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之旅——摩洛哥(之四)

勇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撒哈拉沙漠:黄色</b></p> <p class="ql-block">从马拉喀什出来,接我们的就是这部奔驰了,我们报了沙漠豪华团,有专职司机全程接送,去沙漠需要两天一夜,途中在德斯小镇住宿,第三天再从沙漠接回我们并把我们送到下一站:菲斯古城(参看美篇第一部,地图上有标示,这可不是一个短的距离)。因此,要和她厮守三天。</p> <p class="ql-block">是一部商务车,坐4人,绰绰有余,司机是满脸堆笑的络腮胡子柏柏尔人,很热情,也算健谈,只是我这英语不行,想好了,蹦几句出来还行,而且还可能吓人一跳,因为发音太标准,可如果人家搭话,我基本就是一脸懵逼了(听力太差,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代老硕士的通病吧,当然,英语环境下的除外),谈话就此结束。所以,我经常提醒儿子接话茬。鉴于司机的表现,到达菲斯时,我们给了司机400迪拉姆的小费,怎么说,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不能给国人丢脸,别让人说咱小气不是?</p> 中途要翻越阿特拉斯山脉,然后在山脉的南面,经过摩洛哥的电影城: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也被誉为:沙漠之门,且因其在电影行业的地位,被誉为:摩洛哥的沙漠好莱坞,或:非洲好莱坞。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小城。是众多知名电影的拍摄地,包括:《北非谍影》、《角斗士》(司机告诉我们,这里正在拍摄《角斗士2》)、《四片羽毛》、《埃及艳后》、《情陷撒哈拉》、《尼罗河宝石》、《阿拉伯的劳伦斯》以及《间谍游戏》等等。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在此逗留的计划,就开车穿行而过了。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古村落:阿伊特·本·哈杜村(<br>Aït Benhaddou),其实刚说的这些电影,就是在这个村子拍摄的,除此之外,还有:《亚历山大大帝》、《沙漠女王》、《星球大战》,和咱们熟悉的国产片《红海行动》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可见它在电影界的地位了。 <p class="ql-block">所谓古村落,是建在山上的,上山之前的村子里,一座村子标配的清真寺上,两个情真意切的鸽子在最高处筑巢,并喃喃细语,拉着东邻右舍鸡毛蒜皮的琐碎家常,引起勇哥的关注。所谓高度不同,眼界不同啊。</p> <p class="ql-block">Aït Benhaddou是摩洛哥保留至今最经典最完整的 Kasbah,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指定的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经过一座大约200米的桥,就到了山脚下的村子,然后一路拾阶而上。挂在墙上的画作和手工艺总能引起我的注意。</p> 这个有“摩洛哥最美Kasbah”之称的南部古村落,建于公元8世纪,由6座被称为"卡斯巴斯"的建筑群组成。 "卡斯巴斯"(Kasbah)是柏柏尔人特有的堡垒式建筑,是这一地区十分流行的一种奇特的建筑形式,这里住宅和粮仓都被建成堡垒的样式。 一般都在上部雕有装饰,几何图案富于变化。 摩洛哥地区的这种造建筑物曾经影响到毛里塔尼亚、利比亚一带。 这里能看到雕刻的几何图形,颇具特色。 阿伊特本哈杜村建有护墙,护墙内的房屋都是泥砖筑成。 建筑物都没有窗户,或者很小的窗子,采光只是依靠长廊透进的阳光。 泥砖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先把泥土和稻草混合灌进木模,再放在阳光底下晒干作为建筑的材料。木模有两个槽或者一个槽,一次可以制作两块砖,这不就是我们老家农村做的土坯砖吗?到人家这里,竞成了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建筑物多为三层,底层是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想象一下,住在里面,冬天还行,夏天不跟蒸桑拿一样?</p> 村庄还建有监视羊群的公共小屋、仓库、清真寺、村民会议室等公共建筑。山顶上这个,是全村的粮仓。 有外敌人侵时,全村人可以退守到这里进行防御。 是前撒哈拉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的三层机构看的就明显些,几乎没有窗子,上面的几何花纹。 不得不佩服摩洛哥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 典型的阿拉伯风情。 晚上入住夏路卡德斯酒店(详见后续的摩洛哥食住行美篇),在德斯小镇享受酒店的独特装潢和美食、美酒、美景,这是在酒店天台上拍到的唯一一张小镇的俯瞰图,好好珍惜吧。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继续南下,中途一个观景台歇脚,在采购当地各种色彩鲜艳的头巾时,司机答应帮忙砍价,这也成为此行唯一留下的司机的照片。400迪拉姆的小费就是给他的,记住他,下次遇到要回来。</p> 继续上路,前面就是著名的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s)了 河流宽约十几米,两旁却有着几百米之高的垂直悬崖,被誉为“世界十大美丽峡谷”之一。 因地形优势,吸引着无数攀岩爱好者前来,我们有幸拍到这一幕,以前都是在电视电影上看人家攀岩,这回看到活的了。 冒着生命危险,非要自己爬上去,图啥?