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知青 春游塱头村

天涯

塱头村在花都炭步,该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值得一看。自从318知青林活动后,我们商量组织部分知青去春游。以地铁转驳公交车到方式出行。关键是最后地铁转公交车到信息不够清晰,到时出行就会遇到麻烦。我和冯生商量,决定前往核实信息是否正确。<br> 昨天下午到了飞鹅岭公交站,弄清班次发车时刻。此时刚好有车到塱头村,实地了解古村情况。晚上把路线走向,最后到古村班车发车时间告诉大家。方便大家出行。<br> 今天早上我们如期到达塱头村,我们在一座亭子里集中,有几个知青带了乐器来,赤脚医生唱起《赤脚医生向阳花》的歌曲,小乐队在伴奏,歌声嘹亮,响切 古村落。歌声给我们带来了久远的回忆,当年他们穿行在胶林,行走在田野中,为广大的兵团战士防病治病,救死扶伤 ,做出自己的贡献。歌曲给他们带来了回忆,再次激发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豪情。今天他们的心依然年轻,他们无愧于是那个时代的白衣天使。<br> 我们跟着年轻的讲解员,游览古村落,听她们讲述每一座祠堂的历史,从中收益良多,加深了对古村的了解。这里是水网地带,鱼塘众多,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感受美丽乡村的靓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气息。<br> 阳春三月,木棉花开时节,游走乡村,开阔眼界,吸收新鲜空气,心情舒畅,收获满满,渡过愉快的时光。<br> 2024年3月24日<br> 朗头村,原名塱头村,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紧依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村域面积为6.25平方千米。朗头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广府传统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村内保存了完整的水系,以村前半月塘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广府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与典型形态特征。村内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类型丰富,工艺精湛,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其规模为珠三角地区仅见 。2013年8月26日,朗头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旅游名村”。<br> 朗头村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均坐北朝南,布局规整,排列整齐,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现村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青砖建筑有388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34座,炮楼、门楼共5座。村面建筑以宗祠及书室为主,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格局,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其中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为最。<br>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塱头村塱东社。清乾隆、嘉庆年间,全国推行"优老之礼",“凡百岁老民,赐银三十两,建坊里门,题'昇平人瑞'四字”,即旌门制度。该牌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相传为本村崔民太婆106岁时建。牌坊坐北朝南,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石门额阴刻“异平人瑞”,上款刻“乾隆王子年季冬吉旦”,,背面阳刻“百岁流芳”。 渔隐公祠位于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1984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建筑占地651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击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内嵌花岗岩,外嵌红砂岩,红泥阶砖铺地。该祠供奉黄氏十二世祖黄俊(1410~1481),字景才,号渔隐,为明初三社分立后塱东社社祖,其在望东的营造建设,奠定了塱东今日的基本村落格局。 留耕公祠位于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两次重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深两进,左路建筑为衬祠,建筑占地27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该祠供奉黄氏十三世祖黄聚瓒(1437~1484),号留耕,为人倜傥,见义乐为,重视教子读书。 “三馀”-词出自《三国志 魏书•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为惜时读书。三馀里巷为塱东与塱中的分界,自南向北,进深达100-120米从村面通向横跨塱东、塱中的积墨楼,连接各民居院落与村面广场,形成纵向交通空间。由巷门、巷道和两侧住宅山墙共同构成的三馀里巷道空间,是塱头村三级防御体系中第二重防线的典型代表。三馀里巷是塱头村主要里巷之一,也是塱头村梳式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谷诒书室位于塱头村塱中社,为黄谷诒(1777~1857)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简瓦,青砖墙,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雕刻与壁画的工艺精湛,保存较好。该祠供奉黄氏二十二世祖黄谷诒,原名挺富,字友,号谷诒,为清代后期花县十大财主之一,乐善好施。清道光年间,捐献家财救济灾民,被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官阶。 南野公书舍位于塱头村塱中社。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1米,建筑占地144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黄氏祖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三进,建筑古地68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该祠供奉黄氏十一世祖黄宗善(1349~1404),号乐轩,主持兴建黄氏祖祠,重新规划村落,扩大村落规模,为三社分立、梳式格局、前塘后村的村落格局与形态奠定坚实基础,被誉为“黄氏德基”。该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作村小学校址。 云涯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北朝南,总面阔12米,总进深26.8米,建筑占地33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br> 头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8米共十三架,前廊三步。正脊灰塑群狮献瑞图。前廊梁架及封檐板均雕刻戏曲人物、缠枝花草等纹饰。檐柱做工较为精细,复合柱础,挑头为鸭屎石人物雕像,左右分别雕凿“衣锦还乡”、“送子观音”造型。虾公梁有石狮、异形斗栱、雀替。大门嵌宽1.9米的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云涯公祠”,上款刻“道光癸卯(1843年)季秋吉旦”,下款刻“熊景星书”。石门墩雕刻宝瓶、花草。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四级石阶。<br> 中堂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三间8.4米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承重。中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封檐板雕刻瓜果、缠枝花草等纹饰,工艺较为精细。<br><br> 乡贤栎坡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建筑占地31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该祠供奉黄氏十四世祖黄皞(1440~1522),号标坡,正德年间任云南左参政,刚正不阿,不事权贵,人称“铁汉公”。黄皞编纂了第一部塱头《黄氏族谱》,并主导以青云桥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了明中叶的塱头祠堂建设高潮,从而构建了后世流传的塱头早期开发史,使塱头黄氏宗族村落走向定型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