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为什么一直涨?A股什么时候才牛!

1585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最近感觉到网上有一种言论十分流行:投资就是赌国运,买入美股,长期持有,永远涨。我整理了一下数据,上个世纪有数据记录以来,我们把每个十年分为一个周期,将结果简单定义为:“还不错”和“不太好”,标普500指数表现如下:</p><p class="ql-block"> 1929年至193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5.3%,不太好。</p><p class="ql-block"> 1939年至194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3.0%,不太好。</p><p class="ql-block"> 1949年至195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3.6%,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1959年至196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4.4%,不太好。</p><p class="ql-block"> 1969年至197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6%,不太好。</p><p class="ql-block"> 1979年至198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2.6%,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1989年至199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5.3%,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1999年至200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2.7%,不太好。</p><p class="ql-block"> 2009年至201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1.2%,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9个十年里,4次还不错,5次不太好。由于历史数据缺失含股息的全收益指数,所以我们假设每年加上1.5%的股息率,则1959年至1969年可以从4.4提升至接近6%,大体可以算马马虎虎。则在9个十年里,4次还不错,4次不太好,1次马马虎虎。属于一碗水端平,每一个十年,好与不好的概率基本打平。</p><p class="ql-block"> 同理,我们看纳斯达克,纳指的记载时间短一些,表现如下:</p><p class="ql-block"> 1979年至198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1.6%,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1989年至199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24.5%,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1999年至200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5.7%,不太好。</p><p class="ql-block"> 2009年至2019年,十年年化收益率14.7%,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4个十年里,3次还不错,1次不太好。结合看,纳指100近十年的市盈率分位点,历史高位,37倍的市盈率距离前期高点40倍已经不远。</p><p class="ql-block"> 2019年至2023年的今天,纳指又涨了50%,这3年半年化收益率依然高达12.8%,接下来的6年半如果继续这么走,走到2029年,这又是一个“还不错”的十年。但也要小心,如果认为只要无脑买入美股就能躺赢,是很危险的。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周期总会在不经意间降临,让那些习惯于线性外推的投资者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看,站在长期角度,美股是持续上涨的,但如果看短期,美国也有过在某些时间段不涨的情况。以标普500指数为例,1929年的高位,直到1954年才被突破,25年没涨。</p><p class="ql-block"> 2000年到2013年,又是花13年才又创出新高。这几年,不少人依靠拿着美股指数,取得了比A股更高更稳健的收益,于是产生了一种买美指的错觉。特别是2023年以来,A股跌,美股涨,大多数人的反映是,越涨越欢喜,越跌越戳气。</p><p class="ql-block"> 其实只要稍有常识,便可得知,任何指数都有可能十几年不涨,虽然长期看优质的指数会创出新高,但过程往往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金融危机后,美股科技股的大牛市是如何形成的?聊这个之前,我们先聊一个小问题,股价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通常的答案是,股价是企业的体现,企业好,股价就高,企业差,股价就低。