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震撼灵魂的定格

贾美孙

清明·震撼灵魂的定格 读萧戈的摄影作品和谢舒的评析文章,如见文学、艺术星空之双子星座闪烁其迷人光辉。 谢舒以文学之堂奥,对萧戈摄影艺术作品淋漓入木之评析,让老愚吐舌折服之余,断不敢以浅陋之拙笔与谢舒浩瀚之文思比肩。唯撷取摄影艺术家萧戈繁花似锦、悲喜交集之作品中一帧悲情照片《清明》,试从本人喜欢以文学、艺术表现人类悲剧的角度,斗胆学舌几句。 确实,正如谢舒评言,萧戈摄影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让我们透过具有生动形象的画面,看到里面深藏的“叙述性”,觉得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而我在《清明》感人形象的画面背后,似乎听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似乎看到了一出感人的悲剧。 尼采说过,悲剧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喜剧;也记得有位作家这样说:看喜剧是俯视,而看悲剧则要仰视。现在,我要仰视萧戈的《清明》。这张照片的画面不仅予人感官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看出摄影师希冀人们透过画面看到背后隐藏着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悲悯情怀,更深深触及了人性那块最脆弱的部分。萧戈首先用黑白两色低调渲染画面肃穆气氛。画面中,一位白发苍苍、双目微闭的老妇,一手拄杖,一手执花,沿着地铁栏杆走来,并且愁容满面、步履蹒跚。照片已题名《清明》,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妇应该是前往坟茔,祭悼亡人(因为是孤身一人,猜想亡人可能就是老伴),在坟前放上一束花,以寄哀思。对着这张照片,如果让观者的想象力无限驰骋下去,就会问:这位老妇人为何孤独一人来扫墓?亡人是否是她的老伴?她有着怎样的身世?她这一生遭遇了什么?一个应该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老人为何如此孑然一身、脸上布满心酸和凄苦?既然是清明——在这人鬼交流之际,拍摄者是否要人们对“生与死”这个人生永恒主题多做一些思索?······谢舒的“叙述性”由此而生;我感觉照片里的悲剧故事,从此开始。 看着萧戈虽定格的是瞬间形象但却能讲述一个恒久的悲情故事的照片,让我想到,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在悲剧的舞台上最能发挥其卓越的才能: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雷斯和欧里庇得斯);闻名于世的四大悲剧作者莎士比亚;享誉世界的中国悲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有这些大师,都将悲剧推向人类文化的最高峰。这些大师们,不想美化现实世界,只想剥离这个世界外表粉红色的伪装,而呈现内里的黑暗;他们更愿意去揭示人类的苦难和不幸。 从萧戈的这幅摄影作品,让我联想到那些具有强大而感人的震撼心灵的悲剧性的绘画和摄影艺术作品。如中国罗中立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父亲》;如西班牙画家立体派巨匠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再如西班牙摄影大师西蒙1936年的摄影巨作《空袭来了》等等,他们用画笔或镜头将人类因战争和贫穷造成的苦难表现到极致。我们被这些反映人类苦难的艺术作品感动之余,不禁从心灵深处爆发出蒙克式的“呐喊”:在这个星球上,依然存在着战争(或战争的阴影)、灾难、迫害、贫穷、饥饿······依然存在着极权的恐怖、人权的践踏、正义的撕裂······依然存在着愚弄、欺骗、谎言······难道我们这些文学家、艺术家只能做这个丑陋苦难世界的粉饰匠和包装工?难道我们对那些不幸者、受苦受难者不存一点怜悯之心、不能让他(她)们浮出肮脏的水面,期盼正义之手的救助? 我赞赏和钦佩摄影师萧戈与上面例举的那些艺术大师,他们怀着对美好世界和善良人类的憧憬与致爱,才向人们呈现现实的苦难与不幸;才无情无畏的揭开这个世界的疮疤。他们宁愿以悲痛之心上演一出出苦难悲剧,而不做轻佻圆滑的小丑奔跳在闹剧的舞台上。 萧戈的这帧摄影作品《清明》,应该是瞬间定格、抓拍照片,是在人物不知情的状况下按下快门,故人物表情、场景氛围显得那样的真实自然,而且是在人物形象和表情最能打动人的瞬间,给他迅疾捕捉到了,这足以证明萧戈具有艺术家的慧眼和敏捷。就这张《清明》照片而言,不难看出萧戈拍摄的动因和理念,乃出于被这个人物感动而给予同情之余,要急于释放出自己的悲悯情怀;也不难看出萧戈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俯视芸芸众生,然后把他认为真实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从中攫取出来,奉献给普罗大众。因为他的作品直击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在看的作品时——特别是《清明》,便要仰视。 “技”为“意”、形式为内容服务,应该是大多数艺术家的艺术宗旨。从萧戈诸多的摄影作品中,我看到他有意无意地借鉴了现代文学艺术中“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他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克隆人物、复制自然;不是没有灵魂的呆板图像。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洛丁说道:“我们总是使自己喜爱事物的外表,而不知道,正是在外表里面隐藏着使我们感动的东西。”我们确实看到了萧戈作品外表里面“隐藏着使我们感动的东西”,并因为其作品的含蓄性、隐喻性、联想性(象征主义的特点)及可读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信,来日萧戈通过在摄影艺术之路上不断地探索,凭借其超凡的艺术致思理念,定臻高寄之艺术化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戈(中国)摄影《清明》</p> 在这人鬼交流之际,作者在路上抓拍到一个可能是去扫墓的老妇人。瞬间定格的感人形象,难道不能激起我们的悲悯情怀和对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生与死”的人生思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加索(西班牙)绘画《格尔尼卡》</p> 这幅举世闻名的立体解构主义抽象绘画,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愤怒地谴责了法西斯战争带给人类的恐惧和苦难。而画面中心的灯光则寓意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蒙(西班牙)摄影《空袭来了》</p> 空袭来了,抱着孩子喂奶的母亲脸上痛苦的表情,和周围那些卷缩着的孩子们瞪大惊恐眼睛的神态,加上强烈的影调反差,表现出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同时让这幅摄影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撼人心魄的悲剧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