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 赤霄独行——读王占禹散文集《那方热土那方人》【3】

平凡的世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灯火阑珊 赤霄独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王占禹散文集《那方热土那方人》【3】</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口/王 和 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萃英华承语露”“志士英风同辈范,柏兰壮迹口碑长。”——邓拓七律《记田其昌》</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的散文善于创造典型人物。这一集,主要探讨占禹兄散文创作中典型人物塑造艺术问题。</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那方热土那方人》散文集,正像书名所写那样,“那方人”,是诸散文中的主角。严格讲,这是一本人物散文集。人物散文是散文体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4日,我用了一天时间,对此散文集中的文章还逐辑逐篇进行了统计。晚上,得出了数字,全书诸篇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约486人,重点人物100多人。晚上,我与占禹兄通话,告诉了这个统计结果。他说,自己没统计过。这个数字已赶上一部长篇小说的人物数量了。 </p><p class="ql-block"> 当代散文名家秦牧先生认为“散文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范围。”</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散文集《那方热土那方人》中,人物散文占了很大的篇幅和份量。他写的人物既有虚写的,如《十匠记》和《十工记》等。这是某个行当的集体素描人物群体像,而不是具指哪一个工匠。他写的人物更多的是自己生活中有交集,非常熟悉的人物。其中有企业家,老革命,农民、农村干部;还有文友、书画家,新闻单位同事搭档,等等。虽然也有公务员,中层干部,但是大多算不上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 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E·M·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一书中,论人物时说道:“我们可以把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 两种。”我理解他的意思就好像雕塑艺术中的人物,一类是浮雕,“扁平型人物”;一类是圆雕——“圆形人物”。占禹兄散文中的人物,无论是几百字的叙述,还是《“爹”的故事》中三万多字的全景式的塑造,其中“扁平型的”人物很少,基本上都是“圆形的”,“立体式”的人物,有骨胳,有血肉,有灵魂,外形饱满,灵魂高尚,都是活生生的鲜活生命。</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十匠记》和《十工记》中,用白描手法简洁的笔法,为他们描绘出生动、逼真而又感人的群象。如《农民工》中写到:</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脱其肩肘,农民工诞乎神州。亿万施工人员,一道道建筑洪流。奔于八方四面,矗以千城万楼。遂披汗襟而啸,爰吐壮气之豪。”</p><p class="ql-block"> “一条蛇皮带,一个搪瓷缸。一双纳底鞋,一身厚征衫。妻儿老小,告之以别;邑庄沟岭,离乎其家。闯世界焉,坤床乾被;打工去也,海角天涯。何苦何艰,当鉴两手老茧;尔刚尔劲,宜观一尊铁身。好日子甘之以饴,钱袋子寓乎其搏。脚手架上展身手,扎钢条为筋骨,混凝土以强躯。础于平地兮,筑高楼于云霄。欢乐声既融电器之轰响,圆舞曲可赏高吊之回旋。于 是轰轰烈烈,蔚蔚蒸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王占禹先生笔下的农民工</b></p> <p class="ql-block">  此精彩之妙文,读之节奏明快,押韵上口;品之似含甘饴,食味而知髓。改革开放四十年,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随处可见的农民工形象吗?</p><p class="ql-block">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出现在深圳大地上,分布于各地乡村城市中,最活跃的新型产业工人,大家习惯称之为“农民工”。是他们为中国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山山水水,城城区区,凡有工程的地方,必然有他们的身影。大到三峡工程,四万五千多公里的高铁,几十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各大城市林立般的摩天楼,小到民居店铺,桥梁公路,没有他们的劳动奉献,要取得今天基本建设震惊世界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们,农民工的劳动创造,所以中国获得了一个“基建狂魔”的雅号。近十多年来,因“一带一路”跨国经济合作倡议的实施,中国“基建狂魔”正走向世界,亚洲、非洲、欧洲……农民工们也走出国门,飘然显身欧、亚、非洲。</p><p class="ql-block"> 鉴于农民工对国家,对世界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齐声呼喊,要为农民工正名:新产业工人。</p><p class="ql-block"> 新产业工人的作用,是壮大了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能够更加快速地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笔下的人物事件时间跨度比较长,社会分布面比较广。