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不准确,这里举个有趣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有这么两只股票,$Pe­a­b­o­dy(BTU)$ 与$Arm Ho­l­d­i­n­gs(ARM)$ ,一只是煤炭股,一只是半导体AI股。2023年,这两只股票赚取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自由现金流,7.24亿美元,而这两只股票的市值呢,前者33亿美元,后者1184亿美元。赚钱能力一样的企业,股价相差了35倍。</p><p class="ql-block"> 那么,股价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最直接的逻辑是,市场中有一拨人想要买股票,同时存在一拨人想要卖股票。买股票的人想要尽可能低的价格买,而卖股票的人想要尽可能高的价格卖,这两拨人在市场中进行博弈,最后形成了一个两拨人都满意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当前的股价。也就是说,股价是由对价格敏感的人交易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美股科技股的大牛市如何形成的?任何一个企业赚钱,无非就是收入-支出=利润,你想要钱赚的多,要不收入多,要不支出少,要不两者皆有。</p><p class="ql-block"> 科技股的收入是由技术驱动的,而技术是需要研发支出驱动的。研发支出无非两方面,雇更牛的人以及投入更多的资金。</p><p class="ql-block"> 先说雇人,科技公司的雇人与传统企业不一样,比如你雇个工人,你很容易核算出这个工人一天能干多少活,然后根据劳动订工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以时间定义的线性关系,工作时长X单位时间工资就可以确定劳动成本。但科技公司不一样,科技公司雇佣的大多是创意员工以及脑力员工,一个人憋一年可能产生不出来任何价值,而另一个人一分钟的创意可能就产生全部价值,这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在雇佣之前,企业并不知道这种投入产出关系,那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SBC登场,所谓SBC,就是员工股权激励,既然企业无法确定员工产生多少价值,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员工跟企业捆绑到一起,把员工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少量的基础工资,一部分以股权形式发放,这样,在科技没有实现之前,企业就可以以极低成本雇佣员工。</p><p class="ql-block"> 金融危机之后,SBC被大量应用到上市企业上,而应用比例最高的行业就是科技公司。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出一个基本事实,科技公司的员工与企业一样,都希望股价上涨,因为员工的薪酬与股价挂钩。同时,由于SBC的出现,导致科技企业劳动力支出显著降低,等记住,收入-支出=利润。</p><p class="ql-block"> 聊完劳动力支出,聊资本支出。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零利率导致美元大多时间是没有成本的,可劲造。科技公司的低成本就意味着高利润。那如果收入不达标,利润不达标怎么办呢?企业回购出现了。因为美元是没有成本的,所以,企业即使现金流不达标,还可以跟银行借钱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推动增长。</p><p class="ql-block"> 聊的回购角度,更多是引出另外一个概念,价格不敏感买家。价格是由对价格敏感的两拨人交易形成的。而企业回购,意味着,这个交易中突然出现了一波对价格不敏感的买家,企业自身。如果股价的一端是价格不敏感的买家,另一端是价格敏感卖家,那么结果就是,恭喜你,股价上涨。企业回购是唯一价格不敏感买家吗?并不是!</p><p class="ql-block"> 美国401K制度。所谓401K,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类似美国的社保(有区别),随着2006年美国养老金保护法案公布后,除非雇员指定,否者这个钱就会默认的投向被动基金组合。</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金融危机之后,401K就是一个庞大的价格不敏感买家群,会被动的进入指数基金中,而指数基金占比最大的个股是什么?科技股!聊到这里,基本上,我们可以还原科技股牛市的大体路径。</p><p class="ql-block"> 由于SBC与零利率,虽然科技公司支出庞大,但成本显著降低,而海量的支出转化为收入,推动利润上涨。当利润不达标时,企业可以通过“零成本”举债回购的方式“帮助”增长。只要利润与增长持续存在,就可以阻止其他投资者抛售。</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回购以及401k,被动基金等大量对价格不敏感买家出现,推动股价一路向上,最终形成美股科技股的大牛市。</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美股科技股本来受到基本利率的驱动,这很好理解,当今利率拉升,已经不存在免费钱了,上述流程根基被扰动,美股巨头形成了海外收益避税新逻辑,即使高利率存在,借款回购并没有消失,同时因为SBC存在,所有参与其中的不管是员工还是公司还是投资者都希望股价上涨,美股科技企业国内借款利率远远小于海外避税成本,依然是正收益。</p><p class="ql-block"> 由于美国失业率的一路走低,意味着雇员401K等被动流入指数的价格不敏感买家增多,30%权重的科技巨头持续收益,科技股与小盘股的巨大分歧。