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在大自然的恩典中遨游

馨香一片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梦想:建设勐海本土植物园,让孩子圆梦未来。</p><p class="ql-block"> 2003年,我作为县政协委员有幸参与了县政协发展傣药南药的考察调研学习,在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查阅学习了一些有关西双版纳傣药南药的资料,那时就对西双版纳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傣药南药灿烂的文化十分惊叹,傣药南药考察调研让我重新认识家乡,梦想萌芽。 与大作家马原结缘,“勐海五书”开启筑梦之旅。</p><p class="ql-block"> 2011年由于工作关系须广交媒体界、文化界的朋友,经省著名作家雷平阳老师引见,2012年我有幸认识了从同济大学到南糯山寻找身心灵栖息地的马原老师。</p><p class="ql-block"> 马原老师刚刚到南糯山定居不久后,就对勐海丰富的植物、动物、普洱茶以及民族文化等资源赞叹不已,他告诉我,他已决定在南糯山定居,闲暇的时候他经常在姑娘寨、半坡寨的森林里、茶地中转悠,总是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昆虫和蜘蛛,看到那一两人合抱的大树,他就心存敬畏感,尤其让他痴迷的是我们哈尼族崇尚自然的神秘文化,他说想为勐海做一件有意义、影响长远的事,问我在宣传部长的任上,能不能配合他?由他担任主编,编一套勐海昆虫、动物、植物、茶叶、童话系列丛书,而且他做了充分调研,了解到全国县市层面上还没有这样内容的编撰出书,编撰出版这套丛书,既开创了全国县级层面上第一,又非常有意义。这与我心中早已萌生的留与子孙“文化遗产”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这个萌芽迅速破土,开始茁壮生长。</p> <p class="ql-block">  从2013年起,我带领部里文化产业办的同志,与南糯山九路马堡书院的马原老师,多次商谈谋划,并积极争取把“勐海五书”编撰列入了县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但如何争取经费组织编撰、出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难题,眼见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自己五年的任期马上到届,依然没个头绪。开弓没有回头箭,理想不落地,此生有憾,心有不甘。所以狠狠心,我放弃了到景洪与丈夫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勐海,一边陪伴父母,一边继续圆梦。</p><p class="ql-block"> 终于,2018年初通过马原老师邀请到省文联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奖评委雷平阳老师创作《勐海普洱茶记》,雷平阳老师当年写《普洱茶记》时,曾深入勐海了解普洱茶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对勐海有很深的感情,他欣然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我们在南糯山九路马堡书院拉开了“勐海五书”的创作启动仪式。勐海五书”终破局,缘分妙不可言。虽然雷平阳老师因身体的原因,《勐海普洱茶记》2020年才杀青。但他为“勐海五书”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把曾获鲁奖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中国青少年推荐读物《昆虫之美》的作者李元胜老师介绍给我,举荐元胜老师创作《勐海昆虫》。</p> <p class="ql-block">  记得2018年7月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爱人驱车陪我赶到李元胜老师正在品茶的一个茶厂。热情健谈的他听完我请他写昆虫一书的邀请,却立即犹豫起来。他因爱拍蝴蝶数次深入版纳雨林,因爱茶他也数次深入到勐海,但从没听到圈内同好们说起勐海有什么特别和有趣的昆虫资源,按他这么多年拍摄昆虫的经验,断定在勐海肯定拍不到有价值的昆虫。</p><p class="ql-block"> 听他这样说,我不免有点失落。但我不灰心,继续介绍家乡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当我介绍到勐仑植物园的专家说巴达大黑山是西双版纳州内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一块圣地时,元胜老师的眼睛一亮,他答应先跟我到县林业局看看勐海昆虫普查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林业局他看到了“大家伙”国家二级保护昆虫“格彩臂金龟”的记录后,旋即又要求深入到大黑山。