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播电视台对话直播一《山水画里的中国美》(录音整理)

傅以新

<p class="ql-block">北京广播电视台《文化京津冀》</p><p class="ql-block">20240205期</p><p class="ql-block">《山水画里的中国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哈喽大家好,您正在收听的是文化京津冀。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带着大家去博物馆逛一逛,随着这几期节目的播出 ,我们的足迹不能说是遍布了北京的大小博物馆,但真去了不少地方。年味越来越近,很多博物馆为了迎接马上到来的龙年,推出了很不错的展览。那今天我们去的是哪个馆,又带着大家去看哪一个展览呢?大家可以下载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官方音频客户端, 在里面找到文化京津冀,跟我们互动。我的关子卖的差不多了,赶紧请出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画家傅以新老师及展陈部的杨屹老师,欢迎二位。给大家打个招呼好不好?</p><p class="ql-block">傅: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画家傅以新。</p><p class="ql-block">杨: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展陈部杨屹。</p><p class="ql-block">主持人:两位嘉宾,正好代表今天话题的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要说的展览展出地:中国园林博物馆, 第二个部分就是正在进行的这个展览《对语青山一一 傅以新山水诗画展》的画家本人。北京作为博物馆之城,很多朋友至少在我做节目的过程中,听过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名字,但有的可能还没去过,杨屹来跟大家讲讲,园林博物馆的特色和亮点在什么地方?</p> <p class="ql-block">杨: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以“中国园林一一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国园林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多元功能以及辉煌成就。同时,因有千姿百态的活态植物,被誉为有生命的博物馆,这也是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园博馆由室内、室外空间共同构成,室内首先是6个基本陈列 :中国古代园林厅,展示了从远古时代园林的萌芽一直到晚清的发展过程。中国近现代园林厅主要展示自鸦片战争开始到如今园林的发展,世界名园博览厅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的理论实践在中国造园技艺厅展出,融合了建筑营造、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元素,系统阐述造园的流程。中国园林文化厅从园林与传统思想、传统文学 、传统书画,以及音乐、人居文化、文化交流六个部分展开,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另外是4个主题展厅,依托园林主题,每年推出十几个精彩的展览,十分受观众喜爱 。此外还有3个别具特色氻室内展园,分别是苏州的畅园,广州的余荫山房及扬州的片石山房,分别代表了江南私园以及岭南园林、扬州园林的特色,是我们馆从当地聘请匠人师傅, 并用当地的选材进行1:1的复刻,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园林艺术。</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们今天先从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始,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展览所在的博物馆概况,大家去的时候也好找、好看。</p><p class="ql-block">傅老师:园博馆在丰台区,离市区比较远,所以好多人还不知道这个博物馆。馆内四季如春,夏天不热,冬天跟春天的感觉差不多,空间也很大,环境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傅老师插的这一句我觉得特别重要,之前去博物馆拍摄的时候,编辑同事跟我说一定要去园博馆拍摄,非常美。</p><p class="ql-block">杨:现在是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所以大家如果现在去公园,倒真不如去园林博物馆,逛了博物馆,还长了见识。下面就说到今天的重点,去看我们要说的“对语青山 一一傅以新山水诗画展”。其次还有片石山房,此次展览是不是有一部分是布展在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杨:在片石山房区域,展出了傅老师十几幅“读史绘画随笔”,后面可以请傅老师给我们讲讲这个读史绘画随笔。</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想问一下傅老师,您此次展览设立在园林博物馆,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吗?</p><p class="ql-block">傅:这已经是第二次跟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合作了。</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那肯定第一次合作很愉快,才会有第二次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傅:对,第一次在园博馆的个人画展是2016年,从我这个角度说,园博馆基本上选择了徐悲鸿的体系,这里曾办过徐悲鸿作品展、我的老师李苦禅的作品展,然后是我,现在是第二次。