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大庙

莫愁公共关系

<p class="ql-block">南岳庙,又叫南岳大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山脚下的南岳区,朱明峰的南麓赤帝峰下。南岳庙是祭南岳圣帝的寺庙,始建于隋代,是中国南方规模较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宫殿式建筑群之一,素有“南国故宫”之称。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并形成98500平方米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南岳庙主轴线上由南至北共分九进,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庙内两侧东有道教八观,西有佛教八寺,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典范。南岳庙是一座集国家祭祀、民间朝圣、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于一体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是南方最大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和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南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明代刘献《重修南岳庙记》载:“舜居社,南巡至南岳如岱礼,言祀觐之礼如岱也。禹受禅若帝之初。兹山之祀可推。周制:六年王时巡诸侯,朝于方岳。当时岳有明堂,为享帝尊亲之所,礼特隆焉。历汉而唐,极祀不衰。”这里的明堂应该就是南岳庙宇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南岳庙本在祝融峰上,为方便国(皇)家祭祀与民间朝圣,隋代移至山下。</p> <p class="ql-block">据《南岳志》记载,唐初,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十三年(725年),由唐玄宗诏建南岳真君祠;开元十五年(727年),南岳庙受特大火灾,其后陆续得到修复;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岳真君为司天王,于是庙制按王宫规模增修,至唐肃宗时(711~762年)即有相当规模;贞元年间(785~805年),开始称为南岳庙,并沿用。</p><p class="ql-block">宋开宝九年(976年),诏修南岳庙;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南岳司天王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因此其建筑形制亦“由王升帝”“拟然帝居”,从此成为一种“定制”,并沿袭下来。</p> <p class="ql-block">南岳庙历经宋、元、明、清历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扩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八年(1882年),南岳庙由平江举人李元度受命重修,增建和重修了行祠、御碑亭、御书楼、注生殿、辖神祠,使南岳庙颇俱规模,沿袭下来。</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南岳庙正南门城楼在被飞机炸毁外。</p><p class="ql-block">1963年,南岳管理局文物保管股改称为南岳县文物保管所。</p><p class="ql-block">1973年,改称为衡山县文物管理所。</p><p class="ql-block">1968~1978年间,南岳庙被视为“四旧”而遭到了破坏,碑林、匾额、塑像和经书等悉数被毁。</p><p class="ql-block">1980年开始,南岳庙开始了持续的整修,损坏的建筑和神像等都已经复原。</p><p class="ql-block">1982年,改隶为湖南省南岳管理局。</p><p class="ql-block">1984年,建立南岳区后,易名为湖南省南岳文物管理所。</p><p class="ql-block">1992年,南岳区将南岳庙的管理权属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给宗教团体,由新成立的南岳庙佛道管理委员会负责。同年成立南岳区宗教事务局,对南岳庙进行行政管理。</p><p class="ql-block">1995年,成立湖南省全面修复南岳大庙委员会,负责对南岳庙的修复。同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国家建设部历史名城专家教授会聚南岳,评审并通过了《全面修复南岳大庙规划方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筑格局</b></p><p class="ql-block"><b>格局</b></p><p class="ql-block">南岳庙坐北朝南,前临寿涧水,后枕赤帝峰。占地面积9.8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9]中轴线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包括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庙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p><p class="ql-block"><b>特点</b></p><p class="ql-block">南岳庙佛道共存,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庙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主要建筑</b></p><p class="ql-block"><b>综述</b></p><p class="ql-block">岳庙分为主要建筑为正门、奎星阁、城门式的三大洞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门。</p><p class="ql-block"><b>正殿</b></p><p class="ql-block">正殿又名大殿、圣帝殿,为南岳庙第七进建筑,建筑面积1877平方米。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p><p class="ql-block"><b>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御碑亭为南岳庙第四进建筑,内有康熙皇帝御制的《重修南岳庙碑记》碑刻279字,首句为“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这也是南岳为“寿岳”的御定。康熙的手迹在1968~1978年间遭到损毁。</p><p class="ql-block"><b>其他建筑</b></p><p class="ql-block">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p><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为奎星阁,又名盘龙亭,其上为戏台,阁东有钟亭,阁西有鼓亭。是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笔。</p><p class="ql-block">第五进为嘉应门,是迎接宾客的礼仪门,皇帝和官员等来南岳祭祀时,地方官员在此迎接。嘉应门已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院,大庙招待所等。</p><p class="ql-block">第六进为御书楼,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第八进为寝宫;相传是南岳圣帝父母的寝宫;</p><p class="ql-block">第九进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b>南岳文化</b></p><p class="ql-block">南岳庙是南岳之神享祀的主庙,是历代帝王代表国家祭祀山川社稷的主庙,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隋唐以来,封建帝王三番五次的对南岳封神封帝,有文字记载的官方祭祀南岳,谒岳庙的活动:唐代有8次,宋代22次,元代17次,明代33次,清代44次。</p><p class="ql-block">南岳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并存的寺庙。道教八观、佛教八寺和御书楼等建筑代表了三教合一的性质。“道教东八观”即:老铨德观、新铨德观、老三元宫、新三元宫、万寿宫、清和宫、仁寿阁、玉虚阁。南岳最早的道教活动系东汉。</p> <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本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立即删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