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熊汉俊烈士牺牲情况的系列调查

女兵讲历史/王民立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了“三线建设”问题,强调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要加强“三线建设”。会后,我国政府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的交通亟需加速建设。1964年8月,毛主席发出“成昆线要快修”的号召。在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调集铁道兵一、五、七、八、十师,独立机械团、汽车团共约19万官兵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大桥工程局、电务工程总队等专业施工队位共同担负成昆铁路施工,其中铁道兵承担成昆铁路667公里的修建任务。</p> <p class="ql-block">铁八师36团担任从黑井到巴格勒之间的铁路建设。这段铁路有成昆铁路南段最长的大田箐特大桥和成昆铁路七大展线中的巴格勒和法拉两个展线,工程非常艰巨。</p><p class="ql-block">成昆铁路的施工是异常艰苦的,铁道兵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官兵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在龙川江两岸摆开战场,各隧道桥梁同时施工,工地上热火朝天,机器的隆隆声、风枪的嗒嗒声、广播喇叭的乐曲声响成一片,回荡在峡谷上空。</p><p class="ql-block">担任黑井隧道施工的36团指战员们初到工地时,公路没有修通,大型机械一时运不进来,战士们为了争取时间,不等待不依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基本上依靠人力,打通了这座近千米长的隧道。</p><p class="ql-block">大田箐特大桥位于龙骨甸至黑井之间,全长1165.9米,有38个墩台,是当时的成昆铁路最长大桥,圬工量为全线之冠,36团负责墩台施工,由铁道兵第一新线管理处架梁。由于要避开不良地质,又要少占农田,大桥设计成有着优美弧形的高架桥,最高的桥墩达40米。建成后,大田箐特大桥犹如一条蜿蜒腾云的巨龙,横跨在龙川江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成昆线上最壮美画面,火车通过大田箐特大桥,法拉展线,转圈下山。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009年,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说大田箐特大桥七号桥墩,一位19岁的战士埋在了桥墩里。</p><p class="ql-block">文章的作者是武警部队的,看来他们对铁道兵现场施工并不了解,参加过桥梁施工的战友都知道,那时的桥墩都是一节一节往上分段施工,视设计要求每节分别为2—5米,不是文章所写的30米整体施工;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浇灌时在作业面上分布有担任捣固任务的战士,他们穿着高筒雨靴,把混凝土耙平、捣实、踩紧,所以不会发生所谓“人陷进混凝土”的情况;随着混凝土的注入,工作面逐渐往上升高,直至与混凝土外的模板平齐,根据技术资料查询,大田箐特大桥实际每层模板高2.4米,这个深度根本不会发生“跌入30米深的桥墩柱心”的事故;而且,每次浇注量是两袋水泥搅拌的混凝土,这个量也不足以掩埋一个人。</p><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云南昆明几位老铁道兵到黑井调查铁道兵36团黑井烈士陵园情况,听到了“桥墩烈士”的故事,同时他们在查阅17连熊汉俊烈士资料时,没有查到具体牺牲的地点,他们没有去采访熊汉俊烈士的生前战友和领导,就想当然地认为,熊汉俊就是那位“桥墩烈士”,推测黑井陵园里的熊汉俊墓是衣冠冢。</p><p class="ql-block">这几位云南昆明老兵请求浙江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刊物《中铁浙江》主编许钧华在刊物上宣传此事。</p><p class="ql-block">许钧华,原铁八师36团1961年入伍的老兵,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他对铁路施工常识是了解的,不可能会发生桥墩埋人事情。但不是所有的铁道兵战友都参加过桥梁施工,不是所有的铁道兵战友都了解桥梁施工的常识。