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宗穆公房家族简介</b></p><p class="ql-block"> 我们王河镇新发村的先进、四房、徐角三个屋基场成三角形布局,先进也叫“后边老屋”,四房也叫“上四房”,徐角老人们口语:“角(各)哈”,其实一户徐姓都没有,原来是徐家的,祖上用田产置换、购买的。这三个屋基场基本都是姓汪,只有先进有几户其它姓氏。我们这三个屋基场属于潜阳汪氏一本堂钊股大木公房下的胜慾公房裔孙。胜慾公再到延祚公再到昌国公,昌国公三子伯举公迁移到后边老屋这地方。伯举公谱载:“字篁溪,乡饮大宾”。乡饮宾中大宾者,乃当地名望之士,皇帝钦命也。其以二兄伯孝公次子世鹄为嗣子。世鹄公谱载:“字秀臣,郡文庠生”,郡文庠生者,乃郡府学校学生,秀才也。世鹄公育三子:宗泗、宗政、宗穆。宗泗公后裔基本都住后边老屋(部分外迁)。宗政公育三子,三子都以近房之子为嗣。宗穆公育三子:文彩 、文德、文玺 。文彩公裔孙朝镜、朝颁俱迁陕。文玺公子三:彦当、彦宏、彦宸俱迁湖北竹溪县鱼口。我乃文德公后裔,文德公育四子:彦宇、彦任、彦甯、彦浩。彦宇公以彦任公二子国鳌为嗣子。彦任公迁居离后边老屋前面数百米的一个屋基场(后来称上四房)。彦甯公迁居等距离靠北边徐家角的屋基场。彦浩公留后边老屋。后边老屋后改称为先进队,上四房与徐角后合并改为丰收队。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再合并时三个屋基场曾经合并为一个很的大生产队。如今,白喜事三个屋基场相互到香礼,做法事走灯时候去世的下人捧老人像与牌位三个屋基场都到,也就是辞行,每户或者几户一起都亮灯、烧纸、放鞭炮接送……</p><p class="ql-block"> 彦任公就是我们上四房屋的一世组。彦任公谱载:“字善长,登仕郎”(登仕郎乃正九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干部)。彦任公生于雍正丁未,殁于嘉庆己卯,享年89岁,有许、孙两位夫人。育五子:国雅、国鳌、国慕、国熙、国需。国鳌公过继其兄彦宇公为嗣子。剩下四个国派房头就是四房的来历。但为了区别于留在后边老屋彦浩公的七子中的四房,再加上屋基场在前面,彦任公又是彦浩公哥,就称为“上四房”。老人们说:过去上四房的公堂间是三重木柱结构,高大辉煌,构造严谨。四个房头围绕公堂间建房,错落有致,厢房之间有六尺巷子相互贯通,四通八达。分东西布局,长房在西边的后边,小房在西边的前边,三、四房居东边。在我懂事时候的记忆中,公堂间只剩下后殿和前殿了,中殿都没有了。彦任公有十三个朝派孙子。到了显派、祖派更是人丁兴旺。据老人们说:上四房大多田地在洋荡圩,收获稻谷都是先把稻谷捆成捆把用撑镐挑回来。鼎盛时期,有99条撑镐下洋荡圩挑稻谷捆把。后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战争赔款,国力衰败,国门洞开,西方鸦片、疫情也随之而来。后来加上日本侵华,又加上内战,国民党政府抓壮丁派夫差,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病死的、逃难的、逃抓壮丁,躲夫差的、有的举家外迁(记得江南宁国县就有一支),人口急剧下降……所以,家庭、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看家谱,康乾盛世之时老祖寿高70、80者众,但到清末特别是民国年间先辈长寿者寡,30至50岁去世的多,60岁都算高寿,都以活到60岁说是灵牌能折角了,感觉就很高兴,以此为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载的手机罗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谱上记载的彦任公老祖小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访寻彦任公老祖墓</b></p><p class="ql-block"> 谱载:彦任公与许、孙两个婆婆于清朝嘉庆年间合葬塔庄到岭脚凤形。裔孙祭祀不断。但日本侵华后中断祭祀,抗战胜利后修谱再祭祀。内战又起,祭祀再次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全国祭祀几乎停顿。路近点也可能偷偷的祭祀,但路途远的肯定无法祭祀。我们上四房到塔庄有几十公里路,上辈最后一次到塔庄清明祭祖距离现在有80年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祭祖活动又慢慢兴起。