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迎复兴 一一记海口市薛村薛氏叔祖支甲辰年举行祭祖大典活动

海南薛武鹰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祭祖,是华夏文明的一种民俗文化的表现。先祖这么大的恩德,赐给我们这么多的福祉,使我们年年幸福有余,充满安宁的生活,遇到这么好的时代,收获了五颜六色的喜悦,作为后代的我们,祭祖敬宗应有的光荣职责。人类如果不能生生息息,你有再多的文化最后也就等于零。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后代,你有再辉煌的历史也全部清零。</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薛村薛氏叔祖支的宗亲,隆重举行甲辰年祭祖活动。本支系后裔的文昌、琼海和陵水等地的宗亲代表,到场参加祭祖活动。海南省儋州市王五镇伯祖支的薛地村和世荣二村,组团参加祭祖活动。伯祖支宗亲各个村庄也派出代表来前薛村参加。广东省雷州市的薛氏宗亲,也有25人组团前来参加祭祖活动。同时,还有全国各地也有代表前来,宗亲共有一千多人,都受到薛村宗亲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  薛村宗亲列队迎接各地宗亲。</p> <p class="ql-block">  在薛远故里碑坊前舞狮。</p> <p class="ql-block">  我们薛村叔支的宗亲,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祭祖的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解放初期,政府征用薛氏宗祠建“城南小学”,后来又将祠堂交给铁桥供销社设为农村购销站,并在“破四旧”运动的影响下,我们的祭祖活动就完全停止了。直到上世纪的1997年,供销社将祠堂归还我们。第二年(1998年),中断了三十多年的薛氏家族祭祖活动才得到恢复。今年,是中国经济战略全面振兴之年,经薛村叔祖支宗亲的讨论,决定今年举行大型祭祖民俗文化活动。由于我们的接待场地有限,只邀请一些各地宗亲前来助兴,请没有邀请到的宗亲谅解。本人仅以美篇文章和图片的形式,向各地不能到薛村参加祭祖活动的宗亲,进行实况报道,希望各位宗亲能喜欢和传阅!</p> <p class="ql-block">  薛村村名的来历及简介</p><p class="ql-block"> 薛村位于海口市南部,古属琼州府琼山县大来都管辖,自2003年琼山与海口合并后,划归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薛村自宋代起,就有詹、潘、欧、赵、薛等十多个姓氏先民,聚居于白水塘畔,原称”雪村"、潭押村的等几个小村庄,后来不少姓氏逐渐迁移潭押村或绝传,明朝时,这里只下薛、吴、王、蒙等姓人口,尤其是薛氏发展较快,并出现了薛预、薛祥、薛远等名人,从明代开始,因薛氏人数众多,这里便统一改称为薛村。据薛村薛氏宗亲相传,自南宋时薛氏家族参加岳家军抗金,因岳飞被害,薛氏兄弟遭朝廷追杀。他俩人从湖南潭州,经广西合浦渡海来琼,兄居儋州,弟居琼山府城南边,居住的小村庄称为“雪村″(薛与雪同音)。薛村薛氏族谱记载:“祖本湖南潭州人,昆季二人隐德不仕,宋季南遊琼州,伯祖旅儋耳,遂家焉子孙相传,勿替我。始祖(指叔祖)仍宅琼山薛村也。”因此,薛氏叔祖支定居于此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儋州琼山二地虽隔二百多里,但薛氏两地的后代来往不断。薛氏迁琼叔祖支上房七世玳公服兵役在府城前所,后随军调无为州,遂为无为人。其曾孙薛祥任明工部尚书被杖毙,《明史》记载:薛能等“子四人,谪琼州,遂为琼山人。″薛能子薛远在兵部尚书任上被罢官回琼山府城薛村后逝世,葬墓在薛村龙潭地。薛远墓于2012年3月祓海口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于2015年11月24日被海南省政府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薛村现有人口全村1016户,人口约3080人,薛姓约350户,人口约1032人(不包外出人口),地面积3800亩。薛村地处羊山麓下,属火山岩地质,土地肥沃,世代以农耕为主。村庄东临白水塘,南通响水桥,西接龙潭水。整个村庄碧水环绕,草木葱绿。薛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明代永乐九年,该村薛预第一个登进士出任福建南靖县知县以来,相继又有薛祥和薛远薛广等人登进士和举人,村中曾经出现九品连台的现象和“公孙尚书”的美誉。历史悠久的薛村留下了众多古迹和文物,是海口城郊中人文胜迹与自然风光结合得较好的一个很有特色的美丽古村庄。</p> <p class="ql-block">  薛氏宗祠于2011年8月,被海口市政府,列为“海口市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 薛村薛氏宗祠简介</p><p class="ql-block"> 在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薛村里,建有一座“薛氏宗祠”,为一般石木结构建筑。祠堂向南,院落二进加中庭,由祠门、正寝(后堂)及两侧廊庑组成,东西宽23.5米,南北深33.5米,占地面积755.25平方米。祠门总体构造面阔3间12.8米,进深13檩8.6米,单檐硬山式屋顶。中庭长15.5米,宽12.7米,两侧廊庑各3间,长11.5米,宽5.4米。正寝(后堂)面阔3间15.9米,进深13檩9.4米,单檐硬山式屋顶,是族人护法敬宗和共同议事的场所。室内明、次间宽阔敞朗。