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野鸭

深海

文章作者:吴兴华(深海)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b>我的家乡在海边,过去野鸭特别多。每到秋冬时节,经常能看见天上飞过的野鸭群,黑压压的一大片,似乌云翻滚,在地上可以听到它们鼓翅的声音,呼呼作响,好像刮大风,壮观的场面令人心动。<br> 小时候,家乡的生态环境良好,海边漫长的滩涂里,鱼虾蟹螺等各种海洋生物很多,吸引了无数的野鸭。海水退潮时,野鸭群在海滩大大小小的积水池中觅食,密密麻麻看不到边。涨潮后,海面白浪滔天,野鸭找食困难,会飞到村庄的农田或河沟里。它们用嘴咕嘟嘟的伸进水田里,小鱼小虾躲闪不及,被它吞食,然后,甩了甩脑袋,悠然地向河沟游去。也许是为了换口味,它们也会找掉下田里的谷物吃。谷物吃完了,又跳上田埂吃嫩草。游弋于稻田河沟中的野鸭群,时低头觅食,时而抬头欢叫,萌态可掬。</b> <b> 野鸭属游禽,外形和家鸭相似,只是比家鸭小些而已。它们以植物的叶、芽、茎、水藻、种子及小鱼小虾、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物,秋季期间还常到收割后的农田觅食散落的谷物。作为野生动物,野鸭生性胆小,警惕性高,觅食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由于它们怕人袭击,觅食一般选择在清晨和黄昏,吃饱后也不敢停留在田里,白天常在海、河、湖岸边沙滩或湖心沙洲小岛上休息,或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一旦发现有人或野兽靠近时,会发出惊叫声,并远走高飞。它们瞬间腾空而起,聚拢成一团,彼此呼应,发出旋风般的声浪。特别是在海滩,我们赶海时,常常看到铺天盖地的野鸭群在海面上空盘旋飞舞,一会儿伸展,一会儿收缩,一会儿聚成圆球,一会儿垂成一张幕布,不断的变换队形,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鸟浪”,场面极为壮观。</b> <b>我家门前不远处有一片农田和一条小河沟,河中鱼、虾、小蟹多的是,所以常有野鸭前来光顾。野鸭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水禽,特别是雄鸭,头顶翠绿油亮,身体由灰,白,棕,紫蓝等颜色拼成美丽的图案。小小年纪的我,看到美丽的野鸭在河里游来游去,心里充满欢乐和惊喜。出于好奇,总想抓几只来玩。为了能得到野鸭,我猫着腰聂手聂脚的走过去欲抓捕它,有时我甚至将肚皮帖着田埂慢慢爬过去,想搞突然袭击,但机灵的野鸭一有风吹草动就飞跑,我每次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b> <b>小时候我们经常赶海,都遇到无数的野鸭。天一亮,野鸭就从海岸边的草从中涌出,浩浩荡荡奔向海滩,寻虾觅蟹,吃贝嚼螺,好不快活。当我把眼光投向海滩时,初升的太阳已从水面跃出,放射出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芒。晨光氤氲蒸腾雾霭中,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的野鸭群在滩涂深深浅浅的水池中你追我赶的捕食,高兴时还不忘扑展着翅膀,“嘎嘎嘎”地引颈鸣叫几声。成群嬉戏觅食的野鸭子,与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风光画卷。</b> <b>我们在去海滩的途中,常常会惊喜的发现,一些圆圆的小鸭蛋落在海滩上或红树林里,那是一些晚上来不及在草从产蛋的母鸭在去觅食途中溜下的蛋。我们拿回家里煮熟,也是一道美味。几十年过去,这种味道至今仍留我的在记忆里。那时候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农村,捉野鸭和吃鸭蛋是很让人高兴的事。</b> <b>野鸭(绿头鸭)是我国饲养家鸭的祖先。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饲养和驯化野鸭,成了现今大量饲养的家鸭品种。野鸭在大自然中自生自长,吃的都是纯天然的活食,所以跟家养的鸭子比起来,营养价值更高。野鸭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脂肪较少,是传统滋补食品和野味佳肴。红烧、清炖、油炸、炒都很好吃。野鸭至今仍被视为野味中之上品,所以,人们想方设法加以捕捉。猎枪打,诱捕,网捕等手段层出不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种种利益因素冲击之下,家乡的沿海滩涂遭到破坏,电鱼电虾现象时有发生,红树林被砍得满目疮痍,特别是农药的过度使用,滩涂中的海洋生物渐渐减少,野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年减少,加上滥捕滥杀的加剧,吃的东西少了,又遭捕杀,野鸭再也不敢来了。</b> <b>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前些年我回乡,发现野鸭又多了起来。滩涂上弹虾击水,鸟声阵阵,得益于现在政府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到位,红树林的面积比之前扩大了许多,电鱼电虾现象也被禁止,野生动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我站在观海长廊远眺,碧海群鱼跃,蓝天野鸭飞,滩涂上一群群野鸭吞食声和欢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交响乐,野鸭的回归使家乡那片富饶的海充满勃勃生机。</b> <b>野鸭,大自然的精灵,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一声声嘶鸣,是对美好家园的问候。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人类与动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人类的朋友圈应该不断扩大,应该没有边缘,使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