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占禹兄从自己的父母一代人写起,一直到当代,活跃在各个域区,各行各业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文中皆有表现。</p><p class="ql-block"> 散文这种体裁写作比较灵活,不像新闻写作那样要求“五要素”(5个W)必备。占禹兄运用各种文学手法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塑造典型,壮物写景可谓长袖善舞,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人物肖像描写。占禹兄用白描手法,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性格独特,特征鲜明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十匠记》和《十工记》前文讲了,是行业行当群像。我这里讲的“群像”,不是指一群众多的像,而是指一个行当一群人物的典型塑像,不是专指某一个人的雕像。这些“匠”,这些“工”,无一不达到个性化,典型化的艺术高度。这里就不一一叙述。</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说的是各辑中“那人”的人物塑造的成功。如《爹的故事》中“爹”的形象描述:</p><p class="ql-block"> “爹名王安禄,乳名王拴柱,方脸隆鼻,宽肩阔背,魁梧奇伟,气宇轩昂,干农活是村上的把式,干工作是扛事儿的硬汉。”短短两行,共44个字,就把在自己心中“爹”的高大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而且把他“干农活”、“扛事儿”的两件本事交待得清清楚楚,外表外形和内在素质两个方面一气呵成,人物充实而丰满。</p><p class="ql-block"> “爹”,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心中是最熟悉、最可尊敬的人。占禹兄给我们雕塑出一个“国”字脸,坚强、壮实、正直、能干的标准中国男人形象。</p><p class="ql-block"> 《十君记》中《尚海涛记》写得是原潞安矿务局局长尚海涛。他是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曾任国家煤炭工业部总工程师。且看占禹兄如何为他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王占禹先生笔下的煤矿工人</b></p> <p class="ql-block">  “初识王庄煤矿,头顶矿灯,腰扎皮带,黑乎乎一张脸,乐哈哈一声笑。时任生产科长,办公井下巷道。矿工喊他尚师傅,安全掘进心牢靠;同仁称他尚领导,攻坚排险才艺高。首屈一指大学生,地球深处逞英豪。他有口头禅:‘高校学子回炉淬火,书本知识转化变巧。’更有心愿:‘突破常规,勇上综采;引进科技,亮剑出鞘’。点亮一盏明灯,燃起煤海光耀。”</p><p class="ql-block"> “再逢石圪节,任职矿总工。破题改革,站位向高。新思维开脑,新技术改造,续写矿风华章,再掀奋进高潮。老英雄应邀中南海;感动中央领导……”</p><p class="ql-block"> “之后谋面矿务局,乘上车子基层找。矿工食堂端大碗,井口握手瞄手表。身为领导人,衣上煤尘罩。联系群众,一以贯之;倾听民声,奉为至宝。谋全局念矿工所想,定方略称时代前哨。博彩众长积智慧,高举旗帜奔目标。直指世界一流,卧薪尝胆;打造品牌样板,不折不挠。首创第一个现代化矿区,三个金马奖成了潞安最火捷报。率先提出羿神精神、精卫精神、上党精神,全力构筑文化潞安、文明潞安、魅力潞安。带出一支铁军队伍,托起一颗太行明珠。”</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认识尚海涛较早,与尚海涛是老朋友。此文通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到八十年代后,在潞安矿务局王庄煤矿、石圪节煤矿,潞安矿务局机关,三次与尚海涛见面,三次对尚海涛的人物肖像描写刻画,并加以诗意精练语言,对尚海涛领导潞安矿务局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区的事实叙述,将一个从煤矿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和带领潞安人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全国著名企业家形象,比较完善地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尚海涛,潞安矿务局,今天的潞安化工集团,以及其下属的石圪节煤矿、王庄煤矿、漳村煤矿、五阳煤矿、常村煤矿、余吾煤矿、高河煤矿、古城煤矿等等,是长治市煤矿工人、太行人民创造的奇迹和骄傲。长治人以此为荣,中国煤炭工业以此为荣。</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尚海涛记》,是长治市煤炭工业、煤矿工人、长治企业家的一首豪亮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我敬佩的蓝鸿文先生》一文中,占禹兄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鸿文先生的描写更是简洁动人。他用白描手法,以及极少的笔墨,将一名饱学之士蓝鸿文教授的感人形象成功塑成。占禹兄开头这样记叙见到蓝鸿文先生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蓝鸿文教授居住在人大静园的一栋楼一层,是一处面积不足五十平米居室,除了书、桌子、沙发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他笑容可掬,自得其乐,和我谈起范长江的记者生涯,有说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见到蓝老,他朴实平和,见面只是笑笑,说话不多。但在论坛上的演讲,字字珠玑,句句莲花,激起反响。”