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读书笔记—《论语》 1学而篇2为政篇

素素

<p class="ql-block">  《论语》就连妮妮都会时不时的给我讲上两句,为什么还要组个局一本正经的阅读,理解,学习,践行呢?我的理解是,在这个世界活着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因为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何这样思考问题,因为不知道怎么行成自己的性格底色,因为不知道如何与这世界安然相处……</p><p class="ql-block"> 《论语》,一本由孔子学生记录下来的,老师跟不同的学生之间有意思又有哲理的教学笔记,非常浅显易懂,但同时又非常准确的把人生道理跟你讲明白。读完整本论语二十卷,六百零二句,一万多字,不禁敬佩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竟已出现这么一位大圣贤,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顺带着把自己的自尊和文化水平也热提高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时代已发生巨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借由科技和AI发生了变化,论语在今天应该怎么被理解和应用呢?慢慢读吧,也许读完了,自会有答案!</p><p class="ql-block"> 最后分享一下我的座右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p> <p class="ql-block"><b>day1 2024-03-18 周一</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p><p class="ql-block"><b>【慎思践行】</b>当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通常感受到的是兴奋,紧张,然后会迷惑,再学习深入一点,知道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尝试了能够想到的各种方法,但都不行,会卡壳。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坚持下去呢?</p><p class="ql-block">罗伯特·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给了我们以下两点建议:</p><p class="ql-block">第一把固有的观念和态度放下。</p><p class="ql-block">骄傲、焦虑、枯燥和烦躁,这些是你应该放弃的态度,学会谦虚、安静,有警戒心,专注且懂得怀疑。记住,你所面对的问题,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小,而是比你想象的更复杂,甚至更有趣。</p><p class="ql-block">第二,放弃了该放弃的,接下来就是培养对微妙事物的敏锐感受力。</p><p class="ql-block">书上说,禅宗的窍门是像训练身体一样训练头脑,而且,头脑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身体的训练。茶道、插花、书法、打坐、散步,都是通过某种仪式训练对道的感悟。泡茶的时候动作和缓,茶室的装饰古朴简单,茶的气味淡雅清香,这都是为了让你放下尘世的纷扰,感受细微之处的美好。不是只有这些很优雅、安静的活动才能训练感受力,登山、徒步、种花、做木工,打鼓,都能让我们体会到物我两忘。</p><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能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修行和实践,保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自然就能保持乐观和开朗,大概就是此意吧!</p> <p class="ql-block"><b>day2 2024-03-19 周二</b></p><p class="ql-block"><b>【原文】</b>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p class="ql-block"><b>【译文】</b>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孝悌是仁的根本?从禹传位给启废弃禅让制,实行“家天下”以来至孔子所在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因此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可是到了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又把这种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因此对孝悌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p><p class="ql-block">每个人这一生中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还有一种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所以如果和父母兄弟的关系都处不好,跟其他人的关系处起来也会相当的艰难。</p><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到我们自己君子之本——仁呢,很简单,只需把生活当中的点滴细节尽量的做好,要在自己能够使上劲儿的家庭当中先努力的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好的丈夫,好妻子,好的儿女,这时候跟整个社会的关系都逐渐理顺,才能够成为一个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p><p class="ql-block">现实中,不论是销售工作或者技术岗位,都应当做到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p> <p class="ql-block"><b>day3 2024-03-20 周三</b></p><p class="ql-block"><b>【原文】</b>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p class="ql-block"><b>【译文】</b>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曾子,名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成就教大的,我们读过的《大学》就是他写的,孔子对他的评价是笨笨的,他没有颜回那么聪明。也没有子贡那么会说话,他属于特别能够下功夫的。</p><p class="ql-block">他提出的【自省】就是非常有力量的。我们经常会说我不喜欢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严重的还有整天挑别人的毛病,曾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你得经常性的每天都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没有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应该自省哪些呢?</p><p class="ql-block">【忠】我们对待国家,工作如何,是每天摸鱼混时间还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在尽心尽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信】:对他人能否做到时时刻刻都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导致我们失信的原因很多:第一种是根本不想做,面对讨厌的人或者不敢得罪的人不得不虚情假意,这是不信。第二种:想做但没做到。对待我们的父母或者朋友,比如我们承诺多陪伴父母,可是工作一忙或者忘记了,这也是不信。第三种是以为做到了。也就是双重标准,用自己的标准,觉得自己仁至义尽了我该做的事儿全做了,其实还差的很远。</p><p class="ql-block">【传习】:把我们所教授别人的东西,每天自己也在不断的践行。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导,自己能否言传身教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p><p class="ql-block">【敬世而信】先重视这件事,而不是当儿戏,不论是管理国家,还是卖一件衣服,都要用心重视。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亡国,作为一国之君都要讲究信,更何况我们在管理一个公司或者自己的家庭,在对待自己的员工,客户,父母,孩子,配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敬事而信。