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夏,成于次年春,每至仲春合族礼奠。“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供销社当仓库用,才幸免于难。但祠里原有的建祠碑均已毁掉。因年久失修,祠堂破败不堪。</p><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至2000年11月,薛氏族人筹资修缮,石础、石柱保留原状,损坏部分原样恢复,其建筑规模和建筑风格富有清代特色,是华夏文明的传承,是海口乃至海南当今为数不多、保持较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至今己有247年了。后堂中柱书写前人留下的楹联:“自大宋历元暨明及清二十余传绵绵祖宗光史册;由湖潭渡琼分儋入会千百年后振振子孙擢科名”。山墙内两侧贴有宋至明先祖彩像、赞诗文和薛祥、薛远公孙尚书生平简介(薛远墓于2015年11月24日被海南省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除节期祭祀之外,平时是族人议事和休息场所。村里还建起了大门,高6米,宽10米,颇为壮观。门名由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李明天题字:“薛远故里”,两侧碑刻对联:“户部兵部薛家往昔留风范,泽民福民善述於今敦大同”。村中有不少古迹遗风,印证了自然村落的长久,人文景观的风貌。近十多年来,每逢农历二月十六日薛村薛氏祭祖的时候,儋州市伯祖支的宗亲,都分批组团前来,和薛村、叔祖支的宗亲一起祭祖。场面热闹非凡,是海南各姓氐祠堂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薛氏宗亲在举行甲辰年祭祖活动的前夜,己在祠堂前的戏台上,挂好了横幅。</p> <p class="ql-block">  在祠堂路口处,挂上欢迎雷州、儋州宗亲的横幅。</p> <p class="ql-block">  薛蕃蓁宗长主持祭祖活动仪式。</p> <p class="ql-block">  宣读祭文。</p> <p class="ql-block">  上香祭拜祖宗。</p> <p class="ql-block">  村里请来民间“八音”艺术团,在祭祖时演奏各种民俗文化的曲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来自各地和本村的宗亲,共有近一千多人参加祭祖大典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来自各地参加祭祖大典活动的宗亲,在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儋州王五镇世荣、薛地二村的宗亲,共有八百多人来参加祭祖大典活动,并贺拜先祖和表演精彩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儋州的美女宗亲打起鼓来,气势更完美!</p> <p class="ql-block">  海南薛氏一家亲,八百多年来交往从不间断,兄弟手足之情永存!</p> <h3><font color="#010101">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font></h3> <p class="ql-block">  薛村媳妇和儋州市薛氏宗亲,一起起共享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声”,是那么的投入,分不清彼此!</p> <p class="ql-block">  为狮子点睛。</p> <p class="ql-block">  “穿狮肚"是我们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传说人们从狮肚子下穿过,就能辟邪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  首次修缮后的薛远墓地。</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修缮后的薛远墓地。</p> <h3>  薛远古墓。薛远于弘治八年(1495)卒于薛村那间火山石构筑的祖宅家中,享年82岁。他为官多年,食不兼味,家无长物,廉洁从政,为自明代以来的琼籍官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h3>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修缮后的薛远墓地——薛远文化园。</p> <h3>  薛远的古墓碑,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破四旧”的人挖掉,拿去修水利沟了。此碑是薛氏后裔于2010年按照原规格,重新修复新立的,以纪念那辉煌时代的先贤——正直有为、高风亮节的千古楷模——薛远。儋州宗亲在薛远墓前祭拜。</h3> <p class="ql-block">  宗亲在薛远墓地。</p> <p class="ql-block"> 明兵部尚书薛远公传</p><p class="ql-block"> 薛远是海南先贤中任官职最高(正二品)最早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海南四贤”之一。公字继远,薛祥之孙,即全国少有的祖孙尚书。祖父薛祥洪武十四年(1381)在任工部尚书时,因亲属犯罪受株连被杖死,父薛能因祖坐罪充军海南卫,编置在卫治前所千户所,成为府城人。