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这里走过一一枫岭古关忆南征(20240309)

郭先生

<p class="ql-block">枫岭凝眸望,</p><p class="ql-block">乡关万里长。</p><p class="ql-block">石铭征戍史,</p><p class="ql-block">古道刻苍桑。</p> <p class="ql-block">消息说,在浦城县与浙江交界的枫岭关南侧的仙霞古道边,今年新立了一块纪念长江支队入闽的石碑一一″长江支队入闽第一关"。</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9日,按照建声兄的指引,我们依靠导航,从福州驱车约350公里,来到位于浦城县盘亭乡深坑村一个叫做"大弯"的地方。这是位于浙(东)闽(北)交界的仙霞岭的枫岭关以南福建境内约1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浦城县委县政府和南平市长江支队研究会在这里立下了"长江支队入闽第一关"石碑。</p> <p class="ql-block">205国道与仙霞古道在这里交汇合并了。</p><p class="ql-block">从这里沿古道向上攀行约一公里,就是仙霞古道上的第四关,浙江江山县与福建浦城县的界关一一枫岭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是第三次到仙霞岭了。</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来到的是仙霞古道上的第四关一一枫岭关。</p> <p class="ql-block">从浙江方向沿仙霞古道进入仙霞岭,第一关是仙霞关,位于江山县保安乡保安村。</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4日,第一次来到浙闽交界的仙霞古道上的第一关一一仙霞关。</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8号,在蒙蒙细雨的初冬,我们再次驻立在仙霞关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仙霞岭,横亘于浙东闽北的一条百余公里的山脉,平均海拔1000余米。它东接浙江天台山,西连福建武夷山脉,将福建北部围了个严严实实。成为钱塘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穿越仙霞岭有两条道路。</p><p class="ql-block">一是仙霞古道。</p><p class="ql-block">仙霞古道,古称江浦驿道,又称浙闽官路。江山境内75公里,浦城境内45.5公里,全程120.5公里。1000多年来,它曾是福建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和中原货物入闽的重要陆上口岸。</p><p class="ql-block">仙霞岭上现存的仙霞古道为宋至清代修建。其古道宽处有3米,窄处仅0.8米,由石片毛石及河卵石建筑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江浦公路(现在的205国道)。</p> <p class="ql-block">江山县政府立在仙霞关前的这块石碑记载:…″现存南北相背四关。"</p><p class="ql-block">仙霞岭现存四关,从第一关的仙霞关到笫四关的枫岭关,其间古道全长10.4华里(摘自木言文《三游仙霞关》)。</p><p class="ql-block">由北面(浙江江山方向)进入仙霞古道,第一,二关均坐南面北,似乎是向北防御;第三,四关则是坐北朝南,又似乎是镇守北方。</p> <p class="ql-block">从仙霞关沿上山坡道攀行约1.5公里,就到了第二关。</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三关,建在马鞍形山脊下凹的中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仙霞古道上的第四关,是建在下行坡道上的枫岭关。这个关隘,是浙江江山县与福建浦城县的分界点。</p><p class="ql-block">从江山往浦城方向走,仙霞关到枫岭关长约5公里的不规则块石铺就的盘山路,第一关到第二关最为艰难,始终是向上攀行。第三关到第四关是下坡路。</p> <p class="ql-block">枫岭关以南,就是浦城县盘亭乡深坑村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从浙江山县经仙霞岭进入福建浦城县还有后来修建的第二条通道一一江(山)浦(城)公路。</p><p class="ql-block">据木言先生摘自《清湖镇志》的记载:江浦公路,从(江山)市区经清湖境内蔡家山、新塘底、下路口、路口至贺村、淤头、峡口、廿八都,由深坑出江山境,抵浦城,全程126公里,1929年动工,193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1978年8月,(江浦公路)纳入山海关至广州的 205 国道。</p><p class="ql-block">江浦公路的建成,开辟了连接浙东与闽北陆上交通的新通道。</p><p class="ql-block">不过,江浦公路(后来的205国道)与仙霞古道在翻越仙霞岭路段有多处交汇重叠。</p><p class="ql-block">1949年,败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对仙霞岭路段的江浦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当时,在许多险要的路段,仙霞古道重新成为由江山县入闽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驱使我们心心念念地一再来到这里的原因,是75年前中国的那场改天换地的历史变革事件。</p> <p class="ql-block">七十五年前,父辈们从山西太行太岳老解放区向河北武安集结后,高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旗帜,在经历了4000多里艰难曲折的南下行军后,跟随三野十兵团31军,从仙霞岭挺进福建。</p><p class="ql-block">他们为何要从遥远的北方过来?</p><p class="ql-block">他们为什么要进入福建?</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怎样进入福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的中国,国共两大政治力量的对决到了收官阶段。</p><p class="ql-block">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从1948年9月持续到1949年1月,历时142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决定性基础。</p> <p class="ql-block">正在大步走向国家管理主导位置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在预见到组建一支国家政权的管理力量己经迫在眉睫之后,中共中央迅速在北方老解放区组织人员,随军南下。