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记往事》(四)——在广阔天地里

红杨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 广 阔 天 地 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草河中学毕业,17岁的我回到家里等待命运的安排。因为丹东共大职工属城市户口,子女就属城市青年,所以不能就地务农,即不可以在共大所在地的农科所做农工,必须离开此地,到凤城其它乡镇上山下乡。丹东共大党委决定,让我们这些该下乡的职工子女做为知青,到凤城大堡公社纪家大队插队落户。那时,正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单位必须为下乡知青开欢送会。于是八月初的一天,丹东共大也召开欢送大会,为我们八个下乡知青送行。那天丹东共大办公楼前,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我代表同去播队落户的8名知青(五男三女),在大会上发了言,发出了豪言壮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磨炼意志、扎根农村60年,为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欢送大会后,共大用一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了大堡公社纪家大队第五小队的青年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和我一起去插队的还有丛慧、张为仁、范德明、张秀琴、谷凡、卢秋艳和李艳天。我们8个人即有同学也有邻居,彼此早都熟悉。那天很热,卡车先到了纪家大队部,大队康书记接待我们,先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希望我们好好接受再教育,鼓励我们能在这里安家落户,为建设新农村发出青春的光和热。随后我们就到了五队青年点的新家,这个点原有4个男青年、2个女青年,再加上我们8个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我们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了广阔天地的新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又有了一段知青岁月。刚到青年点挺兴奋,吃完中午饭,老知青小明就把我们领到了四队,那里正在进行各小队的篮球赛,我立即被派上了场参加篮球比赛,各球队的队员基本都是下乡知青,可见知青的到来,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活力。球打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村民和知青认识了新来的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凤城县共有23个乡镇,大堡公社是县里一个较大的乡镇,与草河公社毗邻。空二军一个师部场站就驻扎在这里,飞机场挺大,明眼可见很多的飞机窝,这里也算是军事要地。公社所在地称大堡街,比草河相对繁华,商店、医院,中小学、贸易市场、旅店、社办企业一应俱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公路铁路都从街里通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纪家大队座落在公社的西北方,宽阔的叆河(当地称八道河)从村旁流过,对岸就是空军场站,老百姓称之为“大湾子”。纪家大队共有7个生产小队,其中有一个是朝鲜队,基本都是朝鲜族人。他们以种水田为主,还经营一大片苹果梨园,我们去时正是盛果期,果园里果树枝繁叶茂,大大小小的苹果梨缀满枝头。纪家村平地多于山地,土埌属草甸土质很肥沃。交通也很方便,离大堡街仅4公里,县级公路从村里穿过,往来车辆很多,每天有四、五班公共汽车,到叆阳和赛马煤矿,拉煤的载重汽车络绎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插队的是纪家五队,当地人称“山嘴子”,是因该地处于一座大山山口而得名。那座大山记不住叫什么名,沟里的村子叫“后山坳”,这山好似管家老黑山的姊妹山,它们距离不远,都高大巍峨、外形俊美。走进大山崖石陡峭、林木森森,像一幅雄伟的雕塑立在那里。我们的青年点在山脚的下方靠近公路边,远离五队的民舍。这是三间砖混结构的瓦房,对面两个住屋,东边是女宿舍,西边是男宿舍,中间是伙房。青年点中原有的6人,都是1972年下乡的老知青。他们对我们新来的8个人挺热情,共同的经历和命运,使我们很快就融到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刚到五队不久,河对岸空二军场部演电影,如走大道必须向大堡方向过叆河桥,然后再向北折才能到达,大约有八九里远。不想绕行冬天河面结冰可踏冰而过,而夏天趟过河就到,仅有二三里地远。青年点长姚克荣(身长1.84米,篮球打得好,后来成为丹东市体委主任),带我们趟河去看了一次电影,我还清楚地记得片名是王新刚主演的《侦察兵》。