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那些年我们在一起

心若向阳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被唤起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青春,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最为美好的年华,也是每个人最值得回味且难以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承载着青春记忆的战友微信群,把近五十年都已经没有了联系的战友们又都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共同的经历和回忆让大家又相聚在云端,所以还得感谢时光不能重返的从前。几年兵团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又被唤起,经过近五十年的尘封发酵,有了暖暖的味道,变成了回味无穷的美酒,有着百尝不厌的甘醇。每每想起,就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丝丝甘醇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四十八年前,我作为兵团子弟加入了二师十三团,成了一名小兵团战士。那时,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先与我来的战友们,在组建兵团的军人、复转军人、老兵团战士的奋斗下,相继修建好厂房、宿舍。他们的艰苦付出为我们奠定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基础。正值青春年华的我,无问西东,在第一次走向社会这个全新的世界中,激情四溢,用满腔热血在那片荒芜之地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油脂厂,位于大青山脚下,在裸露的山体下,有十三团接管的采石场、阀门厂和我们油脂厂。在山脚下那片可圈可数的地片中,我们对不远也不近的市区的喧闹与繁华只能远远地眺望。</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没有灯红酒绿的消遣,只有头顶繁星奔赴在上夜班路上的匆忙;我们的青春没有咖啡、奶茶饮品,只有全宿舍人手提水桶外加大盆小盆排队等着拉水车接水的情景;我们的青春一切靠自己争取,在烧煤都是按人员分配指标的情况下,为了冬天有个温暖的窝,拉煤车的到来,即是各宿舍抢煤大战的开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没有讲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老鼠在宿舍、伙房里“溜达”是常态,有一次在伙房面池中一支超大的老鼠在来回窜,杭州兵竟然抓住煮熟后下肚解馋了,看得我头皮发麻;吃饭时苍蝇飞到碗里也是常事儿,捡出去饭还照吃不误;</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没有电视观赏、没有书籍阅读。只有偶尔一次电影巡回放映令兴奋的我们在数九寒天中露天观看,冻的跺脚声大于电影声;</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没有华丽的外衣和化妆品,只有油渍浸透的工服和高仿军装;当第一次穿上加印着《石化》两个字的上衣,欣喜之余,马上拍了照片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是在文化知识匮乏的年代中度过,无论是老三届还是“小六九”还有我们这些小兵团战士,都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教育断档,只是阶段不同而已。教育的断档,不仅对个人素质的高低设定了阶梯,且对个人成长命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那个年代,许多名著都视为封资修被禁锢,大会小会读报纸,想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都不敢光明正大地看,想听邓丽君的歌被视为靡靡之音,苏联著名歌曲被列为黄色歌曲。有一次同宿舍的李育明边拉手风琴边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们让她唱了好几遍,顿时觉得天籁之声不过如此…。可事后,连队领导找李育明谈话,禁止她再唱这类歌曲。</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年代是在偏僻的山脚下度过,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想去市里只能搭厂里拉油桶的大卡车,不管车厢板有多少油污,垫张报纸就翻上去,一路飙歌、一路风尘、顶着一头被风吹乱的头发就杀到市里,在包钢大街一个馅饼店买几个馅饼解解馋,然后再到冰激凌店买一勺一个的冰激凌吃N个,再买点日用品满足而归。那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经过艰苦的磨砺,艰难困苦淬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承受能力。几年兵团的生活经历,使我们这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个女汉子。为我们日后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人生财富。什么苦都能吃,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这就是兵团艰苦岁月赋予的品质。记得我进厂的不几天就赶上卸白土子原料,一袋白土子往我背上一放,立马就觉得两条腿软的直打颤,没走几步就趴倒在地,把身边战友吓了一跳。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白土子扛起就走,单独滚二百斤重的大油料桶入烤料库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年代,除了厂里组织的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外,其它文化娱乐活动甚少,但我们能自娱自乐,并乐在其中。每次上夜班时,每到油罐开始搅拌原料阶段,等待中,我们就坐在车间外的白土堆上,看天上一轮明月,数满天繁星,让我们宿舍的“诗人”洪利明朗读散文和古诗词,还一同高歌。唱出我们的快乐与烦恼。在下了夜班的路上,既使一个个带着满脸的疲倦,从锅炉房抬着水回宿舍,也耽误不了哼着小曲。苦中作乐也很潇洒和浪漫。</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虽然在政治口号漫天响中度过,但是,我们真正付出的行动是发自内心的青春渴望和激情。</p><p class="ql-block">曾记得,在一周只休一天的日子里,有很多时候,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到昭庙火车站抢运原料,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对临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只希望自己应该是那种召之即来,来之能上,充满青春活力和力量的模样,唯恐落后于人;还曾记,有一次烤料库着火,在场人和赶来灭火的人,面对无情的大火,没有退缩和畏惧,都在采用各种方法,极尽全力将火扑灭。事后,一个个如同从煤窑里钻出来的一样,只剩下两只眼睛和一口白牙能辨认…;我在想,是什么勇气和力量能让我们在火灾面前无所畏惧?那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本能,火灾面前容不得有半刻思考,是对集体财产的责任担当,赋予了我们无私无畏的动力和勇气。</p><p class="ql-block">当时因为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平日拉一些少量的原料和配料,毛驴车就是运输工具。