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玉虚观

非哥记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 / 徐守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走进市区马陵公园内,这里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高树参天,繁花似锦,古朴寂静。园内历史元素众多,坐落在公园东部的“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巍然屹立,非常引人注目。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这纪念塔的塔基上原是宿迁历史上有名的玉虚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马陵山脉自山东向南延伸到宿迁城境内,南北蜿蜒八百里岗陵起伏,形如奔马,故称马陵山。宿迁市马陵山的余脉,地貌走势自北向南缓缓倾斜。城区内马陵山、锅矿山(又名釜山、今矿山社区内)灵赭山(俗名凤凰墩、在今凤凰社区内)和灵杰山(在今南关社区宿迁中学内),实则是丘陵和岭坡,历代相沿,丘陵亦即称为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在马陵山山包南侧始建玉虚观,内有三清殿、玉皇阁,阁内设有玉皇大帝塑像,正中山巅建真武大殿,其为宫殿式建筑,歇山展角、斗檐斗拱,殿内铸有真武大帝铜像,殿墙嵌小碑光华照人,俗传曰“透亭碑”。上刻有古人赵信国诗句:“马陵八百里,龙接五花津;天宝辉南极,山灵拱长辰;两河环玉带,夹岸辗朱轮;万户慈云覆,长看紫陌春。”记录着历史的宇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殿前建有东西望河楼,真武大殿和玉虚观之间设有“山连泰岱”横匾悬于通门,穿过通门有石阶二十余级,以达山顶,此是游人和香客登山必由之路,可以想见,古代没有今天的高楼建筑,站在望东西河楼上,东可望见如玉带般的大运河,西可望到波光粼粼的古黄河,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明朝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宿迁八景”之一的“马陵秋月”,就是在这马陵山顶的玉虚观上,“山阳为玉虚观,山顶建真武殿,殿前有东西望河楼,为游人休息之所。山去市稍远,颇绝尘嚣;中秋登山望月,圆镜当头,清澈世界有身入广寒之致,山前有井,相传中秋午夜,月映井心,当亦如夏至日午,太阳之在北回归线,照入井中相同,逐步传为胜景。”远近文人墨客常登此楼,把酒临风,心旷神怡,诗情大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顺治年间,宿迁知县李巽臣(金坛人)来到马陵山玉虚观上题诗盛赞玉虚观的美景:“白露秋空映碧天,月华如水照出筵;北来山势连城举,东去涛声绕寺悬,放浪衣冠虚岁月,寂谬宫殿引神仙,清辉到处甚欣赏,何必年年映井圆。”昔日玉虚观的盛况可以想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喻文伟为避黄河泛滥,将县城从今项王故里附近,北迁至今老城区,给具有仙境的玉虚观又增添了几分热闹。1931年(民国20年),国民革命军西北军骑兵第一师长张华堂率领官兵在此创建马陵公园。1933年(民国22年),东望河楼改名为“杨公亭”以纪念固守台湾,抗日殉国民族英雄杨泗洪;西望河阁楼改为“瑞璇图书馆”,以纪念清代本县女诗人倪瑞璇。在山东麓建草堂三间,提名“马陵寄庐”,山下北面几座大坟内葬北伐时牺牲在县城国民革命军百名官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英雄杨泗洪(1847-1895),宿迁河清街人(黄运路南侧老车站东侧),今宿迁中学院内,1885年以营官和巡抚刘铭传赴台,打击日本侵略,杨亲赴前线,身先士卒,连连获胜,在粮尽援绝情况下,仍浴血奋战、敌遗尸骗野。军中称之为“杨黑虎”,1895年在落虹桥追歼敌寇战斗中,不幸壮烈殉国。国人听说杨为国捐躯,执万民伞、擎万民旗、迎送棺柩、巷哭道祭。棺柩所到之地,百姓无不拥途祭吊、挥泪洒别,灵柩到宿后,停放在马陵山顶;真武大帝殿内,祭吊三日;前来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前来瞻仰这位民族英雄,憾天地、泣鬼神,哭哀声响彻云霄;后居安葬在宿迁城南东关口的运河西提(今新南菜市南300米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诗人倪瑞璇(1707-1736),女,字玉英,祖籍宿迁大兴镇倪家渡,后生活在宿迁宿城石坡岸三条涧,庠生倪绍瓒之女。倪瑞璇五岁丧父,同母寄居于睢宁舅父樊正锡家中。瑞璇幼小聪颖奇慧,六岁听兄读《易经》,听后能诵,七岁学作古文,八岁学诗及俪体,九岁读诵五子书,博闻强识。稍长,五经、四书、周礼、孝经、尔雅等儒家典籍,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八家及道德、阴符、关尹、庄周等诸家之说,无不熟悉。雍正四年(1726年),倪瑞璇由舅父做主,许配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续弦,倪瑞璇随丈夫徐起泰游历很多地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题材多样,格调高雅,思想内容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是一位极有见识、忧国忧时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深的影响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8年11月22日,日寇飞机轰炸宿城,有着532年的真武大殿等庙宇未能幸免,公园全部建筑毁于炮火,沦为废墟。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重建马陵公园,在公园西北首建立“光荣馆”。1963年4月5日在真武大殿原址,建成塔高33.12米,正面雕着陈毅元帅亲笔题字“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顶尖端装有五角红星,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园内还陆续建有“抗日烈士纪念碑”、“马仑烈士纪念碑”、“朱瑞将军纪念碑”、“少年英雄韩余娟纪念碑”以此传颂烈士的革命精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玉虚观虽已不复存在,楼阁庙宇也无法还原,只能封存在历史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发文叙述,为的是不愧先祖,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报效祖国,让宿迁永远成为安康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徐守京 1986年11月参军,1988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学习,1990年7月毕业,1997年转业回到宿迁,现任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水警大队一级警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