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记忆之山

树下读书

<p class="ql-block"><b>攀登记忆之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是春分节气。天气晴好、风和日丽。上午做完家务,没什么事了,想一想,去登山吧。周边的山登过太多次,太远的山又懒得坐车。最终选定登秀月山。坐404路公交车到群英巷站,下车后往回走换乘12路公交车坐到终点,就可以直接上山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过了上班早高峰,公交车上人仍然不少,不过不算“拥挤”。乘客中五分之四的人满头白发;其中老年妇女又占四分之三。老年妇女(含中年妇女)近乎百分之百戴着口罩;老头群体戴口罩的能有一半。养成了习惯,与疫情还有没有无关。虽然戴口罩的效用究竟有多大,似乎说不清楚。不过至少起到心理安慰作用,这就足够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2路车开到终点房地产学校,车上只剩下我一个乘客了。下车开始登山,顺便做简单的物候观察——我想每周一次登山,看看草木发芽、桃李开花。寒山春早,距离草木发芽还有一段时间。看见几只黄斑蛱蝶,也就是俗称的“花老道”。还有一只蚜蝇科宽跗蚜蝇,特点是背上排列的黄色斑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这里一路上山,山坳里几乎无风,山路上亦无人踪,大山静悄悄。除了我以外会走路的生物,还有5只流浪狗。一只大狗领头,后面跟着四只小狗,还都不是一个品种。也就是说,一个大哥带着四个小弟在山里转悠。不知道它们以什么为食物,很大的可能是平时在小区生活,上山的目的则是欣赏一下春光,挺有诗意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很多年以前登过秀月峰,准确地说是50年前了。那时这里属于岭前农场,山下平缓的地方是果园子。</b></p> <p class="ql-block"><b>节选一篇写于六年前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蝈蝈不叫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雨过天晴,下午登山,登滨海中路的最高峰秀月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出发之前想象,山上应该是槐树花都开了。清香扑鼻,是槐花特有的带甜味的香气。实际上山一看,居然一朵槐花都没有。是地势高的关系吗?满山的绿树倒是早已成荫,似乎下一场雨绿荫就浓密一些,还是特别养眼的鲜绿;如此没有槐树花的缺憾也不算什么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默默地登山,不由自主的想起与这座山的因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登秀月峰,应该是1974年,夏天。说“应该是”,因为时间过去的太久了。我们三个人登山,我,普哥,普哥的工友后乐。对,名字叫后乐,取“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看这个名字可以知道,一定是读书人起的。后乐的祖父是1905年的同盟会会员,著名民主人士,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很多事。后乐这个名字就是他祖父所起。其祖父病故于上世纪60年代。文革乱起,在大学任教的后乐的父母因各种“问题”被隔离审查不堪毒打而先后自杀。最悲惨的是,后乐的小妹妹也失踪,估计是被害了。1974年文革之乱尚未结束,凄凉往事都埋在心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0年前的秀月群峰,包括市内的各个山头,都是半荒山,远不是现在这种青山滴翠的模样。山上的酸枣树倒是不少,尤其是灌木丛里有很多蝈蝈~大连话叫“乖子”,叫成一片。上山几乎没有路,荆棘丛生。费了好大的劲出大汗登上山顶,茫茫海天无边无际。这是我第一次登上秀月峰。记忆中只留下三个青年人的背影,面对苍凉的大海,还有躲藏在荆棘棵子里不知疲倦鸣叫的蝈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登秀月峰是1978年,夏天。这个时间记得比较清楚,因为在日记里查到了简单的记录。我约了车间的几个工友一起爬山。这一片山区——现在的高档住宅区——那时是岭前农场的果园。我们绕过果园,寻路上山。具体都有谁说不准了,但是肯定有“大海螺”,我的好朋友。多年的好友也都没有联系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登上秀月峰,酸枣丛还在,蝈蝈们还在。秀月峰顶那时就有了半地下的暗堡,瞭望窗口面向大海。大海是浑浊的,海面升腾变幻着云雾。我想用“白云苍狗”来形容时间消失的迅速和时代变化的突然,真的很贴切。这些都是40年前的往事了。秀月峰还在,那些云呢?那些人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寻路下山,找到一条小路,一半是路,一半是流水冲出来的水沟。昨天的小雨没有留下积水,流水都渗入土壤了。一个人的一生,与随风而去的小雨一样,最终都是孑然一身顺流而下,丝毫不留痕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侧耳聆听,寂静的山林,蝈蝈都不叫了。但是海潮声,松涛声,风吹过广袤的山林的天籁之声,声声入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这篇短文后面,有四哥的跟帖,一首小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逆旅行色仓皇,却饮一文清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梦闻惊涛拍岸,眼前月色如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很快登上秀月峰主峰,就是有一座地下暗堡的山头。