张文秀讲过她的一次赶着毛驴车去市郊拉材料的经历,听得我们哭笑不得。她在出发之前没给毛驴带足饲料,结果在返回的途中,毛驴罢工了,情急之下,只能把犒劳自己的桃酥给毛驴吃,喂一块桃酥,毛驴就走几步,就这样,把买的桃酥一点点地喂完了才将就地把毛驴车赶回厂。 </p><p class="ql-block">  在兵团几年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关系单纯而友好。有谁身体不舒服都能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照顾,战友情的温暖,替代了远离父母和家乡的孤独和无助。在那时,我们有太多的分担、分享与快乐,谁心中有苦闷,找个知己倾诉一番,顿时烟消云散;有高兴的事儿,就分享给大家,真正做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无论谁探家回来,带回的当地特产大家一同抢着吃,既使是熬一锅大米粥或高粱米粥也是大家你一勺我一勺地分着吃。那时分享美好事情和美食的快乐留给我很深的记忆。导致我在教育下一代和外孙女时把分享常常挂在嘴边。</p><p class="ql-block">几年的兵团生活,从战友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优良品质,刻苦勤学、吃苦耐劳、相互帮助、善良、包容、责任担当等等,都成为我成长中的标杆。记得刚到兵团不几天,发现了一个女战士经常在树荫下读英语书,后来知道了她是厂里的技术员叫孙小青,还有呼市知青张国华,来兵团时带的最多的就是数理化书,只要有时间就复习功课,一页页地做数理化题…,正因为她们的勤学苦练,高考恢复前后,相继被保送上大学和考上了大学。当时的我,也有上学的愿望,无奈没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也没有充分准备,结果榜上无名。这件事情对我刺痛很深,使我真正懂得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失败的教训在我日后成长过程中时刻鞭策着自己。离开兵团之后,在发电厂当工人。1978年,恢复公检法,参加全区招干考试,名列前茅。被检察院录取,在职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函授法律系,圆了上学梦。</p><p class="ql-block">               还曾记,我的同乡李成芬和同宿舍的耿秀银,都具有一颗善良慈悲之心,对我关怀备至,把我当做小妹妹一样呵护,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一直留在脑海中,那段青春时光化成了非凡的战友情谊,成为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还曾记,兵团合并重组后从其它厂来了许多杭州知青,南北方人在观念和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方面,南方兵比较开放,北方兵较为守旧;南方兵组织纪律性较为松散,北方兵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南北融合,团结合力,是集体才智和力量的动力。为了这个重组的大集体变为和谐的团体,班组由南北知青组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磨合适应。时间不久就见到了和谐的效果。几年后,南北知青喜结连理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不同地域和不同城市的青年有着各自特长。北京知青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知识沉淀深邃,政治明感度较强;天津知青谈资内容丰富多样,加之天津话本身就很逗,能活跃气氛;杭州兵自由浪漫,大有“我行我素”的洒脱;闲时我们在一起说天道地,各自讲所在城市喜闻乐见和有趣的人和事,同她们在一起,拓宽了视野,感觉还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见多识广,值得自己从他们身上学习好多东西。</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在车间接触机关和上层领导的机会不多,但是有的人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天津知青权秀华,说话嗓门大,做事雷厉风行,是生产劳动一线的领头人;同是天津知青马秀荣排长,待人热情周到,亲和力很强,干事认真负责,有能力、有担当。尤其是这次整理编写十三团相关材料,几经周折,把时过境迁将近半个世纪的人员和机构按照兵团战士来源地进行的数据归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准确性。对年近七十岁的她的确是一项大工程;我们车间军转干部曲工段长,高高瘦瘦的大个子,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车间里有的男生没少被他扫射过😂;篮球运动健将庞淑芬和张文秀,还有大个子男生田为人,业余时间总能在篮球场上看到她们矫健的身影,尤其田为人和庞淑芬,投篮,一投一个准;包头知青鲍远科,漂亮又文静,黄梅戏唱的好听极了。别看她平日说话慢悠悠,做事不急不慌,但在76年唐山大地震的那天晚上,包头有明显震感,她竟然一个健步从窗户上跳了出来,我们都被惊呆啦…!啥叫急中生智?她的行动做出最准确的诠释;吃苦耐劳的王素媛,无论是春夏秋冬,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她们师徒的身影,抢修任务完成后,一身疲惫和油污,但脸上露出的是憨憨的笑容;文书王淑娣,既腼腆又和蔼可亲,只要是符合规定的事情,战友们的事情就是她自己的事情,速办速决;还有以身作则的唐山知青程班长;柔弱文静的包头知青小张静和王素琴;能做一手好菜的杭州知青阿琴,教会了我年糕片的几种做法。想起来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想想很遥远,但当年的事儿又是那么清晰可见,触手可摸。</p><p class="ql-block">最感人的是历史,因为它鲜活地发生过,最折磨人的也是历史,因为它已经无法改变。半军事化连队生活、石化工人、返城风波、夜校充电、重返校园、返城待业和“二次就业”、改制下岗等…。每个历史的节点都留下了我们这些人在兵团或回城后寻找自身价值的影子。即使是为了有个安身立命之地,回城蹬三轮车、卖大碗茶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折射出这代人和这个特殊集体自强不息的共同价值观。 </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不仅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欢乐和苦涩;也记载了许多的无奈与迷茫、记载了每个人从年轻到中年又到暮年的艰难与拼搏历程…。 </p><p class="ql-block">对于兵团这段历史,无论是褒还是贬,因人而异。无需深究。发自内心的体会就是最真实的印证。我们现在仍然可以自豪地说:虽然我们的青春经历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年轻时朝气满满,激情四溢,在兵团建设那段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那里留下了全体兵团战士艰苦创业的足迹;在那个舞台上留下我们青春起舞的模样;在那里曾是我们安放青春的地方。那是一段令人留恋的时光,一个让人思念的集体。</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刚好在那些年相遇在兵团,让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富有青春活力的时光,是机会更是缘分。这种情愫,已经镶嵌于我们生命的年轮中,是至尊、至纯、至善的战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6.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