</p> <p class="ql-block">四我是专门画山水的,山水和园林都是浓缩的自然,所以两者有很多共同的审美的标尺。园林博物馆是很接地气的博物馆, 对于城市人来说,很少机会接触山林,到园博馆,就会接触很多自然因素,正好又有山水画展,特别是对小学生中学生,他们能从里面体会到山水的美,从小培养生态保护意识,所以我选择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主持人:这次展览展出到4月份?</p><p class="ql-block">杨:到5月中旬。</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可以说有很长时间来面面对观众。我来说一下我的感受,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们会觉得画展离自己有点远,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更爱看实体的文物。但说实话,如果大家在园林博物馆里看到叠山理水、绿树成荫,又看到了画展,感受一下山水诗画,真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觉得傅老师得给我们大家做一个科普,去看您的画展,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点,应该从哪方面去欣赏?</p> <p class="ql-block">傅: 山水画是浓缩的自然,画家在自然生活中获得灵感。 这些灵感来自自然界的表情,一一我是把自然界的变化,如气象变化 、日出日落、风雨雷电看作是大自然的表情的。古代人们很崇拜山林, 提出要向山林学习,“高山仰止”,大家都知道这个词,这是人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惠泽 ,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是我们的朋友,它的博大给我们以精神鼓舞。中国的“中世纪”,儒家的文人开始深入山林,宗教(佛教和道教)也深入山林,所以山水跟中国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总说寄情于山水之间,我整个画展的作品就是为带给大家这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想问问杨屹,这次展出的傅老师作品,哪一幅是你最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杨: 我内心真的很喜欢傅老师的每一幅画,如果硬要选择, 作为一个可能更喜欢新鲜事物年轻人,我觉得傅老师的创新性让我非常感动,他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说热气球、飞机、风力机组纳入到了中国画中,这和传统的中国画有很大区别,传统中国画很少表现这些现代元素,所以这些作品令我内心得到了深深的震撼,如《穿越层云》《河川俯瞰》。</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杨屹喜欢的是这种带一点现代元素的,傅老师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吗?</p><p class="ql-block">傅:我接着杨屹刚刚提到的作品说,把飞机、火车、热气球这些现代元素放到传统中国画里的确比较难,它有一个过程。我开始画空军战机升空的时候,好多人不理解怎么与中国画的传统笔墨配合,但是他们看后感觉还蛮融洽的。中国画的传统太深厚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从精神面貌到构图、到技法的一整套模式,甚至在很多方面规定的很具体,比如柏树怎么画,柏树要用什么符号,这个很约束画家的思想,那么要把现代东西融进去那就更难了,但是大家迟早都得走出这一步,我算是稍微走得早一点。</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有一个小疑问,大家对于传统是有既定印象的,您要去突破,那自然就会有一些人不理解、不赞同,您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吗?</p><p class="ql-block">傅:是的。举例来说,热气球这幅作品,是我本人在75岁的时候登上热气球在空中的感受,它跟飞机上的感觉又不一样。升空后飘在山林之上,又跟山林很贴近,这种感受、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就有一种冲动:一定要去表现。但这里有很多技术的问题,一个大圆球,在画面上应该占多大比例为合适;这个几何型的球体,在中国画的写意画面上,怎么取得协调? 光是确定气球在画面的大小,就反复设计了多次。</p> <p class="ql-block">傅:接下来是背影处理,我设计了一条弯曲的河道,两边是起伏的山丘,上面长满了树,还有阳光投射在这个河道上,水面出现白色反光。此外还有气球与山林的距离,不能贴到山林上。气球的体积感怎么表现?不能像画素描球体那样来画,我就依靠气球本身结构因素,如那些缝合线,把它进行了虚实处理,同时对气球的边缘也做了一些手法的变化。经过虚实结合,最后退远一看,它是浮在空中的,而不是贴着地面的。</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所以啊,要把这现代东西吸纳进来,的确是要费一番脑筋。</p><p class="ql-block">杨:如果来到博物馆,身临其境地看到傅老师这幅画,感觉与听我们说更不一样。</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对,听描述想像还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要走进博物馆, 画面带给你的冲击是你听再多的描述也无法体会的。有人说我去观景拍几张照片不就行了吗?今天傅老师给我带来了他的作品集,我就一张张在翻,觉得和我见到的山水差距很大。我觉得,尤其应带着小朋友去看,我们总说美德教育,其实这就是美德教育的一部分,对不对?