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川北名镇阆中,我们在沪蓉高速上行驶了5个多小时后,于天黑之前,在一片霏霏细雨中在G42利川出口下了高速,进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区,今天在这里住上一晚,明天上午打算去此地被广为推荐的所谓恩施第一洞腾龙洞去看看。 利川,西靠重庆,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是恩施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素有“贡米之乡”之称,利川得名则源于《易·卦辞》“利涉大川”语,乃吉兆之卦象。故名“利川”。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施南土司、忠孝土司、忠路土司、建南土司、沙溪土司等5个土司及所辖下地界组成,1986年,撤销利川县,设立县级利川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腾龙洞</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国家五级景区,距城区6千米,属中国已探明的最大溶洞,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长洞穴中排名第七,世界特级洞穴之一。一早驱车到市区游客服务中心。由于景区不允许私家车入内,只能停在距洞口还有数公里之外,而且只有在市区游客服务中心买票后统一乘车前往,好在因年纪关系只需付景区巴士费用即可。</span></div></h3> <br><br> <b>腾龙瀑布(</b>卧龙吞江<b>)</b>,进入景区,穿过溶洞,顺着轰鸣声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由上游奔泄而下的巨大水瀑,即是卧龙吞江大瀑布。其记载中的最大流量每秒1460立方米,是恩施旅游宣传的两张名片之一。“发源于齐岳山、全长八百里的清江在此猛然收缩成50米宽,突然坠落30米,落入“巨龙”张开的大口之中,形成中国最大的伏流。由于正值雨季,水势尤为浩大,站在石崖峭壁凿出的石阶和横跨瀑流之上的窄桥上,涛声如雷,浪花四溅,如万马奔腾之势,令人极为震撼。<br> <b>伏流暗河</b><br>跌宕的巨龙吞江”从连接两边崖壁的江桥下穿过,轰然消失在黑暗的岩洞里,伏流16.8公里,才从黑洞奔流而出,再次成为明流。 <div><br></div> <div><b>腾龙洞</b></div><div>整个腾龙洞洞穴群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共有上下五层,其中大小支洞300余个,是以卡斯特地貌著称的恩施州洞穴中的龙头老大。说实在,即使在我们苏浙地区,这类卡斯特岩洞也不少见,大多是火爆过后,就日渐式微,消失在人们谈资话料中。不过洞高高72米,宽64米,初步探明总长度59.8公里,并可容直升机自由进出的腾龙洞,就其规模来讲还是少见。</div> 从卧龙吞江处绕行不远的腾龙洞口,维系着一个巨大的热气球,可载游客升至洞口的顶端观看腾龙洞内外的宏观壮景。 从洞口渐渐深入,立刻感觉到“天冷需添衣”。与一般溶洞滴水穿石钟乳石密布不同,腾龙洞旱洞里十分干燥,罕有滴水,只觉一股股清凉的风时时拂过,越是深入洞中,越觉寒冷。 高达35米的内厅<br> <div><b>“万丈深渊”:</b>由潭中水面反射洞顶形成的错觉。在光影中,显现出的“沧海桑田”“时空隧道”等溶洞景观。</div> <div><b>《夷水丽川》</b><br></div>腾龙洞内的天然穹隆型溶洞大厅里,设有世界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剧场。在溶洞自然“音效”作用下,每天上演一出具有浓郁土家风味的实景歌舞剧《夷水丽川》,让人增进对土家、苗族文化风情的了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恩施</b></div>从腾龙洞出来,前往恩施州州府所在地恩施市。<div>说到恩施,已为大家所熟知:恩施地处水系丰沛卡斯特地貌,山奇水秀,加之又有独特的土家、苗族历史文化、保留良好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这几年西行自驾过程中,已多次途径此地,也去过这里著名的恩施大峡谷。此次主要目的是奔这里的人文景观而来。</div> <b>恩施土司城</b><div>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赫然一座高耸的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是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以展示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为主要内容,这里建有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div> <b>土家族</b>为远古巴人的后裔。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在公元前361年被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br><b>土司制度</b>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自治管理体制。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由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土司王称雄一方,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br> 如今所见土司城是1998年恩施州民委策划建设,2002年建成开放的。