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通道转兵纪念馆

村夫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封面人物</b></p><p><br></p> <p>  今天按行程我们到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参观“通道转兵纪念馆”,经龙凤岩、新厂参观“新厂战役纪念馆”,从平茶镇进入贵州,参观“黎平会议旧址” 入住黎平。早上7:30前全体队员收拾行李并装车,在酒店旁的“宜宾燃面”吃早餐。</p> <p>  7:50全体队员离开“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通道侗族自治县。</p> <p>  8:40到达县溪镇“湖南通道转兵纪念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体队员冒雨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为了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保护革命文物,纪念通道会议而建设的纪念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重走长征路”上重温入党誓词</span></p> <p>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长征途中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北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进军路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p><p> 通道会议在生死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与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一起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创造了条件,成为红军长征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p> <p>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开始后,中央红军在“左”倾机会主义者的错误军事指挥下,接连遭受重大挫折。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入湘以调动和吸引敌军,为中央红军减轻压力和先遣探路。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撤离苏区。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12月9日,受到重大挫折的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通道挺进。出路在哪里?中央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p> <p>  贺龙的红二方面军从包括宜昌周边的宜都、长阳和五峰等地向通道转移参与湘西攻势。</p> <p>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长征初期,“左”倾机会主义者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搬家式”的行军造成行动迟缓,处处被动挨打。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p> <p>  1934年12月9日,遭受重大挫折的中央红军,按照红六军团浴血开道的路线,从广西龙胜广南、平等和湖南城步长安营分左中右三路向湖南通道县挺进。12月10日,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攻占通道县城。随后,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相继进驻通道。</p> <p>  面对敌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面临生死抉择,是冲进敌人在前方</p><p>布下的“口袋阵”,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还是另辟蹊径,转兵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中央领导人发生了激烈争论。在通道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正确主张被采纳,于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p> <p>  1934年12月4日,红军总部下达向湖南通道挺进的命令。至12月14日,中央红军全部抵达通道。在挺进通道途中,中央红军一路斩关夺隘,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百折不挠,敢于牺牲的英雄赞歌。</p> <p>  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县城的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进一步讨论行军方向问题。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意见得到采纳。通道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p> <p>  军爱民,民拥军。红军长征在通道尽管只有短短数日,但所到之处,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深受侗乡人民欢迎和爱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民鱼水的感人故事跨越历史时空,被后世子孙后代深深铭记!</p> <p>  通道会议后,中革军委立即发出“万万火急”电,转兵西进贵州。同时命令红一军团对贵州方向实施侦察,确定进军方向。12月13日,中央红军各部从通道各地开拔,向贵州进军。通道转兵打破了蒋介石在湘西地区歼灭红军的如意算盘。党和红军因此避免了一次重大危机。</p> <p>  侗乡通道,红色沃土。红七军、红六军团在这里浴血奋战,中央红军从这里胜利转兵。在这片土地上,镌刻着红军将士的足迹,浸染了无数英烈的鲜血,留下了太多感天动地的故事,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p> <p>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长征是空前绝后的英雄史歌。数万转战通道的红军将士,从这里出发,转兵西征,披荆斩棘,英勇战斗,牺牲者不计其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浇铸出的理想之光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p> <p>  巾帼不让须眉。在通道战斗过的女红军有几十位,她们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活跃在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征途,穿梭于伤病员的床前和担架边。一个个弱小的身影,一个个坚强的形象,构织起长征途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p> <p>  1934年,历史的一瞬间定格于通道。这年,红六军团在这里接连转战。这一年,3万中央红军在经过血肉与枪炮的激烈碰撞后,汇聚到了这里。古老而宁静的通道,瞬间人声鼎沸、战马嘶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从此与通道连结在了起,成为这片古老土地的无尽菜耀。</p> <p>  2016年9月23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p> <p>  恭城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在书院内召开临时紧急的“通道会议”,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挽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从此,古老的恭城书院就与伟大的长征联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p> <p>  恭城书院原名“罗蒙书院”,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p> <p>  这座经历了210年风雨历程的古书院,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4个部分组成,建筑群完整而有序,两层木楼建筑以一条中轴线排列在一起,中有通廊串联,四周青砖护墙,院外有桂花树两株。 