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

红山文化专业委员会

<p class="ql-block">编辑:旭东 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西辽河流域红山诸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陶器纹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孕育了红山诸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在红山诸文化类型中,使它们之间能够组合与分离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析各文化类型的陶器变化,而陶器除了外形,一个重要的部分,即陶器本身的纹饰装饰。考古工作者根据各时期陶器纹饰不同、变化规律,判断其文化属哪一发展阶段,并相应命名哪一种文化类型。</p><p class="ql-block"> 陶器纹饰最初受编织物,在器物表面加固后留下的凸凹不平的痕迹演变而来,后来人们只是沿用编织器皿形状,却脱离编织器皿作胎,逐渐学会摹似自然物象制造陶器。最早的陶器表面仍然留有编织物痕迹,后来先民们用手捏,泥条盘筑,制造陶胚,烧后成器。由于先民们对编织物的印象,逐渐在制陶过程中有意识的饰加纹饰。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席纹、划印纹、绳纹、篮纹、网格纹等,后又发展成几何纹乃至图案。</p><p class="ql-block"> 陶器中的图案装饰,是点、线、面的高度体现。我们从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中,看到其富于变化,组成抽象、写实的各种点线、曲线、弦线、斜线、回纹、三角、窝形、菱形、圆形、勾云形等纹样和图案,以及千姿百态的几何图形,这些令人难以琢磨、堪称 艺术之谜的各种原始图案造型,为考古工作者、美术工作者、历史工作者提出了探索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宗教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先民们的实用器皿和原始艺术品,它是蕴含着整个原始社会发展的一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实物巨著。</p> <p class="ql-block">  人类对审美所走过的历程,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部追求。陶器装饰纹样是由单一的点、线、面,发展合成复合纹饰,又从中发展出几何纹及丰富的各种图案,这标志着人类审美观,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的。</p><p class="ql-block"> 早在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陶器的主体纹饰,普遍饰满三至五种纹饰,即以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印压“之”字形纹为主要纹饰组成的复合纹。</p><p class="ql-block"> 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的主要特点是,全器通体饰满纹饰,最常见的是直线组成的几何纹,“之”字形纹次之,另外还有短而密集的压印纹。赵宝沟文化的压印几何纹,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仍然以“之”字形线纹而变化。</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除以“之”字形纹为主要纹饰外,有丰富的彩陶纹饰。彩陶纹饰多采用一条平形或者多条直线和斜线构成主体彩陶纹饰。但线与线的连接处,往往有空缺处,我们常会在彩陶器皿的空缺处,看到有三角形或卷云纹、涡纹作填补,构成了环器体带状图案。在彩陶壶和彩陶罐的肩部饰椭圆形涡状纹和变形三角纹,另外有的彩陶器上饰环弧半圆线纹。红山文化彩陶纹饰,是由点、线、面的变化组成装饰图案的。</p><p class="ql-block"> 小河沿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为主,取代了以曲线为主的图案装饰,即便是曲线也是规范的半圆形。小河沿文化彩陶图案手法自由流畅,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仍被自然界的物象束缚在一定框架之中,给人留下一种沉凝,严肃认真的感觉。小河沿文化出土的彩陶尊及彩陶器座,有八角形图案,用红、黑、白三种颜色施彩,表明了先民们方位观念已固定下来,这种现象是社会意识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小河沿文化的灰褐陶器纹饰,已远比兴隆洼、赵宝沟、红山文化陶器纹饰更富于变化,已经基本脱离了“之”字形线纹装饰。另一特点是器底部位均不见印席纹。除此,与红山诸文化固有的划纹、印纹外,还出现了绳纹,并且大有代替之势。小河沿文化出现的灰黑磨光陶器,这是标志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小河沿文化陶器群中,还出土几件绘、刻划的文字符号图案,大意可能是对太阳、月亮的抽象描写和氏族图腾的一种徽号。小河沿文化陶器文字符号的出现,纠正了“卍”字符号源于印度、欧洲或随佛教而传入中国的说法。我们从彩绘与刻划的文字符号中,清楚的看到象形文字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在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中,可分为两大类,即写实和抽象的几何图案。这说明先民们不仅能以具象的手法对客观世界进行描写,同时也能通过抽象手法去概括世界。</p><p class="ql-block"> 人类童年出现的审美意识是朴素、天真、坦率、简练的,这也是毫不保留的完成它依附于被装饰的器物本身。写实的有人形、动物、植物等客观存在的物体。抽象的有几何图形,可分为二种:一是对客观物体进行较大的夸张、变化,但依然保留客观物体特征的写意形体,二是从实用功能和装饰美观出发,以点、线、面对于物体去刻划,关于象征什么,所反映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功用、美观。</p><p class="ql-block"> 原始社会人们创造的陶器纹饰,首先是实用,然后才有了审美意识。在新石器时代中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装饰和审美功能的几何形纹饰及描写客体的具象纹饰,许多都同在一件器物上共存,如赵宝沟文化的尊形器,几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共出一件陶器上。</p> <p class="ql-block">  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无论是“之”字形线纹的几何纹,还是描写客观物体的写实纹饰,它的形成均源于漫长的生活。在长城以北、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中的“之”字形线纹,从出现到消失,反映了这一区域文化面貌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在大凌河流域和老哈河流域的红山诸文化,也存在着小范围的地区差别,如朝阳喀左东山嘴,阜新胡头沟的彩陶纹饰中的玫瑰花图形与赤峰蜘蛛山,西水泉等老哈河流域的彩陶纹饰是以鳞纹为主的图案,这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北上,而燕山以北、西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向外扩张,形成了鳞纹与玫瑰花纹相结合的图案。这一南一北的文化重合象征中华文明曙光从这里升起。</p><p class="ql-block"> 涛涛黄河哺育了古代中原儿女,悠悠辽河孕育了北方文明。自从1935年,首次在西辽河流域的赤峰红山后发现五千年前,生活在这块土地的先民遗址,到今天辽宁牛河梁、东山嘴震惊中外的神庙、祭坛、积石冢大型建筑群遗址的发现,历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探索与追求,终于揭开了辽海这一神奇天地的秘密,它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让我们关注这块热土上的新发现、新探索,为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多姿多彩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研读《文物古迹博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