</p><p class="ql-block"> 请看,对这样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占禹兄没有用太多形容词和华丽的词藻,只是用“他笑容可掬,自得其乐”,“见面只是笑笑,说话不多”,极简练、极平常的话语短句,勾画出蓝鸿文的肖像特征;却用“字字珠玑,句句莲花”,八个字来形容他的演讲,从而把一位平易近人,阅历丰富,才学满腹的饱学之士老教授塑造得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另外,诸如:《“绿叶”扶风“满枝绿”》中,对副总编辑李鑫的肖像描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爹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那天见到他五十多岁年纪,穿着一件中山装棉袄,裤子上套着打补丁的劳动工作服,头戴一顶鸭舌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很厚的近视眼镜。说话和和气气,走路稳稳当当,感觉象见到了一位乡村老教师。”一个不修边幅、安步当车的老知识分子形象,走到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取法高古 持其自然》中,对潞城区知名书法家史留俊的肖像描写:“乙未年深秋,朋友引荐,我结识了书法家史留俊先生。脸膛微黑,坦率直爽,让我顿感相见恨晚;满屋书作,墨香朴鼻,不由得令我心生敬意”。史留俊先生也是我的墨友。“脸膛微黑,坦率直爽”,连主语“他”也省略了。占禹兄用短短两行字就为一位知名书法家描画出了一幅简略的肖像。</p><p class="ql-block"> 《清丽俊雅见性情》中,对贾成芳的肖像刻画,算是用墨较多的一幅。且看:</p><p class="ql-block"> “先生任职九七二处副处长,骑一辆老旧自行车,擦得光滑锃亮;穿一身中山装,洗得褪了颜色。上课全神贯注,下课潇洒豁达,开饭时夹个饭盒拎瓶北方烧(当时汾酒厂生产的一种廉价酒),自斟自酌,边吃边喝,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讨论时对笔记,先生记得条理分明,要点突出,尤其是他那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吸引了全组学员的目光。”一个生活不拘小节,潇洒独行,听课学习认真,动脑动手记笔记的书法家学者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人物塑造,是人物散文和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现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自不待说。历史上一种特殊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如何写,怎么塑造?是作者通常遇到的课题,比如历史上的地主,开明绅士等。</p><p class="ql-block"> 我们过去在阶级斗争,革命高潮,激情燃烧的时代,周扒皮、黄世仁等等,是大家常看到的典型人物形象。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物并不象影视剧中那样“脸谱式”、“漫画式”、妖魔化。现实生活中,肯定有“南霸天”那样的地主恶霸,也有延安毛主席肯定的李鼎铭先生那样的开明绅士。</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爹的故事》之《扛长工》一节中,就真实形象地记述了他的故乡——屯留县余吾镇开明绅士李次路的正面形象。</p><p class="ql-block"> 《扛长工》一节中,占禹兄开头写道:</p><p class="ql-block"> “爹在街上揽活儿,被一个人注意上了,悄悄跟在他身后观察,这个人是李绅士的管家。”</p><p class="ql-block"> “李绅士官名李次路,乳名李无忌,从小饱读诗书,长大礼仪传家,一向与人为善,诚信厚道。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要求自己做君子,要求下面做正人,即便家里雇个长工,找个佣人,也要观其德,看其行,察其艺。主人治家怀德,下人律己有信,从主到仆,人和气顺,产业做得大,美誉满麟绛,从县城到乡村,有不少人知道有个李贤人和李善人”。</p><p class="ql-block"> 请看,占禹兄笔下地主李次路的形象勾勒和肖像描写:李绅士、李贤人、李善人,“美誉满麟绛”。 </p><p class="ql-block"> 文中写到:“李次路家有二十多个长工,虽然年龄不一,都是庄稼把式,人人有专长,个个有绝活”。</p><p class="ql-block"> 李次路家有一千多亩土地,还有车马店等产业。这些不要说在屯留县,就是在潞安府、山西省,也算得上是大地主了。</p> <p class="ql-block"><b>王占禹先生笔下的铁匠</b></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爹”去当长工的东家大地主李次路。后来,“爹”还当了李绅士家的长工头,叫领工。当“爹”家里被村里恶霸王八无故拆房占屋时,李绅士得知情况后,还为“爹”出头,派管家到“爹”村里摆平此事。</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城村要成立抗日组织,捎信让“爹”回村参加党组织,投身抗日斗争时,还得到了李绅士的理解和积极支持,让他卸职回村。</p><p class="ql-block"> 李次路绅士,完全是一个深得民族大义的开明绅士。李次路的儿子李明明,与占禹兄和我都是好朋友。李明明是一位文字工作者。他知识丰富,爱好诗词赋。他曾执笔撰写了大量关于屯留老爷山的文化资料和词赋,对老爷山的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因参与老爷山的文化旅游策划组织活动,与他相识,成为文友。李明明善于写作,是诗人。</p><p class="ql-block"> 我在写此文时,多次与李明明通话。他给我认真介绍了父亲李次路,大爹李长路,以及爷爷等家庭历史情况。</p><p class="ql-block"> 李家祖籍河南开封府。清朝末年,李明明的高祖李承熙,来到屯留县余吾镇北街安家落户,开了个店,就是路边的车马大店,接待留宿南北往来车马客户。余吾镇有五条商铺街,比屯留县老城还多二条街,是有名的风水宝地,商贾交流集散重镇。由于屯留县治边就是山西省首府太原,经屯留县往南到河南的官道,所以南来北往的客人很多。