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江南——无锡

保家卫国

<p class="ql-block">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春节前夕,慕江南春光之美景,同爱人商议,去江南过春节,最后落定无锡和苏州。</p><p class="ql-block"> 无锡市,简 称锡,又称梁溪、锡城等。无锡市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说中因锡山锡矿挖尽而得名无锡。无锡市人文气息浓厚,诞生过阿炳、徐悲鸿等历史名人。无锡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运河古邑、太湖黿头渚、惠山古镇、东林书院、南禅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著名景点。</p> 运河古邑 <p class="ql-block">  我同爱人卯兔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九时三十分 ,来到无锡宿营地南长古街,放下行囊,直奔“运河古邑”——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景区由两条“y"型千年古河和两条沿河古街交汇而成,被誉为“中国活态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区域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运河古邑”门坊,幢幢临街商铺亮起灯火,像升起一簇簇永不熄天的礼花,把南长古街照的通明。“古韵轩”三个大字格外显眼,街头的人群络绎不绝,宛如一幅生动活泼的画卷,将城市居民喜迎新春的繁华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向东边望去,南长古街北端,游船码头中心售票处的“跨塘桥”就在那里。跨塘桥是无锡古运河贯城而过“水弄堂”文化景观其中的一个著名的观景桥。与清名桥同处南长古街区域。因横跨塘河(古运河)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  由“运河古邑”门坊顺着南长古街向南行走,看到地是人头攒动、喧闹鼎沸的人群和灯火辉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古街古巷 ,让人置身清名桥古运河街肆的美感和喜悦。把曾经的梦幻变成现实,描绘出一幅“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的江南十里街肆。</p> <p class="ql-block">  身处大运河畔,“泛舟天堂水,相约古运河”,平铺十里春光。古运河在霓虹灯的照射下格外醒目。黑夜中黛色的河水清阴而寂静,偶尔涟漪微皱,波光粼粼;水岸桥头、古亭楼阁、粉墙黛瓦、灯影水影交相辉映,映衬出古运河的江南风韵;火树银花的灯光照亮了古运河两岸的建筑,古老与现代在这一刻产生了奇妙融合。</p> <p class="ql-block">  张灯结彩喜迎龙年。</p> <p class="ql-block">  望着渐行渐远的舟楫,耳听隆隆马哒声,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河中的舟楫,沿岸的浆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最纯粹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图”。</p> <p class="ql-block">  留下2024年古老与现代的奇妙融合,留下2024年新春的祝福,留下2024年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披着节日的盛装,在灯光的照耀下,我们跨过著名的“清名桥”,来到古运河的东河岸,就是南塘古弄。</p> <p class="ql-block">  南塘古弄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街,街区以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街区。南塘古弄分上塘和下塘。有“上塘十里能兴市,下塘十里能烧窑”之说。街区蜿蜒曲折,一座座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层层叠叠,古色古香,由寺、塔、河、巷、桥、窑、坊等众多景观组成。街有米厂、商铺、丝厂、船码头、戏院等有名景观。</p> <p class="ql-block">  过“清名桥”后,右边是南下塘,沿清名桥河岸,过伯渎河桥,,顺大窑路,沿古运河东岸方向走200米左右的距离就是“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了。</p> <p class="ql-block">  南上下塘统称为南下塘古弄。它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有江南水乡的温度;繁华辐辏的速度;还有历史延长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  南下塘古弄“往事随风”知多少?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人间尽枕河,弄堂故事多。</p> <p class="ql-block">  夜晚,伫立在街道路口,可以清晰的看到南禅寺“妙光塔”。</p> <p class="ql-block">  黑夜,漫步南长古街步行通道中,看到两旁墙壁上的彩图,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以及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深夜的南长古街。</p> <p class="ql-block">  深夜,栋栋居民楼的光亮和节日的彩灯将大运河照射的通明。看看古街,流动的游客渐行渐稀,身心慷懒的思绪滋生蔓延,脚步移向了宿营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辰龙年农历正月初二,来无锡是第四天。