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代文明展(周秦篇)”——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毫无疑问,虽然最近十年里大概陆陆续续去过五六次陕西历史博物馆,但真的动手整理观展笔记,还是第一次。而在这期间,陕历博的门票已经是越来越难约到,那真是靠运气在抢啊。<br>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四塞险固,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泰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之一。远在一百余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此生存繁衍。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繁荣发展,华夏始祖炎黄部落勃兴于黄河与渭河流域,拉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序幕。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秦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制,历时1100余年。尤其是周、秦、汉、唐数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的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余泽绵绵久远。</h1> (2012年/第一次到陕历博) (2018年/陕历博) (2019年/陕历博) <h1> 陕西也曾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地。自西汉凿通西域、开拓出人类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化与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至唐代海纳百川、博大包容,京师长安成为当时万邦崇仰、八方辐辏的国际大都会。在此,中外文化交流融汇,其灿烂光华举世瞩目。辉煌灿烂的陕西古代历史,造就了陕西文化遗存的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在诸多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常设展“陕西古代文明展”中展出的文物,为其170余万件藏品中的3000余件精品。<br>  第一展厅位于博物馆一楼,从旧石器时期到周秦。</h1> (2023年/陕历博) <h1>  <font color="#ed2308"><b>【史前时期】</b></font><br> 陕西境内发现的蓝田人、大荔人等远古人类遗存及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高陵杨官寨、神木石茆等早期文化遗址,反映了远古先民在这里形成、演进的过程和生存、发展的状况,再现了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的生机蓬勃的童年。<br> <font color="#ed2308"><b><u>旧石器时代。</u></b></font>发现于陕西大荔县段家乡的<b><font color="#ed2308"><u>大荔人,</u></font></b>距今约20—30万年,<font color="#ed2308"><b><u>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u></b></font>也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头骨化石,显示出与现代蒙古人种相似的体质特征。大荔人使用的工具以刮削石器为主,也有尖状器和少量石锥、雕刻器等,由此推断大荔人可能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h1> <h1>  <font color="#ed2308"><b><u>龙王迪遗址</u></b></font>。距今约1.5~2万年,属于中国细石器工业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存。<font color="#ed2308"><b><u>出土的石磨盘、磨制石铲等重要遗物,应是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u></b></font>标志着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h1> <h1><p> <font color="#ed2308"><b><u>新石器时代。</u></b></font>以陕西渭水流域为主要地区的仰韶文化,策动并实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大融合。龙山时代的陕西,则以超大型城址群落为代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古国时代。</p> <font color="#ed2308"><b><u>氏族生活,老官台文化时期。</u></b></font>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渭水两岸、汉水上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氏族聚落。临潼白家、华县(今华州区老官台、宝鸡北首岭和西乡李家村等遗址<font color="#ed2308"><b><u>是陕西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u></b></font>距今约8000——7000年。这时的先民们种植粟类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兼有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h1> (船形壶,新石器时代,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u><b>文化一统,仰韶文化时期。</b></u></font>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为繁荣的史前文化。陕西密集分布着两千余处仰韶文化遗址,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二,处于仰韶时代的中心区,并通过尖底瓶、彩陶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逐步向周边拓展,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互动与整合。</h1>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宝鸡市金台区福临堡出土) <h1>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老官台文化的直接继承者。<font color="#ed2308"><b><u>发达的彩陶、标识性的红陶尖底瓶和绳纹夹砂罐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征。