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游记

mengyang

<p class="ql-block">苏州《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座落于阳澄湖畔,虽说离古城区蛮远,但好在地铁还是十分的方便,至“草鞋山”站下步行几百米路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p><p class="ql-block">包括北京圆明园、四川三星堆、浙江良渚等目前全国共有55处被批准冠名“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苏州草鞋山有幸名列其中。坊间有这样的说法: “巴蜀文化看三星堆,江南文明有草鞋山”。甚至还有将草鞋山遗址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p> <p class="ql-block">遗址于1956年被初次发现,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底,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的遗址。</p><p class="ql-block">公园门口的保安小伙问: 预约了吗?” 我说老人不是不用预约吗? 小伙笑了笑说: 登记一下吧,这里地方并不大但还值得细细浏览的,慢走慢看吧~</p> <p class="ql-block">入门没多远,左手边就见到一扇 “时空之门”。这是遗址公园核心区的首个重要点位,似是在一堵泥墙之上,开出一扇抽象的大门。整扇“时空之门”采用远古先民建筑房屋时常用的 “木骨泥墙” 工艺制作,即以实木为骨架,外面糊上泥巴,再经过高温烧制成形,希冀给予游览者一种 “回望六千年,历史苍茫茫”之感。</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时空之门”的前方,即是草鞋山的所在处,1972年至1973年的两次考古发掘,正是在该片区域。可放眼望去哪有什么 “山” 呢?</p><p class="ql-block">草鞋山,据《元和唯亭志》载:“草鞋山,在唯亭山之西,枕阳澄湖滨,形如草履,因名。” 有传说,这是仙人的一只玉草鞋从天上掉下来而形成的。其实这座“山”原本最高处约十米左右。又因多年取土、自然流失等原因,目前仅存一米高左右的台地。</p> <p class="ql-block">尽管都认为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有较大区别,但我还是以为这考古遗址公园其实就是一个专题博物馆。它有展厅,还有不能跨入的考古现场,它给人更多的想像,也许、或者在你的前方、你的脚下还有许多尚未被发掘的千年宝藏。</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树木丛中掩隐可见一处土堆, “夷陵山” 发掘点就在此处。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草鞋山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500平方米,夷陵山为重点发掘区域之一。</p><p class="ql-block">“夷陵山”原高约十五米,现存约十米。即便如此,也是草鞋山遗址中唯一现存的,可以显现的高台了。</p><p class="ql-block">据说 “夷陵山” 在春秋时为楚国大夫夷王的陵墓。又传吴王阖闾十年(前505年),东夷寇吴,吴王结亭于此以御之,故名夷亭,后转音“唯亭”。</p><p class="ql-block">清代唯亭文人朱丕成有一首《登唯亭山》诗:“敝庐在东郭,四眺无高山。舍北有大阜,兴来时一攀。淼淼沧波逝,悠悠白云闲。物我两无与,日暮长歌还。” 如此充满诗意的唯亭山眼下只是土堆一座,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夷陵山脚下便是一片发掘点。</p><p class="ql-block">夷陵山区域内,最早为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后又成为马家浜人的生活区域,形成2米多厚的生活灰烬层;到崧泽时期开始堆筑土台,并且在外围挖有壕沟,根据土台内部出土有墓葬推测土台即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区。到良渚时期,又对土台进行了一次集中扩建,且在表面铺设一层红烧土块层,推测为与草鞋山同一时期的祭台</p> <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面积达40.2万平方米,首期建成的遗址公园核心展示区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含有 “行走在遗址间” 主题展、考古现场展示、古水稻田场景复原、科技考古工作站……</p> <p class="ql-block">在草鞋山遗址文化层中出土的动物遗骨中,就有梅花鹿、麋鹿、野猪和水牛等等。可以想象六千年前的草鞋山人餐桌上也许已经出现不少独特的野味了。</p> <p class="ql-block">在离草鞋山不远的崧泽遗址也曾经出土过一件马家浜文化的猪形陶塑。陶猪身躯肥硕,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的特征荡然无存,显示了驯养的进化。</p> <p class="ql-block">早在6500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依水而生、农耕劳作、建造房屋、纺麻成衣,开启了农耕文明,创造出史前文明的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楝树”。考古发现,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楝树就已扎根在草鞋山一带。跨越六千年时间长河,一楝树家族始终守护着这片大地,见证着生生不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前方即为“行走在遗址间”主题展馆。在我的第一感觉中它好似一只天空陨落的草鞋。但这种猜想找不到任何的佐证。</p><p class="ql-block">展馆的外观设计为不规则形状,屋顶覆盖着类似稻草的材料,看起来像原始先民的居所。同时,它也体现了现代性,屋檐倾斜,仿佛被掀起的地表,象征着考古工作者对苏州地下文明的探索。</p><p class="ql-block">外墙精心设计了考古文化层的样子,并嵌有碎陶片,这些细节代表了草鞋山遗址丰富的文化蕴藏</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又特别的热情。一位小姐姐主动问我是否到布景框中留个影。外出游览喜欢摄影但很少给自巳留影的,热忱之下难以拒绝,就来一张吧~</p> <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稻田。</p><p class="ql-block">田里的稻柴是去年种植的水稻,工作人员说过段时间这里又要翻田插秧了。</p> <p class="ql-block">在1992年—1995年的草鞋山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稻田40余块,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带有灌溉系统的史前水田遗迹。</p> <p class="ql-block">在古稻田遗址中,田块多为椭圆形、圆角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水源来自水井、池塘,并通过水沟、水口进入水田内,初步形成一牵人工灌溉系统。</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这块马家浜文化时期水稻田是依据草鞋山遗址中的东片田按比例复原而成。</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的古稻田。有一部分种了油菜。