我想不通,更搞不懂那个所谓的起夜家(我还是不点名了吧),公司都被人家举牌了,还在那里不是爬山,就是扣女,到处被采访,显摆。这种所谓的起夜家,跟人家任正非确实不能同日而语。从来没听说任总干这事?即便干,也不声张。 <p class="ql-block">不过鬼佬(广东话,对外国人的统称,无贬义。估计是最早见到外国人的时候感觉长得跟我们不一样,以为见到鬼了。)喜欢这个,毛线、刺激、征服欲、成就感?</p> 很多旅游车在此逗留,游客下车观赏、拍照、留念。 不要光听我说,山有多高,看一下人和山的对比,就知道我没有夸张。 <p class="ql-block">期间一位陌生的游客冲我笑笑,我连忙会心的回笑于她。是个女游客,而且是个外国女游客,而且笑得很灿烂,我顿时精神焕发,心花怒放,温暖的情绪一直延续到撒哈拉沙漠帐篷里的凌晨深夜(这个时间的沙漠温度已经很低,比白昼低几十度)。开个玩笑,是说人家鬼佬这一点很好,友善的对待陌生人微笑,我们国人缺乏这个,当然也是骗怕了,我们的老话告诫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记得四十年前刚开放那阵,电梯里如果遇到歪果仁,人家一定会对你微笑,但后来他们遭遇到不少冷脸之后,也改了,一张欠了八百万的脸。这叫礼尚往来。</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处古村落遗迹。我还在想着那个女游客,放不下,那么一众,为何偏偏对我笑?我长得也不帅啊?莫非是看出我素质高来了?我自以为深藏不露,这么多年了。竟然被人家一眼看穿?那以后还真要小心点了。</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里最醒目的,依然是鹤立鸡群的清真寺</p> 在这个村落附近,我们上厕所还进了一家人,据说(就是这个柏柏尔司机说,刚才还说唯一照片呢,这里就是唯二了,你看他是不是有点心虚?)村子里都是女性,单身,他们勤劳勇敢、贤惠善良,没有了男人,靠手工制品为生——感觉像传销的段子,此处应该有纸巾和眼泪!手工制作的地毯、挂毯、毛毯,各种毯,货真价实,说实话,毯子的质量是保证的。尽管这个男人费劲了口舌,讲解他们的毯如何好,还有佣人给我们上茶(mint tea)和花生,茶很甜,花生很香,我们很小气,没买。坐在左上角的女人只是笑,便露出满嘴的不整齐。总觉得就上个厕所,买回来两床毯子,不合逻辑! <p class="ql-block">我在La Mamounia酒店里说过,到处都能看到国王的像,这不,摸还摸得六世,这里的照片还潇洒些,那个为了多分房,和老婆假离婚的现国王。</p> 路上还有一个观景台短歇,便是卖手工艺品的,可见摩洛哥人多么的爱好艺术、手工艺,但凡跟艺术沾边的,咱都不嫌弃。 已经闻到沙漠的味道了,这是忍不住叫司机停车拍的,尽管一路上司机都好心提醒,如果觉得想拍照,take picture的,尽管吱声,这是我唯一叫停的美景。 两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山,注意上面的文字。 开到沙漠边缘,柏柏尔司机就停下,说要换车,他们的车不能进入沙漠,于是就换成这位了。同样的络腮胡子、墨镜,但是丰田车,千万别小瞧在沙漠里开车,这个技术难度系数9级(一共10级的话)。因为开得很快,需要不停转动方向让车子尽量走有车辙的路线,感觉自己就是战争片里的战士,就暴露在敌人的射程之内,有点小紧张。这张当然是偷拍,假装拍窗外时捎带的。因为这个司机没有柏柏尔那么友好。他竟然想让我们在15点多就直接进沙漠,辣么大的太阳,要把我们烤成木乃伊啊。在我们跟组织者电话沟通后,他才同意先送我们去帐篷,等到17点半再来接我们去沙漠。 这是在车上用手机抢拍的,要知道,车速之快,之抖,能拍成这样,我不说,你能想象这样的拍摄条件吗? 这是沙漠边上的小城堡。 蓝天、白云、沙漠,符合摩洛哥人对颜色强烈对比的要求。 几只悠闲的骆驼,草棚,沙漠,述说着遥远的故事。 能在沙漠上生长,就已经不是一般学生了,三班的,后来知道这就是摩洛哥盛产的橄榄树,他们的橄榄油出口是强项。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景在攻略时已经在脑海里上演过无数次,真到跟前,却是手机匆匆抢拍的,还好,能看。颇有广袤之感。</p> <p class="ql-block">好了,还是说说撒哈拉沙漠吧。其实,沙漠就是沙漠,具体到每一粒沙子,没什么特别,就像赵本山说的,所谓名人,就是人名。我相信这里的沙子,跟我小时候房后那一堆沙土也差不了多少,可是,人家叫撒哈拉,那就不同了。不仅因为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和她与西班牙人荷西的爱情,更重要的,它太大了,太古老了。这一点,我家屋后的沙子着实比不了。</p>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面积约932万平方千米(跟我们的国土面积相当了),位于非洲北部,约占非洲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下图,撒哈拉沙漠横跨10个国家和1个地区,分别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地区。约有250万人生活在这片沙漠上。 “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是地球上最不适宜生物生长的地方,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最高温度58度,一天内最大温差37.8度,相当人人体温度从活着到死去的温差。 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还不是一个沙漠,气候类似于东非,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大约有3万幅古代的岩画,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描绘的都是河流中的动物,如鳄鱼等。<br> 同时也发现过恐龙的化石。