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过门前那条河</p><p class="ql-block"> 秦少波</p><p class="ql-block"> 故乡老屋有条河,她有个香艳的名字,叫胭脂河!</p> <p class="ql-block"> 胭脂河是大别山南麓倒水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三角山及游仙山。故乡的胭脂河,淌湿了一个游子背井离乡的每一个日子,河的温柔也早已荡满了我整个无忧无虑、赤脚奔跑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走过那胭脂河畔,总能见到一座座青砖瓦屋,零零落落,似野生的树一样散乱无序,又别具野趣,那个古老的村子就坐落在那里。记忆中的夏天,河边的那排垂柳,袅娜着身子摇曳舞蹈,配着清凌凌的河水哗哗地伴奏,吸引着孩子们前来柳荫下尽情地玩耍。村子里的儿童,一到正午,三三两两坐在河沿上,把双脚没入水中,听知了悠闲地长吟,听流水哗哗地歌唱,听伙伴们快乐地嬉笑!总有一些涮洗衣服的女人,沿河岸一溜地洗衣服。棒槌敲打衣服的乐音,各种家长里短的说笑声,还有岸边树上鸟儿婉转地欢唱,再配着河流哗哗的水声,响成一片,演奏一曲和美乡村的田园交响乐。那一河汤汤淼淼的水,在明媚和煦的阳光下,泛着光泽,漾起轻柔的波纹,回荡闲散的静谧,冲洗掉了乡民们繁重体力劳动所带来的身心疲惫,日子就这样惬意闲适。</p> <p class="ql-block"> 总记得儿时的夏夜,母亲拿把椅子坐在河边,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歌谣。她时常念叨“孟母三迁为教子,古之圣贤劝读书”之类的先哲教诲;或是言说“行善有德,行孝有福”之类劝世箴言;更喜欢讲那些牛郎织女,董永仙姑之类的神话传说。还有那些有趣的谜语,我倒是总记得一个谜题:“龙头凤尾身属阳,身子一丈二尺长;二十四根婆肋骨,四个牙齿定阴阳。”想了几个晚上,我都没想出谜底来。母亲识字不多,但对我们的教育却一刻也不松懈,她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的成长,她的温柔贤惠也温暖我的生活。记忆中母亲很少打孩子,但有一次母亲却打了我。那是刚刚上小学没几天,大约小时候自由惯了,很不喜欢学校的约束,就逃学回家,母亲那一次没有丝毫客气,拿了树枝条,一路把我抽打到学校,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逃学了。现在想来,是母亲逼我读书,才成就我今天的出息,所以我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唯有坚持读书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感恩回报。</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胭脂河上悠悠流淌的河水,总是倒影着母亲为了支撑我那个时日艰难的家而辛苦忙碌的背影。在我读初一那年,奶奶一直瘫痪在床,直至我高中毕业。在奶奶生病的六年里,母亲从来没有一天离开过家。父亲在离家很远的中学教书,忙于教学,无法照顾奶奶。可母亲却给生病的奶奶端了六年的饭,洗了六年的衣服,洗了六年的澡,倒了六年的便盆。六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母亲从来不叫一声累,也丝毫不嫌奶奶脏,其实母亲一直身体也不好,每天她一瘸一拐地从胭脂河担水回来,烧水煮饭,为生病的奶奶忙忙碌碌,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表现了一种超常的温柔贤惠,践行一种感人的大孝大爱。母亲用六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儿媳孝敬婆婆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走过门前那条河,已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故事,有柴米油盐,也有家长里短,全都溶于清清的河水中。因之门前那条河溢满往事的追忆和亲人的思念,也流淌着游子的思念和乡愁。一路回溯,触摸到的更有亲切的农家味道、纯朴的山村情怀和至善的人间真情。</p> <p class="ql-block">注:此文原载《黄冈日报》</p> <p class="ql-block">注:此文原载《黄冈日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秦少波,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嶂山草”,网名“若步”。中学数学教师,热爱生活,喜欢涂写,写作路上时有中断,但从未放弃。先后在《中华辞赋》《西部散文选刊》《中国故事》《辽河》《武汉文学》《楚商》《少年写作》《初中生天地》《五彩石》《东坡文艺》《黄石视听》《文化研究》《涉世之初》《嘉应文学》《真情》《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农村新报》《惠州日报》《荆州日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鄂东晚报》《黄冈日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短篇小说10余篇,散文300多篇。先后荣获《全国中秋诗会》优秀作品奖、首届《荆楚田园文学》优秀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