</u></b></font>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按时代顺序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代表性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高陵杨官寨、华县元君庙—泉护村、宝鸡北首岭和南郑龙岗寺等。</h1> (鱼纹葫芦瓶,人面鱼纹瓶,新石器时代,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戳印纹陶盂,新石器时代,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仰韶早期文化以西安半坡及鱼化寨、临潼姜寨、南郑龙岗寺等遗址为代表。</u></b></font>这一时期,带有圆形环壕的聚落普遍形成,农业有所发展,粟、黍等为主要农作物,人工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等。陶器制作精良,表面多绘制有写实或抽象的鱼纹、人面鱼纹、鹿纹、蛙纹、三角纹、波折纹、条带纹等,有些陶器表面还发现有各种刻划符号。<br> <font color="#ed2308"><b> <u>仰韶中期以高陵杨官寨遗址为代表,</u></b></font>文化分布范围空前,单个聚落的规模普遍扩大,社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工,并形成显著的层级差异,社会发展处于仰韶时代的最强盛阶段。彩陶发达,主要图案有写实或抽象的鸟纹、花瓣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条带纹等。</h1> (贴塑壁虎纹罐,新石器时代,铜川市王家河乡前峁出土) (贴塑蛇纹罐,新石器时代,西安市灞桥区南殿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仰韶晚期</u></b></font><b><u><font color="#ed2308">关中地区聚落规模迅速缩减,</font></u></b>遗址分布也大量减少,是仰韶时代最后的余晖。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居民发明了窑洞式建筑。社会分工更为精细,出现了专门制作陶器的陶工,但陶器制作及彩陶加工都较仰韶中期粗糙。</h1> (关中地区仰韶彩陶图案与器形) <h1> <font color="#ed2308"><b><u>古国肇始,龙山时代</u></b></font>。龙山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 4000年。此时生产工具及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开始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黄河及长江流域城邑林立,早期国家普遍形成,<font color="#ed2308"><b><u>位于陕西北部的神木石峁等城址标志着这里已经进入古国时代。</u></b></font></h1> (陶盉,新石器时代,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陶盉,新石器时代,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h1> 客省庄文化。渭水流域的客省庄文化是在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其陶器以单把鬲和高领折肩罐等器类为代表,排房替代了仰韶时代向心式聚落布局。</h1> (镂孔器座,新石器时代,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紫荆出土) (陶斝,新石器时代,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紫荆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石峁文化。</u></b></font>脱胎于陕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并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独特的文化面貌。其陶器以双鋬鬲、斝、三足瓮、豆、折肩罐等器类为代表。发现大量石城聚落,以超大型城址石峁遗址为中心。</h1> (鳄鱼骨板,新石器时代,榆林市神木县石茆遗址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五孔青玉刀,新石器时代,宝鸡市陇县出土) (骨笄,咸阳市彬县下孟村出土/陶笄,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青玉铲,汉中市南郑县龙岗寺遗址出土) <h1> <b>【颜料杯、颜料研磨器】</b><br> 新石器时代,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font color="#ed2308"><b><u>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套完整的绘画用具,</u></b></font>由石砚、研磨棒、颜料(三氧化二铁)、石盖及陶杯组成。</h1> <h1> <font color="#ed2308"><b><u>黑皮陶文化。</u></b></font>仰韶文化中期之后,汉水上游地区脱离关中地区的文化轨道,出现黑皮红胎陶,陶器的器类也与关中、陕北地区迥然不同。<font color="#ed2308"><b><u>这种黑皮陶文化具有环巴山地区的典型特征,一直持续到青铜时代,成为巴蜀文化重要的源头之一。</u></b></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b>【周国四邻】</b></font><br> 公元前16世纪,商族灭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商王朝,势力范围西达泾渭地区。古公亶父在周原立国,商退守关中东部,但周国仍臣属商王朝,称“周方伯”。在周的四邻,有羌方、井方、鬼方和巴方,这些方国部族与周有纷争,有融合,共同开发着陕西大地。</h1> (玉圭,新石器时期,旧藏/青玉戈,商,西安市东四道巷出土) (陶拍,人面陶塑,商,咸阳市武功县郑家坡遗址出土) (双耳陶杯,商,咸阳市武功县郑家坡遗址出土) (铜杯,商,咸阳市武功县郑家坡遗址出土) (兽面纹分裆鼎,商,渭南市华县桃下村出土) (人头纹钺,商,铜川市三里洞出土) (铜罍,商,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 (兽面纹罍,商,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 (兽面具,商,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 (垂叶纹贯耳壶,商,榆林市绥德县墕头村出土) (簋/乳钉纹壶,商,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出土) (羊首勺,商,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出土) <h1> <b style=""><font color="#333333">【透雕羽纹戈】</font></b><br> 商代,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戈是一种用来钩杀的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这件戈中间部分采用透雕,锋部卷起,显然不是实用器。