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游腾冲和顺古镇

行影天涯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距腾冲西南约3公里,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云南著名的侨乡。600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已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5日上午,我们抵达和顺古镇游客服务中心,开始游览和顺古镇。</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 首先见到的是一座照壁,外书“世界腾冲 天下和顺”,内题“内和外顺” 气度不凡</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一条约200米的通衢大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引导游客到“和顺顺和”四柱三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  和顺的牌坊分为文化坊、百岁坊、节孝坊三类。老桥头的牌坊是座文化坊,牌坊上刻有“文治光昌”、“士和民顺”的文字。新桥头的牌坊是座节孝坊,牌坊上刻有“冰清玉洁”。</p> <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四柱三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在牌坊的另一面,上书“里仁” 。</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旁边是“和顺人家”。</p> <p class="ql-block">牌坊前面是“秋农路”</p> <p class="ql-block">  秋农路南是荷花池,荷花都已枯萎,但在“雨洲亭”的点缀下不失为一景。</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中曲桥连接着一个飞檐翘角的白色小亭是“雨洲亭”,是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寸树声(字雨洲)而建,亭中的亭名碑为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题写。</p><p class="ql-block"> 亭前有腾冲政协敬献的对联一幅:</p><p class="ql-block">弟子三千满天下,</p><p class="ql-block">益群百代仰江山。</p><p class="ql-block">横批:爱国典范</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8日,腾冲即将被日寇占领。时任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先生(1896--1978)在和顺文昌宫集合全体师生,为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说:…….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会当顺民的,不甘心做奴隶的!……”</p> <p class="ql-block">秋农路北是和顺古镇外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有特殊之处,一条“和顺小河”不是穿镇而过,而是自东向西横眠在古镇北面,有点“护镇河”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和顺小河在荷花池南,过河才算进入了古镇,而进镇必须经过河上的两座单孔石拱桥,两座石拱桥被称为“双虹桥”。</p><p class="ql-block"> 进古镇的双虹桥始建于明代,1921年重建,在荷花池东西两侧,如双虹卧于和顺小河之上,故称之。</p> <p class="ql-block">  东侧的桥北有“文治光昌”四柱三门牌坊,南有“鸢飞鱼跃”照壁,照壁上开有大门。</p> <p class="ql-block">  桥边立有石碑“桥倒碑修,碑倒自脩”不知何意。</p> <p class="ql-block">  西侧的桥与东侧的桥相对应,桥北是四柱三门节孝坊,上书“台后怀清”,桥南是“龢光顺德”照壁,同样也开有大门</p> <p class="ql-block">  流过双虹桥下的和顺小河是和顺古镇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鹅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  和顺小河来自东面的游船码头,伴随着和顺小巷一路往西,穿过双虹桥,流出古镇,消失在田野中。</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双虹桥东桥往东的河段风光</p> <p class="ql-block">  古镇西市梢有个洗衣亭,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是离乡背井的男人为家里的女人洗衣遮风挡雨而建的,因此也叫“爱情亭”。洗衣亭是明清时代的风格,亭上有飞檐式的青瓦顶,宽大的亭盖被几根巨大的楸木梁柱撑着,亭下铺着一道道光滑的石板。小河流过洗衣亭后消失在田野中。</p> <p class="ql-block">  从双虹桥跨过漂亮的和顺小河,进了照壁大门,才算进入了和顺古镇,迎接我们的是居高临下、直面双虹桥的两栋经典建筑:和顺图书馆和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两栋古建筑内部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和顺图书馆大门居高临下,门下悬挂着蓝底白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张砺书写。下方一黑底金字大匾“文化源泉”是旅缅瓦城云南同乡会赠。</p> <p class="ql-block">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较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图书馆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现有藏书近10万册,典藏文献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穿过飞檐走壁的中式大门,迎面是二门,二门是典型的西式建筑,仿当时的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校门而建。</p><p class="ql-block"> 二门上悬挂的匾额“和顺图书馆”五个字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1938年书写。上面蓝底白字的“文化之津”匾额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曾任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煜瀛先生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大门迎面石栏上的“民智泉源”是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三位著名大学校长、学界泰斗齐齐为这个边陲小镇图书馆题词题字,这在全中国来说,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主体部分是一个两进的小院,院里坐落着两栋二层小楼,前楼(借书楼)建于1938年,建筑风格比较“中西合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现在看来依然雅致;后楼(“藏珍楼”)建于1998年,普通的混凝土砖混结构</p><p class="ql-block"> 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1998年建成。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其中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图书馆发动当地学生提前把图书疏散到石头山的魁阁藏起来,因而图书没有受到大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阅览室、藏珍楼和花园</p> <p class="ql-block">  咸新社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由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成立的,社中购置新书籍,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咸新社是和顺图书馆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4年,和顺归侨尹大典先生将自己装配的收音机捐赠给图书馆,并与当地的几位热血青年每晚收听并仔细记录,再连夜刻印赶制成新闻报纸,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馆徽</p> <p class="ql-block">  从和顺图书馆往东有中国传统村落“水碓”村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圣旨石碑</p> <p class="ql-block">  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p><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p> <p class="ql-block">通文昌宫的后院</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是和顺文化的摇篮,该宫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华侨捐资在益群中学的旧址上修建,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p><p class="ql-block"> 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西有一块朱镕基题词“和顺和谐”,李瑞环题词“内和外顺”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再往西,是古镇西市梢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古镇著名的建筑“寸氏宗祠”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了“和顺小巷”在和顺小河的南边,大马帮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和顺自古就有着马帮的传统,被称为华侨之乡、马帮之乡。