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三国游(十七)秘鲁库斯科【1】

小可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完纳斯卡地画后,当晚又返回利马。第二天一早又赶往机场,飞往秘鲁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国首都、现为库斯科省省会的库斯科市。</p> <p class="ql-block">  库斯科机场官方全名很长,是以秘鲁第一个飞越安第斯山脉到达库斯科的飞行员---亚历杭德罗·韦拉斯科·阿斯特的名字命名。机场门前伫立着纪念他的方尖碑和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出了机场第一件事,是办理明天去玻利维亚的签证。这个小门里面就是玻利维亚驻库斯科的办事处。我们每个人都要将个人资料送到这里,由玻利维亚外交人员进行审核和验明正身,待到下午我们游览完后,再到这里取签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玻利维亚办事处,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家名为“大房子”的餐馆。外观楼面挂了许多国家的国旗,随风招展,迎接着世界来客。</p> <p class="ql-block">  一名身着库斯科艳丽民族服装的妇女,微笑着在餐厅门口迎接我们。她脚下的凉鞋是两种不同颜色,可穿在她的脚上,却显着那么质朴、协调。</p> <p class="ql-block">  餐厅非常干净,地板光洁透亮,都能反光照出人影。桌椅都很简洁普通,餐茶用具摆放很精心,处处传递着对客人满满欢迎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餐厅的视野非常好,大玻璃窗可观整个库斯科老城所在的山间盆地,民房密密麻麻,层叠错落,街道狭窄,起伏弯曲,很是拥挤。导游介绍说,库斯科古城海拔3400米,面积仅有7平方公里,存疑(网搜14点多平方公里)。但本地居民加上外来人口却有50万人生活在这里。就因为这里是旅游的重点城市,就业和经商机会比较多,所以很多人都涌向这块小小的盆地,见缝插针,为自己寻觅养家糊口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我们都将在海拔2400至3800米的地区活动,为的是进入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后能够尽快适应。</p> <p class="ql-block">  秘鲁的两种饮料,古柯茶和紫玉米汁。</p><p class="ql-block"> 古柯叶子泡成的茶水,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消除初上高原的不适,也可含在嘴里咀嚼。</p><p class="ql-block"> 紫玉米是秘鲁特有的一个玉米品种,玉米棒及颗粒均为紫色。将它做成饮料,含有酚化合物,既营养又健康。</p> <p class="ql-block">  午餐中的玉米。颗粒很大,饱满有嚼劲,口感微甜。导游介绍,秘鲁饮食粗粮为主,玉米就有100多种,土豆有三百多种。真想像不出来这么多种玉米、土豆,都长什么样啊?</p> <p class="ql-block">  午餐类似西餐三道式,前菜是汤,主菜是鱼、鸡、牛、猪肉类配主食米、面和秘鲁玉米粽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点的一份套餐:</p><p class="ql-block">1、烤猪肉一块。巨大,超过一斤。烤的非常入味,盘子端过来就已肉香扑鼻。分享给同伴们一半,仍旧吃不了。</p><p class="ql-block">2、秘鲁玉米粽子一个,盘中用玉米皮包裹着的就是。是用糯玉米粒蒸熟、脱皮、碾成泥后,包裹土豆、胡萝卜和其它粗粮制作的。分80%给伙伴,仍吃不下,淡而无味。</p><p class="ql-block">3、烤土豆一个。淡且沙,沾了点盐和胡椒再吃,还不错,也是一个足矣。</p><p class="ql-block">4、煮的蔬菜和沙拉少许,仍需自己加些调味料改良一下口味。</p><p class="ql-block">5、当地产苹果丁。</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我点的这分套餐,是性价比最高、味道最好的一套。他每次到这里必点此套。其实在路上他已推荐了这份套餐,只是当时很多人都没太在意听。</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个套餐的评价是,食材非常新鲜、丰富,份量超足,搭配营养、健康,烹饪原汁原味(除了烤肉)。</p> <p class="ql-block">  餐间有印加父女演唱和奏乐,歌曲选自客人的国度。