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北京:漫漫坎坷路,风情不老

老接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南锣鼓巷东,有一个大院,内有两组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说,原为铁狮子胡同,旧门牌为1号,俗称“铁1号”,抗战胜利以后改为张自忠路(张自忠路3号)。此处建筑,现在以“段祺瑞执政府遗址”闻名于世,展现在首都和全国人民面前。</p> <p class="ql-block"> 段祺瑞执政府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原为九贝子府,清康熙皇九子府邸,后改为和亲王府,清雍正第五子弘昼封和亲王之府邸。民国以后改成了北洋政府海军部所在地,1924年直奉战争结束后改为段祺瑞执政府。现在不仅是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纪念地,也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作为人民大学的老校区家属院。 </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生于1865年,合肥市人。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也是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虽然藏于市中心的胡同里,但是里边别有洞天,面积超大,一进门就是整体的民国西式风格,边上就是百年四合院群落欧阳予倩故居及和敬公主府。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群落大楼坐北朝南。大门面阔五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较其它王府大门的面阔、进深都大,</span>灰筒瓦悬山大脊顶,中间三间开门,东西山墙顶露七架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山调大脊、两山露明七架梁也是别的王府所没有的。门</span>前有3米高的石狮一对,隔街对面有一座悬山砖雕大影壁。进入大门,两侧有中西结合样式的平房联排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前部和两侧出廊,应为当年警卫驻扎之用。</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皆为西洋古典形式。西院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前后面三间楼门,中部门厅以上三层,两侧及翼楼均为二层,外檐为联拱柱廊。主楼后面的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楼房,形成一组楼群。楼体遍布精细的砖雕花饰,门窗、天花、地板和护壁板全用优质木材精雕细作,华丽壮观,表现出欧洲折中主义风格。西院主楼后面有水池和假山,后面的东西配楼和后楼装饰简洁,白抹灰板壁,红木柱外带卷廊,为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风格。</p><p class="ql-block"> 东院(原贵胄学堂)主楼为西洋古典形式,二层灰砖清风墙砌筑,木结构三角桁架,铁皮屋顶,主楼、侧楼和后楼形成四合院式布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西两组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它们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那种“墙倒屋不塌”木框架结构形式,全部用砖做承重结构,木屋架,铁皮屋顶。其中的南侧主楼,在东西两组建筑群中是最有特色的一座建筑,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门窗和外廊均做拱券,外墙全部采取用于高级房屋的上等砖—停泥砖。在细部的装饰上采用了大量的砖雕,刻画入微、工艺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表现花篮、福寿、卍字、卷草的世俗砖雕,应用在军事衙署的建筑上也是罕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是,这片精美的灰色西洋古典式建筑并非出自外国人之手,而是中国设计师沈琪的作品,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东华图志》称沈琪“是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官方建筑师”。可惜,现在我们无从知晓这位设计师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  这个以“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为名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它的前身、后世经历了一系列的身份变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供奉着不同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这个具有两个院落建筑群的地方,清代这里有两座府第:现东院地方为和亲王府,现西院地方为贝勒斐苏府;它们的西边为和敬公主府,此府现仍有留存。和亲王府的前身是九贝勒胤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府</span>第。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五子弘昼改建为和亲王府。第一位和亲王是雍正第五子弘昼,这样一直延续到第八代毓璋,光绪二十四年袭镇国公。西院原为贝勒斐苏府,是清初恭亲王常颖的府第。此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到清末为其后裔镇国公承熙居此,称承公府。 </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风雨飘摇,眼看江山不稳的慈禧太后开始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是预备立宪。尽管最终的结果还是皇族内阁掌权,但在经济、教育上进行了颇多有力变革,其中一项就是新设陆军部和海军部。 1907年,内务府将铁狮子胡同的和亲王府和恭亲王府收回,拆除府内原有建筑,只保留了大门、石狮子和大影壁。王府内新建起一片西洋式建筑,作为新设立的陆军部和陆军贵胄学堂办公地点,贵胄学堂后改为海军部,拟两大军部都在铁一号办公,即陆军部在西院,海军部在东院办公。实际上,由于经费拮据,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海军部衙署一直没有兴建,只有西院是清政府陆军部所在。</p> <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曾把总统府设于这里的西院,国务院设于东院。袁世凯、唐绍仪等都在此办公,段祺瑞、熊希龄、宋教仁、蔡元培等阁员也经常出入这里。1912年8月,孙中山经天津到达北京,袁世凯在总统府主楼大厅(也就是西院主楼)里以国家元首的待遇隆重接待孙中山。现在,我们可以从影视剧照中领略这一历史时刻的风采。1913年春,袁将总统府正式迁入中南海。此后,其西院“仍为陆军部”,东部的陆军贵胄学堂则改由海军部使用,清代没有成立的海军部终于在这里安家。此后,“人们惯以‘陆军部’、‘海军部’称之。”