今天空气澄澈,能见度极佳。登山观海,看万里春潮滚滚而来。我得承认,这段时间、这几年来,心情特别沉郁。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确实在走下坡路了。不过又不应该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还是勤登山吧;登高远望,天地之间终归有浩然之气常存。</b></p> <p class="ql-block"><b>攀登记忆之山,其实也有很多快乐的回想。从秀月峰顶向下看,正对着燕窝岭公园。很久以前,并没有公园的存在,滨海路是一条沙土防火阻隔带。海边几座礁石,本地人称之为“蓝礁石”。在我不太长的“碰海”生涯中,这里也是我们常来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仍然是一篇旧作,无修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黄礁石 蓝礁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家都爱说,只有失去的东西最珍贵,然而这句话的含义又不是谁都能理解的。只有人到中年的时候,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一比较,从而慨叹我们所曾经拥有的而现在又不存在的,那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比如说吧,我们现在到海边去,愉快的感觉反而不如难受的感觉来得强烈。人流如织,摩肩迭踵,诺大的海滩竟然没有立足之地,怎么会觉得愉快呢?于是,我就想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七十年代我在炼钢车间工作的时候,车间里有一群海上活动积极分子。以马歧为首,包括本成、大德子、周培英、铁志等很多人。我这样的泳坛高手更是骨干力量。夏日里的每个星期五(当时厂公休日),我们常去的地方有“黄礁石”,在棒槌岛海滨的悬崖下边;还有“蓝礁石”,在燕窝岭附近,都是人迹罕至之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清晨在虎滩桥头或者秀月街车站集合,然后开始群山中的攀登。大自然在每一个早晨为我们展开了多么瑰丽的画卷啊!清新的风吹拂着葱茏的山野,露珠在草叶和枝头闪耀。一切还是静悄悄的,突然一只知了在林梢放声高歌,蝈蝈、蟋蟀、蚂蚱和无数叫不出名的小虫也加入大合唱的行列,庆祝旭日东升。看见蓝色的海了。海面像缎子一般华贵而轻柔,像翡翠一般幽深而宁静。多美的海,在清晨寂静的海边,你甚至可以聆听天地万物的运动。那潮水轻轻地进退,不是生命的呼吸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过,最美妙的情景还是在海底世界。戴着水镜潜入水下,第一缕阳光折射出五彩缤纷。黄礁石一带盛产长刺海胆,黑压压的一片铺在礁石上。粉红色的“偏腚波螺”慢慢爬行,有时又会非常灵活的来一个转身动作。如果游近一条礁缝,里面总会有一条黑鱼警惕地注视着你。在摇曳的海带丛林中,则是傻乎乎的黄鱼的地盘。黄鱼会冲着你的水镜看上半天才不慌不忙地离开。飞蟹子则是虚张声势地用大钳子恫吓你,随即一溜烟似的逃之夭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我们这一群人中,马歧是真正碰海的高手。下了几水之后,就会有不小的收获。在海边燃起篝火,把海红、鲍鱼、海螺、海参和刺锅子等战利品投进去,就是一顿美味丰盛的野餐。同伴们也会在空旷的海边大吼几声,海潮轰轰,山鸣谷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夕阳西下的时候,就是回家的时候了。沿着陡峭的小路爬上山顶,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落日像是要把海水点燃,浮光耀金,静影沉壁,付家庄一带都笼罩在金色的晚霞之中。夏日的绚丽在此时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我的视野中,好象突然出现一个静止、定格的瞬间,这一瞬间又如此鲜明生动的印在脑海中。我想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灿烂的瞬间吧。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美好情谊、过去岁月的悠久回忆,不是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亮丽的色彩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是写于1994年的一篇散文,发表在我们的《厂报》上。对了,那时我在厂里已经有了一小群粉丝,在每期的厂报上寻找我的文章。能明显看出来,当年文章的风格可能更明快和乐观,还没有真正尝试过生活铁拳的捶打和重击。</b></p> <p class="ql-block"><b>今天在山顶停留的时间很短,因为我没准备饭,有点饿了。下山的路坡度很陡,幸亏拿了登山杖,支撑着脚步。与去年在太行山徒步相比,腿部肌肉的力量似乎显著下降了。人不服老不行,说不行就不行。走在滨海路上,有一个意外收获。路边树上一只小鸟蹦蹦跳跳,我觉得就是大山雀,也没在意。但是随便瞄了一眼,好像羽毛的颜色不对。用长焦镜头看一下,竟然是一只杂色山雀,很漂亮且不太多见的小鸟。于是拍了一组,美丽的小鸟给今天登山画上圆满句号。</b></p> <p class="ql-block"><b>2024春分日,攀登记忆之山。老年人至少有一半时间生活在记忆中。但我希望,还是多回忆一些快乐的事情吧。不然一颗有趣的灵魂快要无处安放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4年3月20日灯下随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