七、八月份进大黑山那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我让摄影协会主席亦是专驾的老佐带上盐巴陪他上山,从山上下来元胜老师说,那些蚂蝗都爬到他腿上、手臂上和脖子上,但他只顾看那些还在孕育的虫卵,他有底气写这本书了。</p><p class="ql-block"> 而在随后的几次田野调查中,每次深入他都惊呼勐海绝对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不仅昆虫资源丰富,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书写的宝贝,《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的创作就这样决定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元胜老师在惊叹之余,又把国内著名的博物作家、北京大学的刘华杰老师推荐给我,还努力的帮我游说刘华杰老师到勐海开展田野调查。刘华杰老师参与过普洱市旅游规划,途经过勐海,他觉得没那么神奇,不过还是答应先来看看再说。我到机场接到他,第二天就进山,两三天下山后,自然《勐海植物记》一书也确定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都破不了局,一下子就落实了三本书的创作,怎能不让我们开心呢?听着李元胜老师眉飞色舞的谈论那些美丽的蝴蝶时,我也不禁忘记了它那毛茸茸令人望而却步的“前世”。刘华杰老师喜欢一个人自由行走在山林间,一天他小心翼翼的把捡到的国家二保植物湄公椎的一截树干带回来送给我,什么是“湄公椎”?他给我看了他拍的图片,“二保植物”?太司空见惯了,不就是我们每年秋季可都要吃的大椎栗果树嘛!我们小时候上山,会把包裹在严严实实的刺球中的果实,用棍棒敲打剥离下来煮着吃,我又被科普了一课。</p><p class="ql-block"> 之后,每到勐海一次,华杰老师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植物宝贝,勐海在他的眼中越来越有魅力了,他知道我们还有一本《勐海动物》还在找创作老师,他建议说虽然野象、野牛等大动物,非常吸引人,但观察描写是非常危险和艰难,而且创作过程需要很长,他建议我们从小处入手并积极推荐已出过几本描写小动物书籍的浙江宁波报社的张海华老师到勐海,促成我们签约《勐海观鸟笔记》的创作。现在四本自然博物书籍已完成了编撰出版,由马原老师亲自创作,中央美院吴啸海老师手绘插图的《勐海童话》也在出版前的编辑中。现在回望为出版“勐海五书”系列丛书,我与宣传部的同事克服了困难,顶住了压力,付出了艰辛,但也收获满满,再者我自己也在校核书稿与编辑交流中不断得到锻炼,身为勐海人我感到特别的骄傲,勐海能如此让老师们青睐,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感恩福地勐海!</p> <p class="ql-block">  自然博物丛书为梦想添翼。《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勐海植物记》、《勐海普洱茶记——茶神在山上》出版后,我们开展了几次宣传推广活动,各界反馈的效果都让我非常欣喜,最为自豪的是三本书的出版发行,竟分别荣登当年年度或月度好书榜单,一个县级的自然博物丛书,在全国众多的出版物中,荣登好书榜单是多么的难得。我也在思考,勐海有无可比拟的气候资源和优良的自然资源,再有了自然博物丛书的添翼,如果能寻到有共鸣的企业家投资,落地一个自然博物、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青少年教育的亚热带本土植物园,绝对有很好的前景。</p><p class="ql-block"> 这个想法甫一萌生,我兴奋不已:这些都是在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西双版纳视察,我作为勐遮镇的党委书记,亲历了他到勐遮曼恩村的视察活动。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又分别于2015年、2020年两次视察云南,两次讲话精神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而且条条都对应着勐海,勐海不仅有好茶,还有好山好水,有良田万顷,有甜蜜的事业……随处可见著名歌唱家马玉涛老师在歌中唱到的:肥沃的土地,好象是浸透的油,良田万亩,好象是如黄金铺就……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没见过绿丝毯上跑马牛;没见过万绿丛中有新村,没见过槟榔树下有竹楼,没见过这么蓝的天哪,这么白的云……你就到勐海来!