</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就是其中一支承担南方解放新区政权建设的特殊队伍。</p>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中共华北局根据中央部署,决定由太行太岳两区选调干部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包括一个区党委,六个地委,三十个县委,100多个区委的党政群团构架,共计4000余人。</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组成人员中,有太行,太岳解放区各地方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他们基本不是来自军队。但是他们为什么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番号呢?</p><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回忆录》一书中,范敬德,张铁民和赵志万等老一辈在″长江支队太行太岳干部南下福建纪实"一文中解释说:″原计划我们这批干部去长江流域新区工作,为了保密和行军方便,南下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简称"长江支队")。</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底,两区干部在河北武安集结完毕,开始了政策学习和军事训练。</p><p class="ql-block">4月21日,中央在北平召开会议,研究了南下干部去的地区问题。最终决定这批干部交华东局分配,随三野渡江。</p><p class="ql-block">会后,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告诉南下区党委书记冷楚,这批干部预定去接管苏南,组织苏南区党委,行署,军区。要求支队过江后,到丹阳集结待命。</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国共两党还在和平谈判之中,因此,长江支队的南下去向和任务是保密的。</p> <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政治部在1949年4月20日下发的《长江支队在行军途中对群众宣传提纲》(《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93页)中强调:</p><p class="ql-block">“本支队南进途中主要任务是行军,</p><p class="ql-block">(南进途中)不做任何大规模的宣传。</p><p class="ql-block">沿途不写任何种类的标语。</p><p class="ql-block">有关政策问题一概不做宣传或解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南下的任务,是实现毛主席八项和平条件,解放江南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宣告破裂。</p><p class="ql-block">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p><p class="ql-block">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个集团军沿长江500公里发起了渡江战役,迅速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4日、25日,河北武安县城,长江支队先遣队和4000多名大军分别出发,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声,和欢送群众的鞭炮声,锣鼓声中,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南征。</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的南下征程,记录着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与新中国的建立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出发时,长江支队这4000多人的干部队伍南征的目的地是接管苏南(今江苏南部)解放新区。</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从武安出发没几天,南京就于4月27日解放,并由山东南下干部先行接管。5月12日长江支队到达丹阳后原地整训待命。<span style="font-size:18px;">5月23日,长江支队从南京</span>继续南下苏州。</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4日,长江支队抵达苏州。27日上海解放的消息传到苏州。</p><p class="ql-block">苏州待命时,6月12日,中央决定长江支队随二野陈庚部前往西南。</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中央决定提前解放福建。由于干部准备不及,在张鼎丞的请求下,中央改变了一周前的命令,最终决定长江支队派往福建。</p><p class="ql-block">6月19日,在苏州蠡口镇,华东局将长江支队的领导关系转交给以张鼎丞为首的福建新省委。</p><p class="ql-block">这支由中共华北局从太行、太岳两区选调干部组建成的南下干部队伍,在中共华东局的领导下,肩负着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政权的重任。他们出发时的任务是接管苏南地区政权,驻留丹阳时接改变接管地的通知后,继续南下苏州。在苏州经历确定前往西南的决定后,再次转向福建。他们以坚强的党性听从指挥,跟随三野十兵团继续南下。最终,这支4000多人的队伍与三野十兵团的十万将士,跨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挺进福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此,长江支队南征的目的地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碾转三地。</span></p><p class="ql-block">6月28日,时任华东局组织部长的张鼎丞同志在苏州给长江支队做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动员报告中说:</p><p class="ql-block">…解放南京,原先估计要三个月或半年。结果三天就占领了。 京沪杭这些全国最富饶的地方,很短时间就全部解放了。…现有的干部远远不能适应新解放区如此迅速扩大的需要。哪里先解放,就先派干部到哪里接管。…同志们要求服从革命需要,听从党的分配,准备到福建工作。