我们又来到“运河古邑”门坊,不是夜晚,正所谓“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对古运河景色的执迷,意犹未尽的我,再一次来到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江南古运河无锡城区段”的地标伫立在“运河古邑”门坊左侧。</p> <p class="ql-block">  步移换景,不经意来到 南长古街金塘桥过道门坊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南长古街金塘桥下独树一帜的过道一景。</p> <p class="ql-block">  南长古街“运河古邑”门坊左侧的“跨塘桥”上的人山人海,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南长古街街道一景。</p> <p class="ql-block">  江南水弄堂,无锡清名桥。清名桥,原名清宁桥。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为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差异,东西石阶不等。东有石阶46阶,西有43阶。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清名桥与桥下的古运河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称。由此推断,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源于清名桥的闻名,而清名桥的闻名源于古运河两岸四百年的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处,“清名桥”静静地跨越在古运河东西两端。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曾在1986年5月,受无锡市旅游局邀请来无锡一游,秀美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江南民情拨动了中山大三郎的心弦,便迅速创作了《无锡旅情》和《清名桥》两首歌曲。</p> <p class="ql-block">  南长古街“清名桥”上,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两条“y"型千年古运河和两条沿河古街的交汇处。远处的桥是“伯渎桥”,桥下的河流是“伯渎河”。元代诗人赵孟頫在他的《夜泊伯渎》诗的首联是这样描述伯渎河“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身后碧蓝河水通向“古运河”。在此各自分流,构画出“y"型河道。</p> <p class="ql-block">  南下塘古弄的“n1955园区”。</p> <p class="ql-block">  南下塘古弄游客往来穿梭……</p> <p class="ql-block"> 游观至南下塘古弄的“重恩坊”下,整个“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由此谢幕。游此回首,无限感叹,触景生情,挥毫泼墨,赋古诗词一首:</p><p class="ql-block"> 东西南北下塘窑,飞架运河清名桥。</p><p class="ql-block"> 长街霓虹蔽浩月,运河渔火映碧霄。</p><p class="ql-block"> 无锡二月夜似锦,南塘五里人如潮。</p><p class="ql-block"> 最爱版地行不足 ,懈逅江南故乡聊。</p> 太湖黿头渚 <p class="ql-block">  太湖黿头渚景区,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黿渚路1号,衡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占地面积5.39平方千米,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荣得诗人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黿头”的诗句赞誉。</p><p class="ql-block"> 太湖黿头渚景区作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山水园林胜境,拥有鹿顶迎晖、太湖仙岛、黿渚春涛等。</p> <p class="ql-block">  太湖黿头渚风景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入园后太湖景区一角。</p> <p class="ql-block">  登山起步“鹿🦌山迎晖”映入游客眼帘。</p> <p class="ql-block">  鹿顶山半山腰伫立着一座“踏春亭”。踏春亭抱柱有邵松年手笔楹联“众山靓螺髻,万顷枕鼋头”。另一副是王勍“别有一天地,谁识此山河”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登山途中的 攀石足迹。</p> <p class="ql-block">  舒天阁前,“鹿山迎晖”四个字由刘海粟手书,《鹿顶迎晖建设记》由沙陆墟撰稿。</p> <p class="ql-block">  舒天阁位于鹿顶山准往亭之南、环碧楼之西,是鹿顶山景区的标志性塔形建筑,阁名取意于毛泽东主席诗词名句:“极目楚天舒”(战国时无锡属楚地)。抬头向阁楼上方望去,“千古风流”、“水天一色”的匾额一层高于一层,告诉游客,舒天阁乃千年历史,太湖水的美,同天一样蓝,一样美丽。7</p> <p class="ql-block">  进入底层楼阁, 内有匾联,亦多景情相生之作,且均有笔者韵致可赏。底层由王个簃书“湖山胜概”匾。撰有华人德旧联“洗尽旧胸襟,一水平铺干顷白;拓开新眼界,万山合抱数峰青”。抱柱后又有南通范扬岁撰书“鹿峰我振衣,万里天光回四渎;黿渚谁挥笔,千秋云影映三山”。</p> <p class="ql-block">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主建筑,坐落在宽阔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层四重檐,黄色的琉璃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拾阶而上,步入舒天阁三层,阁内悬匾“天光云影”,这是说舒天阁上观景了。