所以,慎重起见,许钧华主编在决定是否报道前,先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p><p class="ql-block">他向嘉兴战友了解之后又向铁八师的师级领导、师职能部门的领导调查,结论是:此事子虚乌有,根本没有“在一位将军的主持下,全师官兵围在桥墩下,向这位战友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这件事。</p><p class="ql-block">他又向担任 36团所有烈士安葬工作的18连老连长张金华调查。张连长说:“我连担任了全团所有烈士的初次和再次安葬任务,初次安葬的墓地就是我选定的,离我们连队的营房很近;陵园也是我们连修建的,灵柩的迁移和再次安葬,我都亲自参加。”对云南战友电话里所说的那位被灌注在桥墩里那位烈士的墓是衣冠冢之事,老连长说:“我用党性保证,我们团36位烈士的陵墓,没有衣冠冢,都是有烈士遗体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既然熊汉俊烈士的遗体是埋在了黑井烈士陵园,就不可能埋在了桥墩里。</p> <p class="ql-block">许钧华主编在嘉兴林久荣战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熊汉俊牺牲事故的亲历者和抢救者。</p><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20日中午,在浙江省嘉兴市月河街游览区酒吧一条街的休息区,许钧华采访了原铁道兵八师36团17连的两位战友,一位是4排排长赵锦坤,他是与熊汉俊同时被压在黑井隧道里的事故亲历者;一位是14班班长胡士良,他参加了该事故的抢救,是他带领班里的战友,把熊汉俊、赵锦坤等7人从塌方堆里挖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许钧华对这次采访进行了录音,录音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熊汉俊烈士是我们同在铁八师36团17连4排的亲密战友,我们是这次事故的亲历者和抢救者。我们有责任把熊汉俊牺牲的真实情况讲出来,既是对流传的不实之词给予澄清,也是为了表达对熊汉俊烈士的深切悼念。</p><p class="ql-block">熊汉俊,江西省樟树人。1963年3月入伍。1965年,铁道兵部队扩编,17连是新组建的连队,熊汉俊与我俩从三个不同的连队来到一起。熊汉俊虽入伍刚满二年,由于工作踏实积极负责,担任了4排13班班长。</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24日,熊汉俊他们13班去黑井隧道上夜班。晚上连队去看电影。</p><p class="ql-block">在隧道里忙了一天的4排长赵锦坤,想到运渣的翻斗车推过时,下导坑轨道边的支撑排架有些抖动,对今天隧道里的情况有些放心不下。当连队走出营区门口时,他停住了脚步,向连长说明情况,不去看电影了;又交代胡士良班长,要他带好全排看电影。</p><p class="ql-block">13班今夜的任务是扩边墙,就是为了保证边墙混凝土的厚度,在立边墙模型板之前,用铁镐、钢钎把突出的岩土刨去。赵排长进了隧道,看到熊班长带领全班战士正在紧张地施工。他对熊汉俊说:“熊班长,今天我有个感觉,好像翻斗车推过时,支撑排架的晃动要比以前大,你们要注意安全呀!”然后要熊班长停止扩边墙,改做加固支撑排架的工作。</p><p class="ql-block">赵排长继续向隧道里走去,找到正在指挥施工的四营罗喜教导员。得知有险情后,罗教导员即派营技术员袁运重与赵排长一起到那晃动最大的地段研究具体加固方案。赵排长他们正在商量方案,排架的另一边,熊班长他们已经在给松动最大的支撑排架加楔塞。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20多米的排架连同排架上面的上下导坑之间的夹层岩石一起倒下,整个隧道里尘土弥漫,低压照明线断了,漆黑一片。赵排长顿时失去知觉,他和熊汉俊班长、袁技术员以及其他四位战士被压在坍下来的排架和岩土里。班里没有被压住的战士,立即挖的挖、耙的耙展开抢救工作,一位战士飞快跑向电影场求援。</p><p class="ql-block">操场上四营的官兵和团机关人员正在看电影,突然喇叭里传出呼叫声:“请17连14班立即到黑井隧道工地,有紧急事情处理!”胡士良班长下达口令:“14班全体起立,跑步走!”战士们跑到公路边,拦住了一辆开往工地的汽车,跳上车,急急地往黑井隧道开去。胡班长他们跳下车,直向隧道奔去。隧道里还是黑漆漆的,顾不得脚下的磕磕绊绊,胡班长一边跑一边叫:“赵排长!熊班长!”正在坍方处搜救的13班战士们急忙答应。大家会合在一起,争分夺秒地清理倒下的排架和岩石,终于把七位战友找到,把他们一个个抬出隧道。