福建是红旗不倒的老苏区,群众觉悟高,欢迎我们去。</p> <p class="ql-block">在接到华东局的通报后,华北局向太岳区党委报告了这批南下的长江支队派往福建的最终去向。</p> <p class="ql-block">原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主席伍洪祥同志在回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说:</p><p class="ql-block">“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之后,中央随即命令我十兵团提前向福建进军。当时决定担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张鼎丞同志,考虑到接管福建政权的需要,主动请求并得到中央批准才把原长江支队这批干部调到了福建......我们这些过来之人,对这段历史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没有小平同志等人的建议,原长江支队这一支存在不到一年的队伍就不可能组建,这些南下的同志更不可能来到福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苏州继续往南。</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长江支队的4000多名队员。在浙江省江山县新塘边镇及周边集结完毕,准备跟随三野十兵团,翻越仙霞岭,进军福建。</p> <p class="ql-block">今天,延绵不绝的大山依旧静静地横亘于浙闽交界,如果不是在仙霞岭的枫岭关东北侧新近立了一块石碑,也许路过的人不会知道,在风云激荡的1949年夏天,这里曾经有十来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克服艰难险阻,挺进福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曾经摆在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上将案头的《十兵团战史》初稿第三章″进军福建,解放福建"中,提到了由浙入闽行军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上海战役之后,″国民政府"陷入迅速的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三野《十兵团战史》中写道:</p><p class="ql-block">″由于我军胜利渡江,粉碎敌长江防线,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追击战,国民党的整个防御体系,被打得粉碎,陷入了迅速的土崩瓦解。他们是垮的这样快。以至连我们都事先没有估计到。"</p> <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2日,十兵团28军, 29军,31军,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出发,分别于浙江江山县与江西上饶县下车。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行军,翻越闽浙交界的仙霞岭与闽赣交界的分水关,步行六百公里,于七月底到达南平,建瓯,古田一线。</p><p class="ql-block">“…长途行军…步行六百公里”。十兵团战史清楚地记载着:31军的主力部队是步行入闽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战史记载: 福建可称地脊民穷…气候真热。经常阴雨,传染病亦很多,…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可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进入号称″山国"的福建,部队就遇到了新的考验。…山高且多,路小交通不便。全闽北只有两条从上饶到南平,从江山到南平的主要公路,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且年多失修,路基狭窄,残缺不全。这就增加了运输供应上的困难。…这种远离大后方,长驱直进,缺少老区人民的大力支援的情况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江北做战时,是一兵一伕。现在差不多是三十兵一伕。</p><p class="ql-block">…从出发到行军结束,非战斗减员的1万人中,有4500名病倒入院。热死病死的13人。如果把生病未入院的人计算在内,这个数目是大的可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军福建所面临的自然条件,对这支来自北方的部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许多部队不是走公路,而是穿越山岭前进的。驮炮的牲口,脱掌的,擦破背的,病倒病死的,跌死跌伤的很多。许多地方必须把驮子拆卸开,用人搬过去,才可以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有着工农红军传统的军队,克服着困难向前进军。…营干大部不骑牲口,师团干部亦有将牲口让给伤病员与战士骑的。连干一般均自背背包。有的且带病坚持工作。战士中脚上打了水泡且化脓的,仍旧不掉队。也有没有鞋子赤脚走的。体力互助普遍开展。干部与老战士(?)员,一般负担较重。替别人背枪背米,有的一人背枪三四支。一般的做到强帮弱,老帮新,对巩固部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九四九年八月七日,兵政华东军区,三野政治部及华东局的报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战史中清楚地记载: 许多部队不是走公路,而是穿山越岭,步行前进的。</p> <p class="ql-block">原三十一军司令员周志坚中将在《峥嵘岁月》中回忆部队入闽的艰辛时写道:</p><p class="ql-block">″我军作为十兵团的前卫,自7月1日开始,全军分两路依次进入福建境内。第92师,91师及军直属队,沿浦城,建阳,建瓯向古田开进。…</p><p class="ql-block">闽北山区峰峦叠嶂,道路崎岖,山林密布,杂草丛生。有的地方一边是羊肠小道,一边是悬崖绝壁。有的地方骡马能勉强通过,有的地方单人行走都比较困难。…时值盛夏酷暑,时晴时雨,晴天烈日当头,雨来全身尽湿。山上冷的发抖,山下又热的透不过气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全军四万多人马,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爬上攀下,一小时只能前进五六里,七八里。一个团的部队往往拖长到二三十里。步兵九十三师,先后有31匹骡马跌落悬崖。由于骡马减少,加重了战士的负荷量。部队的伴随火炮都得分解开来,人抬肩扛,前拉后推。"