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闲话“色与空”

双木散人

<p class="ql-block">  我读佛经,开篇就是《心经》,碰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色与空”。这段经文如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六个字,流传甚广。学佛的,不学佛的都知道。不少人还把这十六个字当做“口头禅”,经常挂在嘴上。其实在这十六个字后边还有八个字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似乎是觉得这八个字更深奥,亦无趣。便被搁置在经中“赋闲”,少有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虽然知道这段经文的人很多,经常念叨这十六个字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读懂这段文字,并了然经义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人甚至直接把“色”字理解成“女色”(或男色),认为这十六个字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美色。说甭管多漂亮的人,早晚也会衰老,也得变成骷髅白骨云云。这大约就是众生的自以为是吧。</p><p class="ql-block"> 而佛家的诠释,则极为玄妙。我也听过一些高僧、大师的讲解。总结之下,大约是这么几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其一,色,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三界”。</p><p class="ql-block">空,即是“智、慧”。</p><p class="ql-block">“智”,明白一切事;</p><p class="ql-block">“慧”,了知一切理。</p><p class="ql-block">“智、慧”指本我。</p><p class="ql-block">“色不异空”,即有形的世界,皆源于无形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空不异色”,即后天所见之世界,皆是“智、慧”的体现和折射。</p><p class="ql-block"> 其二,“色”,是一切有形的物质。而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空”,是指物质的本性。一切物质都不能脱离它的产生条件而独立存在。一切物质都是随时变化的,最终都要消失。这就是“性空”。</p><p class="ql-block"> 其三,“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色空不二”。</p><p class="ql-block"> “色与空”是一体的两面。“空”能生妙有,那个“空”,即是众生皆有的“真如自性”,也叫“佛性”。</p><p class="ql-block">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皆因世间万物乃至我们的身体都是依附自性幻化而成,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是有生有灭的。</p><p class="ql-block"> 生灭的一切,皆因背后的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而生。自性遇缘而生心,心通过六根接触六尘,在心中产生缘影,即“影相”。所以,在本质上,色因心而有,心因色而显。色不能离开心,心亦不能离开色。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p class="ql-block"> 其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人的想法、感受,到最后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空”。为什么要追求“空”呢?就是要切断自己的六根、六识,把自己彻底的放空,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通过表相直达本真。看到真实的世界,解除自身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总之,佛家的理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把世间的人和事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什么情啊爱啊,都是虚幻,过眼烟云。把任何人任何事看的太真、太重、太细,都是给自己平添麻烦,徒增无端的烦恼和痛苦。</p><p class="ql-block"> 我一介布衣,半路未出家,自然不敢妄评高僧、大师的讲解。或许是我鲁钝,抑或是高僧讲的太玄?还是大师们自己也没弄明白?实话实说,我听不太懂。</p><p class="ql-block"> 我读佛经,首先就要弄清楚释迦牟尼佛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所证悟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怎样的无上大道。这样才能在心里把佛陀当做导师,并对他建立起信心。</p><p class="ql-block"> 按照通常都知道的说法,有个“出四门”的故事。说佛陀从东、西、南、北,四门出城,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即所谓“人生四苦”。</p><p class="ql-block"> 于是,佛陀大发慈悲,创建佛教,决定以其证得的“性空”之法,教化众生,以帮助人类解脱“四苦”。对此,我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释迦牟尼佛在恒河边的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仰观宇宙运行,内观自心,又总结了多年修行的经验和教训,在第七天的启明星升起之时,瞬间觉悟,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大道。</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是宇宙大道。他以觉者的大智慧,突破了“眼界”乃至“意识界”的限制,知道了宇宙浩瀚无垠,乃无穷大。而我们居住的地球,则如同恒河中的一粒泥沙,小之又小。</p><p class="ql-block"> 宇宙,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地球,在宇宙运行的框架内,亦有自己的运行轨道;而地球上的人类,也应该顺应宇宙运行的大道,依照地球的月升日落,秋收冬藏的规律,渔猎牧耕,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所谓“出四门”故事,更像是文学演义。而事实上,释迦牟尼确曾多次走出王宫,去民间考察。他也真的看到了民间疾苦,却并非仅仅是“生老病死”。他看到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在变本加厉的以各种方式索取财富。而索取的一切,最终都是地球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意识到,人类有贪嗔痴欲,永不满足,无休止的累积财富。长此以往,将对地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后果是:我们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彻底摧毁地球的原生态,导致最后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于是,释迦牟尼佛决定创建佛教,以宇宙大道教化众生,修正自心,抑制贪欲,以求把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降到最慢、最低,使地球始终都是人类宜居的美好家园。这才是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无上大道,以及创建佛教的真实目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是那种绝对超越古希腊泰勒斯的哲学家。释迦牟尼佛还是一位悉知“过去、现在、未来”的大预言家。这些,只从“色空不异”之说,即可证实。然而,释迦牟尼佛的“身份”,绝不仅限于此。至于还有哪些“身份”?须每个人在修行之中,慢慢证悟。</p><p class="ql-block"> 文归正传,说说“色与空”。</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在此处用不同的词汇,把这段话分别讲述了两遍,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肯定。