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喜欢的老影片》 《红与黑》于连的命运挣扎

多多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多 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365324</p><p class="ql-block">图 片:来自网络</p> 作者司汤达 <p class="ql-block">电影《红与黑》改编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同名小说。这位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洞察人心”的大师。他的作品总能拨开事件的迷雾,直击深处。卡门的作者梅里美曾经说过:您的罪过是将伤口暴露于天下,让人不忍直视。</p><p class="ql-block">生长环境对司汤达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1783年,司汤达出生于法国东南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个律师,母亲早逝。悲痛的父亲把过度的教育加注到儿子身上。成年后的司汤达回忆道:他不喜欢父亲,因为对他的要求太过苛刻。</p> <p class="ql-block">外祖父家成了司汤达精神庇护的家园。他接受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开始酷爱文学。司汤达不是一个懦弱书生,他崇拜拿破仑,曾跟随拿破仑远征军到达意大利,也经历过莫斯科战役的失利。</p><p class="ql-block">艰难的军旅生涯,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丰富了司汤达的阅历,在意大利定居的时候,他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他要揭露社会的不公,他要可怜底层社会人的不幸,他要揭开法国社会伤疤。于是《红与黑》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p> 市长家的家庭教师 <p class="ql-block">影片《红与黑》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法国东部,一个叫维利埃尔的小城市。教会、贵族、商人属于上流社会,而小资产阶级、平民、农民位于社会底层,由此形成社会鄙视链。</p><p class="ql-block">木匠的儿子于连是妥妥的社会底层青年,他文弱清秀,是个书生,他爱好学习,能用拉丁文背诵一整本《圣经》,一时轰动了全城。</p><p class="ql-block">父亲索雷尔对此不屑一顾。在他眼里于连懦弱无能,不会干活。于连痴迷于看书,从而遭到索雷尔老爹的棍棒敲打,成了家常便饭。家里的兄弟也都瞧不起他。</p> <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的糟糕,没有动摇于连出人头地的信心。文学的熏陶使他感觉到,通往上层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参加军队的红色道路;另外一条是穿上黑衣袍做一个神学院教士。</p><p class="ql-block">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于连终于等来了机会。市长看不起暴发户的狂妄,他请来了唯一精通拉丁语的于连,做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父亲赶着马车,神学院神父陪着于连去面见市长。</p><p class="ql-block">两个孩子开始以为请来的家教是年迈的神父,吓得躲起来。得知像大哥哥一样的于连是家教才又跑出来。市长夫人看着英俊潇洒的于连说:你会打孩子吗?于连伏下身摸着孩子脸颊说:为什么要打?我从来不打孩子。</p> <p class="ql-block">于连的表现加分不少,市长夫人提出给他薪水100法郎。市长认为给的太多,他就是个下层人。于连和索雷尔老爹想法不同,他似乎对挣得多少不在意,但要求不和仆人在一个桌上吃饭。他认为和仆人同桌等同于仆人。</p><p class="ql-block">于连去掉下等人标签,向上爬的念头一天没有放弃。一次他无意中碰了市长夫人的手,对方下意识把手缩回去。于连认为市长夫人看不起他,转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市长夫人“彻底拿下”。</p> <p class="ql-block">于连摸清了市长夫妻俩人分房睡。一个夜晚,他轻手轻脚地来到市长夫人卧室门前,鼓足了勇气推门而入。市长夫人惊醒大惊失色,趴在地板上祈祷上帝!早事先备好台词的于连一番爱情表白,市长夫人直接被冲昏头脑,投入面前这个俊朗年轻人怀抱。</p><p class="ql-block">国王来视察了。城里青年争着当仪仗队员,好不威风。于连收到第一个回报,市长夫人挤掉一个富家子弟名额,给了于连当仪仗队员,就为一睹喜欢的人穿军服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苟且之事被市长夫人贴身仕女知道,她继承点遗产,暗恋于连,表白遭到拒绝,认为是市长夫人横刀夺爱。一个大于连十多岁的老女人,本该安分的,还跟她争抢于连。</p><p class="ql-block">很快市长收到一封匿名信—你老婆和别人睡觉!尽管危机被机智的市长夫人及时化解,但于连却不能继续留下做家教了。他回到神学院,重新披上黑袍,拿起《圣经》每日祷告。</p> 当侯爵的私人秘书 <p class="ql-block">欲望膨胀、野心勃勃的于连不甘于寂寞的日子,幸运之神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随同神学院院长来到巴黎,院长介绍他到侯爵家给他做了私人秘书。