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上,国有殇——腾冲“国殇墓园”观览有感

王建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2日,游览完颇具魅力的最美古镇“和顺古镇”,心情大好。不曾想,特意取道奔赴腾冲“国殇墓园”的一场参观,却令情绪沉郁,连脚步也沉重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与滇西抗战纪念馆为一体。进入园内主馆,富有冲击力的主体雕塑和由钢盔组成的墙体立刻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热血男儿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年代。</p> <p class="ql-block">历史已很久远。</p><p class="ql-block">历史不可忘记。</p> <p class="ql-block">对于滇西抗战和中国远征军,我并不感到陌生。《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中国远征军》等影视作品以及其他文史资料,无数次将我的关注聚焦到腾冲这个滇西边城。</p><p class="ql-block">为何腾冲这个西南的边陲小城会成为当年日军和国军的厮杀地?却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场馆内汹涌的人潮同样也对此充满求解愿望吧?!。</p> <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快速占领我京津、华东和华南地区,中国沿海的所有港口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仅有的两条运输通道。伴随日军进占越南,从腊戌到昆明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了中国战略物资运输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日军为了彻底打断中国对外交通线,从东南亚地区抄后路进攻缅甸,意图以缅甸为跳板,进攻云南,直抵陪都重庆。</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挥戈入缅,10万中国军人入缅作战。</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第一次远征缅甸失败,日军从缅甸仰光一路追击到怒江西岸,中国守军炸毁位于怒江的惠通桥,方才将日军隔离在怒江西岸。怒江成为中国西南的最后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占领了缅甸的日军在未遭受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直逼腾冲。5月10日,腾冲百姓群龙无首,拖家带口撤离后,292名日本兵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腾冲城。</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远征失败!</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彻底中断!</p><p class="ql-block">滇西失守!</p><p class="ql-block">腾冲失守!</p><p class="ql-block">日军侵占我怒江以西3万多平方公里国土,双方沿250公里江岸对峙了两年零八个月。在这两年中,腾冲全境被日军反复蹂躏。</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方土地上,似乎可以听到当年滇西军民面对危局痛心疾首的嘶吼——</p><p class="ql-block">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远征,围绕腾冲的滇西战场成为远征首战。</p><p class="ql-block">同年5月,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反攻腾冲。历经大小战役80余次,中国远征军以阵亡9618人的代价在9月份收复腾冲。</p><p class="ql-block">满墙的钢盔,代表着这些铁血男儿不屈的民族魂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以实物、图片、影像、场景模拟等等形式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着当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为纪念当年牺牲的9618名英魂而建。如今看来,9618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当年,他们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3000多顶钢盔之下,曾经是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他们当中有尚未成年的娃娃兵,有新婚的丈夫,有初为人父的汉子,有的家里还有耄耋老母……。</p><p class="ql-block">听闻腾冲收复日只找到3000多具相对完整的尸骸,其惨烈之象令人泪下。</p><p class="ql-block">真正进入墓园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已经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岁的儿童经过简单训练,弱冠之年就被投入战场,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娃娃兵”。</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整个滇西、川南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投身战场,到后期几乎无兵可用,甚至连许多娃娃兵也不得不上战场。</p><p class="ql-block">园区里娃娃兵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身高仅及成人胸部。有一说是,当时有些娃娃兵还没有枪高,大多连一颗糖块都没有吃过。</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p><p class="ql-block">未知当年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战士们有多少是娃娃兵?还在孩子的年龄便不得不为民族存亡而牺牲,哀之深,痛之切,国之殇,岂可轻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初期主要围绕滇缅公路争抢厮杀,而滇缅公路的修建也是撼人心魄的一段史实。</p><p class="ql-block">1937年底 ,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修路的压路机是大约有1.8米高的石头碾子,重量大都都在3-5吨之间,仅此足可想见筑路之艰辛。</p><p class="ql-block">1938年,不足1年时间纯靠人力修建的滇缅公路通车了。此后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滇缅公路就在日军轰炸和我方抢修的循环中始终保持着畅通。</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的畅通,是滇西10多万人民牺牲的结果,其中包括近4000名华侨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国支援,近半数人或牺牲或失踪,将热血洒在滇西的山川之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几尊雕塑缓缓行进,来到了“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征军士兵的塑像令人肃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一个个曾经的生命以文字的形式继续存在着,缅怀他们,是对生命的敬重,也是对往昔的追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p><p class="ql-block">———既是对历史原貌的记述,也令后来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编第一军军长,孙立人</p><p class="ql-block">——威名远扬的抗日名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殉国高级将领名录</p><p class="ql-block">——戴安澜居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徐而上,行至墓园纪念塔前。</p><p class="ql-block">烈士们埋葬在小团坡上,坡顶是一座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凿的民族英雄纪念塔,塔身正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是蒋中正亲提、腾冲名士李根源手书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纪念塔为中心,围绕小团坡,辐射状分为六个等分,每个等分都代表一个师,仍然按照战斗序列整齐排列在山坡上。</p><p class="ql-block">墓碑上书写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总计3346块,安放着3346位英灵。</p><p class="ql-block">他们以当年的军人队列整齐排列,如同整装待发的队伍,时刻等待着军令的召唤,时刻等待着国家的召唤,也时刻在提醒着幸福生活的我辈:“勿忘国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勿忘国耻啊!连娃娃兵都要披挂上阵,中华民族那是到了怎样的危难时刻。</p><p class="ql-block">如若不是滇西抗战的胜利,日寇得以直逼昆明、挥师重庆,历史又该如何书写此后的篇章?</p><p class="ql-block">不敢想。</p><p class="ql-block">多年游历滇西,曾创作了《父亲的战场》的章东磐先生,对收复腾冲战役的惨烈有过这么一段描述——</p><p class="ql-block">“腾冲高黎贡山之战,打到几位被严令不上火线的美国军事顾问与中国兄弟一起冲锋,一起阵亡;打到智勇双全的抗日名将叶佩高师长几次因为久攻不下竟要吞枪自尽,打到日本人靠吃同伴的尸体苟活与顽抗,打到尸身上的蛆虫排成白色的河流与人争道,打到山上血色的溪流竟然染红了几十公里外的本应碧绿清冽的汹涌怒江,但是,我们胜利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胜利了!</p><p class="ql-block">这五个字就如同3000多座无言的墓碑一样,那么沉重。</p><p class="ql-block">没有这场胜利,又将是怎样的续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记住这些娃娃兵。</p><p class="ql-block">记住这些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军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根源是腾冲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留学日本,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期间与朱德相识并相助。</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的设立,与李根源的直接倡导与组织密不可分,他的雕像,也被腾冲人安置在墓园显要处供人祭拜。</p><p class="ql-block">我却在离开墓园不远处,发现了李根源先生的故居纪念馆,遂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深深地感念他:</p><p class="ql-block">为腾冲,为云南,为中华,留下了一处足兹瞻仰的墓园,用真实的历史,用三千余英魂的忠贞告诫后人:</p><p class="ql-block">勿忘历史!</p><p class="ql-block">勿忘国耻!</p><p class="ql-block">中华强盛,匹夫有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