两侧有楹联:“呦呦鹿鸣万国独招烈魄来,眇眇笙吹太湖已载佳人去”。这个“佳人”不知是何人,而“呦呦鹿鸣”四字,有点道出鹿顶山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登阁顶,眼前,便是一幅绝妙的太湖美景图,太湖无遮无掩地尽收眼帘。沿着阁楼转一圈,几乎无处不可入画。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山里,可谓:胜过神仙。万顷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尽收眼底,足不出阁,便可尽揽太湖美景。</p> <p class="ql-block">  鹿顶山高96米,为风景区最高点,山顶及山腰有舒天阁、群鹿雕塑、环碧楼、碑刻影壁、踏春亭等建筑。登高远眺,正乃:四时有景,八方入画,可饱览湖光山色和城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  进入黿头渚景区的牌楼,那边有山清水阔、帆影点点的自然山水画卷;有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山乡田园风光;有典雅精致、古朴纯净的江南园林景致,加上历代名人雅士地游踪、石刻、书画、传说等诸多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此地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点缀为辅的综合性、多功能风景旅游盛地。</p> <p class="ql-block">  “飞越黿头渚”,它靠近去太湖仙岛的码头旁,一个大型球形建筑影院。它是一个以5d技术为游客提供娱乐项目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太湖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  太湖仙岛是太湖中的一座小岛,需要乘船才可以去的。从黿头渚码头乘船到太湖仙岛,大约需要乘坐15~20分钟。</p> <p class="ql-block">  从黿头渚码头游船起航,到游船停靠太湖仙岛码头,成百上千的红嘴欧跟随游船的左右,形成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投放诱饵时,红嘴欧在手边盘旋,有幸在我这里懈逅。</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远处的帆船,不由的想起古时描绘太湖仙岛的古诗词:</p><p class="ql-block"> 帆影浮云际,波光碧水濛;</p><p class="ql-block"> 霞飞彤色染,浪涌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暑气随风减,花香入暮浓;</p><p class="ql-block"> 乘兴温素酒,留醉与船翁。</p> <p class="ql-block">  游船靠岸,游客走出码头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下船后,我们来到“太湖仙岛”牌坊,可以清晰的看到门坊上“太湖仙岛”四个金黄色的大字。它是仙岛的标志性建筑,三门五楼式样,牌仿高九米,宽六米,顶上盖的是红色琉璃瓦,下有八尊麒麟围护。背面刻着的是“蓬莱仙境”四个篆书大字。太湖仙岛原称三山岛,由峰岛、西鸭岛和东鸭岛组成。岛上建有三山道院,有会仙桥、天街、灵霄宫、天都仙府、月老祠、大觉湾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过门坊,一幅巨大的汉白玉雕刻墙挡住我们的视野,墙面是一幅“玉帝巡天回銮图”宽九米,高五米,描绘玉皇大帝巡天回来 ,玉帝坐在龙椅之上,文武群臣簇拥左右,仙鹤道游云间。在影壁的左面东边的路,通往“会仙桥”……</p> <p class="ql-block">  绕道来到“会仙桥”,得知会仙桥是按照少数民族侗族的“风雨桥”样式建造的。它的前身是无锡颇有名气的“惠山大德桥”。</p> <p class="ql-block">  无锡颇有名气五孔五亭的“惠山大德桥”为何又叫“会仙桥”呢?两端桥面分别有两幅对联“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其亦仙亦凡桥”,意思是说此桥是凡仙相会之处,过桥后就将渐入仙境。进入三山岛……</p> <p class="ql-block">  三山岛有“三山 映碧”誉称。自古就有秀气、灵气、仙气。三峰岛(底端)最大,西鸭岛次之(右侧),东鸭岛(左侧)最小,组成三山岛。岛内大部分景点在三峰岛。三峰岛又叫大矶岛。</p> <p class="ql-block">  身伫立在远处,拍摄太湖仙岛湖面和码头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过“会仙桥”,沿着台阶往前走,看到摘星亭后,往左边的台阶上去,就可以看到彩绘门楼,那里就是“天街”了。天街:顾名思义“此街只应天山有”。见此景,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韩愈关于天街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我们游在“天街”,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街上的商店鳞次栉比,古色古香,仙桃形、石榴形、葫芦形的雕花门窗,玲珑多姿,美轮美奂。建筑特色以江南民居的青瓦粉墙为基调,有铺面40余家。</p> <p class="ql-block">  太湖仙岛“摘星亭”。</p> <p class="ql-block">  登上“孙渺雲海”台阶,就到了西华殿。</p> <p class="ql-block">  西华殿祭祀的是一位女神,俗称王母娘娘。相传圣母形象雍容华贵,仙居于昆仑山瑶池圣境,境内种有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的“王母蟠桃”,食之长生不老。王母亦称瑶池金母,酉王母。</p> <p class="ql-block">  王母娘娘石像</p> <p class="ql-block">  “灵霄宫”是一座通高42米的标志性塔式建筑,七层九重檐的塔形,宫内有18米高的彩塑玉帝神像,他庄重威严,具有“客在不欺主,倚山不压山”的视觉效果,其原因是灵霄宫建在大矶山的大半腰的位置,所谓相地合宜也。