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打卡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红色姐妹花“深祖家塾”。

CAI

<p class="ql-block">深祖家塾”蕴藏感人至深故事,大宅第走出一对“红色姐妹花”在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提起“深祖家塾”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那是“红色姐妹花”高梧清、高修一的旧家,也是中共澄海区委成立处。我们今天来到深祖家塾探访,实地感受这座大宅第里面蕴藏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西和璧的潮汕宅第:穿过林厝几条巷子,便来到位于高厝巷的深祖家塾,入门左侧的墙面上,一块党旗模样的牌子上有“中共澄海区委成立处旧址”(高修一家)几个字眼,其左边是一块介绍高梧清、高修一这一对“红色姐妹花”革命事迹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深祖家塾整座大宅院坐北向南,气势恢宏,共有三进门,一进门为外阳埕(此门向西南方向斜开),二进门为内阳埕。一进门的门板已消失不见,只剩下空洞的门框,二进门是潮汕传统祠堂式双开门,正上方写着“深祖家塾”四个字,墙面有彩绘、漆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穿西装的天使”灰塑、西洋男女人物彩绘、手持枪械的外国士兵等物像的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外来文化在当地的影响。步入家塾内部,可发现它的平面布局为潮汕传统民居中的“双背剑”格局的变形,正中为一座“四点金”,左右搭配两条火巷与两排从厝,从巷和一般的不同,为阁楼式建筑,在当时还算少见。</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深祖家塾是经营南北行生意发家的两兄弟高振朝、高振丰共同倡建的,兄弟俩在民国初期创办了“裕发元”商号,北上采购大米、豆类等返汕销售。1916年,这个大家庭高振朝的长子高永生生下一女,取名高梧清,7年后妹妹高修一也降生在这里。1922年,随着家族人口不断增加,高氏兄弟决定修建供族群居住的大宅院“深祖家塾”。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高家在东北的生意宣告破产。经济陷入困境,高梧清被迫从汕头友联中学辍学,深祖家塾也无力聘请家庭教师,在家塾中学习的高修一也失学了。面对家里这群“失学儿童”,高家的长辈在高氏家塾办了家塾,自己教学。高修一从此开始接触到一些文学名著、进步读物,她开始把对失学的苦闷、对半封建家庭窒息气氛的不满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抗战爆发后,报纸传播的抗日救亡思想更令她受到触动。可以说,深祖家塾也是高修一走上红色革命道路的思想摇篮。</p> <p class="ql-block">  深祖家塾的装饰艺术,以嵌瓷、木雕、彩绘、漆画、灰塑为主,尤以“锦灰堆”灰塑最为精彩。</p><p class="ql-block">  “锦灰堆”起源于元代绘画,也称“打翻字纸篓”,顾名思义,就是将残缺、污损的字画、书信、扇面、碑刻和器物等拼接成一组画面,体现了文人阶层一种写实的审美。</p><p class="ql-block">  深祖家塾的锦灰堆灰塑,塑造了传统的折扇、宝剑、墨盒、鼻烟壶等器物,以及时髦的生活用品“固齿擦牙香粉”;有真实存在的《新修身》《精选楹联新编》《游西湖》等民国课本与图书;一本碑刻法帖的封面还有“住外砂王厝市”的字样,王厝市是民国时期林厝村的集市。</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古琴下露出的一封侨批。虽然高氏兄弟的生意并不涉及海外,但侨批作为写实装饰的出现,却暗示着这是一个有海外关系的家族。</p><p class="ql-block">  此外,“穿西装的天使”灰塑、西洋男女人物彩绘、具有欧美文化色彩的鹰塑,都反映了外来文化在外砂产生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高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蓬沙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