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特意选择三月底去北京,就是为了看北京春天的花,特别是玉兰花,沈阳没有,也不认识,就知道名字和所谓的比喻,什么描写某某女人冰清玉洁了(我觉得只是出的价码不够,手段差而已),每次去北京都是家里与车站两点一线的生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经常在网上看网红介绍北京的古建筑和四合院之类的,看到他们口若悬河的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顿觉自己的渺小无知,这次走之前,恶补了一下关于北京一些建筑的规矩之类的常识,也是作为以后跟人吹牛侃大山时的资本,其实我就是一个白痴,恶补一下关于北京的,增加一个笑料罢了,有吹牛侃大山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吹友坎友多加指教,</p> <p class="ql-block">就问你住不住这里?来个拉长音回答,咱们李先生像个贼似的,一声不敢吭的进去瞧瞧</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说这个北京最引以为傲的四合院,那家伙啊,北京四合院名满天下啊,谁谁有几套四合院,那就是成功标志啊,看北京人说话那个气势,拉着长音,尾音调的很高,好像家家户户都是方正的四合院,目空一切的架势,“咱们老北京啊~~~~~~~”,哈哈,贫嘴张大民我是挺爱看的电视剧,热播。</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一进院,注意区别</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p> <p class="ql-block">三进院。就是看进几个门到最后面房子</p> <p class="ql-block">屋宇式大门,两边都有住人的房子,开高位小窗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看建筑咱的从进门开始,封建社会之所以为封建,就是因为分封制,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像现在,人人平等是吧?从门上就能看出这家人的品级,</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砷的府邸,后来封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间,上复绿色琉璃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先看看这个</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王府大门:</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五门三开的(按等级也有三门一开的,具体区分:注意看柱子中间的空档),也是屋宇式大门,所谓屋宇式大门就是说门两边是与房屋连着的,连着的这个屋子叫“倒座房”,之所以叫这个名,是因为这个房子的门是向北开的,它是仆人住的。王府大门是除皇宫之外等级最高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这个广亮大门:它的的房梁暴露在外,因此又称“广梁大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广亮大门一般为五檩前后廊式,两扇门板(即门扉)立于两根中柱之间,前檐枋檩装饰有彩绘,下有雀替,门由抱框、余塞、走马板、抱鼓石、板门等组成。广亮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一般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它的进深方向的尺度明显大于倒座房,显得非常突出。广亮大门的台基高于倒座房的台基,柱高也明显高于倒座房,</p> <p class="ql-block">金柱大门与广亮大门的区别主要在于,门扉是设在前檐金柱之间,而不是设在中柱之间,并由此而得名。这个位置比广亮大门的门扉向外推出了一步架(约1.2m-1.3m),因而显得门前空间不似广亮大门那样宽绰。</p> <p class="ql-block">4、蛮子门:蛮子门的门扉安在前檐柱之间,梁枋结构与门成一体,没有彩绘和雀替的位置,因此一般无过多装饰,仅留四颗门簪,这是商贾富户常用的宅门形式。</p> <p class="ql-block">5、如意门:如意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等级最低的,但也是使用广泛的,大部分百姓人家的院门均采用这种形制。如意门的门扉同样安在前檐柱之间,但与蛮子门不同的是大门正面全用砖墙遮挡,仅留一个尺寸适中的门洞来安装抱框和门板。门设在大门楼的前廊柱位置,门两边全部用砖砌墙。</p> <p class="ql-block">6、墙垣门:墙垣门是宅门中等级最低,最为简单朴素的一种。已无梁柱结构,仅在门扉两侧砌筑两个墙垛,顶上起脊挂瓦,通体无装饰,顺墙而开,因此也称为“随墙门”。在北方的市井小巷中经常可见。</p><p class="ql-block">各位,看了以上几个门后能区别清不?我刚开始是有点迷糊,反复看后明白了,过去小偷踩点就看这家的大门,哈哈,我也勉强可以踩点了吧,分成估计肯定有,发财了那就</p> <p class="ql-block">最标准的大门位置,(中轴对称的那是皇家的,一般人用是死罪过),注意与下图的区别,右侧还有一间倒座房。</p><p class="ql-block">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Xun)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并非如此。</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是最标准的,</p> <p class="ql-block">下马石,古人都骑马,上马下马用的,下马石是一种古代的礼仪设施,通常位于公共场所的入口处,如文庙、太庙、帝王庙、孔庙、皇陵、国子监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进入这些重要场所时,让骑马的人下马步行,以示对场所的尊敬。