回来时河水已齐腰,我们手拉手一字排开涉险过河,那时年轻气盛,纪家堡子绝大多数年轻人,夏天到对岸大湾子军队看电影,基本都是涉水过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这里住得时间不长,大概有三个月的光景。后来,我们8人又专门组成一个知青点,不属于五队而是归大队直接领导。大队安排我们到山根底下的养猪场集体劳动,本村一个姓金的老贫农,天天领我们出工,风雨不误。说是大队养猪场,其实没有几头猪,可这是属于村里的集体财产,除猪场外还有一大片果园。养猪场原有三间房,拾缀拾缀就做了我们的新居。这里因远离堡子,夜晚真是静极了,除了我们青年点的灯光,几乎漆黑一片,更听不见狗的叫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青年点打过石头,工具是全套的,有大锤、手锤、铁钎、钻子。先用钎子、钻子和锤子在大石块上凿眼,然后抡大锤把石头破成两块,再破成长条,然后再截成块石,一气呵成,这活很累,拿纤子、抡大锤手都磨起了水泡、长上了茧子。可越干越起劲,看一块块巨石,在我们的钎下锤下,变成了一堆堆大小不一的石块,感受到人能征服一切的力量。这个活不仅累,还特别废衣服裤子,我们打了一段石头,弄得衣衫褴褛像乞丐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还曾经一个人独自管理过果园。那是1975年刚开春,大队让我一个人管理果园,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果园是在村北的一个山沟里,只有一条走牛马车的小路可通向那里。果园里树不是很多,有个五、六十棵,树龄都很长,大多是二米多高。但因管理不够,一些树长不成型,有的长势逐年下降。为了干好这项工作,于是我买了果树方面的一些书,认真阅读钻研。懂得了果树要“因势设型”、要“基部三主枝”、树冠要“长成邻近半圆型”。我根据这样的技术要领,对每株果树重新进行修剪。果园里主要是苹果树,还有苹果梨。因为山地肥力不够,我按书上的办法,给果树进行“客土”,就是在离树根一米外,围着树挖个半圆型的一米深的土坑,把果园边的一层肥沃的土皮填进坑里,再把树坑原来挖出的土,围在半园型的坑边下方,形成一个个的魚鳞坑储存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我每天挥汗如雨,无人监督也一刻不停拼命干,就是一个心眼儿,把这些果树侍弄好,让它们长出个样子来,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样我的汗就不会白流,我的付出也是值得的。把这些基本建设完成后,我又按着书中教法,把一些刚开花的果树,捡些马粪为其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想春暖花开时,就开始坐果了,秋天结出了一些苹果,数量不是很多,我摘下来后,送到青年点和大队部让大家品尝,共享土地的馈赠。我给每棵果树都进行了修剪,就像对待自巳梳洗打扮一样精心。为了给果树做好造型,还给有的树枝用绳绑住,下边垂个石头坠住防止肆意长歪。为了管理好这片果园我没少出力动心思,虽然一人独做,可山知道我,树知道我,大队和老百姓也知道我,都说我是踏实肯干又能干的好青年。但是未能等到老秋,我们就都离开了纪家堡,以后再也沒有回去过,不知道这片果园还有沒有?如果有,这些果树是否还记得,当年曾精心侍弄过它们的我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4年12月,凤城“五七”干校(后为凤城县党校),举办了一期知识青年理论培训班,因我在农村表现好,被公社选去参加了培训班。这期班培训为时一个月,有的是来自工矿企业的青年工人,但大多数是各乡镇选送的下乡知青,一般都是1971年后下乡的,我的知青龄算是很短的,只有几个月。大堡公社当时选送了两名知青,除我之外还有一个叫夏仁,他是曙光大队的。我们在干校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大锅饭,天天上理论课。当时主要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重点是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学习毛主席对批判资产阶级法权论述,学习张春桥和姚文元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有关方面的文章,深刻了解走资派还在走,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学习班期间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件是在班上认识了一个来自于青城铅矿,叫李亚军的女知青。她个子挺高,圆脸小眼睛,梳着两支小短辮,人很聪明,乒乓球打得好,我们很谈得来。当她感冒时,我还去看过她。结业后还通过几次信,互赠了照片,以后就失去了联系。直到2001年,我通过好朋友姜铁军,找到了她的联系方式,此时她巳去广州女儿家生活,对那一段已没有了什么记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另一件是全班乘大客车去四台子参观,车里非常活跃歌声不断。记得一首歌非常好听,是李谷一演唱的亚州羽毛球邀请赛的主题歌《洁白羽毛寄深情》,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好听欢快,我们随着歌声“歌如潮花如海,欢迎友朋四方来,亚非拉人民团结紧,友谊花朵遍地开……”感到自己的青春之花也正在绽放。