和顺是西南丝绸之路上在国内的最后一站,历史上的和顺人从大山里赶着大马帮,沿着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和顺人认为: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到国外去闯荡一番,谋生创业。于是和顺侨商的马帮从这里走出去,来到相邻的缅甸继而到达南亚、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走夷方”是个充满风险与机遇共存方式,和顺人无论贫富,总是跟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声出走夷方,谋一处生路,家家有人在海外,人人都是侨属侨眷。7000多人的小镇竟有华侨3万。自明清以来,在600多年的跨国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那些走夷方的和顺人,以他们的勤劳和血汗,以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成就了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华侨之乡、翡翠之乡。</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3000多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的生活点滴、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及反映和顺华侨的创业史。</p> <p class="ql-block">  古商人行路时,每到驿站休息整顿,马锅头就会烤茶以作慰藉。将茶罐放在五雷火上烧热,加入一把米烤黄,再放入一些团茶与烤米作伴。随着温度升高,罐中的茶叶如同花开般慢慢膨胀。待茶香弥漫,马锅头会迅速冲入沸水,辅以一小块烧红的飞盐,如戏法一般,茶罐内发出闷雷似的响声,茶便好了。 马帮烤茶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使风餐露宿的人们精神大振、力量倍增。这简单的烤茶备受古道上往来马队的青睐,我也体验了一下马帮烤茶,的确回味甘甜,有一股烤香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再往南走是和顺总兵府,和顺总兵府是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原属于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的住宅。这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将其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从总兵府出来进入艾思奇纪念馆,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到延安。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1935年,艾思奇将《哲学讲话》修改后以《大众哲学》的名称出版,这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艾思奇也因此被认为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最普通、最生动的事例,把“新哲学”介绍给当时的劳苦大众和广大学生的“大众哲学家”。</p>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中的纸一般都是说安徽的宣纸,宣纸原产地为安徽宣州府下辖的泾县,故宣州而名为宣纸。没想到地处边城极地的云南腾冲的腾宣也不失为上好的书画用纸,并受到书画界的推崇。老板介绍说,高黎贡山孕育出的灌木植物枸树表层薄薄的褐皮是宣纸上佳的生态原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和顺古镇看见号称全国最小的造纸厂。</p> <p class="ql-block">  再往南,过了一条堤坝,就是“野鸭湖”。</p> <p class="ql-block">  野鸭湖西岸有一条长廊,名为“家和清风”“和顺家风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  野鸭湖风景这边独好,围绕野鸭湖有许多著名建筑,有李氏宗祠、刘氏宗祠等。</p> <p class="ql-block">  李曰垓、李生庄、李生萱父子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李氏三杰。</p><p class="ql-block"> 李曰垓(1881年—1944年),字子畅,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同盟会会员,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元老之一,曾任护国军首领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文采过人,章太炎称之为“天南一支笔”。1930年,李曰垓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领导滇西行政近10年,为边地修公路、开矿业、兴水利、办教育、勘边界,做了大量实事。</p><p class="ql-block"> 李生庄(1904-1945),李曰垓长子,1926年入东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中共地下党员。1928年到云南省立一中执教,并兼任云南《民众日报》副主编。1930年,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秘书兼和顺图书馆馆长。1935年9月,创办腾越边地简易师范并任校长。1937年创办《腾越日报》,并任社长。后调任省政府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李生萱(1910-1966年)李曰垓次子,笔名艾思奇,中国杰出的无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开创了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先河;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p> <p class="ql-block">  百岁坊是为年登高寿同时德高望重的老人而立的,和顺历史上有三座,均毁于文革时期,现在水碓李氏宗祠下是为水碓李德贵的妻子百岁所立,石牌坊上有云南省长唐继尧题字“天姥峰高”四个大字,百岁坊是和顺人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p>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有不少老宅改建的博物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进入“盛微幽光”牌坊,走到大石巷就到了弯楼子。</p><p class="ql-block"> “弯楼子”因挨巷道的一侧,沿巷道的曲线修砌围墙,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p><p class="ql-block"> “弯楼子”是和顺著名的豪宅大户,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弯楼子”共有三个庭院,如今这座老宅已没有以往的鼎盛喧闹,李氏的子孙多旅居海外经商,老宅已无偿赠与政府管理,现辟为“弯楼子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为民居旅馆。</p> <p class="ql-block">  “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大门为传统中式大门,宅内挂满名人题写的宣扬儒学颂扬宅子主人的牌匾,正房上高悬着“见义勇为”、“耆彦是式”、“齐眉笃祜”、“思敷寿永”等牌匾。两边挂着民国年间云南民政厅厅长李培天、和顺乡公所、和顺各学校题写的撰联。</p> <p class="ql-block">  精雕细刻的中式建筑里,室内有古董床,桌椅,用具器皿都是名贵之物。</p>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有一处奇特的古树群,“千手观音古树群”,这里游客很少,是个可以赏景探幽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五棵古树沿一条直线排列,旁生的树枝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另有两棵树树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寄托了古代人们功名仕途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还逛了原住民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  最后逛了和顺古镇的大街,窥了和顺古镇的小巷,草草结束和顺古镇的漫游。</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像和顺古镇这样漂亮的景点,我们是马不停蹄,也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好在花看了不少,水也基本点到,也算不枉此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