</p><p class="ql-block">七位伤员中,熊汉俊伤势最重。他被倒下的排架直接砸中头部,夹层的岩石又纷纷压在他受伤的身体上,送到卫生队不久,因抢救无效离我们而去。赵排长在卫生队的救治下从昏迷中醒来,得知熊汉俊牺牲的消息后,热泪浸湿了病床的白床单。</p><p class="ql-block">熊班长牺牲的消息传来时,连队已经吹了熄灯号,但胡班长因这突然的变故,心中难以平静,尚未睡下。他马上带领半个班战士,到工地木工棚里挑选木材制作灵柩。熊汉俊的遗体被送回连队后,胡班长参加了整容收殓工作。他们轻轻地擦拭掉烈士身上的的泥土,戴上有红五星的新式军帽,换上缀有红领章的新军装;胡班长还从烈士的遗物中找出一枚五好战士证章,郑重地挂在烈士胸前,当夜护送烈士灵柩到部队的烈士临时墓地安葬。</p> <p class="ql-block">在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的支持下,许钧华主编将熊汉俊烈士牺牲的真实经过做了系列报道,他的报道经过了原《铁道兵》报社副社长陈远谋的审核。</p><p class="ql-block">2012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在黑井拍摄素材。当时摄制组人员也相信了“桥墩烈士”的谎言,拍摄了许多有关的镜头。2013年夏天,《永远的铁道兵》制作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在审查该片时,担任该片的军史顾问、原《铁道兵》报社副社长陈远谋,发现了这情况,于是立即打电话给许钧华,要许钧华将《弘扬铁道兵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热血洒黑井 英魂昭日月》两篇文章的电子稿发到北京,陈远谋打印了两份,一份送中央电视台《永远的铁道兵》摄制组,另一份交中国铁建总公司宣传部。终于避免了这个谎言在央视上播出的严重后果。</p> <p class="ql-block">2015年由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了《铁道兵英烈名录》编委会。查阅了中央军委批准编撰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铁道兵》卷。该卷记录了从1948年至1983年铁道兵牺牲名录8173人。编委会进一步核实,增加141人,总数为8314人。据此编写了记载有8314名烈士姓名、籍贯、牺牲地、埋葬地等资料的90万字的《铁道兵英烈名录》,2016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记录了熊汉俊烈士,江西省清江市樟树镇人,于1966年8月24日牺牲,安葬于云南省陆丰县黑井烈士陵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本名录的附录篇收录了许钧华主编采访赵锦坤、胡士良后写的有关熊汉俊牺牲真实经过的文章《热血洒黑井 英魂昭日月》。</span></p><p class="ql-block">2017年清明节后,许钧华主编和妻子专程从浙江来到云南禄丰县黑井镇。首先向黑井镇政府民政办捐赠了《铁道兵英烈名录》,然后在黑井镇民政办主任史晓程和黑井导游李燕的陪同下祭扫黑井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把《铁道兵英烈名录》端正地放在纪念碑的沿口上,列队向烈士默哀致敬。</p><p class="ql-block">这次黑井之行,许钧华主编查清了“桥墩烈士”谎言的源头。</p><p class="ql-block">谎言的始作俑者是黑井镇的一位退伍老兵,这位老兵酒后吹牛,随口胡编了在建造大田箐大桥时有一位铁道兵因疲劳掉到桥墩里,最后牺牲了。他当时并没有说是哪位战士掉到桥墩里牺牲了。这酒后的胡言乱语被旁人听到后,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故事越传越玄乎,越讲越“生动”,越讲越“悲壮”。</p><p class="ql-block">鉴于网上传言五花八门,为进一步澄清事实真相,许钧华主编、80万字的《成昆铁路纪实》作者洪承惠、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民立等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的铁道兵战友组织撰写系列文章,从调查真相、铁路施工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澄清。