</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的来到“大觉湾”。大觉湾这个命名挺有意思。大觉湾是集人文景观,儒、释、道三者为一体,以同时代的“东方三圣”即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为主像。因为他们都有大觉悟,所以叫“大觉湾”,大觉也作觉醒来解释,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石窟艺术,所以又叫“仙窟汇翠”。</p> <p class="ql-block">  妈祖殿:妈祖又叫海神娘子。她的前身是个渔家姑娘,叫林默。她28岁时,升仙而去,成了海神娘娘,也就是“天后”,“天后”又叫“妈祖”,每逢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日。有“寰中慈母女中圣,海上福星天山神”的诗句,是对妈祖最好的称颂。</p> <p class="ql-block">  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这尊老子像是按照福建泉州的老子像复制的,是青铜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这儿有一架水车,水车上有若干个龙头,而车上的水就是从龙嘴里吐出来的。相传这种水车出于唐朝。当水车转动时,24只龙头将水吐向指定地点 ,进行人工降雨,减低暑热。是古代的一种冷空调。</p> <p class="ql-block">  石刻龙头</p> <p class="ql-block">  佛教塑像</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彩色睡佛,就是佛祖如来佛。</p> <p class="ql-block">  摩云阁位于大觉湾游道进出口处。看到阁上“摩云”二字,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句“摩云观阁高如许,长对河流出断山”。站在摩云阁高处,长长地对着太湖的山湖美景,不由感叹万分,沉思低吟,自赋《沁园春 . 游在黿头》……</p>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 . 游在黿头》</p><p class="ql-block"> 图/文 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 游在黿头,鹿顶迎春,仙岛画桥。望太湖山水,争妍斗艳;洞天福地,游兴燃烧。黿渚鹿峰,天都仙府,千古风流万里飘。观天街,有阆中之誉,画栋漆雕。</p><p class="ql-block"> 黿渚如此多娇。引无数游人旅费高。念鹿鸣万国,嘉朋游历;龟蜷三岛,佛陀清超。云影天光,湖山胜概,三万顷奔来趣操。新游记,有美篇再续,行路迢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惠山古镇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由秦园街(横街)、绣嶂街(直街)和寺塘泾河两侧的上、下河塘围合而成,傍及听松坊街区,总面积0.3平方千米。自古就是风景佳绝、钟灵毓秀之地,是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这里历史古迹众多,被誉为集中展示江南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区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明代歌谣云“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满鞋香”。惠山自古就是著名的游赏之地。走过“惠山古镇”四个大字的古镇大照壁,首先看到的就是“宝善坊”门坊。位于惠山古镇的西神广场一测,为古镇绣嶂街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4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10时30分,无锡惠山古镇来自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人山人海。从众多的游客中,挤出一条通道,沿着绣嶂街来到“无锡惠山老街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惠山老街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这里以明清以来的祠堂建筑群和花园而著称,拥有比邻而筑、数量百余的祠堂,以及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省级非遗惠山庙会。也是乾隆帝常来常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无锡惠山老街纪念馆记录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巡惠山的经历,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和轶事佳话。记录了无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李绅,字公垂。祖籍安徽豪州,后徙江苏无锡。元和元年(806年),考中进士,是唐朝著名诗人和宰相。“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自李绅的一首诗。纪念馆还记录了明代礼部尚书邵宝、诗人画家王问;唐代诗人苏轼等名人的人生经历……</p> <p class="ql-block">  来到“九峰翠嶂”门坊下,看到一条巨大的彩色长龙,龙嘴呈张大状;龙角弯曲如钩;龙眼位于龙角两侧、呈椭园形;龙鼻位于龙脸中央;龙牙锋利如刀、向外伸展;龙舌位于龙嘴下方、鲜红、呈扁平状,活龙活现地伫立在门坊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有五言唐诗《骊龙》:</p> <p class="ql-block">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到 “竹林里”,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p><p class="ql-block"> 远山寒山石径斜,竹林深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 <p class="ql-block">  “二戴夫子祠”。