油菜花开了,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2009年—2011年浙江茅山遗址清理出良渚文化中期小面积的条块状、长方形不规则形稻田以及晚期大面积的规整稻田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农耕层。其中良渚文化中期稻田26块,有条块状、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面出从1—2平方米到30—40平方米不等。</p> <p class="ql-block">田块间有小水沟相连,部分田块有排灌水口与大水沟相通。晚期稻田是由横向灌溉水渠和纵向田埂围成的4个完整的大田块,田块平面形状大体成南北向长条形,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近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古稻田是根据茅山遗址水田复原而成,整体面积缩小4.2倍。</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城和太湖流域,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p> <p class="ql-block">关于苏州草鞋山古稻田遗址的发现,我们还应感谢来自日本的专家。</p><p class="ql-block">1992年,日本专家来到苏州寻求与中国合作,探寻水稻起源。同一年,江苏省农科院与日本宫崎大学等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草鞋山遗址开展发掘,由此掀开了草鞋山稻作文明的面纱。令人欣喜的是,考古专家们不仅发现了多处水稻田遗迹,还有大量浅坑、水沟、水口和蓄水井等灌溉系统。</p><p class="ql-block">苏州草鞋山考古遗址能受到重视,是由于四个“最”的存在。其中之一是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为稻作文化起源的直接例证。</p> <p class="ql-block">而后我们将进入占地约600平方米的 “行走在遗址间” 草鞋山遗址保护主题展展厅,这里作为遗址公园的常设展览,向游览者展示着草鞋山遗址的历次考古成果...</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掀开地表”的艺术场景映入眼帘,草鞋山先民栽种水稻的画面生动复原。这是金螳螂文化项目团队的精心设计。</p> <p class="ql-block">俯仰之间,回望千年。该文化设计团队在展厅中间设置了草鞋山遗址文化层的模拟装置,寓意“江南史前文化标尺”。</p> <p class="ql-block">文化层堆积厚达11米,共10个层级,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从下往上依次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三叠层”。这是江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文化发展序列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又一个“最” ) ,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p> <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至6100年)</p><p class="ql-block">该时期出土了多处墓葬、灰坑、房址、水稻田等遗址,已成为太湖东部地区的中心聚落。</p><p class="ql-block">《玉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p> <p class="ql-block">《穿孔石斧》</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长16 肩宽9.7 底宽11.2 最厚18.5 肩部厚13 孔外经2.45 内经1.4</p> <p class="ql-block">《有孔石斧》</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长11.5 宽8.3</p> <p class="ql-block">《红陶豆》</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24 高28 底径20.6</p> <p class="ql-block">《豆》</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30.6 高26.6 底径20.2</p><p class="ql-block">“豆” 是一种古代的羹食器,上部是盘腹,腹顶或有盖,腹下有高柄圈足。</p> <p class="ql-block">《红陶豆》</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30.3 通高20.3 底径21.8</p> <p class="ql-block">《盆》</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28 高14.25 最大腹径28 底径8.8</p> <p class="ql-block">《罐》</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15.2 高10.2 最大腹径16.2 底经7.6</p> <p class="ql-block">《陶腰沿釜》</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经26.8 高36.4</p><p class="ql-block">腰沿釜是釜式之一,也称 “宽沿釜” ,夹砂陶制,因腹部有一道宽沿而名。</p> <p class="ql-block">《陶腰沿釜》</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27 高15.5</p> <p class="ql-block">《红陶甑》</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 <p class="ql-block">《牛鼻耳罐》</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21.5 高30.4 底18.6</p> <p class="ql-block">《陶匜》</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口经26.9 高10 底径8</p> <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时期】(距今6100年至5300年)</p><p class="ql-block">该时期出土遗迹主要为墓葬,随葬品多寡反映了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等级的差距。墓葬出土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种,前者多红褐色,后者胎质极细,多灰色,器形丰富,以形式多样的鼎、豆、壶最具代表性。墓葬中作为生产工具的石器明显增多,冇穿孔石斧石锛等,也出现了玉璜等。</p><p class="ql-block">《双耳陶罐》</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7.5 口径9 腹部带耳21.5 底径11</p> <p class="ql-block">《带盖陶鼎》</p><p class="ql-block">菘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通高21 (盖高4 直径14.8 器高17 直径15.8)</p> <p class="ql-block">《陶盉》</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通高23 口径11</p><p class="ql-block">陶盉是用来盛酒的器皿,它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也有一种说法是用作盥沐的水具。