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山前世

海在呼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华山,丹东市最年轻的山,至今不过30岁。1993年之后,随着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建成,它才落得此名。</span></p><p class="ql-block">2013年原志愿军子弟小学同学到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之前,它是座无名荒山吗?非也。据我所知,五六十年代它叫守备山,属驻军部队管辖,因其山顶有个地下隐蔽部,曾经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高炮师指挥所,朝鲜停战后1958 年高炮六十二师回国接防,作为军事设施保留了下来。“守备山”名称就是六十二师对此山的叫法,估计除六十二师以外,其他部队和社会上并不知道,至于后来被说成是志愿军彭德怀指挥所,似乎有些牵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当年东北边防军高炮一团老人说,1950 年志愿军入朝前这山上并无山洞。该团7月作为东北边防军进驻安东防空,设防时是团司令部作战股长裴辅忠和参谋陈哲文跑遍市区,并未发现有山洞可利用,陈参谋画了阵地配置图,指挥所设在元宝山,另在帽盔山上设了观察所,在此山山脚下仅安排了一个高炮连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9月志愿军高炮六十一师(即原高炮一团)师长阮邦和回国开会返朝鲜前线途中,知此地正由苏军高炮师驻防,便同师作训科长袁守范参观了苏军高炮阵地和这个山顶隐蔽部指挥所。看洞内铺木地板墙板,还有暖气,电灯电话无线电台一应俱全,可明面上却看不见各种电线,都在墙壁里用绒布遮罩着,显得很干净也挺奢侈。参观完后又应苏军高炮师师长邀请到其住处小洋楼(现山上宾馆)吃了顿西餐。老人回忆说当时参观后感觉是苏军高炮师正规化建设和技战术都值得学习,从他们费力打造并精心装修的这个地下隐蔽部就可看出这一点。当时在锦江山公园半山腰他们的高炮阵地,其北侧也筑有山洞,作为高炮阵地配套设施用于存放弹药或人员隐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袁老谈及此事时还说,1950年9月东北边防军高炮一团在此驻防时,苏联红军高炮部队就来人准备接防,自己作为团参谋长在江桥边一座平房接待他们,介绍了高一团在安东市区和鸭绿江桥的防空部署。到10月中旬高一团入朝时苏军还没到,就交防给高炮十七团,不久苏军又接防。守备山地下隐蔽部从规模和配置上看,应该是苏军接防时主持修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细察此事得知,当时苏军也秘密派遣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其辖有歼击机师和高炮师及雷达、探照灯等多兵种的第六十四防空集团军,进驻安东统管鸭绿江沿岸地区防空,从上游水丰电站到安东鸭绿江桥两岸都有他们的高炮阵地。锦江山公园半山腰大平场早先是日本人建的神社,1945年底安东第一次解放时被拆除,1947年二次解放也没很好清理场地,朝鲜战争爆发,正好做了高炮阵地。与其一条线的现军分区大院靠山一侧有两个平场,也是当年为做高炮阵地挖出来的。苏军歼击机师于11月初开战,带着年轻的中国空军,打出了令美国飞机胆寒的朝鲜北部“米格走廊”。其不仅空战得力,地面防空也卓有成效,安东市和鸭绿江桥被有力保障,一直到朝鲜停战后的1954年底他们才撤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志愿军高炮六十二师自朝鲜回国,驻防安东地区,自然就接管了这些高炮阵地和隐蔽部山洞,只是那些年六十二师的任务主要是沿海反侦察作战,高炮大都部署在东沟庄河一线打击敌侦察机,有几年还外出西北核基地、越南等地执行任务,因此这个在丹东市内的地下隐蔽部就无用武之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仔细考察起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从锦江山到守备山一线还修了些高炮阵地,因为作战时每个高炮连队都应有一两个备用阵地,以便及时互换防止敌机攻击,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五六十年代间,像山上宾馆南墙外市幼儿园附近圆形半圆形的坑和山脚大片的空场,基本都是高炮阵地遗迹。家住那的我小学同学洪涛、系群就说,他们小时常到这些山坡的坑沟处玩战斗游戏。公园半山腰大平场上东倒西歪散落地上数米长几十厘米粗的原日本庙白色石梁柱,也成了大家锻炼跳高跨越走独木桥的道具。这大平场虽然依旧是公园,可它北侧一直有个圈在铁丝网里面的军事区,内有一个山洞一栋平房,那年代这是六十二师师部警卫连营房。当时我进过这山洞,看到还有陈旧的木地板,一个掀开地板就可舀水的水池,想来应该是汇集的山泉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春我回老营房时,仔细查看了以前不太关注的这些战场遗迹,拍了点照片。这些照片也算是历史了,放在下面供大家比照,但愿后世人们不要忘记它。</span></p> <p class="ql-block">早年间的日本神社外景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山半腰大平场-当年高炮阵地</p> <p class="ql-block">山半腰大平场北侧的山洞隐蔽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 年10月军委“一号命令”发布,炮六十二师奉命它调,公园半山腰这处山洞、营房随下边的师部大院交军分区使用,而南边守备山这处则交步兵一九一师管辖。步兵师无防空战备任务,便将其作为了看守所——一个小山洞倒也正好利用上——使用时由政治部保卫科管理。看守所利用率不高,也就是在“十年动荡期间”短期关过几个行凶杀人、叛国外逃犯,基本成年累月无人,因此这就像荒山一般。师里也无人叫它守备山,只说看守所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 年春我跟师保卫科干事徐志诚去这看守所山上转了一圈,我是第一次去那里,怀着对久闻大名的守备山的好奇心仔细进地下隐蔽洞里查看一番,出来后还顺手拍了几张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46年前守备山(看守所山)当时的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山顶向北望,一条小路顺山脊而来</p> <p class="ql-block">向南望,土丘就是那座地下隐蔽部</p> <p class="ql-block">向下望,那片空场也是当年高炮阵地</p> <p class="ql-block">向下望去,远处隐约可见鸭绿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地下隐蔽部山洞洞口近景</p> <p class="ql-block">来一趟总得留个影吧,俩洞口各一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不久因为此山,有一场军地官司打到了中央,闹的沸沸扬扬。