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地方——沙溪古镇

风神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3日,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我们驱车前往剑川县沙溪古镇,它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正好在大理风景名胜区和丽江古城之间。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拍摄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南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修建在连接弥沙盐井、乔后盐井、啦鸡盐井、诺邓盐井的马帮进入寺登街的南古宗巷之上。寨门分上下两层,土木结构,二楼是碉堡式的建筑,设有射击与瞭望孔。寺登街作为茶马古道上茶叶、盐巴的集散、交易和马帮休息的驿站,往来的马帮、富商和寺登街上的马店成为了匪徒抢劫的重点对象,匪患时时威胁着寺登街上的安全贸易。为了保障往来马帮、商旅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防御性的南寨门,并派驻兵勇日夜防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往东可通达洱源、大理。初建时是两层楼土木结构碉堡式建筑,毁于咸丰六年(1856年)兵乱祸及沙溪之时,后来重新修建;民国十年(1921年)茶马古道上大土匪罗高才来沙溪寺登街抢劫时被毁;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后期,毁于了一场倾盆大雨。值此时,沙溪匪患很猖獗,寺登街上的马帮经济走向了萧条,已无力恢复原来碉楼式的寨门,只修建了现存的这座既简单又实用兼具防御功能拱形寨门。</p> <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留痕</p><p class="ql-block"> 在马帮行走的年代,从东寨门一出去就是蜿蜒而过的黑漉江,当雨季来临时,河水泛涨,从玉津桥过来的马帮无法通行黯然寺登街区进行交易。马帮只能选择从距离玉津桥最近到达"南古宗巷"的路段上开辟了这条便道,然后再进入寺登街区。由于雨季泥泞路滑,古镇上的人们用沙溪最坚硬的石头,在这陡陂上为马帮铺就了能让负重的马帮行走时不至于倒滑与摔跤的这一段路面,路面上被马帮踩踏得油光发亮的石头与马蹄印迹至今还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寺登街夜市</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调任剑川任州牧的张泓在其《滇南新语》第九篇《夜市篇》中,把茶马古道上的沙溪寺登街热闹非凡的夜市景象进行了如实的描写与记录:"剑处滇之极西,为进藏门户。……剑川州之沙溪、甸尾皆有市。悄悄长昼,烟冷街衢,日落黄昏,村人蚁赴,手燃松节,曰明子,高低远近,如萤如磷,负女携男,趋市买卖,多席地群饮,和歌斗舞,殴斗其常。而藉此桑间濮上(指男女幽会),则彝之陋习也已甚。届二鼓,始扶醉渐散半……。</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5-1820年),历代通过多次维修,其建筑独具匠心,结构勾心斗角,精巧而壮观,由三层十四个飞檐翘角歇山式建筑组成,均施以彩绘,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使整个建筑集魁阁、戏台、商铺为一体,在全国也属罕见,是寺登街上标志性的建筑。在马帮行走的年代,戏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古戏,这里人声鼎沸,骡马嘶吼之声、讨价还价之声,晨钟暮鼓之声不绝于耳,使以戏台为中心的四方街成为了马帮与商贾心中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三个院落组成,是中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白传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大殿和二殿建筑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和藏密寺院建筑风格影响,属国内罕见;寺内保存的16幅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的绘画艺术瑰宝;2006年,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玉津桥﹣茶马古道古桥,原为铁索桥,"铁索锁江"是抄溪四景之一,桥毁于咸丰年兵乱时将铁索取下打造成兵器;现在的半圆形单孔石桥,是从民国十年(1981年)开始募资筹建至民国二十四年(1938年)告成。"玉津"一词出自清慈隆五十七年(1198年),师荔菲在桥上题联:「时可成桥,从令不唱公死渡,津真是玉,到此京知水有源。"从理存子桥头由白族著名学者赵藩和楚大师答区司令畅监谦撰写的《募修玉津桥引》回刻,东津如在当时茶易市道交通位置上的重要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