所以我想问一下杨屹,咱们这次选择傅老师作开年的展览,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杨:众所周知,今年是建国75周年,因此将祖国山河作为表现主题。用中国画表现祖国山水,傅老师是杰出代表,因此精选了傅老师的代表作品,是为了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将观众内心的爱国情怀呼唤出来。本次展览是第二次跟傅老师合作, 是时隔8年的再度联袂,8年来傅老师对山水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此次展览分别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第一部分"山河远阔" ,第二部分"林壑清晖",第三部分"采秀携珍",从不同角度展现祖国大地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杨:另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每一幅画都配了傅老师原创的山水诗词,这样能让观众更加贴切地感受傅老师创作时的感慨与感动。</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刚刚说到时隔8年,我想问问傅老师,您8年后再去做这样的展览,就您个人而言在选择作品时有什么倾向性吗?</p><p class="ql-block">傅:这8年以来,我又去了很多地方,我的画面比过去更强烈了,目标更明确了,作为画家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就是一画一态,一幅画是一幅画的立意,一幅画的是一幅画的构图。个人画展比较难 ,因为一个画家要想让展示的所有作品都能吸引人,这是很难的,一般都会出现雷同,画面雷同,构图相似,技法重复。我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不作相似的作品,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强迫自己进行大量思考、探素。同时,每一幅画都配诗, 苏东坡评价唐朝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一直很崇拜他这句话,感觉这是诗和绘画的一个最高境界,力图在绘画里表达一种诗意。诗意有很多种,有热烈的、有舒缓的,有激荡的、 有沉闷的、有悲伤的,有荒寒的,它是各种各样的,但只要是深入灵魂的、能够激起人们感情涟漪的,这就叫有诗意,我就要追求这个这样一个目标。说起写诗,应该说要更难一点,因为我们现在缺少诗的语境,个人读再多的诗,也无法超越古人,特别现在词汇也变了,发音也变了,过去依托的“平水韵”也不可能完全运用,与现代发音差别太大的,我基本上就淘汰掉,于是可选的范围就特别小。与此同时,我加了一条,就是诗要有画面,不能是口号诗,不能空谈感想,要把想法、感情融到具体的景物描写里,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我想尽量把画与诗结合起来,我不想光当一个画家,还争取做一个诗人,当然只能说是“争取”。</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们做事往往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傅老师的追求很严格,所以才会让大家看到更丰富、更有层次的展览。请杨屹再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次展览的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杨: 这次展览通过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山河远阔 ”,主要从宏观上展示傅老师表现祖国大山大水的作品。第二部分“林壑清辉”,主要是表现植被环境、林木生态的作品。第三部分“采秀携珍”,以水墨写生的方式去聚焦一些微观的场景,比如北海的白塔、铁路的丰沙线,这种更加贴近人居环境的景观元素。另外“附展”是《读史绘画随笔》板块,在片石山房公共区域展出,是傅老师根据历史典故,通过文学、书法与绘画互融的方式,是傅老师独创的艺术形式。 所有的作品加起来要近百幅了。</p><p class="ql-block">傅老师:“读史绘画随笔”的绘画部分,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造型规律。画像砖人物简练,我要通过人物的形体即肢体语言来刻画心理。我已经试探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画的故事都采自《史记》和《左传》那些变成了成语的历史故事,所以文字用文言,书写用汉隶的简书,把文、书、画三者揉合在一起,文字和绘画部分的面积大体是相齐的 ,整个画面是满的,人物的活动完全被文字所包围,形成一种新的形式。</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很好奇,想问一下傅老师,您究竟有多少时间做这么多事?您创作的时候,是如我见过的边看边画的写生,还是把它们刻在脑海里或者拍张照片,回家再去进行创作,这两者有区别吗?</p> <p class="ql-block">傅:这是两种形态,实地写生和在案上创作是不一样的。写生基本要忠于实地,但同为写生,我与别人也不一样,每次写生都要先了解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历史人物,当地有什么风俗, 有了一个比较亲切的感觉,再在生活当中截取画面,就有了一个把握,才能真正反映当地的特点,跟我的思想感情相统一。画展中这20多幅写生比较细腻, 每一幅画都当于一幅大的创作来对待。把写生和创作对立起来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主持人: 我们找个例子好不好?这幅《烟岭春畦》。</p><p class="ql-block">傅:这幅画的是西南地区深山中的梯田。梯田是我们先祖发明的扩大农耕面积的一种手段,随着山势把地弄平,所以它有一种曲线美。特别是春天灌水后,水面反射着天光,加上周围夹峙的雄厚山峰,形成一种黑白对比,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似乎能看到梯田上面的波光粼粼,觉得水是流动的,还有烟雾的缭绕,感觉云是很轻的飘在山中间,这种效果是不是通过一些比较精湛的技法来呈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傅老师:首先你得去过这个地方,就是说我所有的画都是从生活当中采集来的。