</p> <p class="ql-block">《红陶甑》</p><p class="ql-block">菘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5 口经22.5 底径11</p> <p class="ql-block">《红陶手镯》</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残直径约8</p> <p class="ql-block">《玉璜》</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长7 宽2.5 厚0.15</p> <p class="ql-block">《花瓣足黑衣陶罐》</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1.1 口经6.4</p> <p class="ql-block">《彩给黑皮陶陶罐》</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9 盘径8 腹径12.5 底径5.2</p> <p class="ql-block">《陶 “碟形器” 》</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通高13 最大腹径18.3</p> <p class="ql-block">《陶盉》</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8.5 口径8 腹径15</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口经18.8 底经13.8 高13.6</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2.5 口经6.6 腹经9.5 底径10.5</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6 盘径21 足径14</p><p class="ql-block">陶豆是崧泽文化时期典型的陶制品,一般作为盛食器使用。由三部分构成,上部豆盘,中间的豆柄和下部的器足。崧泽文化陶豆的圈足上添加装饰用几何形镂空、半镂空纹饰是其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陶带盖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0.9 盘径22.6 底经16.5 器盖高7.8 盖径22.4</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10.8 底径13.6 高27.6</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12 底径8 高6.6</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豆》</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15.3 高8.4 底径8.6</p> <p class="ql-block">《陶盖杯》</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6.2 底径5 高10.8</p> <p class="ql-block">《陶 “扁壶” 》</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8 腹径15.5 小口径4.6</p> <p class="ql-block">《石钺》</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长22.5 宽16.5 厚0.1—0.3</p> <p class="ql-block">《红陶匜》</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9.5 口径13.5 腹径17 底径7.5</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年至4300年)</p><p class="ql-block">该时期出土遗迹主要为墓葬,墓葬中出土的玉礼器说明当时已形成复杂的等级社会,并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出土陶器以夹砂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饰、玉斧等;石器主要有三角犁状器、扁薄穿孔石铲、耘田器、石刀、石镰、有段石锛、石凿、石镞、石钺等。</p><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p> <p class="ql-block">《贯耳黑皮陶壶》</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通高17.1 盏高3.4 口径6.8 腹径10.3</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径13.6 底径11 高12</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口经10.4 底径10.6 高14.6</p> <p class="ql-block">《红陶簋》</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5 口径18.8 足径10</p> <p class="ql-block">《釉陶小碗》</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釉陶小碗》</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印纹硬陶罐》</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夹砂红陶釜》</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高7.8</p> <p class="ql-block">《带盖陶鼎》</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通高25 盏高5.4 口径26.9</p> <p class="ql-block">《陶壶》</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口带流径6.8 底径6.8 高13</p> <p class="ql-block">《玉琮》</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纵3.1 横3.2 高5.1 孔径上1.3 下1.2</p><p class="ql-block">玉琮外方内圆,上下通透,大多绘以纹饰,是先民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多出土于规模较大的墓葬,反映出玉琮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玉踪(12节) 》</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高31.6 射径上7.7 下6 孔径上5.6 下5.1</p><p class="ql-block">1973年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M198墓出土了3件大型玉琮,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p> <p class="ql-block">《玉琮(7节) 》</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高18.4 宽7.7 孔径5</p><p class="ql-block">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被誉为草鞋山遗址“四最”中的一最。