这座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旨在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b>"天王送子"</b>,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 。 右边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b>"毛古斯"</b>。"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 大门左边环眼突睛,虎视眈眈的两个彪形大汉,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b>“虎纽錞于”</b>是战国时期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有“錞于王”之誉。 <b>风雨桥,</b>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 <b>廪君庙</b>供奉着为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b>土司校场</b>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br> <b>王府九进堂</b>属土司皇城,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部分,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 大戏台<b>“曲尽妙理”</b> “苗女” <b>“什用庙”</b>是土司断案的法庭。 九进堂第九进叫<b>“惹巴楼”</b>,意思是很美丽的地方,属内府中最高贵之地;其中主轴线上多层侗楼则是侗族文化的代表。 <b>田世爵</b>,明代中期容美土司宣抚使,在他执政期间,从江汉地区引进先进的农耕技术,并聘请汉族名流入司传播汉文化,使容美土司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他本人被后人誉为“中兴司主”。明嘉靖年间,他响应朝廷征调,率领万名土兵出征抗击倭寇,在江浙一带创下赫赫战功,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田世爵卒于安徽芜湖军中,享年63岁。 <b>钟楼</b>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顶层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的历史。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用于朝庭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也用于每年岁时中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凡此,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整座建筑勾栏飞檐,卯榫樑橼,屋阁叠错,廊梯相连,是典型的古代中国杆栏建筑的代表。 土司城里有座寨子,叫太阳寨,两侧茶楼酒肆林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恩施女儿城</b><br></div>“世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作为恩施三大旅游名片之一的土家女儿城是根据土家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特点设计建造的城市旅游仿古小镇。以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体现了土家族的民风民俗。女儿城分为婚庆广场、休闲娱乐中心、女儿大剧院、800米的相亲长廊、民俗风情客栈、及会务中心、和精品店铺等几个区域。 饮食一条街有30多家地方特色小吃店铺、近20多家土家特色餐馆 <div><b>“盐水女神”</b>—镇中心女儿会广场雕塑</div>盐水女神是盐水部落的首领,土家人尊称为德济娘娘。相传为廪君(即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的妻子。 相亲长廊上的“苗装汉女” <b>最楚非遗文化街</b>其实是一条综合商业街,街上的各式雕塑和吊楼建筑参照了土家文化的元素特点。 <b>傩塔</b>,是土家族傩文化的象征。 <b>喜结连理</b> <b>水煮三江</b> 小乐队 <b>恩施大舞台</b>距火车站不远,酒店旁边,是非遗文化步行街的中心。 大舞台相隔天井是餐饮业聚集的区域:一到傍晚,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各方食客汇聚此地,喝酒聊天的同时,还可欣赏上演的舞台大秀。 <b>恩施火车站</b> 宣恩附近G209国道上的五彩路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恩施狮子关</b></div>狮子关,距宣恩县城13公里,宣恩古代三大关隘之一。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峡谷内洞穴、象形石、瀑布等景点遍布,虽不及张家界武陵源的险峻,但以水景见长,尤其它是中国少有的全程自驾的旅游景点;其中,水上浮桥和长达数公里涉水路面的驾驶过程,对自驾游爱好者们来说,更是一种刺激、浪漫的切身体验。 狮子关提供了全程自驾,不用回头的驾驶路线,使得游客能够畅游景区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用于往返的时间,而且园内没有附加的收费项目;这一点,对于国内景区普遍存在的多重收费现象来说,实为难得。 <b>廊桥遗梦</b><br>浮桥呈S形漂浮在谷间的碧水之上,就如一条夺目的宝石项链,这座水上栈道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尤其是在丰水期,两岸层峦叠翠,万树葱茏;驾车行走其上,两侧水面随着桥面上下浮动,犹如船只划过湖面,泛起扇形涟漪;车行桥上,人置水中,恍然如梦,被人形象的称为“廊桥遗梦”。<br> 可惜这样美好的体验过程在我们离开不久就戛然而止:在我们离开后一周左右,突闻有车坠落水中,数人不幸遇难,目前听说浮桥只能步行,估计近期不会重新开放车驾。 <b>悬棺之谜</b><br>路边峭壁上安放的“棺木”是宣恩县唯一一处“悬棺”。如果说“廊桥遗梦”是狮子关最浪漫的体验,那么“悬棺”可以称得上是狮子关景区最为神秘的未解之谜。作为一种古老的葬俗,充满神秘色彩的“悬棺”,本人曾多有所见。至于何人所放,至今仍是未解之谜。<br> <b>狮子关涉水公路</b><div>除了之前所经过的水上浮桥,这段路面因山水汇集,没过路面十多公分,形成长达数公里的涉水道路。行驶过程中,激溅起的水花像一道巨大的白帘,其刺激程度较之前的水上栈道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无以用一“爽”字可表达。</div> <b>天坑瀑布</b>直径达20米,落差达到10米,是涉水途中的一道景观 正在兴建的鹤峰峡谷<b>满山红大桥</b> 过鹤峰县城容美镇到屏山只有十多公里,这也是我们此行所要去的最后一处景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鹤峰屏山大峡谷</b></h3><div>屏山,因山顶平旷、山侧屏立而得名。屏山风景区属于典型的二高山喀斯特地貌,以壮丽的峡谷风光和独特的地貌景观而闻名。这里的地形险要,山峦叠嶂,溪流纵横,古道曲径通幽;深峡嵯峨如削,犹如行驶于武陵苍翠群山之间的孤船,有“东方诺舟”之称。由于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让屏山大峡谷远离城市喧嚣,成为一处避世的清雅之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仙境”。</div> <b>峡谷栈道</b>立于千仞绝壁之上,险峻无比;谷底清溪长流,绿荫遮蔽,仰望巨崖石峰,气贯如虹。 <b>“罡步天梯”</b>形容山势的峻险 谷底河滩上,有靓女身着艳丽苗装栖于船头,拍摄特写,碧水浮舟,颇有意境。 屏山大峡谷水上栈道依山傍水而建,沿途景色宜人,不时遇到吊桥横跨溪流,站在桥上俯瞰溪水潺潺,令人倍感清新悦目,美景如画。 <b>泛舟清溪</b> <div><b>一线天</b></div>小舟沿着溪流而上,穿行于碧水峭壁之间,途中危岩蔽日,垂瀑飞溅,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b>月亮谷,</b>仰观之,两峰之间有如一弯新月高悬于顶。 从谷底至上方栈道入口,需登一段七百级的石阶,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也是不易。 俯瞰 <h3 style="text-align: left;">屏山峡谷一圈下来,回到停车场已是下午时分,我们的旅程也近尾声,准备正式踏上归途。当晚在G351国道湾潭镇上旅店就宿。</h3> <b>五峰湾潭镇</b>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千丈岩隧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峰G351生态景观廊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武陵画廊300里,湘鄂屋脊十八溪”</div>上午离开湾潭镇,汽车沿351国道在大山中盘旋前行。天空时雨时晴,笼罩在一片雾朦之中。进入五峰县境内不久,道路景观发生了变化:山势奇峻,云峰翠谷,犹如一条丝带飘落在碧水青山中,行驶其间,给人以“车行画中,人在景中”之感。这段公路据悉是五峰县近年依托351国道打造、长约150公里的生态景观大道。<br> 这段道路沿途设有数个特色的驿站;观景平台、卫生设施和停车场地都很完善,尤其适合自驾旅行者露营。 <b>月亮湾公路驿站</b> <b>九头鸟雕塑</b><div>九头鸟别称九头凤,源于楚辞和山海经中的一些古代神话。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在这里“九头鸟”精神是楚文化的结晶,寓意安宁祥和,象征坚强勇敢,机敏灵活、睿智聪慧的禀赋天资,自尊自信、兼容并蓄的品格情怀。</div><br> 九头鸟 <b>苏家河公路驿站</b> <p class="ql-block">下午二时由351国道渔洋关入口进入G59呼北高速,一路向东:跨长江,经洞庭,过鄱阳,三天后回到阔别两月的杭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天路结语:</b></p><p class="ql-block">终于回家了。两个月前,我们在春暖乍寒时南下,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在三生三世的湖光叠影中,沿着汹涌的澜沧江走向<b>“天路之始”</b>的茂密森林,走进冰雪皑皑的藏南秘境,一路追逐着三月春风里的花海芬芳;驶过庄严圣洁的神山圣湖,登上天上阿里的黄土宫圮,翻越苍凉瀚伟的喀喇昆仑,从青藏高原到葱岭帕米尔,去拥抱巍峨壮丽的慕斯塔格 。问沙海茫茫楼兰故国今安在?望苍天浩野马队驼铃日月山。从着甘湟陇地到巴山蜀水,登雄关险隘,游三国旧迹,我们在“300里武陵画廊”的轻烟细雨中踏上了回家的归途。自此;追风踏雪六十天,风雨阳光四万里,阅九省山水风光无限,领半壁逶迤尽从容,完成了此次荡气回肠的天路之行。天高地远,吾心所向,今终遂愿,此乃我之幸事也。</p><br><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