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滏流東渐</p><p class="ql-block">文字: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Du fu thatched</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p><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为纪念唐代成都冀国夫人,在花径红墙的中部修建浣花祠。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1959年,由时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1999年,建成“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2002年,原草堂寺大雄宝殿大雅堂正式开放。2005年,重建“万佛楼”,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p> <p class="ql-block">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p><p class="ql-block"><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p><p class="ql-block">唐·杜甫</p><p class="ql-block">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注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黄庭坚、陆游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span></p> <p class="ql-block"><b>草堂大廨</b></p><p class="ql-block">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厅堂两壁悬挂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p><p class="ql-block"><b>草堂大廨诗史堂</b></p><p class="ql-block">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p><p class="ql-block"><b>诗史堂工部祠</b></p><p class="ql-block">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p><p class="ql-block"><b>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b></p><p class="ql-block">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p><p class="ql-block"><b>少陵草堂碑亭花径</b></p><p class="ql-block">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花径梅园</b></p><p class="ql-block">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便是梅园。站在月洞门外,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3.2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