</p> <p class="ql-block">收录在《长江支队在浦城》一书中的这幅</p> <p class="ql-block">由贵州省武警总队戴腾大校提供的这张图片附注着,1949年5月12日,先于三野入闽的二野17军51师,进军福建浦城的路线是:</p><p class="ql-block">″从浙江江山翻越仙霞关,枫岭关向福建浦城进军,(从)枫岭关小道进入江浦公路(205国道)深坑泗洲桥路口。"</p><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枫岭关小道至深坑泗洲桥路口"这段路,就是保存至今的从枫岭关南侧通向盘亭乡深坑村境内的这一段仙霞古道。</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此时,建成于1933年的江浦公路已遭破坏,翻越仙霞岭进军福建的二野17军51师,是从仙霞岭上的枫岭关过境,沿着深坑村境内的仙霞古道进入福建的。</p><p class="ql-block">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为具体详尽地描述部队穿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进入浦城的行军路线的文字记录。</p><p class="ql-block">从模糊的照片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在这一路段,51师的队伍以单兵的队列行进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的4000多名队员是跟随着三野十兵团的大部队进军福建的。</p><p class="ql-block">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p><p class="ql-block">他们经历了与十兵团将士相同的艰险。</p><p class="ql-block">他们也是顶着烈日,迈开双脚,步行翻越仙霞岭,艰难挺进福建的。</p> <p class="ql-block">父亲参与编写的这本《长江支队回忆录》记录了长江支队老一辈的亲身经历。</p><p class="ql-block">由刘尚之,贾久民,温附山,王禹等老一辈联署的《两太4000健儿,随军南下福建一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队队史。》中写道:</p><p class="ql-block">″在江山停驻时,正值三伏天,气温高达三十八度到三十九度,有时还更高。骄阳似火,天气闷热,使人喘不过气来。…不少同志病倒了。…为了减少酷暑行军的负担,每人行李不超过十斤重。"</p><p class="ql-block">″省委机关直属单位同六个地专及三十个县的大队人马分别于七月二十八日从江山县的兴塘边出发,浩浩荡荡向福建挺进,翻过仙霞岭,经浙江的廿八都,一路跋山涉水,酷暑行军;并不断排除土匪袭扰。经过五天的急行军,于八月一日先后到达福建边界县浦城。"</p><p class="ql-block">四大队的温附山前辈在《往事千秋》中回忆说:“第一天到达硖口,第二天翻越仙霞岭,到达廿八都,第三天过分水关进入福建,第五天进驻浦城,这是南下途中最为艰苦的路程。盛夏季节,炎热的太阳,照得遍地如焚,路上的沙土冒起一股股热浪,一路上山高路险,人烟稀少,个个走得大汗淋漓,气喘嘘嘘。"</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回忆录》第402页的"长江支队大事记"中的行军日记写着:“省委机关和六个大队的全部人马,…分别于兴塘边出发,…经过五天的急行军,…先后到达边界县的浦城。”</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4000多人的队伍是从集结地分别出发,先后到达福建浦城县。</p> <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六大队是从江山县于头镇出发,徒步翻越仙霞岭的。</p><p class="ql-block">时任长江支队六大队政委的王毅之同志,在其回忆录中,谈及翻越仙霞岭这一段的艰难征途时写道:“…浩浩荡荡向福建徒步进军。翻过仙霞岭,…一路跋山涉水,顶烈日,冒酷暑,背着背包行军,…艰难跋涉四天,终于8月1日抵达福建浦城。”</p> <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老一辈贾久民、刘健夫、申步超在《第三大队(太行三地委)入闽历程》(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75页)一文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我三大队从塘坂步行出发,经浙南保安向福建挺进。闽浙交界大山仙霞岭是我们必经之地,这一带土匪较多,人烟稀少,道路崎岖,天气酷热,行军中不断有人晕倒。"</p><p class="ql-block">这段记载指明了几个细节:步行行军,经保安(乡)越过仙霞岭;道路崎岖,不断有人晕倒。</p><p class="ql-block">因此,可以推断,三大队走的不是公路,而是山间小路,这小路经保安乡,应该是仙霞古道。</p> <p class="ql-block">这夲由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老一辈姬志立,王秉太,李治礼,李烘,刘月庭,田贵金,李文魁等同志回忆,李文魁执笔,李天瑞修改,杨浩林审定的《南下纪实》书中记载:</p><p class="ql-block">″由浙入闽只有从江山到浦城一段单车道公路,我们沿着这条蜿蜒曲折坎坎坷坷的公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向福建进发。…这时解放军已打进闽西北,我们离大部队很远,…</p><p class="ql-block">经过周密准备,七月三十一日从浙江省江山县的大埂村出发。进入闽浙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途经江西省的广丰边界,廿八都等地,经过五天爬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福建最北面的浦城县,…"</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可以查到,江山县大埂村至福建浦城的今205国道(原江浦公路)距离大约是80公里。80公里的路用了五天的时间,平均一天行进16公里?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此艰辛。</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日记中记录的行军距离却是另一个数字:</p><p class="ql-block">大埂至峽口60里,峽口至廿八都50里,廿八都至浦城仙阳村65里,仙阳至浦城45里。总里程是220里。</p><p class="ql-block">难道长江支队的跨越仙霞岭的行军路线不是沿着原江浦公路(今205国道),而走的是另一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长江支队的4000多人在翻越仙霞岭这一路段的行军路线,与走在他们前面的三十一军4万多人一样,在原江浦公路和仙霞古道之间辗转前行。