记得在1987年,四房屋家族几位恭派长辈和忠派大哥们在一起讨论寻找塔庄彦任公墓地问题,最积极的是担任队长的大房长焰哥哥。但是,他们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去过塔庄清明祭祖的只剩恭派正芳大伯。但是,他已经年龄大,重病缠身,无法再做向导寻找彦任公老祖墓了。更何况也有40年没有去祭祖,那里地形地貌也肯定有很大的改变,再加上交通不便,经济条件有限,几位长者也只得放弃寻祖的想法。看的出,他们都有怀着深深的遗憾感,特别是那长焰哥哥,多次说起彦任公是我们四房屋的一世祖,他打比方说:“彦任公就好比是四房屋的开国皇帝,没有找到心有不甘”。我那时候年轻,从部队退伍回来才几年,家族的事也知之甚少。也没有看到过家谱。就是后来,1988年一本堂修谱赠宗泗公房和宗穆公房一套全谱,放在宗泗公房的汪中银老书记家,我也只去看过一次谱,时间短,看不懂。感觉长者们没有办法,我也只得沉默,不好插嘴,也怕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p><p class="ql-block"> 今年,宗穆公房裔孙祭祖的时候,为了以后方便联系建了一个微信群。但我发现他们祭祖积极性很高,但对家族情况知之甚少。宗穆公,还是宗木公,他们分不清楚。这让我有了应该利用微信群,普及一下他们家族方面的知识,增加后一辈们对家族的认知,自己都有65岁了,有责任有义务向他们说说家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正式认真研读家谱是2006年一本堂修谱后,赠宗泗公房和宗穆公房一套家谱,这次轮放在宗穆公房后,选择放在我家。谱放到我家后,我购置了一个谱箱,并到打字店制作了谱箱上面的字,并精心保管。我每年都把家谱拿出来晒晒,放到谱箱后再放樟脑丸防起书虫。平常没有事的时候或者晒谱的时候,就看看家谱,这样也就慢慢对家谱有了一些了解。前几年,我到潜山城里住,与房长汪银林老弟沟通后,家谱就迎送到了宗穆公房下徐角彦甯公房的公堂间。我家里只保留我原来是订购的两本家谱(首卷和胜慾公房近系谱)。后帮助建祠,担任一本堂理事总会秘书长后,认识北京汪恭胜叔叔,他发了一套一本堂2006年版的电子版家谱,电子版在电脑上阅读和查找很方便。</p><p class="ql-block"> 在宗穆公房下裔孙微信群相互沟通时,我把从长辈那里听到的,以及家谱上的认知告诉家人们。特别是清明祭祀要分清楚哪里是直系主祭的地方,哪些是支房和旁系都属于睦邻祭祀。不了解这些,许多墓没有碑,到后代就更分不清楚了,就象房长银林老弟说笑的那样:“搞不清楚,就是找不到坟包乱哭”……</p><p class="ql-block"> 我以前以为只有彦任公墓在塔庄,但通过最近仔细查谱,四房屋四位国派老祖墓也在塔庄,两代公公婆婆们共计有十一位都在塔庄到岭山那里,墓有三处。彦任公和两个国派老祖是在到岭脚凤形,其它两处在到岭中和到岭头。有这么多老祖在那里,我感觉应该去找找祖墓,即使找不到,尽力了,也给自己一个心里安慰与平衡。于是,我就在网上搜索塔庄,谁知地图一下出来四个塔庄地点。我把目标锁定在最近的梅城镇的塔庄。再仔细查看,原来这里的塔庄村已经与石埝村合并,改为梅城镇模范村。于是我与四房屋房长淼节贤侄沟通后,他委托竹先侄子和我择日去梅城塔庄去找找看,实在没有找到,算打一个头站,然后等年底大家回来后再商量下一步行动。</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先不找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去那里找肯定没有效果。于是,我找那边附近村认识的村干、战友,打听那里谱上描述的山地名称和谱上描述的相关情况。他们打听后只是知道那塔庄里是有到岭山,凤形有张家凤形和徐家凤形,其它的没有可利用的信息。我这个人做事非常执着,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几天都是思索找祖墓问题,做去找的充分准备工作,考虑各种因素与情况。于是,向油坝做地师的汪晓明宗亲请教:墓地乙向是什么样的山向?朝东南西北那个方向?他及时回复:乙向就是坐辛向乙,就是朝东偏南一点的方向。我就下载一个手机罗盘,也下载一个手机指南针。考虑出现各种情况:如果有碑更好,如果没有碑或者碑上字难辨认,就按照这几种情况辨认:1、当地人说是汪家的祖墓;2、地点要与谱上描述一致;3、几十年从没有人做过清明;4、朝向一定是坐辛向乙;5、墓包有六、七棺的规模等。