简言之,段祺瑞执政府的东院在清代末年是由陆军部所属的陆军贵胄学校使用,直至民国成立后才成为海军部的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 1919年,段祺瑞的爱将靳云鹏就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铁一号改为总理府。当时的总统是徐世昌,总统府改设在中南海,这一时期是总统、总理分署办公。</p> <p class="ql-block">  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军阀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铁一号改为执政府。执政,集总统、总理的权力于一身,此际,段祺瑞大权在握。</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执政期间,国内军阀林立,争斗不止,他奉行“武力统一”方针,联络北方军阀张作霖等,与南方军阀为敌。</p><p class="ql-block"> 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政变,主张展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问题,孙中山响应,并应冯玉祥之邀北上。但段祺瑞排挤了冯玉祥,以军阀、官僚、政客组成的“善后会议”对抗之。孙中山到京后,就住在执政府西侧的铁狮子胡同承公府,当时已经是顾维钧的府邸。孙先生积劳成疾,北上途中肝癌(一说胆囊癌)发作,在京医治无效,逝世于同执政府几步之隔的顾宅。</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病重,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和放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本人及其医务人员决定出院接受中医治疗,因原住的北京饭店不便煎药护理,孙中山2月18日出院移住铁狮子胡同11号。 明朝时,这里是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的娘家,田贵妃之父田畹的府邸,名天春园,门前有两尊大铁狮子,这条街也因此得名铁狮子胡同。孙进住时,曾先后任民国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理国务总理的顾维钧住在这里。当时的顾府分东、西、中三路,东路是花园,中、西路是住宅,三进院落宽敞舒适。孙中山住进了顾府西路第二进院北房,终因病情医治无效,在此离世。现在这里是张自忠路23号。</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张作霖的奉军在天津大沽口作战,日本军派军舰掩护奉军进逼大沽口,被国民军击退。3月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委会领导下,北京学生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 会后群众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射杀,47人死亡,199人受伤。3月19日,执政府下令查封国民党北京市部和中俄大学,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这就是“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控诉政府镇压行为。 </p><p class="ql-block"> 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三一八惨案并不是段祺瑞下令开枪,当时他不在执政府,不知道此事。据说,惨案发生后,段来到现场,长跪不起,并因此后终身茹素。本人觉得此说可信。</p><p class="ql-block"> 关于下令开枪镇压示威者,有三种说法。一是冯玉祥手下的将领鹿钟麟。当时北京被张作霖的奉军和冯玉祥的西北军控制,段的皖系没有军队,而执政府附近的军队从属于鹿;二是当时执政府秘书长章士钊。据有人说,当时卫队打电话向章请示,章回说“如有必要即可开枪”。不过,章士钊当时就声明过,开枪与之无关,晚年他还向女儿章含之说“三一八惨案与我无关”。三说,当时在场指挥的卫队少校王子江下令向天开枪吓唬群众,但士兵们却平射,造成惨案。</p><p class="ql-block"> 即使与段无关,下达查封、通缉令,他不可能不与闻,难逃干系。此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造成时局进一步动荡。</p><p class="ql-block"> 1926年4月10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驻北京的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包围了临时执政府,段祺瑞出逃;执政府倒台,此处由冯玉祥接管。王树常任北平卫戍司令时,又改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 </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前这里改为二十九军驻北平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二十九军在这里指挥部下于卢沟桥、南苑、大红门抗击日军;同时,冀察政务委员会设此与日方周旋、交涉。</p><p class="ql-block"> 日寇占领北京后,这里成为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东院则是以喜多为首的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这是此地最悲惨的时候,充满着法西斯的气焰。</p><p class="ql-block"> 1945年后改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成为国民党内战 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作校舍。1952年起,人民大学陆续将教学院系迁到中关村,只留民国研究院在此至本世纪20年代。</p><p class="ql-block"> 1978年以来主楼除人大的研究所外,社科院清史研究所也在此驻扎。</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我去浏览时,东院被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一带一路”研究所等机构占据,西院正在整修,准备开放(据说现在已经向公众开放),所以只在门外或楼外瞭望。</p> <p class="ql-block">  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多年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幻,赋予了这群建筑不同的味道和色彩。</span>这一群建筑,自清末经民国到共和国,百变其身,看到、看穿了多种面孔和嘴脸。它赋采丰厚,城府颇深。来到这里,你可以同它对话,听它讲述那坦坦荡荡而又波诡云谲的往事、今生,从中看百年中国、百年北京,从这里出发,瞭望更加久远的中国和北京。</p><p class="ql-block"> 昨天已经过去,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尽管昔日风情万种,但那铮铮傲骨不会颓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