</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出版发行后,凭借元胜老师的名气,我们免费在重庆电视台做客“9月23日,这里是重庆”栏目活动,栏目活动完了以后,很多人给元胜老师留言“这哪里是重庆啊,分明就是勐海嘛”,当然我是偷偷的在乐了。随后茶王节我们又举办了专场推介会,在推介会的现场,李元胜老师发表了极具温度的感言“他无比相信这些谦逊而伟大的生命,和我有着相同的来源”。诚然,如果不是与元胜老师深谈、阅读他的文图,我对一只昆虫、一只蚂蚁、一只蝴蝶的生命怎会如此关注呢?</p><p class="ql-block"> 那天还进行了现场签售活动。当时茶王广场灯光还未完工,在几盏应急灯微弱的灯光下,夜幕中一对看似打工的夫妇牵着一个五、六岁,抱着一个一岁多的男孩走过来,我们把书递他们,那一岁多的小男孩马上对书中精美的昆虫图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翻阅着不肯走,我们让他坐在椅子上看个够,在他父母准备带他离开时,小男孩说什么也不放下手中的书,无奈他的父母只好给他买了一本,可过了二十多分钟,这一家又折返回来,原来大儿子也吵着要父母给他买一本,这温馨的场景,让我开心了许久。</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个梦一扎根就如此执着?回望成长的历程,倍受勐海这块福地的恩泽。上小学时,每到假期,我们不分男孩女孩都上山打柴,下河摸鱼,摘野果,采茶叶,打野战,捉迷藏,在充分释放少年天性的过程中,锻炼了和大自然、和同学、和朋友相处的能力。反观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是宅在房子里,捆绑在手机电脑上,他们极需走出去,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调研更充分,我和同事深入到元胜老师“雨季苏湖”中描写的苏湖管护站,看到那些泛着苔藓绿光的粗大藤蔓弯曲盘旋在大树和大树之间,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勐海集丰富的山水林田湖(水库)草茶资源和优良的气候资源于一县,在全国县市区是少见的,只要超前谋划打造一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劳动教育基地,抢占先机,并逐步把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活动融入中小学校教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还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教育的刚需结合起来,筑巢引凤吸引周边县市及外省的研游学团队走入勐海,营销勐海。</p><p class="ql-block"> 勐海自然博物丛书的出版发行,为自然研游学的课程准备好了素材。书里的故事、图片、人物都是创作老师们深入勐海开展田野调查的真实写照,直接简化了就可以做成很多课程:比如学生可以拿着书,比拟这个老师在这儿拍的,那个老师在那里拍的;也可以在老师们曾经行进的路线上设定一些目标,让学生们去完成这个活动的目标,直接考核打分。开拓以学生刚需为主的研学基地,有很大的后发优势,可作为我县旅游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结构调整,而且这些资源都没有旅游企业控制,没有门票支出的负担。只要在多渠道积极申报为国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的同时,打造规范的企业化研游学基地,把教学和师资队伍带起来,就能开展自然研游学教育。</p> <p class="ql-block">  逐梦未来,梦想一定会变成现实。特别期盼康养旅游能和青少年自然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基地融合在一起,能和勐海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傣医傣药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与勐海优质普洱茶资源结合开创出人与茶相伴的身心康乐,颐养天年的养生新模式,开创出森林游憩体验,浓郁的多民族农耕文化和灿烂的民族节庆文化体验,药食同源神秘魅力的体验模式,让所有到勐海的客人能体验到学做一款专属茶,吃(做)上一顿民族饭、喝上一口民族酒、品上一杯民族茶、听一首民族歌、学跳一支民族舞,让大家“在一山中体会四季,在一片蓝天下感受东边日出西边晴”的美好。遥想彼时,老人康养,父母品茶,孩子游学,这美好的一幕定格于勐海,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人间胜景。</p><p class="ql-block"> 祝福勐海,祈愿勐海用好大自然的恩典,建设勐海福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