结业后,我们就返回了各自的青年点,但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一是感到半年多的知青生活,自已的表现已得到了贫下中农和组织上的肯定。二是通过培训,知道自已九年毕业没学到什么东西,文化底蕴浅、思想贫乏,要想发展必须通过学习,提高文化和理论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公社回来后,我就担任了大队报道员,到各小队采访,给纪家大队写新闻稿,送到公社广播站,一经采用将在公社新闻播出,扩大纪家大队的影响。有一次,河对岸大堡场站的空军来纪家搞军民共建,结束后,我写了一篇报道这次活动的新闻稿件,不仅公社新闻广播了,还被县广播站采用,在凤城新闻中播出。公社领导及大队听到的社员都高兴,很多人都来告诉我,好像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当然我也是高兴的,只可惜我自已没听到公社和县里的广播。有一次我到一队采访,完事后从大队回青年点,路过三队正赶上一农户家里着火,火势很大、浓烟滚滚、火舌直窜,我想都没想立即和村民一起救火,好一阵子才把火扑灭,身上脸上造得黝黑,同时还写了一篇新闻稿,被公社广播站采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下乡的纪家大队,也是我二姐的婆婆家,二姐的老公公顾奎昌就是本大队的党支部老书记。我去插队时,他因年令关系刚刚卸任,但在当地很有威望。顾大爷家住在供销社后院,是两重大院的后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旧社会住着一个有名的宋姓大地主,纪家二队的半条街,都是他家的灰砖大瓦房,解放前他跑到了台湾去了,土改时共产党把这些房子分给了农民。特别是我顾大爷住的那个院,建筑更是讲究,似北京胡同的四合院,属明清民居建筑。临街面的青砖大瓦房,有四、五间大,我去时是村里的供销社。侧面有一个很大的影壁墙,可惜文革破四旧,叫凤城的红卫兵给砸了。影壁墙后有二重院,过一趟长厢房,后边是一个大四合院,据说是当年宋氏大地主的正居,门窗高大、房顶起脊,铺着魚鳞状的小青瓦,房檐四个角头呈园柱截面,镌刻笔体秀丽的“春风得意”等古诗名句。屋内是对面大炕,丈八开间,长方型的木梁坨,粗得双手抱不过来,屋内采光好十分宽敞明亮。听老人说宋氏大地主太有钱了,纪家堡子的土地都是他们家的,在外地还有买卖。顾大爷家那个四合院就住了五户人家,东厢住的是顾大娘的妹妹和一户姓姜的瞎子家,西厢住着老王家。顾大爷家是正房,他家住三间,隔壁二间是村里小学夏老师的家。老俩口对我十分关照,家有好吃的总不忘叫我,有一次我去他家,大娘正患感冒,还急忙下地给我做大米干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5年春耕结束后,大堡公社召开全民运动会,各大队都派农民代表队参加。那一天大堡中学操场非常热闹,彩旗飞舞、锣鼓震天,人山人海。我参加了跳高比赛,我们六队的一个社员,取得了自行车越野赛的冠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河对岸的空军师部,也就是大堡机场,因隔着一条河,虽然近在咫尺,但只是趙河过去看过两次电影,感到这个地方有些神秘。大堡空军场站在一个山坳里,离大堡火车站仅三公里。从火车站到那里需要翻个山,公路隐于树林的山沟间。因为竖着“军事禁区”的牌子,平时老百姓不能随便去那里,更不能去山上砍柴。但沿着铁路线就可以看见很大的飞机场,看战鹰起落。飞机场附近还有不少土夯的飞机窝,飞机有时隐蔽在山洞里,有时就藏在飞机窝里,银白色的机身,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们也曾在夏天,看到过对岸的飞行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到河里游泳训练体能。大堡机场越是神秘,我越是想进去看看。1975年春节,二姐夫回到纪家,为滿足我的好奇心,带我穿过冰冻的河面,到对岸去观看空军营房。营房很整齐朴素,操场上有很多训练器材,还有三三两两穿着黄上衣蓝裤子的军人。文革时期,军人的地位不同凡响,青年人想参军,姑娘们爱嫁军人。拥军我也不例外,羡慕解放军,想当解放军。对军人的感情最早源于我五、六岁时,那时当炮兵的堂哥杨臣礼驻扎在凤城,几乎每个星期天都来我家,他一身戎装,给我讲军营故事,还做了一把木制冲锋枪送给我。长大了我因一只眼晴视力不好,当兵的梦想幻灭了,否则我也会“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二姐夫当过好几年兵,我也很羡慕他,觉得当过兵的人,就是和老百姓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插队当知青的日子里,还有两件难忘的事。一件是第一次赶上地震,1975年2月4日晚7点半多钟,在我省海城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当时,我正在6队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家玩,突然觉得房屋晃动起来,屋里的电灯泡在空中飞舞,房梁吱嘎吱嘎地响,真是非常吓人。我们急忙跑到院子里,出来时才发现,团支书的爷爷还在屋里没出来,又急忙跑回去,把有病躺在炕上的爷爷背了出来。