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往事:记忆中的鲁迅故里和鲁幼</p><p class="ql-block"> 每次路过绍兴都昌坊口鲁迅故里都会走神佇想,记忆中的碎片瞬间会聚,岁月脚步也会在此停留。</p><p class="ql-block"> 昔日从都昌坊口至糕店弄(现鲁迅故里入口)三百米古朴厚重的青石板沉淀着岁月的坎坷不平,北侧高耸斑驳的围墙,圈起庭院深深之神秘,漆黑竹丝台门构筑了鲁迅周家族聚的祖居地,深沉的历史氛围静谧而安逸。</p> <p class="ql-block"> 南面沿河小桥流水河埠头,粉墙黛瓦人家中镶嵌着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以及绍兴第一个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公办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当今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熙熙攘攘南腔北调的喧闹有着天壤之别,现实的商业繁荣氛围与过往静宁历史沧桑,有如天翻地覆,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出生的我,落地就沐浴了新时代的阳光。父亲是国立绍一中教导处干部,又是家中“头生子”,按绍兴人传统说法是吃了“头口水”,后面的弟妹也就无缘享受这种荣幸了。</p><p class="ql-block"> 这种机缘既有父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又有重视文化教育的意识,更有经济条件的后盾支持,三岁就送入当年为解决南下干部子女就学,而建立的绍兴第一所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全托制公办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鲁迅幼儿园是占用美国教会创办的“福康医院”员舍的一座三层小洋楼,园门是对开木门的圆洞门,门厅中木座上一尊鲁迅半身石膏雕塑像,我们都亲切的称呼“鲁迅公公”。</p><p class="ql-block"> 园门前小河连接一座有扶拦的小桥,桥对面就是鲁迅故居石库台门。</p> <p class="ql-block"> 那年代这幼儿园也享受厚爱,即便困难时期也确保能吃到牛奶、豆浆,全园实行全托制,上下学有园车接送。</p><p class="ql-block"> 园车是经改造的四面有围板的脚踏三轮车,由一个就住在幼儿园桥对面鲁迅故居隔壁的叫“来法”的叔叔负责接送。</p><p class="ql-block"> 每逢周六下午送回家,周一又会从各家门口或接送点一个个抱上接送车,一路上请让的清脆铃声伴奏着一车童声欢闹声,招摇过市,也是当年引人注目,甚至羡慕的一道街景。</p> <p class="ql-block"> 日月星辰 ,似水流年。结束三年以鲁迅故居朝夕相邻的幸福童年,保送去了也同样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公办鲁迅小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七年后文革进入复课闹革命阶段,每次去绍兴二中(现稽山中学)上学,这鲁迅故居都昌坊口又是轻车熟路必经之地。坊口狭窄,以至于一根晾衣竹杆可以轻易搁在对面的窗槛上,晾晒衣裤。</p> <p class="ql-block">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和周家过桥台门以及河对面的寿家台门和三味书屋都在坊口东侧,当年参观鲁迅故居基本上都要从西边都昌坊口出入,坊口的原生态狭隘是难通汽车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家老台门也命运多舛,1861年11月太平军攻入绍兴,周家老台门成为太平军的行署,厅堂壁上绘有色彩鲜明的太平军壁画,从留存的旧照片上还依稀可见残存的璧画。</p> <p class="ql-block"> 战乱后周氏家族各房逐渐衰退败落,各房后嗣们不肖,相继卖地典房,物是人非一噘不振。</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政府采用赎买政策,逐渐收回国有,后来整个老台门成为当年绍兴鲁迅图书馆,前厅“德寿堂”是阅览大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从都昌坊口到糕店弄逐渐有了保护故迹,纪念鲁迅的雏形建设规划。老台门与新台门之间,设立了鲁迅纪念馆,石库门楣上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名。</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七十年代初文革进入恢复期,为迎合当时的政治气候,终于对有着几百年风雨沧桑原生态都昌坊口街景大刀阔斧了。疏通了这狭窄残旧的瓶径,打通拓宽了鲁迅路,老纪念馆推倒重来,一个崭新时代特色的鲁迅纪念馆拔地而起。汽车可以畅通开到纪念馆门口,只可惜就是“别了都昌坊口”,一个沿袭两个朝代风云,衬托故居最后一片绿叶。</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确实增添了知名度提高了流量,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里,纯粹是学习鲁迅精神,根本不敢吭声商业意识。</p><p class="ql-block"> 唯一可以见到的一位清瘦梢长戴眼镜的年长老者,一辆旧自行车后座上-个长方形扁木盒,既当广告又是工具箱,盒盖上插滿钢笔样品,盒内一套刻字工具。一手漂亮的刻字功夫,将鲁迅手体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镌刻的炉火纯青,刻刀在指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金粉棒一抹,绒布一擦,黑色钢笔杆字字金光闪闪。</p><p class="ql-block"> 区区几毛钱,几分钟给游客一个实在的输送精神食粮最好的纪念礼物,也是当年仅有的由个人自发凭一技手艺,借弘扬代表鲁迅精神的名句而营生的一点儿商业行为。</p> <p class="ql-block"> 九五年古城绍兴结束了市内只有一条南北贯穿的解放路,开拓了“中兴路”又一条南北通道,直接剖通了原本鲁迅故居东面尽头的“糕店弄”,从此“糕店弄”就拜拜了。</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桑海巨变。谁能想到百年后的今天大文豪鲁迅先生成了代言人,他的著作无形中把绍兴向全世界作了推广宣传。</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为适应旅游商业潮,在“跟着课本游绍兴”广告推波下,拆除旧房拓宽路面,街南岸重建店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昌坊口西至解放路,东至中兴路,全段约5OO米路,浓厚的商业热点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鲁迅一条街”,一家家臭豆腐似乎就是绍兴独有的标志,一阵阵扑鼻而来香臭混杂味弥漫飘散,着实污染了“三味书屋”书香之地清静墨香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依我之见,名胜古迹文物保护修复有一个基本原则“修旧如旧”,如果推倒重建,还算什么文物可言?红花最艳还要綠叶配,何况不可再生的古迹,也须要划定一定范围区域,保持旧貌,相互印证历史原貌,互为衬托佐证。给后代一个岁月原貌展现,更能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那时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