其行军过程之艰难,正如31军战史中所描述的。</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从江山县新塘边到福建浦城行军前,支队部将病号和体弱者转到留守处,所有人限重5公斤负荷…。即便采取了许多措施,这220里艰难的山路,花了5天时间。</p> <p class="ql-block">来自河南济源的长江支队六大队三中队的张战元在南下途中,记录了从济源到长治集中,再到武安学习、出发,抵南京、驻苏州、进福建、最终到达霞浦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在记述进入闽浙交界处的地点和方式时,日记写着:…步行经闽浙赣交界之处的分水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9号,在″长江支队入闽第一关"石碑前,浦城县盘亭乡深坑村原支书黄孝清告诉我:</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28日,长江支队从江山新塘边启程。从仙霞古道徒步进浦城。途中翻越仙霞岭,大竿岭枫岭关,五显岭进入浦城。部队走的是古道。</p><p class="ql-block">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也是徒步过仙霞关。5月13日解放蒲城。"</p><p class="ql-block">黄支书的话,解开了萦绕在我头脑中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我根据黄支书提供的草图,画了一份今205国道,原江浦公路及仙霞古道在浦城盘亭乡境内路段的示意图。</p><p class="ql-block">黄书记看后说,"对,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当年长江支队过枫岭关沿仙霞古道下来后,从泗洲桥开始,往东沿仙霞古道行军,在柳墩村出古道再回到江浦路。"</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江浦公路在这一段并没有走现在的205国道线路,因为现在的这一段当时都是大石头。1933年修江浦路,老蒋是为了围剿蔡廷锴。为了赶工,公路是绕着山上走,单车道,路况很差,一到下雨天塌方泥泞, 基本上无法通车。"</p><p class="ql-block">“49年时的江浦公路,就相当于后来的机耕路。"</p> <p class="ql-block">发表于2014年3月26日的《从江山到浦城的仙霞古道》一文,记叙了江浦公路的由来和质量:</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第十九路军蔡廷锴在福州成立政府,反蒋独立,史称"福建事变"。次日,蒋介石发出讨伐令,急电三省总剿何应钦,限40天内完成江(山)浦(城)公路,以打通仙霞天险,讨伐蔡廷锴。何应钦调集数十万民工,紧急筑路,于同年12月底,该路仓促完工。蒋介石坐镇浦城,调集七个师兵力,经仙霞岭入福建,扼杀了蔡廷锴的独立行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支书所说和《从江山到浦城的仙霞古道》一文的说法,在《福建交通志》中得到了证实。</p> <p class="ql-block">《福建交通志》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民办公路与闽西北各地在抢修中完成的公路,一般采用土路通车,晴通雨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建公路》一书中,则有更详细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p13)</p><p class="ql-block">“军事公路的修建</p><p class="ql-block">1932年4月,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东路军,由江西进入福建,一度占领闽南重镇漳州。为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急令在上海抗日的第十九路军到福建与红军作战,同时又电令福建省政府赶修闽浙和闽粤两条干线公路,限三个月内完成通车,于是开始大举修建闽南和闽西北各线公路。...</p><p class="ql-block">1933年,浙江省修建浙粤干线的江山至浦城公路,江西省修建广丰至浦城公路。同年11月22日,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揭起抗日反蒋旗帜。蒋介石为镇压十九路军,限令浙江省政府在一个月内修通由省界枫岭和花桥至浦城的两段公路,次年初全部完成;随即,由四省边区公路处赶修浦城经建阳至南平的公路,曾养甫和陈体诚轮流驻工地督催,急如星火,终于在当年12月赶修通车,为蒋介石赢得时间,迅速进军,迫使十九路军败退闽南...”</p><p class="ql-block">从以上两本书摘录的记载可知:</p><p class="ql-block">建成于1933年底的江浦公路,是仓促修成的军事公路。</p><p class="ql-block">1949年夏天,十兵团的大部队和长江支队,从仙霞岭枫岭关进入福建浦城时,江浦公路是一条“晴通雨阻”的军事公路。</p><p class="ql-block">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十兵团的大部队和长江支队这十来万人的队伍不能像在北方地区行军时,可以步车兼行,在过这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仙霞岭时,只能迈开双腿,碾转于江浦公路和仙霞古道之间,艰难行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在石碑前,重温过去,我们决心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支书指着从枫岭关下来的仙霞古道说:</p><p class="ql-block">″当年长江支队和部队的大队人马就是从枫岭关走仙霞古道下到深坑村,再沿仙霞古道走到柳墩村,然后回到江浦路,进入浦城的。</p><p class="ql-block">暴雨让这一段的江浦公路多处塌方,路面泥泞不堪,除了古道,周边没有其它可走的路。"</p> <p class="ql-block">黄支书告诉我们,从山下的″长江支队入闽第一关"石碑处走到山上的枫岭关,全程大约1公里。</p><p class="ql-block">(这段路,就是二野17军51师从″枫岭关小道至深坑泗洲桥路口"走过的那段路)</p> <p class="ql-block">古道的路面是这种石片及鹅卵石铺就的。</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日晒,石头已经有些风化。</p> <p class="ql-block">靠近山顶时,一些路段的两侧路基已经崩塌。</p> <p class="ql-block">仅容一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登山途中,路过″枫岭亭"。</p> <p class="ql-block">对我们这些70岁以上老人来说,山路难行。