</p><p class="ql-block">比起小城市的市长,位高的侯爵大人气质优雅,谈吐自如。于连代理一起诉讼案打赢了官司,侯爵奖励他一枚勋章。但侯爵及家族成员仍然把于连当做底层人看,他们宁愿对外谎称于连是“私生子”,也不愿承认他是木匠的儿子。外界知道这样身份卑微的人做侯爵秘书,是件耻辱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一心想借助侯爵向上爬,没想到当头浇了盆冷水。自尊心受到强烈伤害的于连决定报复。他深知自己对付女人的本事,把目标锁定了侯爵宝贝女儿玛蒂尔小姐。</p><p class="ql-block">马蒂尔小姐算是个异类,她并不仅仅欣赏于连才华和英俊外表,还有他那种蔑视权贵、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虽然小姐本身是上流社会宠儿,但不妨碍她看着于连这样的社会底层怎么实现人生梦想,做到“咸鱼翻身”的。</p> <p class="ql-block">很快于连就发现,用对付市长夫人的那套方法不适用马蒂尔。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女孩子娇纵傲气,和温柔贤淑的市长夫人根本就是两路人。只有你越摆谱,装的越酷,才能攻陷这个傲慢的公主防线。</p><p class="ql-block">于连开始调整策略。他有意对一个马蒂尔熟悉的阔太太大献殷勤,主动追求。欲情故纵的方式果然奏效,马蒂尔缴械投降,对于连主动示好。</p> <p class="ql-block">影片中有一个情节,马蒂尔写了一张便条,偷偷塞给于连,让他夜里爬梯子到她闺房去。起先于连以为这是个圈套,待他入室后抓个现行,他还带了一把枪以防不测。在他借着月光从梯子爬进房间时,看见的是马蒂尔情意缠绵的眼光。</p><p class="ql-block">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侯爵大人很快知道这件事,他坚决反对女儿和底层小人交往。然而为时已晚,马蒂尔和于连暗结珠胎,生米煮成了熟饭。她用毁坏自己名声要胁侯爵父亲。侯爵只好屈从。</p> 射杀市长夫人 <p class="ql-block">为了保住家族的体面,侯爵给了于连一个中尉军衔,还给了他一个爵位。当仆人伺候于连穿上红色军礼服,他对着镜子非常得意。</p><p class="ql-block">幸福来得太突然,可惜好景不长,终归是镜中月水中花。一封市长夫人的信寄给了侯爵,信中写道:于连在做家教期间和她通奸。</p><p class="ql-block">于连闻讯恼羞成怒,赶到维里埃尔,冲入教堂,对着正在做祈祷的市长夫人连开两枪。市长夫人中弹倒地。于连锒铛入狱。</p> <p class="ql-block">子弹未击中要害。市长夫人承认受人指使给侯爵写信,甚至信的内容都是别人事先拟好照抄的。市长夫人得知于连入狱很着急,她打通狱吏不要难为于连;马蒂尔请了律师为丈夫辩护;神父也出面申诉,于连开枪杀了人,但没有杀死人。</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法国教会力量十分强大,往往可以左右司法。最后量刑判决时,神父的意见,法院不得不考虑。</p> <p class="ql-block">法院最后给了于连两个选择:要么承认有罪,公开忏悔,回到神学院;要么公然开枪射杀市长夫人,罪孽深重,立即判处死刑。明明有了生的希望,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于连却放弃了。</p><p class="ql-block">于连知道自己通向上层的道路彻底无望了,与其苟活,不如去死。他在法庭上最后陈述道:要求判处死刑,只有死亡才是最公平的。</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结尾看着让人揪心:牢狱厚重的大门打开,于连缓步走出,一缕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微风吹动着他的白衬衫。22岁的于连走向断头台,走向他人生的终点。</p> 影片启示录 <p class="ql-block">《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经典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其中1954年和1997年的两个版本比较经典。</p><p class="ql-block">1954年版本,由法国著名影星菲利普主演,被誉为生动再现了于连复杂、深刻的人物内涵,是法国战后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p><p class="ql-block">1997年版本,由意大利当红小生斯图尔特主演,采用情感逐渐递增,表现了于连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每个人对于电影的评价有所不同,观看这两个版本的电影,会按照自己的感受做出评价。</p> <p class="ql-block">于连性格中自尊和自卑的两面性,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于连个人欲望和当时社会发生矛盾,让他一步步异化,最终被黑暗的现实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他以死亡作为反抗的方式,也让于连的悲情人物形象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从于连的悲剧人生中,我们能够认识到,个人奋斗必须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与时俱进,任何时候都不能功利性太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中,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初心和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