</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第五场时,现场的点评嘉宾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江英同志,在点评中以“筑在桥墩里的烈士”为题,讲述了所谓“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修筑成昆铁路某大桥时,因疲劳过度跌入正在施工的桥墩中,因无法抢救而被水泥浇铸于桥墩之中”的故事。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为之惊鄂、痛惜和感动。</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节目播出当晚,却激起了很多铁道兵老兵的反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央视反映真实的情况。因为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爱护战士、保护战士,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战士,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是对各级组织、干部起码的要求,绝对不会做出不讲党性、人性,把牺牲的战士浇铸到桥墩中的事情来。一些媒体轻信谣传,可能出于宣传铁道兵官兵当年为建设祖国所表现出的英勇牺牲精神的目的。但是宣传更要尊重事实。凭空想象,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添枝加叶,不仅有违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有违铁道兵精神,有违宣传报道工作的基本准则,而且也有损人民军队和铁道兵的声誉和形象,起不到正面宣传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p><p class="ql-block">鉴于此,许多铁道兵战友在央视视频后留言说明真相;有铁道兵战友直接电话给江英研究员说明真相;有铁道兵战友王民立通过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领导向江英研究员转发了铁道兵战友撰写的有关澄清事实真相的系列文章;铁道兵战友孙文英即找空军转业到北京市广电局的卞建国同志,向他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卞也认为此事不可忽视,有必要向主管部门反映,于是向国家广电总局杨司长作了汇报。杨司长十分重视,专门向央视相关部门询问和转达所反映的情况,并让孙文英提供本人和许钧华的情况及其调查的材料。</p><p class="ql-block">随后,央视回复采取了以下措施:</p><p class="ql-block">1.询问军科的江英同志,确认其所讲情况,缺乏事实依据,且未经实际调查和有关部门认可。</p><p class="ql-block">2.对原节目中的相关细节作删改处理,避免有争议的内容在网上二次传播。</p><p class="ql-block">3.提示全台各节目部门和平台,今后的报道和节目中,不宜再引用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4.要求对类似可能引发争议的历史题材内容,注意认真核实,严谨把关,审慎处理。</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在重庆江津举行的由中国国史学会、重庆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组织的西南三线建设英模研讨会上,铁道兵战友王民立对所谓熊汉俊烈士被埋在桥墩里的谣传进行了澄清。 </p><p class="ql-block">西南交通大学有一个三线铁路研究课题组,2023年5月,王民立在西南交大与课题组导师刁成林以及她的学生一起见了面,王民立特别澄清了成昆线上的几个谣言,介绍了许钧华主编是最了解熊汉俊烈士牺牲情况的,希望她们能够做澄清事实真相的研究工作。 </p><p class="ql-block">刁成林教授是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的顾问,她向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反映了所谓“熊汉俊烈士被埋在桥墩里”的传言是假的。2023年12月,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设法采访了嘉兴的许钧华主编,拍了一个55分钟的视频,其中近一半时间讲了熊汉俊烈士牺牲的调查情况。</p> <p class="ql-block">这是许钧华主编在接受采访。