</p> <p class="ql-block">在古道上这近一公里的攀登,我们汗流浹背地费了约一小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就是仙霞古道上的第四关一一枫岭关。</p><p class="ql-block">我们面对的是福建浦城县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背后,枫岭关的北面,就是浙江江山县境。</p> <p class="ql-block">江山县政府1986年立的牌匾《枫岭关》已经锈蚀。</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我们在枫岭关东北侧看到了这块石碑。</p><p class="ql-block">这块立在仙霞古道浙江与福建交界的枫岭关东北侧的石碑记叙了三野十兵团,长江支队及南下服务团踏过仙霞岭,进军福建的经过。</p><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三野10兵团途径江山解放福建碑记</p><p class="ql-block">为迅速解放全中国,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在参加上海战役后,奉命南下解放福建。其中第10兵团兵团部、第28军军直机关,第29军一部、第31军(欠第278团)、长江支队、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华东随军服务团,共约10万人途径江山,挺进福建。</p><p class="ql-block">6月上旬,第10兵团组织先遣队,由第29军参谋长带队,乘汽车途径江山到浦城,先行入闽。6月29日,第31军(欠第278团)由嘉兴等地乘火车至江山、贺村下车,在清湖、淤头一带集结,稍后即兵分两路徒步向浦城开进。7月2日兵团部由兵团司令员叶飞和政治委员韦国清率领,从嘉兴出发,至江山稍事休整后,经仙霞岭,于7月底至建瓯。7月6日,第28军由常熟出发,7月11日军直机关抵江山,经贺村、廿八都、浦城,于7月26日至建瓯。</p><p class="ql-block">7月15日,长江支队从嘉兴坐火车到江山贺村,在贺村、市上、棠板、新塘边等地休整,支队部驻新塘边。尔后,中共中共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华率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与长江支队在新塘边汇合,并于7月21日主持召开地委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组建中共福建省委等指示,宣布省委,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和6个地委、专署的领导人名单等决定。会后,省委主要领导先行向闽北出发,7月24日,分配福建一地委的原长江支队二大队出发,翻越仙霞岭,于7月28日由枫岭关入闽。7月28日,省委机关直属单位同6个地专及30个县的大队人马,分别从新塘边等地出发,翻过仙霞岭,由廿八都入闽。</p><p class="ql-block">7月19日,华东随军服务团从上海乘火车出发,于7月23日到达江山,先后在航头、大溪滩、江山县城、淤头等地进行休整。原计划从江山翻越仙霞岭入闽,因仙霞岭山高路险、匪特活动猖獗,遂于8月8日决定改道,折返贺村坐火车到上饶,经分水关入闽。</p><p class="ql-block">为铭记这段红色历史,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特立此碑,以记之。</p><p class="ql-block">中共江山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江山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文清楚地记载着: 十兵团31军是兵分两路,徒步经仙霞岭往浦城。…长江支队二大队7月24日由枫岭关入闽,…4月28日,其他六个大队,翻过仙霞岭,由廿八都入闽。</p> <p class="ql-block">仙霞古道上的第四关一一枫岭关,在这里与后来修建的浮盖山景区公路交汇而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意外的发现,再次帮助确认:</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就是从这里越过枫岭关,挺进福建的。</p><p class="ql-block">这一去,就是一辈子。</p><p class="ql-block">从此,父亲将自己的一生留在了福建。</p> <p class="ql-block">站在枫岭古关,向南望去,延绵不绝的高山连向天际。</p> <p class="ql-block">脚下坎坷曲折的山路似乎通往过去。</p><p class="ql-block">山风吹过,枝头摇曳,前方仿佛正在走来一支队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那不是父亲吗!</p><p class="ql-block">行进的队伍中,父亲的身影渐渐清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1936年的战友阎建寅在1996年11月26日的来信中,是这样评价父亲的:</p><p class="ql-block">″康平战友:</p><p class="ql-block">…在我印象中,你是当时同连中最使人喜爱亲近的小青年。多少年来战争戎马生涯,建国后诸多建设工作的紧张生活,无暇忆及往事。离休后,特别是在京参与我新军决死队历史的回顾与整理中,就自然地涉及当年新鲜感人的那段准备抗战连队生活中的人人事事了。近些年更越过″古稀"的悠闲生活中,一种随之而来的怀旧情愫,就更泛起昔年留在心坎中的往事与人们,包括那时亲近喜人的你一一振唐小青年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父亲原名郭振唐,1940年抗战期间在老家沁源县任抗日公安局股长,为避免连累家人而改名为康平。)</p><p class="ql-block">在战友的眼中,父亲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小青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1921年出生在山西省沁源县王陶村。</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未滿16岁的父亲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p><p class="ql-block">从戎后的父亲迅速成长。</p><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就任山西省沁源县抗日公安局股长。</p><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任太岳区公安局侦查组组长。</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任士敏县端氏镇党工委书记兼镇长。