</p><p class="ql-block"> 他直白的告诉我们:“色与空”是同一事物;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或曰方面、方位、立场)。我们从不同的站位,观察同一事物,一定会有不同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佛家的“性空”,是说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本无自性,终将会腐朽湮灭。而我认为,佛陀提出的“色与空”概念,并非是单指事物的“湮灭”,而是说“色与空”的转化,均由“心念”所致。</p><p class="ql-block"> 世间万物并不曾消失,但它会时而为“色”,时而为“空”。这与佛家所说的“性空”,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举几个实例,或许对大家理解“色不异空”,有所启发。</p><p class="ql-block"> 例1.美食上桌,你说它是色,还是空?如果我们正饥饿着,美食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力。我们的目光被它牵着,不忍离开。口水不自觉的流淌着,恨不得一口将其吞下去。此时它就是“色”,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色。</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我们饱餐了一顿之后,又有一桌美食摆上来。此时我们都吃撑了,毫无食欲。美食对我们已经没有了诱惑力。我们则对美食,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 不是美食不存在了,是我们不饿,视它如无物。此时的美食,在我们眼里就是“空”。美食由“色”变“空”,不是因为它腐烂变质,化作了尘埃。是因为此时,它没有了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如果面对美食的是两个人,一个饿,一个不饿。那么这些美食,同时即是色又是空。</p><p class="ql-block"> 例2.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名曰慈爱。但是给予孩子的爱过多、过分,就成了“溺爱”。“溺爱”不是爱,它是“害”!爱的越深,害的越重。最后不但父母要自食恶果,连社会都要受到波及。</p><p class="ql-block"> 例 3.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受启发。说有一群人去野外郊游,心情大好。但是当他们穿过一片草丛后,发现每个人的裤腿上都粘满了草籽儿,还有蒺藜狗子之类。而且这些草籽儿粘在裤子上很结实,很不好往下摘。于是,好心情一下子变成了烦恼,一个个都在不停的抱怨。</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一个人没有抱怨。他一边摘着草籽儿一边琢磨,草籽儿为什么会在裤子上粘的这么结实呢?他一边摘,一边琢磨着。</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过他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一种非常方便,且极受百姓欢迎的尼龙搭扣,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故事里,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区分出了有智慧和没有智慧的人。没有大智慧的人,遇到了“烦恼”,那烦恼就是烦恼;而智慧的人遇到烦恼,会用智慧来解析烦恼,会让“烦恼化为菩提”。所以大智慧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导致你成功,或失败。</p><p class="ql-block"> 例4.前面我们讲了“烦恼即是菩提”的故事。其实,反之亦然,“菩提即是烦恼”。而这,又怎么理解呢?</p><p class="ql-block">据说,有一个原先一直都是较贫困的村子,赶上了国家的工程建设拆迁。一下子,短时间内,全村暴富。说起来,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真的是菩提花盛开啊!怎么也和“烦恼”搭不上边儿呀。</p><p class="ql-block"> 而事实上,烦恼真的降临到这个村子。仅仅在两年之内,这个村子成了附近有名的凶杀案最多的村子,巨额的财富,招来了外贼,杀人越货;也有亲兄弟,因分配不平衡,动手甚至动刀,血溅当场。更有暴富后买豪车夸富,斗酒醉驾,一命呜呼的。还有一群人,有了钱便开始了豪赌。不到半年,就把所有的拆迁款全部赔了进去,还欠下了一辈子都还不清的赌债。真所谓,一夜回到解放前。</p><p class="ql-block"> 有句老话,叫“厚德载物”。说的是,有多少钱,就需要有多少德行支持着,方可保平安。以上所讲的故事,便是“无德有钱,祸事连连”。</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许多人发出感慨:这都是金钱惹的祸!其实这跟钱本身,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德不配位”。于是我又想起了那个是“风动”,还是“幡动”的公案。是啊,和“风”和“幡”和“钱”,有什么关系呢?是因为我们的心啊!</p><p class="ql-block"> 例5.再讲一个故事。说有一年发大水了,一个富翁和一个农夫同时逃到了一棵树上。富翁逃出来时,带了一大包的金银珠宝;而农夫只带出来一袋干粮。第一天富翁还笑话农夫,农夫不理睬他;第二天富翁便提出用金子买干粮,农夫不卖;结果,结果就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 平时我们认为是顶顶重要的,到了特定的时候,会变得完全不重要了。平时看着不起眼儿的事物,到特定的时候会变得“千金不换”。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认清“色即是空”,关键时刻,知道“取、舍”。</p><p class="ql-block"> “色即是空”,“干粮即是黄金”。不仅“干粮即是黄金”,清水亦是黄金,空气亦是黄金。看似不起眼,须臾不可无。</p><p class="ql-block"> 例6.有时候朋友、同事见面开玩笑,会说: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打算先听哪一个?</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在好消息或坏消息之中,都包含着一定量的“好与坏”的成分。若换个词儿,亦可说是“色与空”。也就是说: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空中有色,色中有空。</p><p class="ql-block"> 不管你信不信,从“坏消息”中分析出“好”的成分,运用得当,亦能反败为胜,化腐朽为神奇。</p><p class="ql-block"> “色与空”是大智慧,无论是伟人还是寻常百姓,能悟得其中三昧,无论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将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我有两点读经的心得,愿与大家分享。其一,释迦牟尼佛讲经,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1.他要让读过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都能听得懂;2.他还要让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能听得懂。</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佛陀讲经的语言朴实无华,道理深入浅出。很多经文,就是字面意思,无须深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恰恰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其二,不妨试一试,当我们读佛经的时候,试着把自己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尤其是思想境界,尽可能的向佛陀的境界靠拢。这样对经义的理解,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是不是真能有所帮助,或许会因人而异,但不妨试试。</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佛家弟子,只是一个尊信佛陀的普通人。或许你会觉得您信的内容和方法,跟我信的不太一样。这没关系,我述我悟,众修众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把听来的,电视剧《天道》中的一段台词转述给大家,作为本文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拿不住,又何须去拿?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