二戴为孙戴德、孙戴圣。祠面阔三间二进一院。“玉不琢不成器”为戴氏至理名言。惠山古镇内的文物古迹区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时间跨度自唐代至民国,约1200余年。祠堂包括十大类共22种祠堂类型,涵盖七十个不同姓氏的祭祀人物。在这些祠堂中,保存完好的祠堂约50余座,其建筑风格以江南民居建筑为主,粉墙黛瓦,质朴无华。祠堂建筑的年代以明、清及民国各时期为主体。</p> <p class="ql-block">  观赏完二戴夫子祠后,沿直街(绣幛街)行走,向前眺望,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天空的云朵遥相呼应,那就是著名景点“江南第一山”锡惠胜境吧。</p> <p class="ql-block">  “惠山居”位于共联路17号,附近有兴合坊、创城高青华府,富锦鑫府,名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太虚阁”又叫三层楼阁。是马世奇殉国后,其子马壬玉根据父亲生前夙愿,特购明壬园太虚阁作为父梓停放处,后即以阁为马文肃祠。马文肃即马世奇无锡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马世奇与朱、李氏两妾自缢而死,清廷谥“文忠”。他也是明亡后首位殉节官员。马世奇与华允诚、龚廷祥并称“锡山三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惠山祠堂群中建筑规格最高的 是东岳行庙,俗称圣帝殿。始建于五代唐同光初(923年),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神像。无锡城内有“八庙朝东岳”之民间庙会,是为惠山庙会。</p> <p class="ql-block">  庙前秀美高耸的牌坊和庙门两侧砖刻“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八字的八字墙,是古镇气派最大的祠庙。步移换景,顺着绣嶂街来到“范文正公祠”……</p> <p class="ql-block">  范文正这个名字我们并不熟知,但吟诵最著名的《岳阳楼记》中那句“先天之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时就知其所以然。范仲淹的祠堂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还配备了假山池塘和水榭花园,完美展示了江南园林的典型格调。</p> <p class="ql-block">  “范文正公祠”对面就是惠山古镇“宋儒”祠堂。</p> <p class="ql-block">  “古华山门”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西侧,门内为著名的寄畅园、惠山寺景区。惠山古镇和寄畅园、惠山寺三个景区同为锡惠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三个景区紧相联,人们习惯统称为惠山古镇景区。它是开启绣嶂街乃至“五里香塍”的一座门户。</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区自古有“江南第一山”之称,锡山晴云、胜地名泉而闻名于世,风景资源独特灿烂。历代文人雅士来惠山品泉凭吊,寻古探幽,留下了千古名诗。唐代诗人苏轼有“独携天上小团曰,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  绣嶂阁。这里是绣嶂街与秦园街的交汇处,再往右侧(西北方向)就是秦园街了。</p> <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古牌坊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和秦园街的交叉口处。它是古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那里曾十四次接待过当年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寄畅园也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  门前装扮“阿炳”模样的男子后身就是“寄畅园”。寄畅园,又名凤谷行窝、秦园,地处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面积15亩。兴盛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清朝皇帝乾隆写无锡惠山古镇寄畅园的诗词就高达169首,其中“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一句我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秦园街上独树一帜的贞义单姬祠,一座牌楼式的祠门。它是无锡唯一的墓祠合一的祠堂。其主人是一位经历了非凡人生故事的贞烈女单氏。</p> <p class="ql-block">  从“贞义单姬祠”向前走过,看到眼前粉墙黛瓦的长廊,白色的墙上悬挂着三块木栏,写有“惠山平安、惠山诚信、惠山品质”的字样。类似于白色黑瓦的建筑在惠山古镇随处可见。白色黑瓦属于徽派建筑的典型特色。寓意清清白白、黑白分明、一清二白的道理。白色墙壁象征着简洁、雅致的建筑原则,而黑色瓦片则代表了封建礼教和古典文化中的克制、含蓄与沉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秦园街走来,来到惠山古镇西北角景区秦园门出入口处的第一道牌坊,牌坊看上去陈旧,牌坊上没有任何标记 ,游客还是人来人往,当时的时间已是下午16时20分了。</p> <p class="ql-block">  沿牌坊直行,来到景区秦园门坊出入口处,回头看看门坊上端写着“惠麓钟灵”四个大字,不由喜出望外,长吟“不枉此行”。赋七言律诗一首:《惠山古镇有感》</p><p class="ql-block"> 九峰翠嶂辰龙序,客伴长龙街溢人。</p><p class="ql-block"> 二月春红锡满地,一山冬绿惠新春。