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年重返第二故乡

古月

<p>1970年10月5号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天。那年我刚过16虚岁,当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德清县,雷甸乡,杨墩村,张家埭组插队入户(当时叫杨墩大队群丰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那一年队里面劳动一天也只能拿到两毛几分钱,我刚到队里面评公分的时候呢,只能评到5分3厘,全劳动是10分制,由于收入不是很好。一个全劳动做一天也就是5毛3分。第2年我记得好像是6毛3分,工分稍微长了一点,做一天呢,像我这样的就是6分8左右。到年底呢,反而欠了生产队里面很多钱。那时候像我们这些人是童工性质,实际上呢,还不懂事。劳动回家了,没水喝、也没饭吃,.还要自己烧饭烧菜,那时真得想哭,真的是有点辛苦啊,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从天寒地冻的冬天,到春寒料峭的播种,从烈日炎炎下的双抢,到秋风瑟瑟中的收割,饱尝千辛万苦,后來在大队张书记的信任下,去农中教书,才摆脱了这种苦难,开始步入新生。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今天重走知青路已找不回当年的痕迹……,浮现在眼前的到处是别墅、排屋,柏油马路上无数的高档轿车到处可见、路上村边花红柳绿一片美丽景色,人们空闲时搓着麻将、打着扑克、捧着茶杯好一派悠闲自得。……!回想过去不堪回首,还是封尘那辛酸的过去吧,虽已近黄昏,旭阳无限好!自重!珍惜当下,过好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春风微凉,独依轩窗。看一片叶芽渲染了春色,看一季花朵点缀了流年,将婉约的心事,装订在岁月的素笺中,尘封,便是温暖。打开,便是馨香。回忆,更是美好!我们的一生坎坎坷坷,艰难困苦、甜酸苦辣、风风雨雨、开心快乐、美满幸福!一路走到现在,很不容易,我们要珍惜美好的今天!祝愿大家的美好明天一天更比一天强!祖国更繁荣,更昌盛!</p><p class="ql-block">.</p> <p>插队时唯一一张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年刚好下乡53周年,我们都在回忆和纪念五十三年前的事。五十三年沧桑,” 知青 ” 已成为历史,却让我们这一代知青难以忘怀,因为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而那时,我们太年青,是幼稚,是迷惘。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去那里干嘛???</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人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既有解决城市多余劳动力的技术性考虑,也有驱散不稳定因素的非技术性谋略,是“文革”内乱极左的产物。这场运动,使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有人说:“知青是一部史诗,凄美凝重,婉转跌宕。知青是一种精神,百折不挠,任由风浪。这场知青运动,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吃苦耐劳,坚强无畏,踏实和奉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历史来评说这一行为吧!</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h1><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知青是一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老电影,不时回放,让我们记住青葱岁月里的美好与蹉跎、激情与艰辛、勤奋与收获。有过知青的历史,我们一路走来,吃得起苦中苦,扛得起难上难。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持家教子,敬老孝亲,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今逢盛世,我们懂感恩,活成了一道风景,这就是知青人担当,但愿永远不会再……。</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仅以此篇献给曾经和我一样经历的老伙伴们。</span></p> <p>这位子是下乡时教书时住的宿舍和小学</p> <p>难得见到70年代仅存的一间旧宅,特摄入留念。</p> <p>现在村民们举办喜宴的场所,高端、大气。</p> <p>这位子是下乡时住过的知青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