这时昏暗的天空突然又起了大雾,在院子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经历过地震,这次才知道什么叫地震。过了一会儿房子不晃了,房梁也不响了,我们又斗胆进了屋。我不知道青年点怎么样了?于是又急冲冲地跑回了青年点。青年点是三间房对面屋,女青年住的西头还算结实没咋地。我们男青年住的东屋就不行了,房山墙有二平米大的墙皮,已被整块震掉了,露出一片石头来。我们急忙抬个桌子倚在墙下,防止墙倒了砸到人。这中间又发生了一次余震,我们觉得这屋不保险,吓得大家都挤到西屋合身而睡。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大队来人告诉我们,昨晚是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我们凤城是被波及的,但也震得不轻有5.3级。并告诉我们,青年点的房子不安全,给我们放几天假,让青年们各自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天回到家才知道,我二姐那时在县五.七干校上班,因怀孕离家又远,所以一直住在单位。地震时学员都往楼下跑,我二姐也跟着跑,跑到楼梯口,因人多被挤倒并遭到踩踏,脚踝部肿起了一个鸡蛋大的筋包,脚不敢落地。一个学员将她救起,送到县医院时,发现被砸伤的巳人满为患。由于未伤到骨头,于是两个同事用自行车,推行十多里路把她送回草河,我回去吋,她的脚还是不敢落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时,我家在邻居帮助下,院子里已用木头和苞米杆子,搭起了一个人字型的地震棚,里边用木板还搭了一个床。晚上家人都不敢回屋睡,六、七个人都挤在地震棚里,只有我爸不怕,晚上还在屋里看书学习。就这样在外边呆了好几天,见再没有发生地震,在外边实在太冷受不了,惊魂已定的我们,又都回到家里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通讯和媒体都不发达,官方的消息有限,坊面传言不少。什么海城火车站都震毁了,死伤了不少人;什么海城火车脱轨了,死伤了很多人;什么海城县房屋都震平了,砸死砸伤不计其数等。各种传言都是与人的伤亡有关,中央还来了慰问团。由于传言很多,在动荡的文革中,又增添了新的动荡。于是上边开始平定局势,说这些都是造谣传谣,抓住严惩不怠。很快大家都不敢说了,似乎又恢复了平靜,但地震的阴影无法在心中散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海城地震,虽不是世界上很有名的地震,但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震前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这也是事实,也是毛远新当年主政辽宁的一大功绩。一九七一年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把未来几年中国地震的重点剑指辽宁,从这以后,辽宁就开始重视地震工作,重点在辽宁的海城和营口。1974年12月份根据资料分析和自然现象的反常,科学家予测近期在辽南有大地震,震中是海城或营囗,于是辽宁省革委会,在1974年2月4日上午向海城和营口发出通知,做迎接地震的各项准备,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撤离住房,结果晚上就发生了大地震。海城是人囗稠密地区,经济也相对发达,因成功预报,及时撤离,仅伤亡了一千多人,这在世界七级以上大地震,是绝无仅有的。专家说如无这次成功准确预报,如不提前组织撤离,至少死亡五万人。实践证明,以后在中国发生的唐山和汶川等大地震,人员伤亡数字惊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另一件难忘的事,是1974年深秋,纪家五队的一个社员突发疾病,我和青年点的李彦天、张为仁与家属一起,先送他到公社卫生院,医生说诊断不了让我们去县医院。于是我们又将这个病人,抬到了四十多里外的县医院。送到以后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我们决定连夜赶回青年点,这时巳经没有车了只能步行。从县城到纪家堡有50多华里,沿着公路东行,要经过草河公社的保卫大队、黄岭大队,大堡公社的闫家大队、大堡街,然后沿铁道前行走到大堡火车站,下铁道上公路穿过八道河大桥,直奔纪家堡。我们回点的路上,家就在草河道边,为不耽误明早出工,学大禹路过家门而不入,走回青年点时天都快亮了,脚上也打起了血泡,这是我今生一次性,用脚走过最长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纪家大队青年点一共呆了13个月,也是我17岁离家,单独闯荡社会、独立人生的13个月。在广阔天地里的这13个月,给了我很多的锻炼,为我今后的成长和成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13个月的经历,教给我如何一个人面对困难?告诉我人生之路是多么的曲折?这13个月的经历给予我面对困难的勇气;战胜艰苦的决心;战天斗地的乐趣,也体验了社会生活的繁杂。这一年我真的长大了,现在想起来,这真是值得回忆的经历和不可多得的阅历。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我也算青春无悔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