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睡了以后恍恍惚惚的,一会在山上找,一会好像在过去记忆的徐角杨树林找,一会又是西榜田畈上。忽然看见了恭派正芳大伯。他老人家说:“伢,那彦任公坟山还在,那碑还在。老祖们都埋怨了,有下人就象没有下人一样,七、八十年了,都没有看到一个人影过来。”并说:“伢,你多问问人,会找到的”。说着说着,忽然没有看到他老人家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老人家都去世几十年了。我也醒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p><p class="ql-block"> 做了这样一个梦后,我心里更有一种强烈寻找到祖墓愿望。于是就思索还有谁可找?这天下午,本村汪兴盛叔爷(属于铨股裔孙),他微信问我新发村今年当兵的孩子是哪家的。过后,我想:兴盛叔爷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结交朋友多,而且曾担任潜山市供水协会秘书长,按装自来水跑过潜山许多地方。我就问他:“梅城镇模范村您熟悉不”?他回复:“去过,知道,有什么事”?我就把找祖墓的想法说了,并介绍祖墓的位置等相关情况。他很热心,说:“你的老祖也是我的叔伯老祖,我会尽力的”。他及时找了塔庄方向的同事,打听那里的情况。后来他反馈:问了两个50多岁的,信息反馈不理想。准备找年长者问问。后来,他想起了多年前从水厂退休的张玉田老人,他是塔庄人,人很好。只是中风过,已经恢复了,只是行动稍有不便,头脑思维还清晰,他在塔庄威信很高,今年75岁左右,现在住余井镇。他说:“我明天问问他,等有信息再跟你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兴盛叔说:“那张老打听,那里与你谱上描述有那样地址和汪家祖墓,貌似有碑,他还找了向导,具体要去看再行”。兴盛叔答应星期天陪我一道去塔庄,后由于夫人住院没有办法去,他推荐袁周明同学星期天陪我去接张玉田老人家一道去塔庄。</p><p class="ql-block"> 星期天(3月17日)早晨8点,我们三个人到余井接到张玉田老人家后,就赶到了塔庄,先到了一个老组长问了一些情况,然后又电话联系了当过护林员的黄师傅。他带我们去到岭山的一处说是汪姓祖墓处察看。墓没有碑,我把手机罗盘定朝向,不符合。张玉田老人带我们去张定明地师家看看,张地师三代都是做地师,经验丰富,但张地师不在家。张玉田老人又带我们去了一个88岁的老地师家,老人家儿子在外,一个人住,行动不便,但思维清晰。他提供了一些寻找的地点。他老人家问我:“你今天是看日子来的吗?”我说不是,估计他老人是说今天是适合找祖墓的日子。我们按照地师老人家指的地点,又到附近一家问了相关情况。那户老爷子和老太太在家,说他家过去那种过的田地方是有汪家祖墓,有碑。而且旁边有汪家人加葬了一棺坟。按照他们指的地点,我们在黄护林员引导下到了那里。和他们描述的一样,但那碑不大,而且碑有倾斜,字迹看不清楚了。我就用手机罗盘定山向,怎么对,都不符合谱上的山向,只得排除。一上午跑了好几处,开车都是窄窄的水泥小道,辛亏竹先侄子开车技术很好。下车后让袁周明同学陪张玉田老人在车上坐。护林员黄师傅带着我和竹先侄子上山,都要步行好多路,天上时不时下着小雨。这样跑了几家和几处墓地,时间到了11多点了还没有进展,心想今天可能找不到了。回到车上,张玉田老人对护林员黄师傅说:“我们再到张地师家去看看他可回来没有”。这次张地师刚回来不久,张玉田老人介绍我们的来意后,张地师很惊讶的说:“那是什么话喳,前几天梦到了有人找我帮助找祖墓,今天你们就来了”。我就把谱翻给他看,他看了谱以后,很爽快带我们去找。路上他说:你们来晚了两年,如果是我父亲在,这山上情况他最清楚,他90岁才去世。他还是重复说:“真是怪事,从来没有梦过人家要求帮助找祖墓,这次梦到了”。我和竹先侄子跟着张地师到了半山,张地师指着这山说:这就是张家的凤形,我们站在这里是凤形的身子,下面是嘴,那两边突出的山岗是凤的翅膀。按照你们谱上说的,老祖墓可能在这一带山脚。果然是地师传人,看地理不是我们常人的眼光。现在我认为找祖墓,很重要一点要请地师一道。我跟着张地师往山下走,没有路,全是藤藤跘跘的不好走。一路走,一路找,生怕漏掉可能的地方。终于到了下面,看到前面平地有一排简易屋。张地师说:那屋是一个人准备在那里做养殖场的,但那是凤嘴。那个人盖了那房子后,还没有搞养殖,却晚上睡觉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凤嘴我们也没有发现祖墓,张地师就带我们两个人往左边凤翅膀去看看,到了这里,我们同时看到了一排隆起墓地,而且有一个高大的石碑。