</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3日上午,铁道兵战友,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国防教育部副部长王民立从北京到宁波鄞江镇采访了熊汉俊烈士生前同班战友施云志老兵,并拍摄了视频。</p><p class="ql-block">施云志1944年出生,1963年入伍,原铁八师36团17连4排13班战士。他参加过大田箐特大桥3、4、5、6、7号五座桥墩的修建;还参加了黑井中桥、顺河大桥以及黑井隧道的施工。</p><p class="ql-block">熊汉俊,1943年出生,1963年入伍,1966年牺牲,原铁八师36团17连4排13班班长,中共党员。他和施云志同年入伍,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熊汉俊是党员,施云志不是党员。他们都参加了大田箐特大桥、黑井中桥、顺河大桥以及黑井隧道的施工。</p><p class="ql-block">施云志曾经三次遇险:</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在大田箐特大桥,用撬棍撬拆模板的时候,扑了空,从28米高的桥墩上掉下来,幸亏被2米长的安全绳拉住,吊在半空中。桥下指导施工的工程师看见了,指挥其他战士上去把施云志拉上了桥墩工作面,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在黑井隧道,拆边墙模板,模板倒了下来,压住了施云志。边墙模板外面有电线也被压倒了,一个灯泡被模板压在了施云志的背上,如果灯泡被压破,施云志就会触电!危急时,两位实习的女技术员用力支撑起来模板,把施云志救了。</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就是熊汉俊烈士牺牲那次。那天,13班是下午4点至晚上12点的中班。当时,熊汉俊烈士感冒了身体不舒服,就对班里唯一的老兵施云志说:我感冒了,很不舒服,你去带班吧?施云志也感冒了不舒服,就说我也感冒了不舒服。熊汉俊听了就说:那还是我去带队吧,你留下休息。</p><p class="ql-block">施云志就在连队休息,到了晚上,有战友到班里来拿熊汉俊的新军装,才知道熊汉俊牺牲了!因为下导坑排架倒了,七位战友被埋了进去,有营教导员(施云志记错了,教导员没有被埋,是排长赵锦坤被埋了)、营技术员、熊汉俊班长和四个四川入伍的新兵。这七位战友被挖出来送到了卫生队,其中熊汉俊班长牺牲了。</p><p class="ql-block">施云志跟着一起去了卫生队,看见熊汉俊班长躺在病床上,已经牺牲了。连队木工班给熊汉俊班长打了棺材,施云志看着战友们打着马灯,抬着棺材上了山。当时连队和卫生队驻地离得不远,都在黑井镇的山下。</p><p class="ql-block">1968年施云志退伍回到鄞江当了农民,战友们几次相约去黑井,都因为经济原因他没有参加,直到2017年他才与二十几位战友一起去了黑井镇,去了黑井烈士陵园,找到了熊汉俊烈士墓。</p><p class="ql-block">他在墓前对其他战友说:第二排第二个熊汉俊班长的墓穴本来是我的,如果那天我去带班,牺牲的就是我!他是替我死的,我就是特意来看看熊班长埋在了哪里?</p><p class="ql-block">当王民立询问施云志:您参加过三座桥梁施工,应该是很有经验了。请问当时在桥梁施工中,会不会发生人被埋在混凝土里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施云志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他详细介绍了混凝土施工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如果是浇筑基础,是由八个人作业,四个人负责搅拌混凝土,四个人负责一铲一铲地铲下去,每次最多两包水泥加有一定比例的黄沙,碎石搅拌,然后轮换。桥墩是一层模板一层模板砌上去的,每层模板2.5米高。桥墩砌高了,就由搅拌机搅拌混凝土,卷扬机送上去,有个漏斗倒进一个圆筒筒,圆筒筒是可以移动的,圆筒筒把混凝土倒在需要的位置,然后移开。每次倒进用两包水泥,加一定比例的黄沙、碎石子拌合成的混凝土,浇灌桥墩。那么点量,怎么可能埋人呢?而且,桥面大约这么大(指着他家的房间说)上面有三四个人在捣固紧实混凝土,不然就成了豆腐渣工程了。人是可以站上去的,怎么可能陷下去呢?</p><p class="ql-block">解释施工过程的时候,施云志用桌子上的几个杯子比划着,王民立也用几个杯子比划加强理解。</p><p class="ql-block">王民立问:当时你们是用的速凝水泥吗?</p><p class="ql-block">施云志说:那时候哪里有什么速凝水泥?我们都是用的普通水泥。</p><p class="ql-block">王民立问:当时大田箐特大桥施工有没有人牺牲?