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的礼仪原则,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意指无论官员还是平民,在面对这些庄严的场所时,都应该表现出对文化和知识的敬重。体现在具体住户时,用下马石不吉利,都叫上马石,看电视也看过用人当上下马石的,如王府前的上马石规格高大,正面雕有花卉,四周部分精刻优美花纹。一般官宦富户门前的上马石,尺寸较小,仅雕光滑平面,不加图案</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台阶的规矩也分等级:踏跺,也叫踏步。古代台阶的数量多为单数,单数为阳数,包括1、3、5、7、9,数字越大,等级越高。(我家住的好几百级台阶,给个什么级别?)。在皇宫的正殿,台阶分为三路,中间的一路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雕刻着龙风云纹,那是帝(注意看画圈的部位)、后通行的红地毯——御路。有的高规格的殿堂,中间台阶也有设置这条“御路”,以示尊贵。这个御路踏跺/台阶,就是古代等级最高的台阶了,像故宫的太和殿,建筑下方是台基,光是台基就有三层,第一层台基的台阶有21级,第二第三层台基的台阶有9级,总共39级的三层台阶。因为9是阳数之最,最能代表帝王九五之尊的威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垂带踏跺:垂带是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p> <p class="ql-block">三、如意踏跺: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随意上下。</p><p class="ql-block">再有一种就是硬碴石踏跺:是一种不砌台阶,而用有板或砖头铺成的斜面。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凿刻出水平的模纹,犹如搓衣板。一般用于室外高差较小的地方(个人觉得咱还是适合这种,得个脑血栓半身不遂之类的话方便)</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内部各部位示意图,所谓四合院,“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房。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字影壁</b>,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也称为独立影壁,(很常见的,所以就不放照片了),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座山影壁</b>。(参考室外厕所就行了)。第三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呈(下图)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或135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b style="color:rgb(237, 35, 8);">撇山影壁</b>”。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遂、开阔、富丽</p> <p class="ql-block">倒座:倒座房位于宅院的前部、大门以西。它的后檐墙临街,一般不开窗或开小高窗,且有露檐、封护檐之分。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面对垂花门的三间供来客居住,倒座的西部常用墙和屏门分出一个小小的跨院,内设厕所,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p> <p class="ql-block">这个位置就是“塾”,个人估计私塾就是这里念书吧,怎么也不能进内宅啊,先生再跟小妾好上那不是头上长草了吗?先生心里也长草啊,能教好学生吗!</p> <p class="ql-block">看了很多门外面了,咱也得进去瞧瞧了,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当一把西厢记里的张君瑞,也与小姐崔莺莺来一腿。哪怕突然有个竹竿掉脑袋上也行啊!溜溜去!啦啦啦,啦啦啦,我头插一枝花,拿着摇扇遛窗下。</p><p class="ql-block">垂花门:提起四合院里的垂花门,是一道很有讲究的门。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中,垂花门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处在正房与倒座之间,它的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游廊的外一侧是一道隔墙,称为看面墙,把院落截然分为内外两部分。垂花门就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又称内门。在垂花门以外的倒座房或厅房及其所属院落算作外宅,它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罩房等则属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指“二门”就是这道垂花门。(崔莺莺也丢竹竿了吗?怎么联系上的呢?传授经验啊给我)</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位置</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的雕柱。