薛远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生于琼山府城,幼年聪慧,敏而好学。薛远在儋州读了七年书,回府城后,又拜名师苦读,于“正统七年(1442)名登壬戊科刘俨榜三甲(88名)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名列琼山县明代中进士的第十位,“儋州琼邑薛族同贺”。景泰初(1450)升户部郎中。以迎复有功,天顺元年(1457)出使交趾,归京后擢户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工部侍郎。成化初年(1465)因征讨两广壮、瑶“叛乱”有功,于成化二年(1466),陞升为南京兵部尚书,特赐玉带,并参预朝廷机务。弘治五年(1492),以建储有功,恩进为荣禄大夫。薛远是海南出生的第一位尚书,与祖父薛祥被称为海南“祖孙尚书”,是海南独有,全国少有。薛远的执政理念“革弊清廉”在他主政户部尚书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驭吏严刑以惩,不若先事而发。善革弊,不若无弊可革。”是他的名言。在户部,他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处理一切事务有条有理,使一般的“胥吏”在会计出纳方面循规蹈矩,不敢胡来。因此,当时朝野上下对薛远主政户部尚书的评价是“官者民安”,大家都一致赞赏。</p><p class="ql-block"> 由于薛远为汪直所恶而被罢免,于成化十三年(1477)六月回到祖籍薛村,修理了他那间火山岩石的祖屋居住,时年63,从28岁入仕到此,为朝廷服务35年。薛远为官多年,食不兼味,家无长物,自始至终,廉洁从政,为明朝以来的琼籍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薛远学识渊博,史称:“敏而好学,于礼乐、兵刑、天官、律历,无不涉其要,尤熟本朝典故”。据黄佐《广东通志》载,著有《编正信都芳乐义》七卷等刊行。唐胄(府城攀丹村人)在撰《正德琼台志》时说他:“沈濳有猷为,善处烦剧而通变就事,六卿中多推重之。”成化七年(1471)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为树琼师表,颂乡贤勋德,弘扬地方文明教化,特建“表贤亭”于府城大西门外(即今府城忠介路的马鞍街与绣衣坊的接口处),府城人称四牌楼,以表薛远、邢宥、丘濬、林杰等四公。同时还在小西门和儋州为薛远立“尚书坊”。薛远于弘治八年(1495)卒于薛村家中享年82岁,赠太子少保,葬在薛村龙潭地,坟保持完好。但高大的墓碑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人拆去修水利。薛氏后裔于2010年按原规格重立新碑。薛远晚年在薛村生活了19年,“惟田圃是乐,足迹未尝城市”是他在家乡的写照,做到“廉史其行,松行其操”,始终如一,保其晚节,足为后世所敬仰。2012年3月28日,海口市人民政府把薛远墓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2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把薛远墓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薛氏后裔又镌薛远站像立在墓前,以纪念那辉煌时代的先贤一一正直有为、高风亮节的琼州千古楷模一一薛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薛武鹰(蕃鹰)/文</p><p class="ql-block"> </p> <h3>村里准备具有地方特色美味佳肴</h3> <p class="ql-block">  薛村宗亲,从薛氏祠堂到迎宾大道的一公里外,迎接儋州的宗亲。用三轮车载着鞭炮,一直放着迎接儋州的宗亲,直到祠堂。</p> <p class="ql-block">  根据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大叠村龙氏族谱记载,薛远之女嫁给龙应璋为妻,诰封参议荣国二品夫人。龙氏后裔是这样传说的:“龙应璋在交趾等处任按抚副使时有政绩,薛远奉旨总督两军饷仓场时,认识并了解到龙应璋是琼州同乡,为人廉洁奉公,文武全才,年轻有为,便把女儿嫁给他。”图片内容为龙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  薛远女儿逝世后,葬在府城城南丁村之原,因国家征用土地后,迁葬回大叠道郎之地,与丈夫龙应璋同穴合坟。现在每年清明节,龙氏后裔都前往祭祀奉拜。图为墓地及碑记,是薛武鹰到大叠村墓地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编 后</p><p class="ql-block"> 通过祭祖活动,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薛氏先祖尚智明德,仁义慈善,无私奉献的美徳家风,凝聚薛氏家族的情结!历史上,我们薛家,男则以孝闻名,忠勇兼得,才干出众,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女则知书达理,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母仪天下。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隐居穷乡,无论是身居高官还是普通百姓,薛家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感谢薛蕃新提供部分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