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卡泉州市蟳埔村、梧林村》

愚叟

<p class="ql-block">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居住在此的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p> <p class="ql-block">  泉州曾是海上古丝绸之路起点,蟳埔村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宋元时期,当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外来文化、宗教等带回了泉州,最为神秘的传说是这些蟳埔女来自古阿拉伯。</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以海为生。潮落时,大片的海蛎田浮现在海面上,就成了他们施展的一方天地,潮涨后,海蛎田又变成汪洋大海,仿佛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如今这里依然可见的蚵壳厝,<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房子不是用砖瓦建成的,而是由蚝壳建成。而</span>游客和蟳埔女头上戴着的明媚鲜花,既展示着这座小渔村悠长的历史,也焕发着蓬勃朝气。</p> <p class="ql-block">  “梳头头髻圆,爱水蟳埔姨。阔裤大裾衫,头花插歆歆。”走在蟳埔社区的街头,蟳埔女的美丽头饰会随时吸引你的注意。这里的女性,无论老少,都有“戴簪花圈,插象牙筷”头饰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2007年“蟳埔女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头发系上红绳,盘于脑后,穿上一支骨髻,然后再将各色花朵,扎成整齐的花环圈戴在脑后,这就是传承数百年的簪花围。</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视觉标识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质。蟳埔女的服饰头饰、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成为民俗研究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俗称“簪花围”戴在头上,就像是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世人称赞她们是“行走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爱穿艳丽的衣服,把头发留长后盘于脑后,梳成海螺状的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象牙筷的“骨髻”,用鲜花或花蕾串成花环戴在脑后,在髻心周围再插上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美丽芬芳。 </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这种“戴簪花围,插象牙筷”的头饰,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独特的头饰搭配上浓浓渔村烟火气的服饰形成的蟳埔女造型,是当地流传至今的古老传统,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  爱戴花是蟳埔女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等各个时令的花卉插满双鬓,待到及笄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然后把含苞欲放的花朵用麻绳线串成花环,围在头发周边,多至三五个小环,色彩相间,并插杆玉簪、银流等。</p> <p class="ql-block">走在路上引起路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随处可见头戴“簪花围”的女性游客,“簪花围”是这里女性特有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  梧林传统村落、百年华侨建筑博物馆始建于明朝,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留存下近百栋古厝洋楼。</p> <p class="ql-block">  这里典型的闽南官式古大厝与西洋建筑美学交相辉映,红砖白石,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于天地间勾勒出一副色泽鲜明的水彩画,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在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梧林传统村落,不仅保留着有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还现存着明朝百福墙、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风貌建筑89幢。</p> <p class="ql-block">  一代代梧林人漂洋过海、艰苦打拼,成就家业、事业后,回乡“起大厝”,不仅证明自身价值,也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梧林古厝洋楼间,时空就此交错,仿佛跟随季风,重回那片蕉风椰雨的旧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前两年,娘惹的这阵风,在梧林的这座村落不曾停过,那些久远的往昔、温情的故事,渐渐真切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梧林所在的泉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早年土生华人的祖先从这里漂洋过海,循着季风的足迹,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客居他乡,成家立业的华人在东南亚生根发芽出独特的娘惹文化。</p> <p class="ql-block">为娘惹拍照。</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片满是古厝的村巷中,最抢眼的当属又瘦又高的修养楼,俗称“枪楼”。修养楼建于1934年,是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 当年社会动荡,村里成年男子分组轮流驻楼放哨守更,保卫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酒。</p> <p class="ql-block">小憩。</p> <p class="ql-block">  历经90年,楼体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等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闽南古厝竞相登场。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是“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娘惹。</p> <p class="ql-block">华侨的根。</p> <p class="ql-block">抢拍。</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一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已修缮完毕,开始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村口薰衣草。</p> <p class="ql-block"> 王卫平二0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于福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