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与延津(九)

润沫濯剑

<p class="ql-block">《一日三秋》主题歌《喳喳歌》出自延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日三秋》舞台剧剧组在延津采风时,经延津人大朱彬主任推荐,音乐制作人小河老师来到了位于延津县石婆固镇小渭村东头的玉仙阁(杨氏祠堂)。在这里,小河老师发现了刻在几块石碑上的《功法赋》《风雪赋》《喳喳歌》和《劝善歌》,其中《喳喳歌》的歌词最为玄妙:</p><p class="ql-block"> “天也歌,地也歌,谁人在唱喳喳歌?喳喳歌,玄妙多,唱得玄妙无风波。有风波,无风波,有无风波唱道歌。道也喜,道也妙,不知修道人人笑。他也笑,你也笑,笑我疯癫身不俏。天不俏,地不俏,我不俏,俏与不俏有何妙。不如身入云端去,紫霞飞渡大略桥。超五行,脱六道,游来世尘荡耍笑。”</p><p class="ql-block"> 这首《喳喳歌》的文辞素雅,词义洒脱,意境超尘,曲调悠扬,与《一日三秋》里边众多人物笑看尘世的精神内核非常一致。歌词内容给了小河老师不小的心灵震撼,而通郭村王志粉奶奶所哼的民间小调和童年歌谣则为小河老师为《喳喳歌》谱曲带来了新的灵感。最终,经由小河老师提升改编,一首从延津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喳喳歌》,不仅成为《一日三秋》全剧的主题曲,更成为了轰动全国的网红歌曲。</p><p class="ql-block"> 随着刘震云《一日三秋》作为舞台剧陆续在全国各地大剧院盛情演出,《一日三秋》的主题歌《喳喳歌》也上了热搜。许多人在尽情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不免会追问这首歌的起源在哪里?歌曲的原作者是谁?笔者带着同样疑问多次入村走访调研,慢慢厘清了这首歌的诞生过程及其文化传承顺序。</p><p class="ql-block"> 根据村里几位老人讲,这首歌是本村杨氏家族第十一世传人杨青山亲批的。杨青山后来在终南山得道成仙,受封为普度法师,称天鹤仙。嘉庆十七年(1812年),他回归故里为祖父、父亲和两个伯父扫墓立碑(共立四通碑),碑文自批,由其弟子信众扶乩而出。为报答小渭村生身养育之恩,杨青山特为该村赠送了签卜和药书,帮助当地群众解病去痛,排忧解难。</p><p class="ql-block"> 据传,杨青山在民间曾收徒108人,其中收内徒(会治病)36人、收外徒(会算卦)72人。其中,本村有个叫杨廷柱的人,是杨青山内徒中四师兄(具体名字不详)的弟子,他将诗词歌赋、签卜和药书传给了儿子杨凤玉,杨凤玉又传给长子杨灼和次子杨炤。杨灼传给儿子杨柏林,杨柏林传给儿子杨守田,杨守田传给儿子杨同轩,杨同轩又传给儿子杨立道(民政局职工)。次子杨炤传给儿子杨修林,杨修林传给儿子杨守良(原石婆固镇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目前,杨守良存有公元1967年《喳喳歌》毛笔手抄稿,杨立道存有2012年《喳喳歌》钢笔手抄稿。2018年4月20日,村里刻碑时,即参考这两个手抄稿刻的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