</p><p class="ql-block">至1946年底,担任中共山西省垣曲县县委委员,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局长。</p><p class="ql-block">1948年7月,调任山西省高平县委委员,社会部长,公安局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南下福建前,28岁的父亲,已经上有老下有小。</p><p class="ql-block">南下临行前拍的照片中,父亲的表情是凝重的。</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人从右至左:父亲康平,襁褓中的哥哥晋仁,李杰妈妈,姐姐桂兰,姥姥曹翠英,奶妈)</p> <p class="ql-block">父亲南下临行前与姥姥一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姥姥曹翠英的脸庞堆满了忧虑。</p><p class="ql-block">姥姥一家满门英烈。</p><p class="ql-block">三儿子李增选在八路军129师陈赓任旅长的386旅25团任团长,临汾攻坚战役中英勇牺牲。大儿子李增耀、二儿子李增财在129师386旅38团,百团大战时为掩护领导和同志们撤退而光荣牺牲在沁县。时任村农会主席的姥爷,为保护转移的群众和粮食,被日本鬼子吊在村前大树上,放军犬撕咬,最后用刀刺死。姥姥曾任沁源县抗日救国妇女联合会秘书,在"救护抗日战士疗养队"护理受伤的战友,其中包括党政军领导薄一波、陈赓、刘开基、安子文等同志。</p><p class="ql-block">千难万苦,好不容易盼到了安稳日子。现在,仅存的女儿李杰,又要随女婿南下远征。</p><p class="ql-block">曾经的苦难和未知的将来,让她满面愁容。</p> <p class="ql-block">县里召开了欢送大会。</p><p class="ql-block">父亲坐在前排左起第六位。</p><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是沁源籍,但由于他的工作岗位是在高平县,因此,他被编在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任副指导员。在去往武安的路上,他是二中队的带队人。</p><p class="ql-block">父亲所在的二中队是个县级班子,县委书记杨浩林和县长梁东初,是在河北武安集训时才到任的。</p> <p class="ql-block">1945年6月,高平就已解放。</p><p class="ql-block">从一个安定的老解放区出发,万里南征,面临的不但是陌生,更多的是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送行的高平县公安局其他领导一脸肃穆。父亲则双手叉腰,仿佛抱着一种赴死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手写的照片备注:</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南下福建临行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从左至右 </p><p class="ql-block">田祖勋 公安局内勤股长 ,南下福建。 </p><p class="ql-block">吕学珍,区公安助理员,烈士。1951年春,宁德三都大刀会暴动牺牲。</p><p class="ql-block">康平,中共高平县委委员,社会部长。高平县公安局局长,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白玉山,高平县公安局一股股长,未南下。</p><p class="ql-block">后排从左至右 </p><p class="ql-block">张根利 高平县公安局侦察股长。</p><p class="ql-block">其余三人,公安队队长,指导员,副队长(未南下)</p><p class="ql-block">未参加照相的 安晋 公安局股长(南下福建)</p> <p class="ql-block">县委班子的同事们送别包括父亲在内的四位南下同志。</p><p class="ql-block">县委班子八个人,一半的人即将踏上南下征程。</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照片复印件上手写的备注:</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南下福建前,中共高平县县委委员及其他成员。</p><p class="ql-block">前排从左至右 </p><p class="ql-block">孟宪云 组织部副部长(未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宣传部长(名字忘了,未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悦子文 县委委员 组织部长(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程彦颐 县委委员 县长(未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宣传部副部长 (名字忘了,未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后排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康平 县委委员 社会部长(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李步云 县委书记(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县委秘书 (名字忘了 未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王培珍 县委委员 县农会主席(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参加合影,行军途中提拔的:</p><p class="ql-block">李天端 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部长 (南下福建)</p><p class="ql-block">姜怀喜 县委委员 武委会主任(南下福建)</p> <p class="ql-block">公安局送别父亲的这张照片上的标题清晰写着的:″…南征渡江"这四个字,表明谁都知道这是一次远离家乡的生死未⺊的征程。</p><p class="ql-block">但是,大部份人也许没料到这是一去不复返的远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照片复印件上手写的备注:</p><p class="ql-block">在1949年3月南下福建前照的高平公安局部分人员南下福建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坐的从左到右第3人</p><p class="ql-block">吴德铭 公安局通信员</p><p class="ql-block">田祖勋 公安局内勤股股长</p><p class="ql-block">康平 中共高平县委委员,社会部长,高 平县公安局长</p><p class="ql-block">吕学珍 区公安助理员</p><p class="ql-block">李志孝 公安局通信员</p><p class="ql-block">秦东山 公安局勤务员。