</p><p class="ql-block">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你想要投资美股尤其是科技股,你就需要观察,上述内容中哪些未来没有变化,哪些未来发生变化,没有变,就继续拥抱,变化,就抽身离开。至于估值啊,贵还是便宜等传统因素,目前意义越来越小。</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AI崛起之后,因为AI训练需要海量投入,导致对资本要求巨大,小玩家几乎无法生存,大玩家通吃使得市场变得更加集中极端。股神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言犹在耳:股市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炒美股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只要买入英伟达就行了。但英伟达市值已经2.32万亿了,接近人类上市公司市值的天花板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几个龙头,不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这样的周期股,就是已经发展天花板的长江电力和中国移动。后两者业务模式永续做高股息还要看看股息率,前两者资源开采型单纯看股息都危险(应该看剩余开采价值/市值,才更合理)。</p><p class="ql-block"> 还有贵州茅台,也是行业下行周期,叠加消费人口下滑可能带来的金融属性爆破。至于腾讯控股,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等中概互联之类,基本不在A股上市,即使回来A股上市,不仅生意规模到了天花板,也缺乏创新力,整天想着和菜贩司机抢生意。</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A股会美股化,不如说会港股化,新股发行过多,退出甚少,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内需饱和的市场里互卷效率成本,却少有创新。但港股化的话,一律杀估值,先杀大蓝筹AH溢价的。两个市场虽然有红利税隔绝,看港府取消房地产的税收限制,港交所对大陆投资者的红利税取消也只是时间问题。</p><p class="ql-block"> 其实中美的国情,发展阶段不一样,不能照抄美国。我们对比美国,最弱的是基础研发和创新,需要慢慢积累,厚积薄发,慢慢赶超。最强的是制造业优势,反而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公司市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理论才刚刚出现。到1934年格雷厄姆才写了《证券分析》,最主要讲的是安全边际,及低估值投资。成长股投资的思路,由费雪总结成书。</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正是美国的转变期。20世纪初,美已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国际上影响 力不大。二战结束,美国正式成为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美股也确立其全球地位。</p><p class="ql-block"> 巴菲特,可以说是赶上了价值投资,以及美国大发展的时代。在此之前,美股的乱象,在戈登三部曲之一《伟大的博弈》中有详细的描述。所以,利弗摩尔也是时代的缩影。当时,大家对股票定价都比较模糊,主要靠技术分析及消息面投资。</p><p class="ql-block"> 价值投资,更容易体现威力,我们认为是在经济增长趋向平稳后。在经济高速成长期,大量的公司在竞争,利润率不高,ROE不稳定。不能判断谁能胜出,壁垒也无法体现价值。大家更多的关注阶段性成长性。</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A股的价值投资真正普及,是在2003年。2003-2010年,宏观研究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股市齐涨齐跌。这一时期,可比美股的1934年-1969年。</p><p class="ql-block"> 2012年后,成长股投资思路开始普及。但是A股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成长性行业,多数还是传统与周期行业。由于上市条件的限制,互联网公司都在港股。</p><p class="ql-block"> 2019年后,融资条件放宽,我国在新能源,工业制造等很多行业,已经在全球领先。半导体企业从原来的10几家,变成了几百家。可以说真正进入了价值投资,成长股投资的时代。在我眼里,价值投资就是成长投资,安全边际只是看错时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所以,A股自2019年到现在,可比美股的1981年到现在。同时,2011年起,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也就进入了价值成长投资更容易取得收益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个人怎么选择?对于发展到顶的非周期大块头,我认为以股息率来评估合适。对于业务继续增长,比如产业集中度提升,比如一带一路出海能力强扩展新市场的制造企业,应该有比较强的成长性。</p><p class="ql-block"> 单纯的认为A股会美股化,大盘股就是好,小盘股就是垃圾赌博,持有这种人云亦云的偏见言论,纵然思维上会省去诸多思考的辛苦,但也会进入投资误区,错失投资机会。当然了,某些人出于利益角度故意歪曲事实,属于装睡的人,这种是谁也叫不醒的。期待中国的科技创新力突破,带来A股长牛,但这需要时间和国运。(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