有学者认为这或许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h1> (兽面纹卣,商,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 (右:兽面纹斝,商,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 (兽面纹斝,商,西安市户县侯家庙出土) <h1> <b>【凤柱斝】</b><br> 商代,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凤柱斝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凤鸟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多为平面纹样,像这件斝上的立体造型较为罕见。</h1> <h1></h1><h1> <font color="#333333" style=""><b>【蛇首匕</b></font><b>/马头刀<span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 style="">】<br></font></span></b> 商,榆林市绥德县墕头村出土。蛇首匕与马头刀均带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匕是商周时期比较少见的短兵器,既可以刺,也可以劈砍,类似于早期的短剑。这件匕可能是餐具或生活用品,匕柄为蛇头形,蛇头吻部突出夸张,整体形象生动逼真,是青铜匕中的珍品。马头刀的刀身弯曲似弓,刀柄为马头形,马耳及马头下的半圆形环均可穿绳,便于携带。</h1> <h1> <font color="#333333"><b>【飨钺】</b></font><br> 商,榆林市绥德县墕头村出土。此钺为直内(nà)短身钺,钺身正反两面皆饰卷体夔龙纹。在内的上部铸刻有铭文“鄉”字,字形似两人相向跽坐,中间放置食器,作就食状。左边之人还做出伸手取食的姿势。此字通常认为是“鄉”,即“宴饗”之“饗”的初字。</h1> (蛙形钺,商,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 (三羊尊,商,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 (三羊瓿,商,榆林市绥德县墕头村出土。) (雷纹瓿,商,汉中市城固县五郎乡五郎庙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 <b>【赫赫宗周】</b></font><br> 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孔子由衷推崇并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陕西是西周的王都与政治中心,丰富的遗迹、遗物再现了璀璨的西周文明。<br> <font color="#ed2308"><b><u>周人起源。</u></b></font>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中国上古第一个王朝同时,泾渭流域黄土台源上的一支姬姓部落,跨入文明时期,逐渐融合成强盛的周族。周人以擅长农业著称,<font color="#ed2308"><b><u>相传周的始祖弃为夏朝的农官,号称后稷,“稷”即谷物之神,后世奉祀为农业始祖。</u></b></font></h1> (石磬,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 style="">周原立国</u>。</b></font>周族始祖后稷封于部(今陕西杨凌),经营农业;公刘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部族开始兴旺。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时,古公亶父迁居周原,筑城郭,建宫室,设置统治机构。周人积极吸收商人的文化精髓,创造了灿烂的先周文明,并发展成商朝西方的一个强大方国。</h1> (重环纹瓦当,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外双丁板瓦,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筒瓦,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陶水管,西周,宝鸡市岐山县凤雏遗址出土) (陶壶,西周,宝鸡市岐山县礼村出土) (空心砖,西周,宝鸡市歧山县赵家台遗址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礼乐之邦。</u></b></font>经过百年发展,文王姬昌时,周已是商统治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主。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定都镐京。在殷商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西周王朝建立了更加强大的王权体系。周公制礼作乐,礼制高度发达,对其后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也由此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h1> (五祀㝬钟,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铜铺,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伯壶,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王作仲姬方鼎,西周,宝鸡市岐山县礼村出土) (孟簋,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h1> 周文王为向中原拓展,<font color="#ed2308"><b><u>在沣水西岸筑设丰京;</u></b></font>周武王继位后,<font color="#ed2308"><b><u>于沣水东岸再建镐京。</u></b></font>丰京是宗庙和苑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h1> (西周世系表) (伯庸父盉,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伯百父鎣,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伯百父盘,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采邑封国。</u></b></font>为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大量分封诸侯,作为王室的屏藩。在都城附近的王畿和岐周之地分封着许多公卿大夫的采邑,已知者有周、召、毛、毕、成、郑、西虢、散、弭、芮、微等。