起因是七八七九年间,丹东市要修建气象台,不声不响地在这山上盖起楼房,待部队发现时已晚,房子都起来一两层了。师里认为此地为军产军事设施,地方无权建房,尤其不协商请示报告擅自开工,孰不可忍!于是派兵挖断为建房修的汽车盘山道,还看住现场不许施工队干活,地方人员拍照也被抢下相机曝光胶卷,双方就差动手,只好暂停施工各向上级报告请示。那几天我在师政治部值班室当班时也接过这类的电话“告状”。现在想来,那几年因大气候变化,地方上对军队前些年的“三支两军”心有不满,官方纷纷秋后算账,揪曾当过军代表的干部回去检讨;社会上治安环境也较乱,大街上小混混抢军帽现象时有发生。军民关系有点紧张,政治部增设了群联科,专管与地方关系协调工作,原秘书科副科长程福民去当科长。记得有次开会时,曾被结合进抚顺市革委会多年的师副政委袁惠民和政治部副主任关振华就发牢骚说,现在军队威望低、军民关系不好这不能怪我们,“三支两军”那都是按上面部署做的,运动中嘛!这回市里随便占我们的地方建房子还不打招呼,不能太迁就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次会上还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对于抢军帽的地方混混,必要时可以开枪自卫。之后,我出差跑外地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时就带支手枪以防意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来当时在那种大环境下,守备山建房争地事件出现也不意外了。这事据说一级级报告上去,最后还是总部和国务院下指示,说已建好的楼房可保留使用,但绝不得再扩大占地面积。如此,一场土地纠纷才告一段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八十年代初,上级要建干休所,军里计划在丹东建,令师里负责选址筹备。首长们想正好把这处有争议的地界利用上,于是初步选定在此山。师政治部秘书科干事李长顺受命参与筹备建所,他是1962年天津入伍的老兵,敦厚老实写得一手好字。那时京津沪对军转干部还有审批指标挺难进,他说正好干完这活就留在部队不用回天津了,我也说这样挺好。一天他拿了个干休所规划草图给我看,说找了建筑设计专家,人家提出楼房分布应该错落以利采光防噪音,不宜前后一线排开等意见。又过些天他说,规划报上去审批,军里征求老干部意见时遭到反对,都说“打仗一辈子净爬山了,到老了还要爬山,不行。”于是改换地点在桃源街师医院和宾馆南墙外原师机关幼儿园位置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守备山只好继续荒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过几年,大约在1984年新的规划来了:丹东市要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经军地双方高层协商一致同意:选址守备山,丹东驻军配合丹东市一同完成此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丹东市早有抗美援朝纪念馆,只不过馆址不固定。我记得六十年代初在小学时学校曾组织我们去参观过,那时它在江边一栋面朝鸭绿江的二三层黄色大楼里,隔条马路就是江岸。后来“动荡年代”中关闭了,有两年搬到车站东侧的灯光球场大楼,这个楼也挂过阶级教育展览馆牌子。再后来我当兵走了就没关注、参观过。1984年我随部队在内蒙国防施工打山洞,听说要新建纪念馆还挺高兴,写信给丹东市人代会建议把山上街改名为志愿军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点离题远了,还是回来说山。1989年我转业离开丹东,此后都是从战友和同学那里听说的点滴,不能叫守备山前世故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守备山被选定为抗美援朝纪念馆新址后,上上下下都很重视,1990年10月24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将军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工程奠基。刚刚离休的一九一师政委杜相国当顾问;师政治部文化科科长齐清江转业后到纪念馆任副馆长、书记,主抓布展和全景画馆大获成功;丹东市民和驻军官兵纷纷解囊为建馆捐款,每人100元,大概有几十万人捐了款。</span></p> <p class="ql-block">洪学智将军在奠基典礼上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纪念日,纪念馆建成,中央领导胡锦涛剪彩致辞,纪念塔雄姿挺拔俯视鸭绿江两岸。大概就在此时,这座小山包被丹东市领导赋予“英华山”之名,与坐落其上的纪念塔、馆相得益彰,可谓实至名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在英华山落成之后,我去过三次:一次是1996年3月陪同古巴友人,他们参观时很认真,我向他们简单说了脚下这座小山包的故事,当时未知此山已更名为英华山,还是告诉他们这是守备山,曾经是志愿军高射炮兵指挥所,看得出他们很感兴趣,因为他们也是视老美为敌的我“同战壕战友”;第二次是2008年4月陪北京两位友人,在看完老部队军史馆后又到这个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一番;第三次就是2013年4月的志愿军第二育才小学(后安东八一小学)纪念建校60周年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同年青战友在纪念馆门前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7月31日纪念馆要改扩建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12月29日闭馆开工。2017年3月23日主体建筑完工,新陈列馆是旧馆的近4倍,展陈面积是旧馆的近5倍。又过3年,新馆于2020年9月19日开门迎客。在它改扩建这6年间,我虽然回丹东几次,均因未开馆而不得参观,直到去年9月又一次战友聚会,才再上英华山,参观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馆正门广场 王晓林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守备山到英华山,漫漫六十余年,从中我看到了国家民族对于历史的尊重,不禁从心底感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伟哉,志愿军英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伟哉,英华山!</span></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3日于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