</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是凭空想象不了的。</p><p class="ql-block">傅:古代传统画法,经常可以足不出户 ,学到几个手法便可以变来变去组织画面,这不符合我的对艺术的观念。我的想法就是要把生活当中的美拿出来,集中成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这就要进行大量的采集,作各种组合。并不是说我这个画的一定是哪个具体地方。很多人问我你这画的是哪儿?我说这是天南地北出游的最后结果。早先我也到处去捜集素材,美的山头、河湾等,现在从艺60多年了,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升华,就是把我过去生活当中最感动的那些东西,其实也是别人见过但没有去表现的,把它概括成画面。特别这几年出不去,我就调取了一些回忆,</p> <p class="ql-block">还有当时画的速写,当时拍的照片,当时写的游记,把这些归纳在一起来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杨:这次展的山水画基本都是傅老师这一二年的作品,内容丰富,真是去了太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有了积累,在创作的时候才能把它们挖掘出来。我觉得真是要跟傅老师一样,去多看一看,多走一走。当然如果您没有这样的机会,建议你去我们的画展看一看。</p><p class="ql-block">傅:虽说我的素材都是从生活当中收集来的,但是把它变成一 幅能够吸引人的作品,还有很多技术上的提炼。例如那张桂林山水《翠峰如洗峰如洗》,坐船在江中游,是看不到这个景的。这个景是一个俯视角度,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以大观小”或者叫做“鸟瞰式”观察方法,像飞鸟一样,飞到高空,或者像巨人一样升在高处看地面。包括那幅表现三峡的《千里江峡入梦遥》,都是一 种主观上的视觉提升,这个西画是画不出来的,鸟瞰法属于中国画。这样,既能看到我目前的所处的场景,也能看到几十里以外截断长江的大巴山,还能看到长江穿出大巴山后在江汉平原上流动的影子,这是任何西画写生达不到的。</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要对大家说,可好看了!</p><p class="ql-block">傅:鸟瞰法也好,散点透视也好,深远法也好,是中国古人总结的,我现在就是想把古人追求的境界尽量地扩大,这是我今后几年追求的一个方向。</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刚刚傅老师分享了很多创作手法以及未来的追求,杨屹来说一说,如果是我带着小朋友想去感受一下这样的美育,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这样的画作,色彩,还是从什么角度?</p><p class="ql-block">杨:傅老师所有的作品,从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就像刚刚傅老师所说,融汇了中西方的技法,对生活中采集的内容,进行了提升和再创作。我觉得此次的画展是傅老师集大成的一次展现,每一幅的作品都有不同之处,一画一意,一画一态,</p> <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在欣赏每幅画的时候,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如技法,色彩、 构图等等方面进行学习。傅老师被称为“光色诗人”,作品真的非常美。我们中国园林博物馆有线上展览,同时也为展览做了同期的相关推送,可以让观众多渠道观看此次展览。此次展览比较丰富,融合了绘画、书法、诗词、文学、历史,并综合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小朋友真的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此次展览有近百幅作品,我想得让傅老师来割舍一下,就选1至2幅,您个人最推荐的,或者您自己最喜欢是哪幅呢?</p><p class="ql-block">傅:我先说一下那幅胡杨林《金色牧歌》,好多人都去过胡杨林,尤其这几年人太多,简直要把地踩烂。胡杨是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它生活在沙漠和戈壁,树龄很长,甚至可以到千年,每到十一前后秋风一吹,树叶都变成金黄色,非常漂亮。胡杨林带面积非常广,在蓝天配合之下,那黄颜色太诱人了。我那年去拼命的记录,大家在树前留影拍照的时候,我还抽出时间深入到周边。那是一片绿洲,生活着几个民族的老百姓。胡杨林地区有水,滋养了这片土地,有农耕,有畜牧业。早晨在村庄前,看见了羊群,羊群几乎没有声响,但扬起了股股沙尘 ,薄薄的沙尘被阳光一照透出一种亮色,牧羊人正好在就在那片光亮里,他吆喝着,非常自信。这是一种生活的美,非常令人感动 。这在当时是画不下来的,要凭记忆,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最后的冲动就是:我一定要表现这个牧羊人。我几次下乡时亲自去放过羊,跟放羊老汉一呆就是好几天,对放羊一些规矩,比如羊跑远了怎么怎么办,他有一套抛石的手法。还有回来怎么喂盐,等等。有一天下雨没法出去,我就钻到羊圈里边去画,羊跟人一模一样,咳嗽、打嚏喷,因为熟悉了,它们甚至不避让我,所以我对羊很有感情 。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进而表现,展示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那牧羊人就是您自己!之所以我们看到画作栩栩如生,是因为傅老师花费很长时间去体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去了解,才能把这种细节都刻画出来。烟尘和阳光非常清晰,真如身临其境,特制是响亮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傅:这张画我用了纯黄的颜色。