</p><p class="ql-block"> 李承熙受中国传统文化积德行善观念影响很深,以和为贵,以善为本。留宿的客人中有的困难,就不收钱,予人方便,有钱的就随心布施交个住店钱。所以李家的车马大店信誉好,生意火。有一次夜里有个客人要入住时,店里已没有炕位,李承熙就将自己睡得炕让给客人住,自己到牲口棚里将就了一夜。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李承熙发现这个客人将一个布袋丟在睡觉房间的地上,布袋里边装的全是金银财宝。李家等了好几年,一直无人来取,才用这布袋金银经营产业,从此家业越做越大。邻居们都说,李家积德行善,好人有好报,这是财神爷来给你们李家送财宝来了。后来李家也就成了屯留地区,以至方圆几百里闻名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李明明说:我爷爷民国时,曾经是南京国民议会的议员,后来不愿意做官,就回到家乡故里。孙殿英部队来到山西后,其中有个团长久仰其爷爷的名声,专门跑到屯留县李家,与爷爷结拜为兄弟。爷爷死后,这个团长专程带一个营的士兵全部带黑纱前来祭奠送葬。他爬在爷爷的灵柩上,用头撞碰棺板,嚎啕大哭:大哥呀,老弟来迟了!痛不欲生。</p><p class="ql-block"> 李明明爷爷的丧事办了四十多天,方圆一二百里的亲朋好友,名人贤达,纷纷前来祭拜。李明明的母亲对他讲,当时家里支了八口大锅,不断做饭,招待陆驿不绝的客人。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前头的人已到了坟地,后边的还未起身。</p><p class="ql-block"> 占禹兄《回老家》一节中,写的李次路长兄李长路早年参加革命,奔赴延安,成为革命领导干部的情况,比较简略。其实,我也对李长路先生有一定了解。</p><p class="ql-block"> 李家自河南开封府来到屯留县,已历五辈,以耕读传家,礼仪为本,重视并有条件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李明明的大爹、李次路的大哥李长路,原名李镇恶,字长孺,笔名甄予,室名忘倦斋,1904年农历五月初五,出生于屯留县余吾镇,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在大学期间,投身革命运动,于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月至6月,他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先后任山西新军决死纵队总队政治部干事,八路军随营学校(抗大分校)政治教官,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政治部副主任,他曾与其他同志向毛主席当面汇报工作。建国后,他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图书馆顾问、研究员,系国家副部级干部,享受正部级待遇。</p><p class="ql-block"> 李长路同志是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宣传家、文学家、文物专家,诗人和书法家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书法作品曾在日本展出。他曾担任北京市书法学会副主席,发起创建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任第一、二届理事。</p><p class="ql-block"> 他出版的著作有:《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一书、《全唐绝句选释》、《全宋词选释》、《全元散曲选释》和诗集《霜叶集》,书法作品集《李长路诗书作品选集》。我前些年购买收藏有他的多种著作。最后一种《李长路诗书作品选集》,是李明明2012年2月1日题签赠我的。此集由沈鹏作序:《九旬老人的追求》。李长路先生书法“尚帖学”,“重气势”、“崇力度”,注重内在神韵。</p><p class="ql-block"> 李明明说:1945年上党地区解放后,建立了共产党政权,1946年实行土改。李长路先生由延安回到家中,让二弟李次路,把家中的土地、财产全部捐献给屯留县人民政府。李次路还将家中的藏书,满满拉了四大车,全部捐献给了屯留县中学图书馆,大部分是老版线装书。</p><p class="ql-block"> 李明明说,特别宝贵的是其中有一套《四库全书》。1978年落实政策平反,我们去县政府了解这些书的下落,想取回部分。回答是:“书已经失散,无法追回。”</p><p class="ql-block"> 这成了屯留县乃至长治市、山西省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一套《四库全书》,中国有几套?</p><p class="ql-block"> 李明明说,父亲李次路,在上党战役中,积极支持老爷山战斗,陈赓将军386旅一个营长,欣赏他的文化学養,恳请他参加八路军,去做文化教育工作。但是,在撤退前一天,他俩一块同去清理老爷山战场,父亲不幸踏响地雷,被炸伤左腿。386旅医疗队已将手术设备装箱撤走。当天夜里,医疗大夫没用麻药,用木工锯,为他父亲做了左腿截肢手术。李次路成了残废,没能参加了八路军也成了他的终身遗憾。后来李次路曾担任屯留县民主副县长。</p> <p class="ql-block"><b>王占禹先生笔下的我国采访学泰斗蓝鸿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王和岐向著名主持人、原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右)赠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王和岐(左)与著名老作家胡正(右)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王和岐(右)与原山西作家协会主席焦祖尧(中)、原副主席张锐峰(左)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王和岐(左)与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屈金星(右)在一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