</p> <p class="ql-block"><b>day4 2024-03-21 周四</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b>”</b></p><p class="ql-block"><b>【慎思践行】</b>倡导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那么有哪些德行修养呢?【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总结起来就是,跟父母一块修炼,拿他人来修炼,用事情修炼,在自己内心不断的修炼。也就是我们日常的道场</p><p class="ql-block">【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算你没有机会去学那么多的书,最起码可以跟父母,他人跟你日常所做的工作,跟你的内心对话,这就是孔子说的学习的路径。</p><p class="ql-block">学品德跟学知识哪个重要的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外在)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践行】</b>一个人是否君子,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否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是否有道德修养的人了。</p><p class="ql-block">追星,女儿的偶像,跑男里的蔡徐坤,不如喜欢孔子,袁荣平,牛顿…就是我们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除了看外在,一定要去了解他的内外,是否爱学习,是否孝敬父母,</p> <p class="ql-block"><b>day5 2024-03-22 周五</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东西不能牢固;要以忠信为主,主动结交比自己强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p><p class="ql-block"><b>【思笃行】:</b></p><p class="ql-block">【不重则不威】提醒我们要保持稳重,作为家长,有时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会大声诟吼骂孩子,特别是在辅导做作业时,讲了很多遍孩子没听懂就会失去耐心,樊登老师曾经说过,当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前额叶损伤,更加影响孩子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学则不固】要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生活中可以应用的,可以随时随地应用出来,这也是我们大家经常苦恼的学过就忘。同样也是我们不够稳重,以为自己学会了,其实我们只是知道一点点,并不够厚重,需要把自己的学问跟自己的人生方向,跟行为方式内化了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无友不如己者】向上社交,并不是单纯的势利眼只结交比自己强的朋友,而是时刻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多发觉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p><p class="ql-block">【过则勿惮改】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这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金先生说,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而最有效的一条捷径,叫作认错。</p><p class="ql-block"> 最近因为和一个朋友因为一点事情闹得不愉快,情绪不好,打开《我有点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学习怎么沟通,怎么道歉,按照书上的流程反思自己为什么生气,为什么出言不逊,然后怎么道歉,当我们把书上介绍的技巧看完以后,且通过自己的不断训练,就能达到沟通的最高技巧:无意识但是技巧的状态了。也实现了学则固。</p><p class="ql-block"><b>【原文】</b>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p><p class="ql-block"><b>【译文】</b>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我们既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度的,我们也要知道我们过去是有那么多的传承的,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厚重。</p> <p class="ql-block"><b>day6 2024-03-25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学而时习之】今天复习上周学习内容,过去一周做的好的,有待改进的和最喜欢的一句。</p><p class="ql-block"><b>好的反面:</b>【入则孝+孝悌为人之本】周末回家陪爸爸吃饭,每次回去都能吃的父母特意准备的自己爱吃烧鱼,多陪伴父母,有耐心哦解决他们有关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有待提高的</b>:【人不知而不愠+过则勿惮改】:在营销推广方面存在冲突,总是容易因为别人不懂自己而生气,并且不能及时改正错误。</p><p class="ql-block"><b>最喜欢的一句</b>:【行有余力则学文】,在为了生活而奔波的同时,不忘增加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非洲鼓,陶冶情操,多看书</p><p class="ql-block">慎终追远:珍惜生命,多运动,打羽毛球</p> <p class="ql-block"><b>day7 2024-03-26周二</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p><p class="ql-block">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自己做的是不足的,为人处事总会有傲慢之心,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如何践行?通过学习不断的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更加充实,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物质,名声,财富,这些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把“孝”字具体化了。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和行为,通过继承家风,祖业以展示孝。现代社会需要我们用更高更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例如互联网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和父母共同进步,但是对于做人的原则,精神方面仍然需要学习和继承。</p> <p class="ql-block"><b>day8 2024-03-27 周三</b></p><p class="ql-block"><b>【原文】</b>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p><p class="ql-block"><b>【译文】</b>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门有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我们要讲和谐,但不是为了为和谐而不受礼文的约束,既要遵守礼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讲究个性,会有不同意见和价值观,要怎样才能让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呢,需要礼的约束。那么何为礼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很多提到关于礼的内容,吃饭,穿衣,行走都有,华杉也提到礼是尊卑上下的礼仪,同时也包含规矩和社会秩序,知道和的重要性,也知道何为礼,我们才能更好的践行。</p><p class="ql-block">礼与法的都是儒家思想的衍生。</p><p class="ql-block"><b>【原文】</b>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p><p class="ql-block"><b>【译文】</b>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才值得践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对人,对事,对自己都要保持诚信,但也要在义的范围内才是需要践行的信。