</p> <p class="ql-block">父亲有过完整的高小私塾教育,又经历了多年的征战,他应该清楚此行的风险,前方是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父亲表情坚毅。</p><p class="ql-block">不知此时的他心中是否默念着李贺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p> <p class="ql-block">1949年的山西,战争已经远离,政权已经更迭,社会正在趋于稳定。</p> <p class="ql-block">人们正在过上安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老婆孩子热炕头。" 那时人们心中的幸福生活已经摆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让经历了多年征战,已经进入和平建设年代的人,重新再回到战争环境中,这对人是一种怎样的考验?</p><p class="ql-block">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受。</p> <p class="ql-block">先人已逝,雄关犹在。</p><p class="ql-block">75年后的今天,站在这长满荒草的关隘前,望着眼前像波浪一样涌向天边的大山,脑海中突然冒出这么个情景:</p><p class="ql-block">当年,只有28岁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没准和我们一样,也站在枫岭关前向远方的大山眺望过。</p><p class="ql-block">他们已经离家往南走了4000多里了,前方依旧是无尽的大山,四周不时有冷枪呼啸。枫岭古关前方的福建,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远。这一去,还回得来吗?</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枫岭关前的205国道与353国道交汇处这个路标无声地提醒着来往的路人选择行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75年前的枫岭关,父辈们也曾在这里面临着人生选择。</p><p class="ql-block">没有那么多的瞻前顾后,父辈们选择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枫岭关前,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山谷中迴荡着行进的队伍唱出的激昂歌声:</p><p class="ql-block">向前!向前!</p><p class="ql-block">向着最后的胜利!向着全国的解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日如同灿烂的晚霞,虽巳消逝,但它在天空中留下过的浓重色彩,让人过目不忘,在脑海中刻画。</p><p class="ql-block">1949年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事件过去75年了,亲历这场伟大变革的父辈们大都不在了,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已经或正在步入老年。 因此,我们有责任将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让后辈记住它。</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后人应当知道:</p><p class="ql-block">在铺滿鲜花的道路上,曾经倒下过多少先辈。</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丰收,要付出多少辛勤努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后人应该知道: </p><p class="ql-block">自已的先辈,是从遥远的太行太岳走来,历经过生死磨难,跨越了万水千山,来到东海之滨。他们将自已的一生,投入到了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的奋斗中,开创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篇章。</p><p class="ql-block">他们身边的爷爷奶奶,有着这样的爸妈。</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欣赏鲜花美景的时候,应当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献给亲爱的父母和他们的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本篇的写作过程,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热心帮助。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感谢建声兄提供"长江支队入闽第一关"石碑所在地定位并帮助了解有关情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青青女士多方碾转提供了多篇参考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省图古籍部和力耕兄的指引,让我找到了珍贵的史料一一《十兵团战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黄超凡先生和郝建华先生分别提供的《长江支队在浦城》一书,帮助佐证了一个重要的史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继列兄帮助提供了《福建交通志》和《福建公路》中有关闽北道路的史志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木言先生提供的有关于江浦公路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征宇先生提供的多幅美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别感谢浦城县盘岭乡深坑村原支书黄孝清在"长江支队入闽第一关"石碑现场,为我们讲解了仙霞古道,原江浦公路和现今的205国道在过仙霞岭路段的走向;指点当年十兵团与长江支队从深坑村入闽途经的详细路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