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抱鼓石(门当):</b>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抱鼓石,低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镇宅的,</p> <p class="ql-block">一般成双数出现,故名"<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户对"</b>。"户对"仅为官者的院落才有。"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用木头雕刻的,"户对"位于门楣上方,一般为短圆柱形,每根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而用砖雕刻而成的户对则位于门楣两侧,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一般纯圆柱形为文官,六边形方柱为武官,家有喜庆时专门可悬挂灯笼之用,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户对"一到五品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可以为四个,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有"户对"的宅院<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必须有</b>"门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虽然没有门铃,但却有门环,古人敲门大多是要叩击固定在门上的门环的。我们在很多等级比较高的建筑上看到的门环都是衔在神兽嘴里的。那种咬着门环的神兽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作“<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辅首,</i></b></p><p class="ql-block">王府和一二品的大官,可以用兽面辅首;三到五品的官员,可以用辅首,但不可以用兽面的;六到九品的官员只许用铁环。</p> <p class="ql-block">五脊指的是屋脊,即屋顶交汇隆起的位置,正面中间上方的是正脊,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向下垂落的是垂脊;六兽指的是屋脊上的装饰,正脊(大脊)两端各一个龙吻,也叫吞兽,四条垂脊上面有五个蹲兽(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统称为脊兽。(因为他们不干活,成天蹲在那里闲着,有时候我们常说闲的五脊六兽的,就是说的这个啊)</p> <p class="ql-block">最后咱再说说门钉,一般安装使用在位于城门、宫门、院门、券洞门位置的板门上。皇宫的门钉数量为每扇门九排,每排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唯独东华门的门钉少一排,为八九七十二个,因为这门是给文武官员准备的。王府的门钉规格一般为纵七路、横七路或纵九横七,根据地位和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亲王府邸通常是纵九横七,郡王等则可能采用纵横各七的方式,公侯及以下:公爵一般是纵横各七,侯爵以下的则是横竖各五个,这些门钉的数量和排列都严格遵循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平民百姓家:平民百姓家中是不允许使用门钉的,这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森严观念。普及一下知识啊: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p><p class="ql-block">亲王(皇帝的叔伯兄弟以及皇子),郡王(外姓以及不能继承亲王的皇子),贝勒(贝勒"意为“王”,通常是授予那些在政治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皇族成员或是皇帝的亲信和宠臣,但并无实权),贝子(皇上和贝子的关系可以是父子、兄弟或其他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同族的其他皇室成员之间的关系),为高级爵位,皇子最低起步爵位是贝子。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p> <p class="ql-block">关于四合院相关知识,到这里差不多了,咱们进去正题吧!</p> <p class="ql-block">周二起早去了颐和园,50的门票外加20的讲解器,满心期待的能有好作品,,,,,,,,哼哼,没他妈的冻死我,阴沉沉的天,心情一落千丈,~~~~~~~~~打马加鞭往家赶,</p> <p class="ql-block">咱还是来玉兰吧,万一咱中大奖了碰到一个叫玉兰姑娘的冰清玉洁尼,梦中期待啊!</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洒落在玉兰树上,那一朵朵洁白如玉的花儿仿佛沐浴在金色的梦境之中。玉兰花,如同优雅的仙子,扬起她们娇嫩的面庞,向着初升的太阳微笑。这是臆想的词句,阳光不锈啊</p> <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下雨了,我没有去看,只是在头脑有想象,雨后的玉兰花更加娇艳欲滴,晶莹的雨珠滚动在花瓣上,欲落未落,给这个初春的季节增添了一丝清新和诗意。靠近玉兰树,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玉兰花的花瓣如同雪一般洁白无瑕,轻盈而优雅,就是大自然的一幅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为了照这张我折了个树枝,结果让媳妇一顿唠叨,说我没有素质,天气一直不好,不满意的,哈哈,玩玩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