</p><p class="ql-block">恭敬也要有一个标准和尺度,否则只会带来耻辱和麻烦。</p> <p class="ql-block"><b>day9 2024-03-28周四</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常年的吃不饱营养不良,他也是孔子最爱最认可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刚毕业的时候在深圳找工作每个月工资很低但是过得非常开心,虽然吃住非常节省,但内心充实。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水份不断学习。工作挣钱,慢慢有一些存款贷款买了房子以后就开始反而压力变得更大更焦虑。因为欲望开始膨胀,永远无法满足。所以孔子说,这时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学习,学会做事和说话的分寸,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时时纠正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认为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p><p class="ql-block">乐观很重要。它能够促进我们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财富,同样提升我们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b>day10 2024-03-29周五</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凡人为什么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是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能达成,没有结果。怕老板不知道自己优秀,无法升职加薪,怕客户不知道自己产品优秀,无法签约,怕爱人不理解自己,得不到关心…</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甚至还需要掩藏一下,因为修自己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君子真正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因为不了解别人就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失去行动的开始,甚至是有错误的行动和指责。衍生出胜心和纠错心。</p><p class="ql-block">在和家人沟通时,经常会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你好,抱怨家人不理解自己但其实,可能是我们心里只有自己,一心只期望别人来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没有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了解别人的立场和处境,我们可以经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p><p class="ql-block">《论语·颜渊篇》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了解他人,尊重他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样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家庭事务时可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为政篇</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一章【原文】</b>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这段话强调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同时要提出了不要过多干预别人,最主要的是管理好自己。</p><p class="ql-block">我们可能不需要管理国家和政事,但是在管理企业和家庭也同样适用。</p> <p class="ql-block"><b>day11 2024-04-01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学习总结的时间了。整个学而篇已经学完了,关于学习,本周又有什么新的心得和践行呢!</p><p class="ql-block"><b>关于学习</b></p><p class="ql-block"> <b>1.【学而时习之】</b>学习将会贯穿于我们的一身,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个人能力),让学习到的东西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方法和天赋重要,首先是模仿,像身边优秀的人,历史上的圣贤之人学习,但是不断的当下的环境中实践和应用更重要,也更易操作。</p><p class="ql-block"><b>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b>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读生活是本,读书末,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本身,要学会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总结后让自己活的更好,后有余力再扎进书里,学习更多的兴趣爱好,让自己过的更充实幸福。</p><p class="ql-block"><b>3.【事父母能皆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亦】</b>学习看似很复杂的事情,有人觉得学历代表学习,懂天文地理代表学习,但其实学习如何与身边最亲最敬的人相处才是我们首要学习的。不遗余力孝敬父母,对领导不畏艰难,对朋友信守承诺…</p><p class="ql-block"><b>4.【温良恭俭让以得之】</b>学会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取悦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自然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p><p class="ql-block"><b>5【信近于义,恭近于礼】</b>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尺度和准则,即使是守信和恭敬这样的美德也是需要义和礼作为标准,切勿过份,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p><p class="ql-block"><b>6.【过则勿惮改】:</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是凡人,都会犯错,错了就要学会改正。这样不仅是君子,而且还是真汉子。</p> <p class="ql-block"><b>day12 2024-04-02星期二</b></p><p class="ql-block"><b>第二章【原文】</b>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论语》《大学》《中庸》都有很多应用诗经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打开《辞海》,关于诗经的解释是: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记叙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差不多550年间,从陕西一直到山东,整个黄河流域的民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经典歌曲的歌词。如果看得再深入一点,它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元典,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最初形成的时候最淳朴的样子。《诗经》就像一面镜子,中国人两千多年以来怎么吃、怎么穿、怎么取名字、怎么守规矩、怎么讲理想、怎么表达感情,都有自己的美学态度,书中都能找到原形,读完《诗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原始的自己,人也活的更加真诚和纯粹。现在,我手边就捧着一本诗经,借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读上一遍,抄写一遍,一天都能活在诗经美美的世界之中。