</p> <p class="ql-block">《玉琮(6节) 》</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 <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通过对马家浜文化时期两种不同形态的水田结构能够证明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灌溉系统之水稻田遗迹,也是我国稻作农业以及人工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丰富稻作遗存能证明这里不仅是苏州稻作文化的原乡,也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同时这稻作文化又是江南文化的根基,使得苏州传统文化的文脉绵延,不断给予现代人精神滋养,促进江南的不断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红烧土块》</p><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马家浜地层里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块。仔细清理过后,专家发现红烧土上有清晰的稻壳印迹。经过研究,判断这些红烧土很可能是当时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用泥土、稻壳和在一起后糊在墙上面,稻壳起到黏合的作用,泥巴就不容易开裂。</p> <p class="ql-block">《炭化稻米》</p><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H7发现的炭化稻谷(籼稻)</p><p class="ql-block">通过高倍放大镜能清晰看到几千年前(已经被炭化了的)稻谷。</p> <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出土了史前不同时期的大量遗物,有纺织物残片、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品类丰富、造型多样、工艺高超,显示出当时手工业的灿烂成就,不仅揭示了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还是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葛纺织品》</p><p class="ql-block">1972年,在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第10层,发现了3块炭化纺织物残片,距今六千余年,是我国出土最早的纺织品实物。说明先民们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纺织的专业技术。</p><p class="ql-block">最早发现的葛纺织品实物是草鞋山遗址四个“最”中的第四个最。</p> <p class="ql-block">《玉块》</p><p class="ql-block">马家浜之化</p> <p class="ql-block">《玉饰》</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最长14.3 最短4.9</p> <p class="ql-block">《玉钺》</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 <p class="ql-block">《玉壁》</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外径21.2 内径4.5 厚0.8</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时期,玉器基本为稍显粗糙的玉块、玉璜等;崧泽文化时期,玉器种类增多,还伴有很小的穿孔,磨制与钻孔工艺也得到提高;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制作表现技法成熟,器形丰富多样,达到中国史前时代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玉饰》</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 <p class="ql-block">《黑衣陶壶》</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高9.3 口径5.2 底径5.5</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时期,陶器用泥条盘筑法,有些器物采用分段制作;崧泽文化时期,出现了少量轮制陶器,分段制作,捏合成形的器物增多,而且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良渚文化时期,出现快轮制陶技术,器物造型规整,器壁薄而均勺,镂孔与刻花纹饰均十分精致。</p> <p class="ql-block">《灰陶兽形器》</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长20 高10 口径4.5x0.5</p> <p class="ql-block">《石犁》</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长27.1 最宽20.4 最厚1.9 孔径1.6</p><p class="ql-block">石家浜文化时期,石器有打制有磨制,在石斧(钺)上出现了两面钻法穿孔的工艺。崧泽文化时期,石器多磨制精细,形态规整,石斧(钺) 的上部和中部普遍流行两面对钻的穿孔。</p> <p class="ql-block">《石锛》</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长8 厚1.1 刃宽3</p> <p class="ql-block">《有段小石锛》</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长12.4 厚0.4 宽4.4</p> <p class="ql-block">重点回顾一下草鞋山遗址闻名于世之“四个最”:</p><p class="ql-block">1、它是江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文化发展序列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文化层堆积厚达11米,共10个层级,从下往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文化层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三叠层”。</p><p class="ql-block">2、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打破了对玉琮年代以及社会等级分化的原有普遍认知。</p><p class="ql-block">3、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是稻作文化起源的最直接例证。</p><p class="ql-block">4、最早发现的葛纺织品实物,是先民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遗址自发现以来,先后经过十余次考古发掘,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心血和智慧,记录着草鞋山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发现。期待着,明天会有新的更多的 “故事” 被揭晓,更多姑苏先人的“生活”被披露……</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迎面闪现高铁列车飞驰而过。</p><p class="ql-block">乘座于高铁的人们正忙碌于紧张的工作,有谁会对六千多年前的先人有太多兴趣? 而先人们会有谁想到过六千年后有高铁穿越他们的生活区?</p><p class="ql-block">历史太漫长,人生太短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