深处 ,由于有沁色的玉器是雕刻后入土的,所以沁色在玉器刻痕的各个部位分布是均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雕刻线的凸面和凹面都应该有相同的沁色;染色玉器主要在传世玉器上出现,并且主要仿制的是出土玉器和带皮玉器,由于人工染色采用的是速成法,故所染之色与玉本色衔接的不自然,其颜色也常常浮在玉器的表面或纹理中,有的玉器还会因加热导致玉的纹理分支延伸,使染色渗入纹理形成网络状,这种现象尤其在仿古的岫岩玉中更多出现。</p> <p class="ql-block">  从传世玉器的染色上看:传统的染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烤色。烤色技术主要用于仿制古玉和掩盖瑕绺,其目的是为了仿制古玉的土沁。经过烤色的仿古玉与古玉非常相似,对不了解传统烤色技术,尤其是清代的烤色技术的人来说,很难正确辨别沁色和烤色玉器;二是血沁玉。有关玉受血沁而变红的说法在古玩界流传很广,但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凡是出土的古玉器上只有发红的铁锈沁色,并没有像血沁一样的颜色;而出现在传世玉器上的所谓血沁,应该是后人在玉器上染色而形成的;三是火烧玉。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受热变为白色以达到仿“鸡骨白”色古玉的目的 ,历史上用此法仿制古玉使用较多的是仿制良渚玉器;四是琥珀玉。琥珀玉是以天然琥珀为染料,将其涂入玉质原有的绺缝或人工作伪的裂隙中,然后用温火烧烤,使玉的颜色变为淡黄或暗褐色,已达到仿古的目的;五是羊玉和狗玉。即把玉器缝入羊或狗的体内,几年后取出,以达到作旧的目的;六是叩锈。即将玉器用铁销拌匀加热,然后用热醋淬浸,十几天后埋入地下,数月后取出,让玉器表面出现橘皮纹和产生铁锈色沁班,以此仿制古玉,因这种方法是乾隆时期一位叫啊叩的人发明的,故称为“叩锈”。此外,除上述方法外,现代人还采用酸蚀法給玉器染色,由于此种方法对玉器的表层破坏较大,也比较好辨别,这里就不再详说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