小姑娘走到我们桌前演奏,不过初学阶段,我们还是每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付小费一美元,给</span>予鼓励,表示感谢,请她回到父亲身边。因为这种情境,总会让人心有酸楚,有些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将游览这里的第一个景点水神庙(亦称圣水殿),海拔3800米。进入景区,需要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大家都减速慢行,有人已经高反明显,只得车内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景区路边,有许多当地小商品地摊,主人还没到,货品都用粗布盖着,附近无人看管。看来此地民风纯朴,治安很好。</p> <p class="ql-block">  一些村民牵着自家的驼羊,在路边的草地游逛,应该是在等待游客召唤,与驼羊拍照,挣点日用小钱。这些村民很有分寸,绝没有国内景点村民,路中拦人抢生意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路边树荫下隔不多远,就会有一个座椅,供游人调整体力,适应高海拔。</p> <p class="ql-block">  这是见到的第一个泉口。传说古代印加帝国的将领,在外作战率领士兵回都拜见国王,经过这里,都要先沐浴一番,清爽干净后再去觐见。我们也在此沾一沾圣水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泉口。是个有三层平台、四个出水口的石砌建筑。导游介绍说:这些石砌是古印加人特有的建筑技艺,不用任何粘合剂,石块就能严丝合缝,连张纸片甚至头发丝都插不进去。如果不是西班牙殖民者的枪炮,很可能至今都将完整伫立。</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被称为圣水殿,是因为这里非常干旱,基本靠天下雨才有水。一旦不下雨,所有的人用水都只能到数公里远的乌鲁班巴河去背水,非常很辛苦。所以此处的泉水,就显得更为宝贵和神圣。</p><p class="ql-block"> 最上面的四个出水口,原来都有造型非常精美的水喷头,可以像淋浴花洒那样喷射,后都被西班牙人毁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泉水都有很多说道:</p><p class="ql-block"> 第一道水柱象征生命的源泉,下面的两道水柱象征着男女阴阳。</p><p class="ql-block"> 三层台第一层的水是最好的,要给神明的,第二层的是给人用的,第三层是给动物牲畜用的。</p><p class="ql-block"> 印加时期,这里第一层的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两个作用。一个用于祭祀,祭拜印加人所崇拜的各种神灵;二是山底下的很多部落,都有人拿着水坛,从这里取水送到他们那里的“大地之母”圣殿上,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而供奉“大地之母”的当地人,信仰的就是和中国内蒙东北地区完全一样萨满教 。</p><p class="ql-block"> 刚作为印加遗址公园时,游客这里是可以上去接触到泉口的,可以把泉水接到自己的杯子里喝,现在都被隔离线拦住了。当然这也是保护遗址的举措。</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泉水现在还可以酿造啤酒,我们在库斯科喝的啤酒,用的就是这里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圣水殿)部分遗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二个泉口对面的位置,现在只剩下部分可以俯视泉口的石砌平台,而在印加时期,整个山体都与对面泉口的石砌建筑同类,甚至曾可能连为一体。当地西语的导游说,这个地方的更高处,曾经发现过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  离开水神庙后,我们来到了大名鼎鼎的萨萨瓦曼要塞遗址。这里实际是两个连在一体的建筑群遗址残留。一部分是外部周围高大的石墙,另一部分是围在中央呈三层的、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祭坛。由于这里是当年印加人抗拒西班牙人的最后据点,战争异常惨烈,致使这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仍可以从残留的遗址上,领略到印加帝国壮观的建筑和高超的石砌技艺,感受到曾经祭祀太阳神的宏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眼前的这些巨石垒成的高墙,只剩原来要塞30%到40%。 