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邱伟讲方》是一档全国大型健康公益中医直播栏目,由扶阳派传承人“邱伟”老师主讲。自开播以来深受全国广大同学们的喜爱,在线学习人员已达50万人。慈爱健康工作站承接《邱伟讲方》栏目,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欢迎您进入《邱伟讲方》健康讲堂,讲方剂之精,学中医之妙!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将给您提供公益科学养生知识,预防保健方法,疾病调理小妙方等等。</p> <p class="ql-block">公益学习联系:18826296546黄老师</p> <p class="ql-block">邱伟 (中医、方剂研究学者)</p><p class="ql-block"> 邱老师出身中医世家,扶阳派传承人,师承经方大师王付,国医大师贺普仁等名家。 </p><p class="ql-block"> 邱老师从小就痴迷中医药,幼年时偷尝百草辨药性,熟读医书学医方。 </p><p class="ql-block"> 10岁起,随长辈侍诊抄方,抓药煎药,十几岁时,在中药方剂上,即展露出过人天分。求学期间,得遇名师指引,攻读研究中医方剂学。从医三十年,不忘初心,将临床诊断和方剂研究合而为一,终有所成</p> <p class="ql-block">扶阳派,又名火神派,形成于清末,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中医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流派,理论上推崇扶阳,临床上善用姜,附,桂、附子等辛热药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钦安(1824年-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钦安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郑钦安的理论体系为以阴阳为治病总纲、以阳气为主导的理论体系。郑钦安辨证用药,特别是治疗阳虚病善用热药扶阳潜阳但也兼顾交通阴阳、培补中土的突出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钦安被喻为火神派鼻祖。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扶阳派脱胎于伤寒派,又吸取了温补派的理论精髓,结合自己的多年实践,进而发展为独立的扶阳学术流派。</p> <p class="ql-block">阳,就是阳气。中医所谓的扶阳,就是想办法帮助人体,补足并巩固身体里面的阳气。阳气乃生命之本。对于人体而言,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天上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万物都会枯萎,无法生长。人体跟自然是一样的,只有充足的阳气,存在于体内,才能活络气血,化生五脏。人的生长壮老,全都依靠阳气。人的精血、津液,也全都由阳气所化。因此,最为正统的古中医学派一直都在强调“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p><p class="ql-block"> 阴阳平衡不代表平等,更不代表治病的时候要阴阳各半。自古以来,阴阳的地位都是“阳主阴从”,阳一定要大过阴才行。尤其在健康方面,一定是阳气越盛,疾病越弱,身体越好。《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材一共有1960种,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温热扶阳的,仅有三分之一在滋阴。而且这三分之一滋阴的药材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药效标注的是“滋阴助阳”。另外大家能叫出来的名贵中药,像人参、鹿茸、灵芝、雪莲,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国宝,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很厉害的功效叫“回阳救逆”。说白了等于是起死回生。从这就能看出扶阳治病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阳是生命的根本、活着的原材料。名医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说,“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也就是说,万物的生死都是由阳气决定的,阳气来了万物就有了生机,阳气没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人也是一样,生老病死的过程,其实就是阳气由盛转衰到消亡的过程。老百姓都管岁数叫阳寿,也就是说阳气有多足,决定了能活多大年纪。所以张景岳才会留下另外一句名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p> <p class="ql-block">人的身体想要正常运转,靠的就是阳气。人吃进去的食物,通过脾胃的阳气运化水谷精微,生化出来气血,滋养全身;喝下去的水,能够化成津液,变成小便,也是因为肾脏的阳气在工作。人体能自如的呼吸,是因为肺脏里的阳气在推动。包括心、肝的功能,全都是靠着阳气带动起来的。所以说,人体想要正常运转,就离不开阳气。天冷的时候,外面的气温只有几度,但身体还可以维持在三十几度,靠的就是阳气的温煦;人生病了,肺也好,胃肠也好,皮肤上也好,受了损伤,但是最后都慢慢的长好了,靠的也都还是阳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里说要“阴平阳秘”。注意老祖宗的确说了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可不是“阴阳平等”!阴阳的平衡状态从来都不是阴阳各半,而是阳主阴从。人体的一切动力,都来源于阳气,包括抗病能力。阳气越足,人就越不容易生病,即便生病了,也能很快自愈。要是阳气不足的话,基本上就是无病到小病,小病变大病,大病要人命。大多数的病其实都是“阳虚”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阳气一虚,那些可致病的水饮、寒湿、寒气、寒痰、寒浊等就会在体内积聚起来。这些东西阻滞在肌肉关节,就会产生疼痛、麻木、肿胀、痿废,停留在脏腑孔窍,影响脏腑功能。现代医学所认知的冠心病、肺心病、肾衰竭等重大疾病,很多都和这些个盛的阴、虚的阳相关。所以扶阳,才是真正的“阴平阳秘”之道</p> <p class="ql-block">阳气藏在肾,肾阳就是人体中阳气的根本,肾的阳气也被称为是命门之火,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肾阳旺盛,人体的阳气就充足,脏腑就能得到非常好的温煦、推动。如果命门火衰,那么气血的运行就会受阻,我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景岳全书》里就提到过:“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说阳气植根于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