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段时间来,甘肃天水因为一碗麻辣烫而火了起来,许多外地游客纷纷前往天水打卡,品尝美食,旅游观光。天水火起来,并不都是因为一碗麻辣烫火起来,而是因为天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天水有五大文化,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天水的天水关,曾经是三国古场战,诸葛亮在此智收姜维,因小说《三国演义》、戏剧等传播,被人们熟知,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甘肃黄河以东的地区,陇山(今六盘山)以西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天水市,陇南市、定西市、平凉市西部和南部等地,历史上叫陇西。古人把山的西侧,称为右,所以历史上的陇西地区,又叫做陇右。在历史上,更多的时间这一时间称为陇右。202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风起陇西》,引起了人们对陇西这个地名的关注,对发生在陇西的三国历史故事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邽(今天水)割麦、马谡失街亭、空城计、诸葛亮收姜维、诸葛亮射杀张郃、陇右“三郡”反魏附蜀、姜维和司马昭铁笼山大战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及司马懿追诸葛亮于卤城(今礼县盐官镇)的卤城,也在天水附近。天水市区有一名胜叫诸葛军垒。</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收姜维的天水关,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和天水镇之间的铁堂峡中。铁堂峡长约十余里,峡崖壁立,色黑似铁,空谷一线,壁立千仞的奇幽峡谷。当地人一般把铁堂峡叫峡里。发源于秦州区南部齐寿山的西汉水,穿过铁堂峡,流经礼县等地,在陕西略阳汇入嘉陵江。今天国道G247(甘肃景泰一云南昭通),十天(湖北十偃一一甘肃天水)高速公路从峡中通过。</p><p class="ql-block"> 铁堂峡自古以来就是天水通往陇南、四川、陕西汉中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天水关是这要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战略要塞。天水关的关城遗址今天已不存在了。根据专家实地考察考证,依据铁堂峡的实际情况推测,天水关应该建在现在靠近天水镇的铁堂峡峡口,因为这里的山形地势陡峭险峻,群山环抱,地方狭窄,出了峡口就是川道,在这里建立关隘,占据有利地形,扼守道路的要冲。与附近的祁山、木门道(在秦州区牡丹镇峡门村)、西县、卤城(盐官)相距不远,三四十里之地,扼守着天水的南大门,可见天水关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要道上,据天水关以北约二十里的地方,还有另一处重要关卡——老楚关(在平南镇楚关村),关卡遗址也不存在了,与天水关一样,只留下地名。</p><p class="ql-block"> 位于陇右的祁山道,历史上就是从秦州城(今天水市秦州区城区)出发,经今天秦州区的皂郊、平南、天水三镇,途径天水关、老楚关两处关隘,到达今天的陇南、陕西汉中,四川的交道要道和商道。</p> <p class="ql-block"> 天水关修建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最晚应该是东汉时期,最早应该是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1986年,天水放马滩秦汉古墓中出土的纸质地图和木板地图。经鉴定,木板地图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图,其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在这几幅图上,绘出了山川、河流、居民点、城邑,还特别注有各地之间的相距里程,与现今距离大都相符,这些地图是相当准确的实测图。放马滩地图绘制的范围就是以现在天水市为主,西边包括定西,北边包括宁夏南部,南边包括陇南北部。绘制的水系主要就是渭河流域的葫芦河、牛头河和藉河,也包括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上游。主要反映了战国末年,天水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除了绘制有河流、山脉、峡谷等,还绘制有城邑、居民点等,也包括一些交通线,还有伐木点和一些药材的采集点。</p><p class="ql-block"> 纸质地图用细墨线条绘出天水及周边地区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经鉴定为西汉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时期的纸质地图。它不仅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地图实物。</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秦人原本居住于东方,在今天的山东济南市莱芜区境内,是殷商的诸侯国。周灭商后,秦人因参与叛乱,被周王强制迁到今天的天水渭河流域,后来来到陇南市礼县的西汉水流域一带。秦人历经几百年的艰苦努力,经过铁堂峡,翻过陇山,到达关中地区,最终在秦始皇时期灭了六国,统一中国。</p> <p class="ql-block"> 三国后期,天水处于曹魏与蜀汉之间的要地,一直是双方的必争之地。公元228年(即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师伐魏,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出陇右的祁山道,一举攻下了祁山。后来诸葛亮设计,在天水关智收了姜维。</p><p class="ql-block"> 在天水方言中,把你叫“牛“,北部的秦安张家川等地,把我叫“曹”,这也天水在三国时魏蜀两国反复争夺有关。一块地方,今天归蜀国,明天可能就是归魏国,归蜀国时说成刘的,归魏国时说成曹的,久而久之,刘的音叫转了,成了牛的,这就是天水方言把你叫“牛”,天水北部把我叫“曹”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大诗人杜甫自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携家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客居三个多月,由于生活没有着落,十月杜甫从秦州出发,经赤谷(今天水市秦州区暖和湾)、铁堂峡,写有《铁堂峡》一诗,至卤城(今礼县盐官),后经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到达成都。《铁堂峡》诗云:“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从而使铁堂峡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宋金时期,吴阶吴璘兄弟率兵在铁堂峡及附近地区抗击金兵。</p> <p class="ql-block"> 元朝诗人徐銮的《铁堂庄》诗云:“乱山深处一茅庐,原是姜公旧隐居。惟有铁堂空峡在,六韬留与子孙无”。