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王昭君墓

独行者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坐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的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墓体上有亭,墓体周围存放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石碑八通。墓体前从北至南依次有“墓表”,“和亲铜像”,“神道及石像象生”,“青冢牌坊”,“昭君石雕像”,董必武题词碑等。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现存建筑是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复原而成。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已发现的比较大,保存较好,内涵较为丰富的汉代墓葬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秩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西汉建昭元年(前37年)被选入宫,成为宫女。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需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汉朝在宫女中征召志愿出塞嫁给当时的匈奴单于呼韩邪的人,王昭君应征嫁与单于为妻,号为宁胡阏氏。促使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7年。王昭君墓正式对外开放。1981年,成立昭君墓文物保管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1986年,王昭君墓体两侧增设梯状踏道,墓顶及墓体前新增了两座六角攒尖顶凉亭,增补和亲铜像。1997年,王昭君墓增加嫱云浮雕,青冢牌坊等设施。2006年,王昭君墓增加昭君石雕像等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4年,王昭君墓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6年5月25日,王昭君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又称“青冢”,“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洁白,唯独昭君墓上的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民间传说,每到深秋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王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茵。</p> <p class="ql-block">墓冢(青冢)上的王昭君碑亭。</p> <p class="ql-block">青冢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仿汉代石牌坊,是进入墓区的标志性建筑,由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亲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昭君石雕像,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对王昭君墓文化设施进行了第三次提升和改造,增加了昭君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题词碑,1963年10月,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同志在视察王昭君墓时写下一首《谒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和亲铜像高近4米,重5吨,由广州美术学院潘鹤先生雕刻而成。两匹铜马,一回眸低语,一侧而倾听,再现汉蒙两族人民的和睦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