</p><p class="ql-block"> 熙民胜境秦园街,耀祖光宗祠堂神。</p><p class="ql-block"> 不枉此生游此地,乾隆引我走风尘。</p><p class="ql-block">一山:惠山是江南第一山 2532字</p> 东林书院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位于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喻户晓,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称誉。清代书院重建,占地面积13000平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书院的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的格局,左边是祭祀用的祠堂道南祠,右边是讲学建筑。院内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  走出门厅,首先看到的是眼前伫立的石牌坊,石牌坊上端“东林书迹”四个大字清晰可数、纤毫毕现。牌坊反面同样有四个大字“后学津梁”。石牌坊采用“三间四柱五楼”的构造,通高有7.24米。走过石牌坊,看到空中的旗彩飘荡,游观泮池,来到东林精舍,房内正上方砖雕刻有 “东林精舍,洛闽中枢”八个大字,系清乾隆初年遗物,是书院纪念建筑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空中飘荡的彩旗为“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位于石牌坊北边后甬道两侧,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旗杆上悬挂长方形旗帜,左右各一面。左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右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字。</p>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旧址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东林精舍后面就是“丽泽堂”。又叫丽泽书堂,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丽,连接之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这个堂名是东林书院首领顾宪成取的,意思是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丽泽堂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地,这里就是东林书院的石牌坊“后学津梁”,它是东林书院的标志与象征。</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丽泽堂来到“依庸堂”。它是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被称为“东林学派”,是讲学礼仪之所,学术的领地象征。依庸堂门外抱柱上写有对联“主敬存诚坦荡荡天空地阔,穷理尽性活泼泼鱼跃鸢飞”。对联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是始建保持对长辈、上级、宗教领袖的敬意,保存心胸开阔,不断学习进步,充满活力,自由自在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走进“依庸堂”,眼前“依庸堂”三个大字吸引我的注意力。两侧抱柱上书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出自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名联谈趣》。意思是校园里的读书声和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一样重要,要时时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大事。</p> <p class="ql-block">  依庸堂内立架上悬挂北宋诗人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秋日偶成》:</p><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p><p class="ql-block">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p><p class="ql-block">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p><p class="ql-block">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在丽泽堂的身后就是“燕居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进入燕居庙前的门坊,门坊上端清楚砖刻着“圣域”二字。</p> <p class="ql-block">  “燕居庙”是书院祭祀孔子的专祠。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p> <p class="ql-block">  燕居庙东西两侧分别设典籍室、祭器室,是专门贮藏书院经籍图书及祭器乐器之所。</p> <p class="ql-block">  燕居庙墙壁上悬挂“祭孔礼器”图样,包括墨、豆、炉、扇、樽、俎、木主、烛台香、簋、方鼎等多种器物。</p><p class="ql-block"> 参加完燕居庙,东林书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全部参观完了。篇前说到东林书院讲究的是左庙右学的建筑构造 ,我们游观过的部分是书院西侧讲学的部分,下一处叫寻乐处……</p> <p class="ql-block">  “寻乐处”位于依庸堂西侧,清代乾隆二年(1737)由金匱知县王允谦构建。为来学者偃息之所。清代又称得乐处、寻乐斋等。王允谦撰有《寻乐斋记》。