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烟枪

<p class="ql-block">《知青生涯纪实》</p><p class="ql-block">文/张占国</p><p class="ql-block"> 1976年,注定是个不平常的年份,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中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人物,相继离开了我们,9月份,毛主席的逝世,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失去伟大领袖毛主席悲痛中。</p><p class="ql-block"> 就在1976年7月底,我初中毕业了。按照当年的知青政策,我没有继续读高中的机会。当时,我属于年龄偏大的,按照政策,初中毕业就可以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年的临汝县是个农业大县,知青的来源也很多,不单有本地的,还有郑州的、洛阳的知青。八月份,每天和几个关系比较好同学组团,到附近的农村找下乡安置点。每天都去考察,是今天看一个地方、明天看一个地方,还到老知青点考察。迷茫中,我进入了知青行列,开始了五年的知青生涯。我清楚的记得,我到城北大队史庄生产队的时间是:1976年10月18日。</p><p class="ql-block"> 做为单独到城北大队插队的知青,我知道,能来到骑岭公社城北大队插队不容易。这里的知青,大多数是临汝县机关单位的子女,接受再教育。能在这里插队落户,有很大优越感;首先,有地理优势,距离县城比较近,随时都能骑车回家;二是,这里是县委机关驻队的工作地点,上级的指示精神,能最早知道。三是,这里的土地大部分是水浇地,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基础,从大队到生产队,都有副业收入,不会太贫困。况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当年从风穴寺林场转移下来的老知青,等待分配工作。</p><p class="ql-block"> 初到农村,对待每一件事,很是新鲜,每天都要听生产队长,分配做什么农活,需要借什么工具,跟着谁学习。然后,在一群年龄相仿的青年人里,一边学着干农活,一边说笑打闹,很快,有了关系不错的“伙计”。晚上,很多没事干的伙计来知青点,我们点灯畅聊,天南地北的事,海阔天空,。时间不长,我就和生产队的几个年轻人熟悉了。史庄生产队,距离县城有三里多路,有二百多口人,老队长谭三已经五十多岁了,人品很好,很正直,身体依然很棒;副队长尚全合三十出头,民兵排长青春洋溢,且孔武有力。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又非常正直的人。生产队会计史平才,老保管吴才,都是很善良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史庄生产队插队劳动的一年多里,生活的非常快乐,非常开心。我们每天打听消息,相邻大队哪个村晚上放映电影,然后大家成群结队一起去看电影,若是附近没有电影看,则是在我居住的知青点的房间里,点起柴油灯神聊海吹一通,每天晚上,油灯把每个人的脸上熏得黑油油的,直到油灯没油了,大家各回各家睡觉。每天晚上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在一起卷烟叶,卷一种叫“一头拧”的大炮筒,偶尔,还会搞点茶叶,喝一毛七一包的茶叶,在当年也是非常有档次的消费。有时,几个人聊的高兴了,跑三里开外的城北大队的酒厂,偷偷接一茶杯白酒回来,浅醉一番;也会出去搞点红薯玉米之类的煮煮,尽管缺油少盐,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偶尔,还会到附近的生产队去偷菜,一年多的时间,与史庄生产队的几个年轻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了友情,简单又纯洁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单独插队,生活上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挑水、磨面、生火、做饭,刷锅洗碗、洗衣服。这些问题我能解决。很多知青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我都学会了。我跟着庄稼把式学农活,很快,就学会一些简单的庄稼活,我毕竟是在南关蔬菜地边长大的,所用的农具我都会使用。然后又学会了割麦、打场、打垛、扬场,看似简单的农活,这里有很多道道。每天都会很累,但是生活的无忧无虑,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我不怕累能吃苦的劲头,给很多史庄生产队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城北大队的集体经济发展非常好,既有地理优势,还有政策性优惠,城北大队办有酒厂、基建队,石灰窑等副业。能下乡插队到城北大队,更是不容易的。老队长有一次来看我,看一个小知青每天烧火燎灶的,做一顿饭吃一天。当即就决定给我找一个不用为做饭操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季,在老队长谭三的努力下,我到了城北副业点,城北大队石灰厂在汝州风穴寺路口。石灰厂的生产方式很简陋,生活相对简单了。每天就是上山撬石头,捡石头,装车拉石头,一个月左右,石头堆积够了,然后就是脱煤坯,待煤坯干燥后。就准备点火烧窑。由于是快装窑石灰,每次烧窑点火,需要很快的速度完成,十几个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几万斤石头的码放,煤坯的围砌,同时,还有外部的抹泥。所以,要从各个生长队抽调年轻力壮的人,到石灰厂协助上石头上煤坯。</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很好的劳动保护措施,每次装窑,都会有人被一氧化碳熏晕,我也曾经数次被熏的晕倒。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是为装窑的那一顿饭所吸引。那天中午饭必定是白面馍和肉片汤。点火烧窑三天时间里,我们这十几个人轮流值班,看护石灰窑不能坍塌跑火,直至烧窑完成,石头变成石灰块,然后开始出窑。我在在石灰厂的一年多里,经历了架子车翻车,下山溜车,石头砸伤脚趾的经历。同时认识了不少朋友:张新平,闫春民,李遂,候丰收,梁本现等人。石灰厂的领导雷青瑞,郭狗娃,炊事员吕角老先生,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一直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五年的知青生涯里,先后参加了雷庄大寨田的土地平整,下程大队的大寨田建设,五年的插队劳动锻炼,强健了体魄,虽然迷茫,但我的生活技能,认知能力,有了提高。还结识了一帮正能量的朋友,认识农村的生活的艰辛,也培养了我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理想境界上有了空前的提升。让我从小青年成长为一个壮汉。</p><p class="ql-block"> 受人滴水之恩,亦当涌泉相报。城北曾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节点,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所以,我视城北大队为我的第二故乡,时常魂牵梦绕念念不忘。我珍惜这份感情,我感恩城北的父老乡亲。虽然年过花甲,但是,曾经的城北知青,能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和提高,有点付出是值得骄傲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