另外,陕西境内还有一些异姓国族,已知者有夨、杜、褒等。</h1> (伯**饮壶,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史逨角,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史*簋,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琱生鬲,西周,宝鸡市陈仓区西高泉村出土) (*琱生豆,西周,宝鸡市陈仓区西高泉村出土) <h1> <font color="#333333"><b>【五祀卫鼎】</b></font><br> 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铜器窑藏出土。五祀卫鼎内壁共铸铭文207字,大意为:周共王五年正月,裘卫想与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报告给井(邢)伯、伯邑父等执政大臣。经询问,邦君厉认为土地价值相当,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执政大臣便命令三司(司徒、司马、司空)等官员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font color="#ed2308"><b><u>铭文说明,至迟在共王时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且可论价交易,但交易时需要通过王朝重臣,并订立契约、办理手续等</u></b></font>,对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有着重要价值。</h1> <h1> <font color="#ed2308"><b><u>战争交往。</u></b></font>周王朝建立后,仍不断用兵,时常与荆楚、鬼方、猃狁、东夷、淮夷等国族发生战争。同时,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相互融汇,丰富了青铜兵器的种类。 </h1> (五年师*簋,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 (*殷簋,西周,铜川市耀县丁家沟出土) (*伯车父盨,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礼制刑罚。</u></b></font>周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font color="#ed2308">“<b><u>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u></b></font>。周礼以宗法制为基础,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舆服、礼器和棺椁、葬品各有不同,比如祭祀和宴会所用的青铜器,就有严格的规定。刑罚设有大辟、墨刑、劓刑、刖刑、宫刑、罚金等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用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h1> (**卣,西周,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夨伯鬲,西周,宝鸡市纸坊头出土/夌伯觯,西周,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此鼎,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此簋,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货殖交通</u>。</b></font>西周时期,商业活动频繁,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周人以海贝为货币,用作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西周的国道称为“周道”,车马和舟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周人善造车,技艺高超,工艺精良。</h1> (鹅形饰/铜斗,西周,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海贝,西周,宝鸡市竹园沟出土/铜车辕饰,西周,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h1> <b>【鲁方彝盖】</b><br> 西周,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出土。齐国素有经商的传统。齐生鲁据推测可能是齐乙公之子,从事商费,获利丰厚。他为了纪念父亲乙公,做了这件青铜器。<font color="#ed2308"><b><u>西周金文中有关商贾的资料并不多见,因此该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u></b></font></h1> (*宗仲盘,西周,西安市蓝田县出土) (*宗仲匜,西周,西安市蓝田县出土) (*几父壶,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善夫山鼎,西周,咸阳市永寿县好畤河出土) (函皇父鼎,西周,宝鸡市扶风县上康村出土) (师丞钟,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强家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u>百工技艺。</u></b></font>西周时期原始瓷器使用较多。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丝织品除有平纹绢帛和暗花绸外,还出现了多彩织锦和刺绣。玉器采用线刻、浮雕和圆雕手法,雕琢出璧、琮、圭、璋等礼器及鸟兽虫鱼形象的装饰品,造型规整,栩栩如生。</h1> (日己方尊,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盠方彝,西周,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 <h1> <b>【盠方尊】</b><br> 西周,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盘方尊内壁铸有铭文108字,大意为:某年八月初吉,穆公陪同盠在周庙接受册命,周王命盠掌管王室禁卫军西六师、王行、三有司,兼管六师及八师艺,并赐给命服等,是研究西周军事的重要资料。</h1> <h1> <b>【原始瓷罐】</b><br> 西周,宝鸡市纸坊头出土。<font color="#ed2308"><b><u>原始青瓷至迟出现于商代早期,</u></b></font>西周时期数量增加,但瓷器的使用即使在贵族阶级中也是一种奢侈品,一般出土在规格较高的墓葬中。<font color="#ed2308"><b><u>这件难得的西周原始瓷罐,对研究中国瓷器起源有重要意义。</u></b></font></h1> (牛首金扣环,韩城市梁带村出土,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玉腕饰/玉握,韩城市梁带村出土,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组玉佩,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刘家村丰姬墓出土) (丝绸痕迹。