到碑前仔细辨认,果然是彦任公的墓碑,露出地面有一米多高,字大部分还很清楚,可能碑的材质非常好,字过了二百二十多年都能辨认。我们把罗盘一对朝向,完全符合。而且右边是两个国派的墓碑,只露出50厘米左右,我们几个人非常激动。我和侄子向老祖们虔诚的磕头参拜后,把消息在群里告诉了家人们,大家都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们六人在潘铺一个饭店吃了中餐。在吃饭的时候,几个人都议论:山上许多老墓碑都在修水库的时候被抜走了,这彦任公墓碑确完整的保留。估计墓碑大,埋的深,碑座可能用石灰加糯米稀浇筑了,难以抜走;还有,这墓碑石材太好了,历经风雨227年,字迹还看得清晰;这墓碑估计有千斤重,过去全靠人力抬过来,路那么远,肯定是大户人家所为;张地师又说起他梦中有人请他寻祖墓的事……吃完饭时间都快下午2点了,本想下午再找其他两位国派祖墓,但地师下午有事,竹先侄子还要到城里接孩子。再加上实在太累了,我留了张地师电话号码,相约张地师以后再找……</p><p class="ql-block"> 在此感谢所有帮助的人士,特别感谢汪兴盛叔爷、张玉田老先生、张定明地师、护林员黄先生、袁周明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准备清明祭祖</b></p><p class="ql-block"> 彦任公老祖墓找到以后,家族宗亲们都非常高兴,相约清明当天去塔庄祭祖,有许多在外面打工、经商的宗亲准备专门回家到塔庄彦任公墓前祭拜老祖。相约每户出资300元,捐款各人自愿。从稳妥起见,我电话咨询了张地师,了解塔庄清明祭祖的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我再结合了解情况,在家族群向宗亲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保证清明祭祖安全、隆重、顺利进行,把安全放在首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彦任公老祖墓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地师不在场的时候寻找的第三个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拜访张地师后,他带我们去到岭山往凤形方向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张地师向我介绍凤形地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在到岭山凤形嘴处寻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墓碑露出地面有一米多高,仔细研读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找到了老祖墓碑非常高兴,拍现场视频发宗穆公家族群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居芜湖的汪忠德哥哥看到我的文章后,诗兴大发,题诗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忠德有感</p><p class="ql-block">叔祖彦任登仕郎,</p><p class="ql-block">塔庄到岭凤形葬。</p><p class="ql-block">隐迹断香八十载,</p><p class="ql-block">得见点赞秘书长!</p><p class="ql-block">昌年迁徙鸾若庄,</p><p class="ql-block">裔孙何缘未尚飨?</p><p class="ql-block">只知葬在彰法山,</p><p class="ql-block">不明始祖墓何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汪兴盛叔爷也赋诗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和《忠德有感》 </p><p class="ql-block">锲而不舍寻莹脉,</p><p class="ql-block">先祖有撼不遗缺。</p><p class="ql-block">八十载后续香火,</p><p class="ql-block">后裔既忠更有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