</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思无邪呢?就是纯真无邪,听着看着就很舒服,有一种田园气息。他颂扬的是合理的情感和欲望。就像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快乐,但是不泛滥。有伤心难过的事,但是并没有造成极大的伤痛。无邪,就是需要我们把情感控制在合理(礼)的范围之内不矫揉造作,不滥情放荡。</p><p class="ql-block"><b>第三章【原文】</b>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本章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反映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春秋到战国,到秦朝商鞅变法灭六国,刘邦建立西汉,各个诸侯国互相战争,以法治国的政策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否则可能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呢?</p><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混乱的时代,多讲法律,少讲道德,如果这个社会已经稳定规范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导之以德,其之以礼。让老百姓有更高的追求,做到有耻且格。</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做人的底线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不违法,遵守规章制度,不为了利益,去伤害别人。之前从事做金融贷款工作,我们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客户的资金需求,同时也能获得报酬,养活自己。合规就是底线,一旦踩了这个底线,小到损害公司利益,大的违规违法,很多人到现在还处于牢狱之中。</p> <p class="ql-block"><b>day13 2024-04-03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故事:孔子出生一千多年以前,他的先祖是春秋周成王分封到宋国的诸侯,因为他的先祖辈就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获得了国王赐姓“孔”,后来因为宋国内乱,孔家逃到鲁国,逐渐由公卿沦为士族。</p><p class="ql-block">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当时被封为鲁的陬邑大夫,武力绝伦,力气特别大。有一次打仗的时候,他们的人被困在城中间,然后敌人要放下城门来,瓮中捉鳖、全部都杀死的时候,孔爸爸叔梁纥一个人力扛千钧,站在门下举着那个大门,然后让其他的人骑着马赶紧逃走。</p><p class="ql-block"> 叔梁纥娶了一个妻子姓施,施氏生了九女,无子。后来有一个妾,跟这个小妾生了长子孟皮,孟皮还是一个“病足”,走路有点跛,所以也不能够继承家业。叔梁纥娶了第三个老婆颜徵zheng在,孔子的妈妈。他们就是在尼山那个地方祈祷,祈祷之后生下了孔子。所以鲁襄公二十二年9月28号,生下孔子取名叫仲尼,由于他祷于尼山之故,所以孔子叫仲尼。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死,17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小的时候,就会干很多事,放牛行,骑马,做会计…最喜欢做的活动就是跟大家玩祭祀的活动,讲礼仪,孔子自己说,15岁的时候就开始立志要去求学。</p><p class="ql-block"> 19岁的时候,孔子娶了一个妻子叫作宋亓官氏,20岁生子,因为那天鲁君赐给了他一条鲤鱼,所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伯鱼。</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在27岁左右,孔子出仕当官。发生了“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孔子进入太庙什么事都问,说这是什么?这个应该怎么用?那个应该放在哪儿?然后旁边就有人讲,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也?入大(太)庙,每事问。” 都说这孩子厉害,知道很多事,我看他什么都不知道,进入太庙什么都问。然后这事传到孔子耳朵里边,孔子说:“是礼也。”孔子说,入太庙,你每件事都要问清楚,这事本身就是礼。</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30岁的时候就退出了仕途。孔子说三十而立,所谓三十而立,是孔子自己在30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所以他开始开馆教学了。 那个时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学知识的,知识是被贵族们垄断的,而孔子获得了一些知识以后,他的办法就是,不挑学生,只要你来,我就教你。</p><p class="ql-block"> 孔子35岁时,鲁国内乱,孔子又去齐国了。在齐国的时候他的眼界开阔了,听到了《韶》乐,叫“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听完这个美好的音乐以后,回到家三个月吃饭都没味,这么好听的声音!所以孔子对于礼乐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齐国待了没几年,因为也没有能够得到任用,所以大概一年以后又返鲁,返鲁之后还是教书,一直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学生也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p><p class="ql-block">孔子50岁左右的时候,终于当大官了。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此时他还说“人不知而不愠”,就是我这么多年来,大家都不知道我能干什么事,你也不要着急,不要生气,“不亦君子乎”?孔子51岁的时候,一路从中都宰,司空,最后做到大司寇。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就他能够判很多的刑法,属于非常重要的大臣。</p><p class="ql-block">之后经历了堕三都事件,导致了孔子在鲁国政治生涯的结束,之后就是孔子周游列国。</p><p class="ql-block">“胙肉不至”的故事。皇室祭祀完了以后,要把这个祭祀的肉分给大臣们,每个大臣家里分一点,代表地位受重视你,居然没有人给孔子送过来,孔子作为大司寇,等了三天,胙肉不至。“孔子行”,就是离开鲁国了。走到鲁国边境还住了三天,回头看有没有送肉过来,然后这时候孔子开始周游列国。</p><p class="ql-block">孔子大概是71岁,最爱的弟子颜回死了</p><p class="ql-block">孔子73岁去世了。</p><p class="ql-block"><b>第四章【原文】</b>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b>day14 2024-04-04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b>第九章【原文]</b>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p><p class="ql-block">有两层含义,首先,孔子不满意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在学习中不会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p><p class="ql-block">其次,在思考学习后,对于认可的知识就要亲身去实践,而不是只在嘴上点头认可,这才是不愚。</p><p class="ql-block">思考对于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现在通讯工具的发达,真假信息传播的非常快,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们经常会受到他人有意无意的影响,这样其实我们学习的质量是不高的,就像我们在听樊登听书的时候,樊老师会讲书本的内容给我们高度提炼出来,但同时,受到他的价值观和经历的影响,我们接受到的内容是会有所偏颇,而且也会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思考能力,因此我在听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觉得不错的书籍也会选择性的自己读一读,培养自己的思考总结能力。</p><p class="ql-block"> 身边还有一种人也是不懂得学习的人。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观点,从不了解实际情况,也不经过求证,张嘴就是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给你抬杠的人。