西周,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玉鱼,西周,陕博旧藏) (铃芯,西周,宝鸡市岐山县李家铸铜作坊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刀模,兽头模,西周,宝鸡市岐山县李家铸铜作坊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匕范,西周,宝鸡市岐山县李家铸铜作坊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h1> <font color="#ed2308"><b> <u>青铜艺术。</u></b></font>西周青铜器以其雄浑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书法而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西周王朝统治中心的陕西,自西汉以来就是出土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地方,出土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居全国首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h1> (*祖辛爵,西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普渡村出土) (兽面纹簋,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夔纹方座簋,西周,咸阳市泾阳县高家堡出土) (*卣,西周,咸阳市泾阳县高家堡出土) (夔纹铜尊,西周,咸阳市泾阳县高家堡出土) (垂叶夔纹罍,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h1> <b>【四足调色器】</b><br> 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这件器物造型独特,方形的身体由四个桶形器组成,出土时桶形器中残留有矿物质粉末,推测是用来调制颜料的器物。</h1> (散车父壶,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双耳铜杯,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瓦纹斗,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环带纹鼎,西周,馆藏) (外叔鼎,西周,宝鸡市岐山县丁童家村出土) (冥车父壶,西周,西安市临潼县零口乡西段村铜器窖藏出土) (中:父乙壶,西周,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京叔盨,西周,移交) (宰兽簋,西周,宝鸡市扶风县段家镇大同村出土) (丰姬卣,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刘家村丰姬墓出土) <h1> <b>【它盉】</b><br> 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盟之礼,盉用来注水,盘用来承接洗过的废水。</h1> (梁其壶,西周,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出土) <h1> <b> 【牛尊】</b><br> 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通体作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h1> <h1> <b>【日己方彝】</b><br> 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h1> <h1> <b> 【日己觥】</b><br> 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觥是商周之际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与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题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h1> <h1></h1> (卣,商代晚期,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西岐建国】</b></font><br> 西周时期,活动于今甘肃天水地区的秦人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天水秦亭)。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被赐以“岐以西之地”(今关中西部)。从此,秦人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跻身于诸侯国之列,以崭新的政治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h1> (彩绘陶簋,春秋,宝鸡市凤翔区出土) (石鼓[复制品],唐代发现于凤翔,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蟠虺纹铜构件,春秋,蟠虺纹铜构件) <h1> <font color="#ed2308"><b><u>建都雍城。</u></b></font>秦建国后,国力逐渐强大,不断向东扩展,并随之多次向东迁都。其中在雍城建都近300年,是先秦时期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秦人“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就了最初的霸业。秦灵公迁都泾阳之后,雍城虽然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但重大的祭祀、典礼活动,秦君往往仍要到此举行。</h1> (夔龙纹半瓦当,春秋,宝鸡市凤翔区雍城遗址出土) (豹纹瓦当,战国,宝鸡市凤翔区徐家湾出土) (奔鹿纹瓦当,战国,咸阳市三道原出土) (金泡/金羊饰,春秋,宝鸡市凤翔区马家庄秦宗庙遗址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变法图强。</b></font>战国初期,“诸侯卑秦”, 视秦为夷狄。秦孝公任用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使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1> (鸟盖瓠壶,战国,榆林市绥德县出土) (鎏金铜虎镇,战国,旧藏) (当阳十两铜勺,秦,咸阳市武功县出土) (鎏金铜蒜头壶,战国,宝鸡市凤翔区高庄出土) <h1> <b>【青铜龙】</b><br> 战国。此器系西安市公安局移交博物馆收藏,移交时仅存八块青铜残块,经修复后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而成,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font color="#ed2308"><b><u>这件青铜龙是战国时期秦国或秦代的遗物。