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孟庙说孟母

汉丰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文人言必孔孟,到孟庙一游是一件很爽的事。当我踏入孟庙时,思绪多多,既关注它的建筑、规模、形制,又追思“四大贤母”之首的孟母。</p> <p class="ql-block">  孟庙的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式古建筑,中轴对称,左右排列,以亚圣殿为中心。占地约五六十亩,并不算大,南北长,东西窄,是一个长方形,五进院落。与孔庙比起来,孟庙有些寒酸,它的主要建筑有棂星门、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等。古树参天,碑林林立。</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是孟庙的正南门。为一座木质门坊。棂星在古代被认为是天上的文星。以“棂星”命名,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棂星”下凡,含有尊敬的意思,也有追崇上天的味道。棂星门在各地的文庙中是不可缺少的建筑。孟庙的棂星门四柱三门,重檐斗拱,柱下有两米多高的梯形石包夹。在门内木坊上,有一名联,东为“既往圣”,西为“开来学”,以此评价孟子对儒家学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建筑。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是一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亚圣殿”匾额,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大殿四周,列有26根擎檐的巨型石柱,石柱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为础,石鼓上刻着覆莲。据考证,这些石刻覆莲最为珍贵,是宋代建造此殿时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则为明代维修此殿时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殿门两侧4柱正南面镌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见。总体上,亚圣殿屋顶琉璃瓦颜色、高度、进深、宽度、擎檐石柱等都略逊于孔庙大成殿。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1121年是徽宗执政的晚年了。后倒塌,又重修,现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并经多次维修。</p><p class="ql-block"> 启圣殿是供奉孟子父亲的殿堂,原名叫“邾国公殿”。孟母殿是供奉孟子母亲的殿堂,原名为“宣献夫人殿”。看着孟母殿里的孟母石刻像,再看着“孟母断机处”石碑,勾起了我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深深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孟母姓仉,没有留下姓名,以“仉氏”称呼,山西榆次县人。孟母年轻亡夫,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成就了孟子。被历史一再传颂的是记于《列女传》的孟母三迁和记于《韩诗外传》的断杼教子。</p><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是孟母看到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够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中国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俗语也说,“跟好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只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孩子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在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在西方教育学中也有同样的意思表述:“环境比遗传更重要”。教育从来都是在点点滴滴中,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就是环境的产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孩子感受到的东西就是他们能接触到的现实,现实最后演变为经验,儿童渐渐学会从经验中产生自我。在同别人的接触中,他会反复应用他的经验,排斥同他的经验相悖的东西。孟母对于居住环境非常在意,近于墓,她怕孟子去学丧葬、痛哭之类的事;近于屠,她怕孟子去学屠宰之类的事;近于市,她怕孟子学买卖,斤斤计较,萦萦苟苟;只有在学宫之旁,她才认为孟子可以学礼见仁,避开了不利的外部环境对孟子成长的不良影响。在孟子决定一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而健康的生活环境,孟母早在2300多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并在实践上做出了榜样。孟母三迁择居,这也是现代许多家长为孩子择校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断杼教子是孟母对孟子采取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是要讲究方法的,不同的教育方法,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贪玩厌学,怠情好动,是许多孩童的共性,孟子也不例外。但如何教育?孟母采取了自损的方法,将织成的一段绢帛剪断。这是一种恰如其当的方法,很有力度,又不伤及孩子。从事情的发展看,孟子这样贪玩怠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孟母该讲的道理讲过,该有的温情有过,前面的工作都做过,只是效果不佳。孟子重犯,这次,孟母没有先跟孟子讲道理,没有温情引导,而是先断机杼,加大外部事态的力度,是让孟子感到贪玩怠学的严重性,使他方然醒悟,然后再辅以教诲:根据《列女传》的记载,我们把孟母教育孟子的话译成现代语就是:“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这在教育方法上是加码出击,双向调正。用断机杼让孟子醒悟,用教诲让孟子明理。两相结合,相互生效,记忆尤深,永志不忘。孟子天性聪明,慧根壮实,经此一教,改邪归正,从此走上了自觉学习的正道。在“棍棒出孝子”“黄荆棍下出能人”的社会,孟母没有采取体罚教育,而是用断机杼的方式来教育孟子,不能说不狠,也不能说不高。要知道孟母只有天天织绢,才能换取生活来源。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多么的严重,她不仅是一位贤良母亲,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  孟母不仅是一位贤良母亲,还是一位和睦齐家的好婆婆。孟子对妻子随意张开两腿形似簸箕样地坐着不满,认为她傲慢无礼,要休妻。孟子妻子只得求助于婆婆,孟母不仅没有责怪媳妇,反而责怪孟子进门没有敲门,行为有不当之处,使得孟子夫妇重归于好。婆媳关系是每个家庭都难以避免的一种关系,一般来说母亲对儿子是无私的,但对媳妇要复杂一些,孟母在处理儿子与媳妇矛盾时,站在媳妇这一边,化解矛盾,显示了她的心胸和聪明,也显示了她明理,维护了家庭稳定。从孟子妻子主动求助婆婆这一点看,说明她们婆媳之间在平时是和睦的,信任的;否则,不会有孟子妻子主动求助婆婆化解矛盾。做一个无私的母亲容易,做一个明理的婆婆难。无形中,孟母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婆婆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完稿</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