</p> <p class="ql-block"><b>day15 2024-04-05 星期五</b></p><p class="ql-block"><b>第五六七八章【原文】</b>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p><p class="ql-block">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p><p class="ql-block">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p><p class="ql-block">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p><p class="ql-block">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生病,让父母为我们担忧”</p><p class="ql-block">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本篇的第几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p><p class="ql-block">关于礼,先吃个瓜,假如现在你要给这三位领导切瓜端上去,问题来了:怎么切才不失礼,是要切成一模一样的,还是给每个人用不同的切法?</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事情虽小,却很能够体现礼学的宗旨。</p><p class="ql-block">标准答案可以在《礼记》里找到,是这么说的:为天子切瓜,削皮后要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仅仅一个切瓜的动作都要这么讲究,那么穿衣吃饭、起居坐卧、待人接物,生死祭祀,都需要以礼相待。</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国家法定假日三天,外地的都可以不远千里人回家乡给逝去的亲人扫墓,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礼祭祀,包括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祭品都有严格要求,当然,现在我们从环保的角度很多环节都略去了,有人问:“清明祭祖扫墓,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高赞回答说:“中国人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更应该珍惜可以给在世的亲人尽孝的机会。那么什么是生之以礼呢?后几章跟不同的人,也有详细的阐述,总结</p><p class="ql-block">1.无疾,保重身体少生病,不管是自己或者父母,都算是尽孝,我有时候看见我女儿挑食啊,或者是摔跤了哪里不舒服,我就会跟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因为这样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p><p class="ql-block">2.要敬,尊敬,尊重。不只是好好养活就算孝,更应该从内心深处关心。现在社会进步很快,很多老人无法适应现在的电子科技产品,子女往往会有轻视,不耐烦的情绪,这就是不敬,还有尊重父母的习惯,和尊严。老人节俭,唠叨,有些爱吹牛之类的,都不是什么大毛病,甚至古代倡导的,即使父母违法犯罪,做子女的都不能揭发,这才是孝。</p><p class="ql-block">3不色难。这个是最有难度的,如果我们家里的孩子生病,相信家长一定会非常担心,甚至彻夜抱着孩子都不会觉得抱怨,但是当我们在照顾生病的老人时就会觉得很难,所以需要我们修炼永远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即使有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父母过的更舒服,比如说我们让父母去旅游,去享受,但是父母不舍得,就会发脾气,其实这或许只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孝心,而没有真正尊重父母。</p> <p class="ql-block"><b>day16 2024-04-08 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学而时习之,学习过的内容,要多复习总结,实践,才能成为学到的东西。所谓学而优则仕,因此我们的论语也从《学而篇》过渡到《为政篇》。本篇主要讲述了为政者的品德、行为和治理方式。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出仕为官,也没有那么多政事需要学习,但为政的思想同样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管理中。本周学到的重点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b>1.【为政以德】</b>:冠名首句,给我们强调了德性的重要性。统治者有德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我们作为企业管理者,家庭经营者,同样需要有德。 </p><p class="ql-block">那么,好的品德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应用实践呢?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有责任感,勇于担当,勤奋努力,关爱他人,有爱心, 谦虚谨慎,正直正义,善良,公正,自律…我们可以把这些优良品德谨记于心!</p><p class="ql-block"><b>2.【思无邪】</b>做一个思想纯正,单纯简单的人。倡导真人真心真性情,没有邪念,也不装腔作势,无论忠诚孝子,或是痴男怨女,都是一种真情流露。正如张居正总结的,有善无恶,思无邪。</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一周,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当我们心里有思念,可以流泪,可以偶尔摆烂,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其他人,伤人伤己,这是我理解的思无邪。</p><p class="ql-block"><b>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在现在的和平稳定的社会,德和礼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具备了好的品德,同时也要学习了解各种礼节制度,包括文化的熏陶。做到心里有个格,能够更好地约束和规范自己。</p><p class="ql-block"><b>4.【孝】</b>为政篇跟孝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自古是以孝治国的,所以关于孝道也是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孟懿子,还是子游,子夏都会问道孝,孔子给出的答案并非千遍一律,对于我们每个人也一样,需要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父母的性格经历,去学习和践行自己的孝道。总的来说,要有礼,生礼,葬礼,祭礼,非常繁琐需要学习,学不到的是用心,平时跟父母的相处,说话之道,这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也没有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b>5.【终生学习】</b>孔子讲述了自己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求学之道,虽然我们不需要逐一对照,但在我们自己的学习,迷惑,顿悟,接受的过程可以去体会和总结,正如王阳明所说的,只有走到那境界,你才能体会到那一层。</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我目前应该还处在十五志于学的一层,以前学的哪些东西和做的事情好像完全变了一个赛道,前两天和一个之前公司同事聊天,他说现在的我跟原来在金融公司的我完全是不一样的我,我说因为我现在在学习国学,在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学校儒家的求学和为政,等我学完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进入到不惑。</p><p class="ql-block"> 十年以后,希望自己能成为知天命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内心可以更强大一点,不要轻易被外界人事左右自己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b>day17 2024-04-09星期二</b></p><p class="ql-block"><b>第十章[原文]:</b>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从视,观到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如果只是停留在任何一层,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都会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其实还有一句叫做“眼见不一定为实”,它提醒我们,即使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如说魔术表演,海市蜃楼,社交媒体,新闻报道,都需要我们带着思考和辨别能力去看。