</p> <p class="ql-block">  书院的“东西长廊”始建于明代。此建筑为我国古代常见的“廊院制”组合形式。主体建筑轴线两侧以长廊连接,使各堂室斋舍内外相通,晨启昏闭,晴雨通行,极为方便。廊内壁间置有明代文征明著名《停云馆法帖》原石三方及东林学者邹之麟墨迹之碑。堪称明代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  燕居庙的后面是“三公祠”,它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为东林山长、无锡高世太捐资营构。左一间为书房,右为正殿。</p> <p class="ql-block">  “时雨斋”位于依庸堂右侧。清代乾隆二年(1737)由金匱知县王允谦构建。为清代正式课习举业之所,标示书院讲学向官学转化开始。时雨斋初建,时值夏五月,天久不雨,甫落成而雨适至,邑绅华豫原颜曰“时雨斋”。王允谦撰有《时雨斋记》。</p> <p class="ql-block">  “正心亭”位于书院弓河以西,石牌坊东北处100米左右的位置。正心亭内所悬匾额皆为无锡历代科考中的佼佼者。无锡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流传至今。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 才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  “弓河”,明代时东林书院东测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得名“弓河”。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护城河码头命名为观妙……</p> <p class="ql-block">  码头“观妙亭”,两侧抱柱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游人眼帘。</p> <p class="ql-block">  游观东林书院,从“东林庵”道旁走出书院东北处东侧门坊,“东林书院”四个大字清晰的伫立在门坊一侧。整个东林书院游观全部结束。</p> <p class="ql-block">  游观感悟。东林书院中有一幅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游到此地,方知其来源。不由心存念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p> 市井街巷寺庙 <p class="ql-block">  无锡“崇安寺”又称锡金公园。梁溪首刹,吴会明胜,1600多年的崇安寺自古以来,就是无锡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江南四大特色街区之一。崇安寺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洞虚宫、方塘书院、池上草堂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有“一部无锡史,半部在梁溪;无锡城里厢,还看崇安寺”之说。</p> <p class="ql-block">  站在“崇安寺”平台上,对身后的自然风光合影留念。身后的四角二层重檐、雕梁画栋、黄色琉璃顶的楼亭叫“皇亭”,原名“圣谕亭”,始建于清朝末年,由无锡知县廖纶于清光绪元年(1875)在崇安寺大雄宝殿前、四大金刚殿后空地间建造。内供牌位,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因此被俗称为“皇亭”。</p> <p class="ql-block">  “无锡县图书馆旧址”又称“钟楼”位于皇亭广场,原为无锡县城内的道观洞虚宫三清殿基址。图书馆座北朝南,五间三层,地下室半层,砖木结构,黑瓦白墙。南北各有大门,南为正门,北为后门,前后对称,楼顶有大自鸣钟。钟楼建筑中西合璧,十分典雅,是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钟楼南面为平台,中间伫立世界名曲《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铜塑雕像。</p> <p class="ql-block">  “无锡县图书馆旧址”南侧为二泉映月广场,入口处是石雕的二泉映月曲谱,再往前走看到瞎子阿炳的雕像,雕像中的阿炳正在拉奏二胡的情景,犹如当年风采再现。</p> <p class="ql-block">  无锡梁溪区钟楼街老庙黄金银楼</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钟楼街,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玲珑多姿,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春游江南,钟楼街留个影。</p> 阿炳故居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原为雷尊殿道馆,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图书馆路30号。阿炳出生于此、逝世于此,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父学习音乐,表现出了罕见音乐天赋。4岁丧母,21岁患眼疾,26岁父亲去世,35岁双目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他创作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雷尊殿道馆,原有房屋二十余间,包括雷尊殿、火神殿、一和山房三组建筑。现存雷尊殿三间和辅房六间,共有九间。展陈中,故居空间被重新划分为生平厅、民乐厅、起居室、音乐赏析厅和文创厅五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西侧广场被命名为二泉映月广场,广场居中有雕塑家钱绍武雕塑的阿炳铜像,一侧有《二泉映月》乐谱的浮雕,西北侧是“无锡县图书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阿炳的艺术创作主要包括二胡曲和琵琶曲。