</p> <p class="ql-block"> 民国25年(1936年)8月,红二方面军长征时,第六军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部从礼县进入天水县(今天水市秦州区),大部队于13日、14日经铁堂峡路过秦州区平南镇,并先后在秦州区华岐镇境内和皂郊镇杨集寨附近,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下旬,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水后,沿着公路向南追击经平南镇、铁堂峡,天水镇,逃往西和县礼县国民党部队。8月10日进攻礼县盐官,发起盐官战役,指挥战役的司令部,就设在我的家乡平南镇大柳树村村口,8月12日迁到位于铁堂峡口的天水乡(今天水镇)董家坪,14日礼县盐官解放。 ………</p> <p class="ql-block"> 天水关的声气,除了小说和电视剧《三国演义》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一部戏剧有关,这部戏剧就是《天水关》。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京剧、川剧、滇剧、徽剧、湘剧、晋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汉剧、越调、同州梆子均有《收姜维》。《天水关》,一名《收姜维》,《取三郡》,有的叫《贤孝子》,系各剧种的传统戏。《天水关》不仅在国内,甚至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其剧情梗概是,建业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取道陇右北伐曹魏。用计袭取安定、南安两郡,假作夏侯楙求援,遣赵云往袭天水;天水太守马遵中计欲行,为中郎将姜维识破,将计就计,反击败赵云。诸葛深爱姜才,乃令先攻姜母所在之冀城,诱姜维往救,再遣魏延假作姜维进攻天水,马遵果信姜反,俟姜维至,闭门不纳;姜维进退无路,投降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 河南地方戏经典剧目《收姜维》中诸葛亮的一段唱词:“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p><p class="ql-block">这书信你牢牢带在身上,冀城县(今天水市甘谷县)你去搬那姜维的老娘。</p><p class="ql-block">带人马攻冀城一路喧嚷,诱姜维出天水我另有主张。………”</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收姜维,还被拍成了戏曲电影。1980年,河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豫剧电影《天水关》在全国放映,这部电影我在1981年看过。1981年上映的越剧戏曲电影《智收姜维》。</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天水关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在戏本、广告画、石印本、铜牌、手抄本上密集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多见的。1956年,通俗读物出版社推出的“文学初步读物”第五辑收录出版了插图本《天水关》,印数达八万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之《天水关》,印数更是惊人,影响更为深远。</p><p class="ql-block"> 人们通过小说、读物、连环画、戏曲、电影、电视剧等途径,知道了天水和天水关。</p> <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天水人霍松林先生,在其诗作《天水关》写作:“出师酬素愿,一统汉山河。虽得姜维助,其如阿斗何?”罗家伦的诗《渡天水关》:“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秦州区平南镇,离天水关约十里路,从小听诸葛亮天水关收姜维的古今(故事)及有关峡里(铁堂峡)的传闻。峡谷中除了天水关,还有躲箭石、月亮山、猫眼石、门里沟、铁门栓、石门槛、石棺材、姜维堡、姜维坟、蟒蛇洞、插旗石等与三国有关的地名与传闻。</p><p class="ql-block"> 说峡里中段有一块巨石,叫躲箭石。石头上有许多眼眼(洞洞),姜维在石头后面躲过蜀兵射来的箭。</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师伐魏,在攻取天水郡时,计谋却被姜维识破,并向天水郡太守马遵献上一计,把前来攻城的赵云陷入了姜维设的包围圈里,大败而归,使诸葛亮的计划落空。诸葛亮自从出山以来,第一次遇上真正的对手,他非常惜才,决定计降姜维。派兵在峡里两面山上埋伏,引诱姜维率兵进入峡里,钻进了诸葛亮设的包围圈。蜀兵万箭齐发,姜维连忙躲在一块石头后得以活命,这块石头上留下了许多箭射的眼眼(洞洞,就是箭痕)。姜维誓死不降,诸葛亮把姜维的母亲从甘谷搬来,姜维投了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 说在民国时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天水到礼县的公路时,从平南镇到天水镇的这一段,是经蔡子梁的山上,还是经过峡里。经过峡里修,路程短路平,是最佳方案。但峡里躲箭石附近有平南顾家店何家的水磨,修公路就会影响水磨的生意。何家是大家族,何家三兄弟攒劲(厉害)的很。大哥是民国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的秘书,弟弟当时是青海省粮食厅的厅长。公路经峡里修,何家人不同意。经蔡子梁的山上修,要经过当时天水县安县长家的祖坟,安县长也不愿意。公路到底经过山上还是经过峡里修,为此何家和安县长打起了官司。两家都是大家族,都惹不起,官司一直打到了民国政府的交通部。怎奈何家人势力更大,公路最终决定经山上修。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山上的公路又长又陡费时,决定改道从峡里修公路,2001年正式通车。</p> <p class="ql-block"> 1990年5月20日,高考预选结束后,我和几个同学,骑车沿公路翻山到天水镇。回来的时间,经过峡里回平南,峡里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只能骑一会儿,走一会儿,到躲箭石的地方,看到石头上的斑斑箭痕。这是我唯一一次近距离看到躲箭石。当时把我穿的一双布鞋走破了。</p> <p class="ql-block"> 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公路,人们建房,炸山取石,姜维坟、猫眼石、石棺材等遗迹先后遭受破坏,已不复存在。峡内石壁上曾有一方宋代摩崖题记,据《元一统志》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莹。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祐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宋代摩崖上的文字,现早已不存了。2011年12月,修建十堰至天水的高速公路时,道路硬化,使铁门栓、石门槛等遗迹面目全非,无迹可寻。后来“躲箭石”就不知去向了,直到2012年年底,挖沙时从河床下挖出来了,“躲箭石”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曾经巍巍的天水关,虽然今天已不存在了,它像流淌的悠悠西汉水一样,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本文选用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