</p><p class="ql-block">有句成语叫做“人不可貌相”,那么到底如何去分辨一个人,孔子说你了解就看这三件事儿</p><p class="ql-block">1视其所以,看他做事儿的方法:是脚踏实地还是投机取巧,行贿受贿,是合法还是违法的,如果做到都是违法不符合道义的那肯定不能继续深交。</p><p class="ql-block">2观其所由,看他做事儿的出发点,动机是什么呀?他做这个事儿就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满足自己的面子,让自己的野心膨胀,还是他做这个事儿是为国为民,为了社会。</p><p class="ql-block">3察其所安,看他安住的生活方式,他的乐趣的点到底在哪儿?有些人下班或者周末吹牛喝酒打麻将,同样有些人看书学习锻炼,和不同的人接触就会成为不同的人,所以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也需要慎重了解。</p><p class="ql-block"><b>第十一章[原文]:</b>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这个师,不一定是老师的职业,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那么温故而知新,如何才能做到呢?</p><p class="ql-block">1.温故。前提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看书,看人,模仿,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个依据每个人的天份而定,也需要学习方法,就像同样是背单词,应用了好的记忆法就可以更快的背下来。如果温故了半天也不能理解,当然成不了师。</p><p class="ql-block">2.知新。学习有所得,自己能有所体会,同时还能加以琢磨,举一反三,将它应用于生活之中,便能成为老师了。</p> <p class="ql-block"><b>day18 2024-04-10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或108次。它是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今天让我们来学一学孔子眼中对君子的定义。</p><p class="ql-block"><b>第十二章【原文】</b>子曰:“君子不器。”</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p><p class="ql-block">这一句是我在论语里第二座右铭,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发现别人的有点,而君子不器就是让我们做更好的自己。我们作为人,除了需要具备外在的手脚这些“”物”的功能以外,我们还是一个人,有人性,有思想。</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我在卖衣服的时候,大家经常会说,你穿这衣服真好看,我就会自嘲的说,我就是一个工具人,把衣服展示给你们看,其实这就是一句玩笑话,如果只是展示衣服,那就是“器”,我只需要多购买几个模特展示就可以,但其实还需要具备人的气质,从何而来,需要有文化,有品德,有形象,有健康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即使我们遇到瓶颈,变赛道,换行业,也可以轻松不被淘汰,而不永远是一个简单的只能装水器物。</p><p class="ql-block">同时我觉得君子不器也可以警示我们,需要多具备一些对抗风险的附加能力,有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他们坚持终生学习,爱读书,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像我们的丽昕老师,即做音乐,也做心灵疗愈,同时开公众号,做直播,这种人就有很强的反脆弱能力。</p><p class="ql-block">君子不器还有一个应用就是对待员工或者我们的孩子上,我跟我女儿相处时,今天我发现她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我就说你唱的怎么那么好,以后可以做歌手,过后我看她拍视频好,又会说你以后可以当喜剧演员,看见她画了一幅画,我就说你以后能当梵高,甚至有时候跟我说他玩游过关了,我都会说以后你可以去开发游戏软件,她就会问我,我到底做什么,我就回答她说,君子不器,谁说只能做一件事呢?</p><p class="ql-block"><b>第十三章【原文]:</b>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p><p class="ql-block">说到做到是优良的品德,前提是“”信近于义”,如果是不合法的或者不符合义的事当然不能说不必做,同时我们也经常会给自己立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先说出去,才能结合自律和它律,实现它,也就是“言可复也”</p><p class="ql-block"><b>第十四章【原文]</b>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p><p class="ql-block">对于“周”和“比家”很难理解,看了樊登老师解释说,甲骨文里,周是一块田地。方方正正隔成四块,这是周字。所以周代表着完整,独立,周全。“比”是互相拉扯,我拉你,你拉我,双方缺乏完整独立的人格和思想。</p><p class="ql-block">就像我们的团队或家庭,彼此有独立的人格,然后互相把界限画的很清楚,而不是互相勾结在一起,靠权利和利益让彼此互相妥协。</p><p class="ql-block"><b>第十五章[原文]</b>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p><p class="ql-block">“学”太容易了,是我们成年人,仅靠自己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最简单的事了。买本书,报个班,听个讲座,就可以尽情的学习。小朋友背个书包坐在教室里45分钟,算是学习。难在于“思”,要有选择,有消化,有应用,学和思的脱节就会出现两种情况。</p><p class="ql-block">“学而不思则罔”如今学习渠道,书籍非常多,即使孔子在和不同的学生讨论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变得迷茫,就像我在阅读亲自教育的书籍,书中会有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的孩子的教育方法,需要我们思考清楚,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应用,否则就会越来越迷惑。</p><p class="ql-block">“思而不学则殆”任何的思考和总结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知识量的基础上,否则凭空想象,想破脑袋也不会有所成就,比如我想当一个天文学家,不去学习天文知识,不去抬头看天空,那只能白忙。</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既要学习,也要思考。把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批判性的接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进步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b>day19 2024-04-11 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b>第十六章【原文]</b>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攻击那些异端言论,这是会给自己带来危害的。”</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果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有一个争芳斗艳,百家争鸣的时期。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这些学派各自拥有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例如,儒家主张仁爱、礼治,道家强调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名家注重逻辑和辩证,法家则以严格的法律和制度为主张,兵家研究战略和战术,阴阳家则研究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等。