有学者推测可能是一巨型乐器架的底座。</u></b></font>秦文化中有追求浩大气势的传统,在秦统一六国后,这种传统被发挥到了极致。青铜龙正是大一统的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h1> <h1> <font color="#ed2308"><b>皇皇帝都。</b></font>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迁都咸阳。此后143年间,咸阳一直是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咸阳城跨渭河两岸,城市布局采用不对称建筑格局,因地制宜,随形就势,规划合理,规模巨大,荟萃六国建筑艺术精华,号称“天下第一都”。</h1> (嵌错螭纹虎耳铜壶,春秋,西安市户县黄堆村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葬仪恢弘。</b></font>秦国国君陵园在雍城陵区发现13座,芷阳陵区发现4座。国君称王前使用“中”字形诸侯级墓制,称王之后使用“王”字形王级墓制,普遍使用人殉,殉葬物品丰富,规模宏大。</h1> (玉石鞋底,春秋,宝鸡市凤翔区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陶大口罐,春秋,宝鸡市凤翔区八旗屯出土) (彩绘陶壶,春秋,宝鸡市凤翔区八旗屯出土/彩绘灰陶花耳陶壶,战国,宝鸡市凤翔区高庄出土) (“隐成吕氏”陶缶,战国,宝鸡市凤翔区高庄出土) (“浆庐”陶罐,秦,安康市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天下一统。</b></font>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实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极力追求的政治理想。秦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大一统国家的新局面。至此而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h1> (方形圆孔铜建筑构件/矩形铜建筑构件,秦,西安市长安区小苏村出土) (龙纹空心砖,秦,咸阳市窑店乡出土) (方格纹方砖,秦,咸阳市出土) <h1> <b>【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图】</b><br>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位于咸阳市窑店乡,东西长179米,南北宽55—58米。其中部被水冲沟切断,东部已为平地,西部留有夯土台基遗址。房间依台基四周分两层筑成,大小共17间,房间地面或涂以朱红,或铺花砖,有的房间配有壁炉、浴盆。在台基最下层有回廊环绕,主要过道的两壁绘有壁画。此外还有一整套排水设施。</h1> (四兽纹瓦当,旧藏/云纹瓦当,咸阳市窑店乡出土) (旬阳壶,战国,安康市旬阳县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皇权一统</b>。</font>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既强化了皇权,又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时,秦王朝在文字、货币、度量衡及法律等方面所实行的一系列统一措施,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1> (瓦当,战国,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大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h1> <b>【错金杜虎符】</b><br> 战国,1975年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出土。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故称虎符。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杜虎符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h1> <h1> <b>【高奴禾石权】</b><br> 战国·秦,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高窑村出土。权是古代的衡器,用途相当于现在天平上的砝码。战国晚期这件权被作为标准衡器发送到高奴(今陕西延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将此权调回校正,并加刻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重新发回高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再次将权收回,重刻二世元年诏文,诏书内容显示了秦度量衡政策的延续性。(本展品空缺,展厅中只有介绍)</h1> (铁权,秦,旧藏/司工权,秦,西安市阎良区源头村出土) (两诏方升,秦,旧藏) <h1> <font color="#ed2308"><b>骊山夕照。</b></font>秦始皇不仅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为后世留下众多影响巨大的无形遗产,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神秘莫测有形宝库秦始皇陵。位于临潼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原名丽山,其营造始于秦王羸政登基之初,工程浩大,气魄雄伟,埋藏之丰富,开历代统治者奢侈厚葬先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对历代帝王陵寝制度影响深远。</h1> (夔纹大瓦当,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 (几何纹方砖,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 (铜车马[复制品],秦,原物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青铜鸿雁,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文官俑,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跽坐陶俑,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 <h1> 至此,第一展厅参观完毕。话说最近这次陕博之行,那可真是人声鼎沸、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对,在周代青铜器展柜时,还差点被挤到角落里动弹不得。所以,这篇参观笔记,对一个博物馆爱好者来说也是很珍贵的啊,因为,都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才能再约上陕博的票,再在人山人海中去看这些文物了。哈哈哈。</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