但撒哈拉自从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罗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绿洲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植被存在了。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浅而季节性泛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脉陡峭,以及遍布沙滩、沙丘和沙海。 沙漠中最高点为海拔3,415米(11,204英尺)的库西(Koussi)山顶,位于乍得境内的提贝斯提山脉;最低点为海平面下133米(436英尺),在埃及的盖塔拉洼地(Qattara Depression)。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摩洛哥主要是磷酸盐(不仅可以用于生产磷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还是磷酸锰铁锂电池的重要原料。磷酸锰铁锂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池类型,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能)。 <p class="ql-block">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油国。我发现这家伙在吃同伴的尸体。估计生前吃饭都抢不过它,好吧,死了我要都抢回来,连你人,不,连你虫也吃掉。报复心有点强。</p> 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 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色植物,都令我格外钦佩。 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 从50万年前开始,就有人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生活。如今还有大约250万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系的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尔人。 差不多算是沙漠地接了,就是我们居住的帐篷的东家,两个小伙子中的一个。两个人觉得我的相机好玩,拿过去摆上了POSE,还挺有范儿的。 单纯拍沙漠,其实没有多少好拍的,一旦有了生命,就有了灵气。尤其是比较帅气的生命,价值就陡增了。 我们第二次被那个司机达到沙漠上,主要目的是等待落日,太阳还没有下班的意思,我们便摆拍各种场景。 在撒哈拉范围内最大的城市是毛里塔尼亚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阿尔及利亚的塔曼腊塞特,马里的廷巴克图,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利比亚的加特和乍得的法雅。 左边这小子挺灵活,要把他的头巾给我包上,给我拍照,开始觉得挺好玩,想象着这身打扮,扮演他们的酋长就没谁了。可等我拿到照片才发现,这活脱脱一个国民党残兵败将。伤的不轻,估计是气质自带的吧。 心里想的是酋长的身份,动作也是虔诚的祈祷。 我们周围沙漠里的游人不多,天气也算给力,孩子们在聚精会神的拍他们的大片。 太阳要下班了,注意下面的游人,小到只能放大看。 地接很有经验,等我们快回到帐篷时,特意给我们拍这张剪影的合影,我是断后的,尽管经过了美化,依然能看出伤的不轻。 等到另外一队骆驼队归来,抢拍下来。 这是帐篷外面的歇息凉棚。两个地接把我们带回帐篷前,让我们围坐一起,拿出他们家的宝石,类似石榴掰开后的样子,给我们讲半天,希望我们能买几个回来,不过还是让他们失望了。尽管不是很开心,也没有发作。 <p class="ql-block">晚上帐篷的游人举行了篝火晚会,当地的小伙子们打起鼓来唱起歌,别有一番滋味。发现有同胞乐在其中。此行有两件事不爽,一是基本没吃到羊肉,来之前以为是伊斯兰教,应该羊肉随处可吃,情况却恰恰相反。其次是想喝点酒的时候时常不能如愿,因为伊斯兰教是不喝酒的,很多饭店里也没有酒,少了一些情趣。</p> 第二天一早起床,就是要拍日出的,这也是沙漠之行的重要任务。还好,看到了太阳,也感谢几只骆驼,免费给我们做前景。 日出拍多了,也就有经验了,单纯拍一个太阳出门上班,没有多少观赏性,一定要有前景,而且能反映当地特征的前景,如此便上了一个台阶了,如果再拍得艺术些,就离大片不远了。 两个慵懒的骆驼,一站一卧,有错落,背景是准备露脸的太阳。这个就有点意思了。 摩洛哥的骆驼都是单峰驼,不像我们国家,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北部等亚洲地带的双峰驼。单峰驼主要分布在北非、东非、印度大陆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或干旱地区。 <p class="ql-block">骆驼是很神奇的动物,能在沙漠生长并繁衍生息,绝非平庸之辈。首先,人家都是双眼皮,四个胃,耐饿耐渴,耐高温耐严寒,耐风沙,嗜好盐,但是厌潮湿, 还耐粗饲,见过大口大口吃仙人掌的骆驼吗?享受的很。不服,你吃一个我看看!</p> 骆驼每2年繁殖一次,怀孕期为12-14个月,第二年3-4月生产,每胎产1仔。骆驼寿命为35-40年。 北非的单峰驼基本都是家畜了,很少野生。说到底,沙漠就是沙漠,莫寄予过高的期待,而且我想,下次如果再来同样的地方,可能就完全不同的形态了,因为日积月累的风在时刻改变着沙的形状,就如同抽刀断水一样,水早已不是原来的水了。这就是运动的世界,所以,我们的心不能静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