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景观。每一种思想存在都有它的受众人群,随着时代的进步,自然能有流失和遗传,最终到了汉朝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所以我们没必去认为干涉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允许世界的多样性,才会变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本章的理解有多层含义:一说倡导为人处事要循规蹈矩,脚踏实地,而不是寻找各种异端学说,捷径小路,企图一步登天,最终就是害人害己。</p><p class="ql-block">一说中庸思想,择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意思。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同样像我们在教育子女,有一些家长就像一个直升机一样,随时盘旋在孩子上方,事无巨细都要干涉,严重的甚至会打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反省以后之后就进入到另一个极端,任小孩自生自灭的,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都是有害的。</p> <p class="ql-block"><b>day20 2024-05-01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b>第十七章[原文]</b>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 )也。”</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子路比孔子小9岁,和孔子属于年级相仿的学生,他的特点就是比较能打仗,勇猛好斗,曾经跟孔子还发生过这个战斗。最后被孔子打服了,然后就跟着孔子学习。这个子路人性格特别直,所以老师跟他说这段话也是有一些批评教育的口气,知道的事你才能说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你要承认自己不知道,别在外面瞎讲。</p><p class="ql-block"> 人们应当虚心、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遇到不懂的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要承认无知,保持谦逊的态度。最好的应用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时候会有天生的优势和傲慢,孩子向我们提问时,对于一些我们一知半解知识我通常都会跟孩子说,这个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查阅一下,甚至有时候孩子能做出来的题目。我们也要虚心向他们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十八章[原文]</b>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孔子曾经做到大司寇的高位,子张来讨教为官之道,孔子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p><p class="ql-block">关于为官(职场)之道,要学会倾听他人(领导,下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先不急着分享自己的观点,多学习,等有把握的时候才去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day21 2024-05-02 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 上一章讨论了打工人如何获得官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领导如何用人选人。 </p><p class="ql-block"> 我国选拔人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最终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考试方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进入现代,大部分人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全国统一高考,进入到社会以后,随着我国人事制度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选拔任用人才的机制越来越科学化和合理化。例如,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从村干部、工人、农民中录取公务员等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些政策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选拔环境,确保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正如孔子对鲁哀公的对话所说。</p><p class="ql-block"><b>第十九章[原文]</b>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p><p class="ql-block"><b>[译文](</b>鲁国国君)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接下来继续讨论国君如何管理人民。</b></p><p class="ql-block"><b>第二十章[原文]</b>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p><p class="ql-block"><b>【译文]</b>(鲁国大夫)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礼治”、“德治”,用人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同时做好人才的选拔和培训,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p><p class="ql-block">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与其要求别人变怎样,不如自己先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在身体力行的去影响别人。</p> <p class="ql-block"><b>day22 2024-05-06 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b>第二十一章[原文]</b>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p><p class="ql-block"><b>[译文]</b>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早接触政治,应该是初中时期的一门学科,之后就是文科生高考的死记硬背,政治在我印象里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学、等,自从离开学校以后就很少接触,政治似乎与我也没什么直接关系,就是在电视里面听到的一些新闻,因此在学习论语为政篇里的时候我也一直觉得与我的关系不大,我又不为官,但是今天书中的内容还是给了我一些启发,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政治主角,就像今天的标题所说的自己不变坏,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孝顺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进而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人,这也是对国家的政治贡献。</p><p class="ql-block"><b>第二十一章[原文]</b>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p><p class="ql-block"><b>[评析]</b>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p><p class="ql-block">“信”在我们现代工作生活中显得尤其重要,之前从事金融保险和信用贷款行业,深刻体会到,诚信可以转化成物质。不诚信,骗保的行为最终也会得不偿失,信用等级越高他从银行和金融公司能够贷到的钱也越多。