中国画讲究色彩含蓄,而我喜欢强烈奔放,要让它辉煌,只有纯粹的黄色。</p><p class="ql-block">杨:能看得出您的性格也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主持人:画家的画作跟自己的性格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傅老师一直求新求变,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我觉得年轻时的傅老师应该更纯粹。</p><p class="ql-block">傅老师:我这个人比较敏感,对抓取生活的场景特点很敏感, 比如这幅《灵光覆照》。</p><p class="ql-block">杨屹:丁达尔光。</p><p class="ql-block">傅老师;对,丁达尔试验证明光在穿过胶状体物质或者灰尘、空气时,会发生散射现象。我第一次被它引起触动是在戈壁滩上,阳光幅射下来以后,光照范围很大,很亮,景物清晰无比,周围在对比下变得非常暗,感觉跟童话一样。这幅画的是海上,我有过海上生活经历,曾经乘万吨级油轮,充当半个水手,走了半个多月,对海上的生活有了解,也见过这种光效。后来坐游轮再一次碰到,这回有了时间,当时作了水墨写生,但还不满足。光本身有颜色,很漂亮,我想把它变成一幅水墨色彩的画面,于是就诞生了这幅作品。天上浓云裂开一条缝隙,阳光从上面射下投在海面上,投射的这片区域一片白,几条船被笼罩在光之中,非常的神奇。</p><p class="ql-block">主持人:这个光不是单一的光色,它是很复杂的一种颜色, 我觉得是当时观察之后,结合自己的技法进行了融合吧!傅老师请您可以再推荐一幅。</p><p class="ql-block">傅:刚才杨屹提到了《穿越层云》。飞机我已经画了很多了,画过战鹰,空军的飞机,画过民航的大飞机,直升飞机,这幅作品画的就是普通的民航机,它正在返回,马上要落地,起落架已经降下</p> <p class="ql-block">来,天上布满了浓云,它穿出这片浓云,回到自己基地。飞机正面朝我本人飞来,就是这么一个构思。这个角度我们在生活中一般是见不到的,但是我坐过几次跨海航行的飞机,从海上进入陆地的瞬间,我就特别关注。我便想像自己从岸上来看从海面上飞来的飞机,它正好处于海面和天上浓云之间那片天空中,这样它就可以非常突出。天上浓云采用的是一种流动的笔法,中国画过去画云一般都是留白,那么要画乌云你怎么办呢?所以我用泼墨的方法,借鉴西画中流动的云的一些画法。作为我个人来讲,对油画对版画都非常感兴趣,我感觉他们的表现的精神跟我们中国画的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精神,在自然面前,是一种敬畏,一种热爱,这是共通的。</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刚才介绍的这几幅画,虽然都是傅老师所画,但每一幅画给大家带来的感受都不一样。尤其是在了解到背后的故事之后,感受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傅:还想跟大家推荐一幅,叫《野泳之乐》,这是画的我自己。&nbsp;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家离鲁迅公园不远,公园西侧几里地外有一片苇塘,芦苇很茂盛,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可以游泳,就是野泳,被家长发现是要挨打的,但那个地方实在太吸引人了。这里面画了三个光屁股小孩&nbsp;,飞奔着往湖里边拼命的跳,跳得越远越好,这里边就有我自己&nbsp;,三个小人中的一个。那环境特别好,芦苇特别密,在水上的投影是深黑色的,留下那一片反射天光的亮,正好放我们这三个光屁股小孩,所以也就非常突出,这是构图手段,是我表现主题的特殊处理手法。</p><p class="ql-block">主持人:画作非常有趣,能从一幅平面的固定画面,仿佛看到了芦苇荡漾的感觉。又仿佛闻到了盛夏青草的味道&nbsp;。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请杨屹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春节期间,有没有其他的展览也会在我们园林博物馆和大家见面?</p><p class="ql-block">杨:春节期间,除讲园林历史、发展、造园手法等相关内容的常设展览外,4个主题展厅,分别推出不同的展览。一号展厅“锦瑟一一探寻江南建筑彩画”展出园林建筑上的彩画艺术,二号展厅“长物·居园”是典籍中的园林,讲古人园居生活的审美雅趣和崇古尚古的简朴之风。三号展厅就是此次介绍的“对语青山一一傅以新山水诗画展”,以诗入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四号展厅是“留香一一中国园林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捐赠展”。去年是园博馆建馆的10周年,从2024年将开始我们另一个10年的新征程,在未来的十年,我们会把园林博物馆努力做好,为中国园林做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我们节目还有一点点时间,傅老师和杨屹分别作为馆方和画家本人,来邀请一下大家好不好?&nbsp;</p><p class="ql-block">杨:我作为中国园林博物馆的一员,非常喜欢傅老师的画,也非常推荐此次展览,希望大家在春节或者是平时来参观中国园林博物馆,欢迎大家来欣赏此次展览。</p><p class="ql-block">傅老师:山水画在中国画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古人提出"可望、可游、可居”,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代替宗教”。审美的培养,对于所有的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在我的山水画中,跟我对山河之美和艺术之美有共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好,谢谢二位,也希望大家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再见!</p>