而中间的太阳神祭坛也只剩地基部分,除了被战争摧毁的以外,据说大部分的石块,都被搬去库斯科城内修建西班牙式的教堂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导游手中这本景区介绍的图册上面,是经过景区管理部门用无人机拍摄观察后,绘制的原来整个建筑群的平面全貌。印加人有以三为主的概念,所以这张图每面都有的三层阶梯,代表着平行世界。三界式结构图形,是指世间三界,天界的代表为神鹰,人界的代表是美洲狮,也就是印加王的化身,地界的代表是蛇,也就是代表大地之母。这三种动物,在图册的旁边一页都有绘制和标注。。</p> <p class="ql-block">  中间的圆形就是祭祀太阳☀️神的殿堂,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也是印加人顶礼膜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圆心旁边的其它建筑,现也只剩下残留的地基,成了平面。</p> <p class="ql-block">  当年太阳神殿大约的样子和位置,亦如图册上的绘制。导游说,除了被西班牙人推倒了的神殿外,曾经那里还有一个小的人工湖,这个湖是印加人用来做占星术的。他们会拿一片树叶或木棍放在湖水中,根据天上的星星在湖水中的反射位置进行占卜。</p> <p class="ql-block">  印加人当年修建墙体的情境,也有图示。由于印加人当时没有文字,而且他们的历史又有断层,所以这些都是后来根据西班牙人的文字记载,推断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7月26日,是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现在秘鲁也在搞文化复原,所以恢复了这个传统。图书上是表现当年的祭祀景象。</p><p class="ql-block"> 以前这个广场是祭祀仪式最盛大的场所,现在仍然是。广场上的石头都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并不是从这的墙体上拆下来的。这里的人会将石头进行摆放,并通过光射想象,或认为是美洲狮,或认为是神鹰等等。</p> <p class="ql-block">  尽管太阳神殿和萨萨瓦曼现在已是断壁残垣,但其间蕴藏着的印加人聪明智慧与高超的建筑技艺仍随处可见,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这块屹立在要塞墙体拐角处的巨石,支撑着两侧墙体,有120吨重(有些自媒体上说的300吨重)。很难想象当时的印加人是采用了怎样智慧方式将它伫立于此的。</p><p class="ql-block"> 具体重量,不知谁的更靠谱?不过我们的导游是拿着书的呦!😉</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墙面,被称为美洲狮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  要塞城墙的这个成排凸起的墙垛,据说既可稳固墙体,也象征着闪电。印加人崇拜自然,无论是太阳、月亮,还是高山河流土地,都被视为是神灵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导游指着一块石头说,这是十一边石,我一直不知指哪一块,也没来得及追问。其实问不问也无关紧要,导游的意思就是这里的石头,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各种边形,使其稳固。的确如此,这里的墙,虽然是严丝合缝,但石头形状却不大相同,并不都那么规整,墙缝也不是横平竖直。五边、六边乃至更多边型的石头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是有意为之,还是采石的原因,不得而知。事实是,这种方式垒出的墙不仅多年坚固不摧,而且多次大地震都没有塌陷,这里一定有今人未解的奥妙。既然他们掌握了把石头弄成所需各种几何形状的技术,会不会他们的砌墙方式与中国木匠使用的榫卯连接相类似,在墙体的内部,石与石已经相互勾连、锁定,所以不用灰浆,不用任何粘合剂,也能使墙体牢固、稳定千百万年?</p> <p class="ql-block">  这是要塞通向太阳神庙的石门、楼梯和通道,看得出仍旧坚固、稳定,而且不乏迂回环绕,毕竟曾经都是达官贵人才可进入的地方,安全还是第一的。</p> <p class="ql-block">  库斯科西班牙语地接导游,按照当地规定,到库斯科的旅游团队,都必须由当地导游接待。一方面是给当地人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传播印加文化不走样,毕竟这里也是除马丘比丘之外,库斯科最有价值、最有含金量的一个景点。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应该合个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