所有的顾客再贷款做信用等级评级之前,国家有一个专门的失信人员查询系统,但进入到失信人员名单的个人,没有办法贷到款而且没有办法享受高铁飞机酒店等服务,所以诚信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b>day23 2024-05-07 星期二</b></p><p class="ql-block"><b>为政篇第二十三章</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p><p class="ql-block"><b>【译文]</b>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p><p class="ql-block"> 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历史,觉得故事,人物有趣,原始社会离我们太远,我认为的历史大约就是上下五千年,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就是我最早学习的历史。从尧舜禹夏商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会有朝代的更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皇帝名人流传千古,我们需要去了解,总结,才能更好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历史能让理解过去,为未来做准备;能保帮培养分析思考能力;能增强文化认同感;能借鉴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能扩大视野,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点;能发展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任何观点;能增强记忆力;能激发兴趣,使学习变得更有趣。</p><p class="ql-block"><b>为政篇第二十四章</b></p><p class="ql-block"><b>【原文]</b>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p><p class="ql-block"><b> [译文]</b>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p><p class="ql-block"><b>[慎思笃行]</b>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p><p class="ql-block"> 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指的是在面对危险或不公正的事情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和公平。它需要勇气和决心和足够的力量,但也需要冷静判断和尊重法律。然而现代社会对于见义勇为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每天的新闻都会不断的报道,身边点点滴滴的事件,从帮路人做一个心肺复苏,到把车停在高速公路阻止后面的危险,这些都是见义勇为,值得赞扬,但也会有人收到舆论影响,或是自身环境所迫,见义不为,也无可厚非,至少不去做那个行不义之人。</p> <p class="ql-block"><b>day24 2024-05-08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学习过的内容,要多复习总结,实践,才能成为学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整个论语《为政篇》共二十四章。这两周的学习(10-14章)中,学到一下重点。</p><p class="ql-block"><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b>我们时时刻刻要与他人打交道,要如何去真正了解他人,除了用眼睛去“视”,看他做的事,还要观其由,他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去做事,最后还要“察”其所安,是否心安。</p><p class="ql-block"><b>【温故而知新】</b>比【学而时习之】更进一步,之前学习的内容80%我们已经遗忘了,需要不断的复习,不仅是复习旧的知识,随着时间,环境和我们自身经历的变化,对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能有新的见解,当我们对知识能保持一种不断辩证的学习态度,就可以成为一名学者(师)也。</p><p class="ql-block"><b>【君子不器】</b>我的座右铭。人不是工具,也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要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学习或者了解更多的知识,成为一个更加可以抵抗风险的人。它是一种开放、包容、创新和担当的精神,可以应用于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社交关系和社会责任等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在社交关系中,“君子不器”提醒我们要具备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是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平等和开放的态度与他人交往。</p><p class="ql-block"><b>【先行其言】</b>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p><p class="ql-block"><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p><p class="ql-block">非常有用的一句话。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中。</p><p class="ql-block">学习中:只读书而不思考,就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中。相反,如果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缺乏知识储备,难以深入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只机械地执行任务而不思考,就无法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反,如果只思考而不付诸行动,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难以取得实际成果。</p><p class="ql-block"> 人际关系中:只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思考,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也无法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尊重。相反,如果只思考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固执己见,难以与他人沟通和合作。</p><p class="ql-block"><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知识。</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一个人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范围,不要过于自信或自大,也不要轻易妄自菲薄。同时也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成为更加明智和有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b>【言寡尤,行寡悔】</b>已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话很少犯错,做事很少后悔。要我们在言行上要谨慎,避免犯错和后悔。</p><p class="ql-block">它是一种谨慎、稳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错和后悔,让我们更加成功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举直错诸枉,举枉错诸直】</b>意思是提拔正直无私的人,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的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就会使得正直的人也变得不正直了。</p><p class="ql-block">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原则和价值观,它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和处理问题时,要公正、公平,注重选拔正直无私的人才,这样才能使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更加健康、和谐、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