</p><p class="ql-block">施云志说:10号桥墩牺牲了一个。一个下午,是在模板外面拼钢架的时候,大风刮来,把钢架吹倒了。钢架上有五六个人都掉下去了,牺牲了一个。卫生队白医生赶到的时候,老兵已经牺牲了。</p><p class="ql-block">根据老兵们提供的线索,王民立决定对其他被埋的战友继续进行调查采访。</p> <p class="ql-block">这是施云志战友在接受王民立战友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这是施云志战友的退伍证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施云志提供的1965年5月1日的战友合影以及部分战友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施云志战友的家。</p> <p class="ql-block">从2012年至2024年,尽管铁道兵战友们通过各种途径多次进行宣传,澄清真相,但是自媒体依然有几十上百种版本,一波又一波的炒作。曾经某音上有近百种版本的炒作,2024年微信视频号上又出现了各种炒作版本,铁道兵战友们在视频号上留言澄清,但是一些留言被删除了不能呈现。一些战友向视频号平台投诉也没有回音。</p><p class="ql-block">真实的历史才有生命力,尤其是对烈士的宣传,必须真实。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烈士的尊重。</p><p class="ql-block">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解放军对牺牲烈士的遗体是非常爱护的,要求“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即使是战争时期,也要求尽量把伤员和烈士遗体抢运回来,怎么可能发生在和平时期把人埋在桥墩里的事情呢?铁道兵战友们为什么对这个谣言非常气愤,因为表面上是在宣传铁道兵,实际效果有可能给诋毁解放军的势力制造舆论借口,制造另外一个类似“新疆棉”的事件!</p><p class="ql-block"><u>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不经过调查发表视频,平台也没有核查就通过了发表。铁道兵战友们的文章面对自媒体现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请网络管理部门介入,帮助制止此类炒作事件。</u></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9日,我电话采访了江津籍,熊汉俊烈士同一个连队同时在黑井隧道施工的战友陈辉禄,我做了录音。</p><p class="ql-block">陈辉禄的录音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我和熊汉俊是一个连队一个排的战友。我们都是4排。熊汉俊是13班的班长,他们是施工班;14、15两个班是木工班;我是16班,16班是勤杂班,那里需要我们班就去两个人。</p><p class="ql-block">熊汉俊牺牲的时候,我也在一起上班,只是不是一个组。我记得很清楚,黑井隧道的排架倒了,把他打了之后,送到外面去,好像是下午四五点钟,卫生队的白医生来抢救的时候,我出去看了一下。当时下面两个睾丸都打出来了,白医生用手把睾丸压进去,我看得很清楚,当时一点生命迹象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2018年我去了大田箐特大桥,看到桥下一个碑,说熊汉俊埋在七号桥墩里面,那完全是假的。他是在黑井隧道牺牲的。</p><p class="ql-block">我是1964年入伍,1965年3月到的老连队。没有几个月就到黑井隧道施工。当时我们十七连在上导坑做扩拱,打水泥这些工作;下导坑是19连在施工。修大田箐特大桥的时候,熊汉俊已经牺牲好几个月了。我参加了大田箐特大桥的施工,挖基础、浇灌水泥。11月份我就调走了。</p><p class="ql-block">熊汉俊是13班的班长,江西兵,1963年入伍。个子不高,皮肤有点黑,圆圆的脸,很精干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候,一个班,班长、副班长是老兵,还有一个老兵,其他9个都是新兵,新兵都是四川人。我们江津去了913人,接到36团4营,5个连队。我分到17连。当时没有照片。</p><p class="ql-block">陈辉禄已经看过了我采访施云志的录像,但是不知道采访者就是我。我们约定,5月份我要去涪陵开会,顺便去看看他,也拍个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