他一生创作、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中留存于世的作品有: </p><p class="ql-block">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p><p class="ql-block"> 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体现了阿炳对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新,使他成为现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民间音乐大师。</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无锡城内,大街上熙熙攘攘,一个身穿黑色长衫的男人,带着一顶破旧礼帽,鼻子上架着一副黑色圆框墨镜,身上背着一把二胡,手中拿着一根竹竿敲打在地上,慢慢的朝着崇安寺茶馆走去。这是无锡人对当时阿炳的背景描述。现在,你走去无锡的大街小巷,偶尔可以看到当年的阿炳在街头卖艺的身影。这是惠山古镇寄畅园门前装扮阿炳卖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民间百姓眼里,对阿炳的评价有两种说法:一则是嫖赌败光家财,梅毒弄瞎双眼,带走百首绝曲;另一则是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p> 南禅寺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四百八十寺,现如今仅存于世的已不多了,无锡的南禅寺,是仅存中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妙光塔,简称“妙光塔”,位于江南无锡市梁溪区向阳路32号南禅寺内,塔为楼阁式砖塔共有八面七层,高43.3米,塔底层外壁四门上佛龛10个,多块明代石碑、石香炉。南禅寺妙光塔是无锡南门三景、梁溪 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内,妙光塔塔底拍摄南禅寺内景。</p> <p class="ql-block">  “人生于此,欢喜是你”。可以理解为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那个人就是人世间最幸运的事。</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古建筑中的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南禅寺两侧。分别用于报时和报警。它们建于明代,采用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外观精美华丽。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鼓楼上则摆放着一面巨大的鼓。</p> 小娄巷 <p class="ql-block">  小娄巷位于无锡市梁溪区的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市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该片区为无锡谈氏和秦氏两大名望族的世居之地,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居住在小娄巷的秦琦,有竹枝词咏“谈都宪”一首曰:</p><p class="ql-block"> 四世簪缨都宪家,文章事业竞增华。</p><p class="ql-block"> 绣衣坊下呜呵里,寂寞荒祠夕照斜。</p> <p class="ql-block">  小娄巷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范围东西分别至苏家弄和新生路,南北分别至崇宁路和福田巷,现存北面和南面的东半部。自宋代以来曾有一位状元、十三位进士和十五位举人出自此处,到当代两院院士、著名高校校长亦频出此处,是无锡有名的“才”地。</p> <p class="ql-block">  小娄巷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的地方,保留了大量文物,因小娄巷是名门大户,所以这里修建了七个牌坊,分别是绣衣坊、钟绣坊、毓英坊、文献坊、进士第坊、丛桂坊和进士世坊。</p> <p class="ql-block">  青瓦白墙、别致幽雅、一纸清凉、一笔素描、守一方风光旖旎这边独好,把你的温柔描绘。</p> <p class="ql-block">  小娄巷万备堂(谈恺旧居)恢弘大气,气势恢宏,三面都是参天大树 绿意盎然,背后靠着一个巨大的池塘,用石头砌成山峰,里面有/条幽暗的走廊,十分安静,有江南园林气质感。</p> <p class="ql-block">  小娄巷胡同的房屋多为传统的四合院,院落内有四面楼房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小庭院,庭院中常种植着花草树木。泛有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编后语:</span></p><p class="ql-block">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同爱人出游无锡,恰逢农历除夕迎春之时,从腊月二十九初更,走进“运河古邑”,看到古老的石拱“清名桥”静静跨越在运河两端,岁月流转见证了它的辉煌;后继四日,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惠山古镇”,凭吊那里数以十记的祠堂先人和逝世历史;我们游览了风光绣丽的“太湖黿头渚”,在“太湖仙岛”上留下了踏青的足迹;我们参观了“东林书院”,亲眼目睹了明清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我们畅游“二泉映月广场”,走进阿炳的故居,感慨阿炳生活的艰辛和敢同命运抗争勇气,不时听到“二泉映月”名曲在广场上空回响…… </p><p class="ql-block"> 执笔投稿于《城市旅行家》,赞叹无锡的美不仅仅是表面上美,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一种与众不同意韵味。真可谓:俯仰太湖水东流,故国三千梦里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