。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级而上,进入书院就是长长的走廊,两边对称地分布着6栋斋舍,上下两层,每栋斋舍有4间讲堂和1间宿舍。</p> <p>  1934年12月12日,红军七位高层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议行军方向。既定方针是进军湘北与贺龙肖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当时北上线路已被蒋军层层把守,几无通途。毛泽东力主进军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后被大多数与会者采纳。于是有了军委的“万万火急”电报,有了“通道转兵”。</p> <p>  在会议旧址中看到,参加会议的七人中,只有毛泽东没有坐椅子,坐了一条条凳。其余六人为周、朱、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实际上,周、博、李组成的“三人团”是当时的最高领导。 </p><p> 但这次会议因毛泽东的发言启发了红军将士的军事智慧,以及为毛泽东带来了在红军队中树立权威的契机,而这些,对于后来的中国革命极端重要。所以说,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黎平、遵义会议。</p> <p>  民国十年,通道一位名叫翁信浮的县长在书院前厅立柱上刻下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为“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p> <p>  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p> <p>  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p> <p>  11:30到达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参观“靖州新厂战斗旧址群”。</p> <p>  新厂战役遗址在靖州县城西南43公里处的新厂乡斗篷坡的山顶,山顶矗立着红军长征新厂战役纪念碑 。</p> <p>  全体队员面向纪念碑向牺牲的红军英烈默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军长征诗词碑廊</span></p> <p>  位于湖南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平茶镇马路口村的红军桥</p> <p>  下午1:30抵达黎平县城,在“老台门”简餐后,下午1:50到黎平会议纪念馆参观。</p><p><br></p> <p>  黎平会议会址,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占地面积近1000 平方米,外有高约20米的封火墙围绕,森严幽静。</p> <p>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开始了万里长征。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战斗,1934年12月14日,攻占下黎平时,已从江西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只剩下三万人了。面对这严酷的局面,1934年12月18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p> <p>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党和红军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的情绪达到高潮。通道会议对红军的进军线路做了战术调整,暂时甩开了国民党追兵,但没有解决中央红军正确战略方针问题。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城召开了长征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向黔西北进军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黎平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休整和改编——黎平整编。同时,党和红军在黔东南实践和丰富了党的早期民族政策,谱写了无数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p> <p>  1934年12月18日,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9人在黎平城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多数同志赞同毛泽东向黔北进军的主张,否定了原定战略方针,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黎平会议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和命运,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迎来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曙光,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p> <p>  黎平会议作出的新战略方针使党和中央红军转危为安 恢复了民主集中制和实事求是等优良传统,体现了党指挥枪 批了“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错误意见 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 为遵义会议完成伟大转折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将永远激励后人 不忘初心 感恩奋进,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奋斗。</p> <p>  湘江战役后 中革军委为更好地适应战地军事需要 精简机关 充实基层部队,提高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于1934年12月13日至19日在黎平境内进行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休整和改编——黎平整编。</p> <p>  红军征战黎平期间,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得人心。各族群众逐渐接受革命宣传、理解、拥护并积极支持红军,军民鱼水情深,使红军顺利通过了民族地区。</p> <p>  据廉臣(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p><p>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 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赤军领袖毛泽东至 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 ,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故事发生地为今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p> <p >  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回顾黎平会议是为了缅怀革命先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font color="#ff0000"><span style="font-size: 24px;"><b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b></span></font>周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 <p>  下午2:50离开黎平县前往镇远古城。</p> <p>  晚上6:50抵达镇远古城。入住“云丰假日酒店”。晚上在“好食寨”共进晚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镇远的夜</b></p> <p>  镇远县经余庆县到大乌江(迴龙场红军强渡乌江遗址),敬请期待,精彩呈现!</p> <p>  备注:图片来源全体团友,但因编辑时间紧张,图片随机选择,旨在反映旅行的过程,“记录美好,分享感动!”若有疏漏请多多包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全体队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村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审核|保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